铃木大r:茶马古道上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9:13:28

茶马古道上的前世今生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比寻找一段即将被时间湮没的道路更具有吸引力,何况它在一个如此神秘的高原上,曾经承载着商业、军事、王朝的兴衰往事。

当你再去接近它的时候,无论怎样努力还是那么远,不仅仅是距离上的遥不可及,但即便如此,你也会听见“嗒”一声响,某扇门打开了,过去的气息扑面而来。当我们望着对岸山间一丝几乎不可确认的小路,风吹过,云散开,阳光下,“山间铃响马帮来”……

世界上任何一个起点和终点间都有n多条路连接着,起点由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四川开始,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等,向西延伸,经过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最终通向南亚次大陆,密布着许多同样狭窄、曲折,充满了危险的道路。它们从1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尽管它们是这片山连山,沟谷套沟谷,雪山连着荒原,大江大河不断的世界屋脊上的路,但运送茶叶、马骡、盐巴、布匹以及粮食的马队在1000多年中从无中断,直到19世纪中期川藏、滇藏公路的修通,它们才渐渐冷清了下来。

我们此行的路线是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出发,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至西藏的邦达、茶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当然茶马古道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它还要经过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完整的路线长达3800公里。

在这条正在修建的公路上,即便已经是用了最大的力量提高道路的舒适度以及安全性,仍旧在某些路段,让心里脆弱的人不能望向车外,因为伴随着公路总是陡峭的山坡以及湍急的河流。

茶马古道不仅仅是商道

从正史的记载看,茶马古道是始于唐朝。但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2年),张骞曾经在出使大夏(阿富汗)时,见到了四川的货物,并以此推断出还有一条神秘的古商道。确实,当时西南诸夷系部族为了争取生存和发展以及避开汉皇的势力,一直在秘密地经营着一条西去的商道。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兼并青藏高原各奴隶主部族,并且将川西南、滇西北也收归己有,于是茶马古道便又成为藏夷文化走廊,民间悄然而自发的物质交流产生了初期的茶马古道文明文化。

在之后的几个王朝,直至明朝,茶马古道被逐渐上升到关乎整个国家军事以及王朝兴亡的重要地位,因为自宋朝起,茶马古道的交易就一直在为当时的朝廷提供优质的西南战马。明王朝为了加强战备,更是对茶叶换藏马的互市贸易十分重视,曾有刑律规定“贩运私茶者,与私盐同罪……”,而朱元璋更是斩了犯律的女婿——驸马欧阳伦,由此可见其特殊的位置和重要程度。

我们的起点——丽江

就这样我们的旅途从丽江开始。

虽然茶马古道的起点并不在此,应该是现在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但丽江的纳西族人很会养马,并且家家养母马,以此培养骡子。茶马古道上运送各类物资都要依靠驮骡,而马匹则是货物之一,于是丽江地区也被视为茶马古道上提供骡源的摇篮。

如今的丽江则是一个可以不用任何理由就能沉醉的地方,夜夜笙歌燕舞不停,游人如织。到了清晨,古镇也少不了蹄声清脆铃音叮咚的马帮,皮坎、长枪、狐皮帽的穿戴正是一个当年的马锅头(马帮的最高首领),当然他们只是在四方广场上提供牵马照相服务的人,但他们的装备也算是还原了以往的马帮,给我们一个鲜活的历史再现。想象着茶马古道时代,马帮们从各个方向聚集到此的热闹景象,以及二战时期,古道上数以万计的马帮队伍,把众多的抗战物资从印度驮运到抗战的大后方。

沿着214国道,到了从盐井到芒康与318线相接,就此转上318国道。在这条正在修建的公路上,即便已经是用了最大的力量提高道路的舒适度以及安全性,仍旧在某些路段,让心里脆弱的人不能望向车外,因为伴随着公路总是陡峭的山坡以及湍急的河流。

但这里就是亚洲大陆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尤其以云南中甸、四川康定、西藏昌都构成的三角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是各路马帮交汇最为频繁的地方,来自云南的滇茶和四川的雅茶与西藏的麝香、皮毛等等,及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香料在这一带互市。

在过去一千多年中,茶马古道所连接的、制造的繁荣。我们似乎无处想象,历史留下的是一个个散落在山谷里的小镇,以及一些碎枝末叶,就像丽江清晨,穿戴整齐的,陪游客照相的“马锅头”,都已经形在而神散。但是历史总是不肯就此消散,它一定有迹可寻,在这趟时间并不充裕的旅程中,我们找到了葡萄酒,天主教堂以及堡垒。

梅里雪山下的葡萄酒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可以亲眼看见梅里雪山,关于它有太多神秘的传言,其中包括了从未有人登上过这座雪山;为了不让国外的登山队上山,喇嘛们念经让云层团团围住了山峰。而我们更在意的是:有个朋友来了十次,十次都不曾见过它的真面目。毫无疑问,此行很顺利,在傍晚的时分,我们终于得见真颜了。

而更神奇的是从奔子栏到盐井的干热河谷中,有一种出人意料的特产——葡萄酒。在澜沧江东岸的当地人始终坚信自己的葡萄种植技术和红酒酿造技术都是源于1848年法国传教士罗启祯和肖法日,而传教士们栽种的法国葡萄原在15年后的蚜虫瘟疫中几乎被消灭了。我们享用到的是当地老乡从自家的酒坛子里打出的红酒,虽然我不会品酒,但我仍然可以确定——真的是葡萄酒。

而这一路其实喝得最多的却是雪花啤酒,它充满整个行程所经过的大小城镇,只要看到绿色的招牌,我就会想抓起一瓶,对着青山和蓝天白云,一口气灌下去。

150年的教堂

这是我们在318国道上的第三天,沿路断续地可以看到绵延盘旋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丛林草莽中一条路,细窄的路径,经过在河对岸观看的视觉差异简直不能相信可以有人、马行走于上。更可见古道上溜索连接着湍急的河流,道路随时会被泥石流或者塌方阻断。坐在丰田陆地巡洋舰上,听着轮胎在搓板路面上发出的哗啦啦的响声,没有比这更能让人很形而上地想象到了历史的车轮,就这样争分夺秒地跑了过去。

如同为了证明传教士在德钦真正地行使了他们的职责,在这个“佛国”还有几座教堂。我们停留在上盐井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也是藏区唯一一座天主教堂——茨中教堂。1855年,两位法国神甫来到了昌都地区的东部上盐井,在这片拜佛的土地上,他们发展了几位信徒,之后买下了上盐井的大部分土地,收容贫穷的人,分地建房,将天主教堂建立并发展起来。

现在我们看到的茨中教堂,外观上除了有个十字架,基本是一座带点飞檐的藏式建筑,内部则还是保留了天主教堂的高阔的穹顶以及彩色玻璃拼出的图案,正中间是耶稣的受难塑像,一切都符合一个标准教堂的模式。教徒们用藏语吟唱着赞美诗,即便听不懂,缓慢圣洁的音调,仍让我们知道他们在感谢!

秀巴古堡

这是藏区一种非常特殊的建筑物,它代表着战争、胜利和一种势力。

在藏区古堡也称为戎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烽火台,用片状的石块垒成柱状建筑,外面看是12面12棱的几何柱状体,内部是规则的八角形,空空如也,一眼可以望见天,颇像一口井。秀巴的古堡据考证是建于唐朝后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秀巴古堡还矗立着5座高低不同的堡垒,其中一座还出现了裂缝,而几处地上厚厚的石片堆却是已经倒塌的古堡的残骸。站在乱石堆上长出的绿色植物中,茎叶的生机中衬托着遗迹的苍凉,即使顽皮的藏族孩子奔跑的活力也不能够改变。

这是一段未完的旅行,对于我们这些三脚猫似的探寻者来说也许永远不可能了解到它的全貌。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段行程便可以看得到,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它是类似于原本虚空但却凝固了的某种物质,是数不清的人、骡和马匹一步步在峭壁上踩踏出来的。即便,我们乘坐着丰田陆地巡洋舰,在其中享受着现代的空间,而这个现代的空间正块状移动在这条古道的平行空间中。某个时刻,我们停靠路边休息,蒙蒙的细雨中,一队骡子正小心翼翼沿着陡峭的山路行走,如同古老的马帮一样。

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一路行来,过不尽的高山,每当经过一处飘扬着密集的经幡,传统的藏族司机都会扬手撒出一把风马旗,印有经文的五彩小纸片随着风流四处飞扬,是每一个行路人的平安心愿。

一切都是因为茶

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我们也不知道地处吐蕃南部的诸夷系部族饮茶是始于什么年代,当饮料还是入药。但却有记载各族创生的茶叶名城文化,纳西族称茶叶为“勒”,傈僳族称为“劳兆”,彝族称为“劳佳”,白族称为“扎”等,在他们的风俗中,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和茶叶有关的仪式。他们将饮茶文化传给了邻近的藏民,这些学会了饮茶的藏民又将茶叶驮贩到藏地深处,而茶又刚好解决了高原藏族特有的腥臊成分过重的饮食。于是,公元781年,时为唐建中六年,到唐天复七年(公元907年)唐亡,茶叶成了藏地须臾离不开的食物,而且茶叶还成为藏族礼德文化的交往中,直到现在,藏地贵客进门,一条哈达,一碗酥油茶。(来源:地理论坛 查看原始帖 发帖者:何小叨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