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在线阅读:老照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8:57
         我们这辈人打小就接受了这样一种教育,在旧上海租界的公园门口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辱华告示。但一直没有看到这样告示的原版照片。收集了许多从19世纪末至1940年代上海的老照片,其中包括了三张这类告示的照片。          这些刻在公园门口的入园规则是公共租界当局工部局颁发的,大约在1917-1918年间,签署人均为N. O. Liddell。据查利德尔原为工部局秘书,1919年2月20日接任工部局总办。

Hongkew Park(虹口公园)入园规则。

Public and Reserve Park (黄浦公园)入园规则。


Jessfield Park(中山公园)入园规则。

 

入园规则译文:

1.本公园只对外国人开放,

2.本公园只在白天及傍晚对外开放,

3.穿着不整不得入园,

4.马匹、小马、车辆及自行车不得入园,

5.狗不得入园,

6.严禁掏鸟窝、采摘花朵或其它损毁灌木、植物以及草地的行为,照看孩子的参观者或其它人士请设法避免这种损害的发生,

7.严禁射击、划船、扬帆驾船、点火以及洗澡。

8.严禁开展板球、网球、高尔夫球、足球、曲棍球等体育活动。

9.违反上述规则的人将受到起诉。

 

因此,第一条和第五条就构成了所谓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Dogs and Chinese Not Admitted),实际上这样的标示是并不存在的,是一种历史的误传。以此推理,不知有些普通人不得随意进入的宾馆或花园是否也构成了“普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嫌疑?因为那些地方未经允许带条狗进去也是不可能的,不信?您可以试试。

这里有一篇讨论租界时代“上海外国人管理的公园”的英文论文“Foreign-administered Parks in Shanghai: Visual and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New Forms of Public Open Spaces”,作者为多萝西·利哈尔(Dorothée Rihal),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链接地址为:

http://www.virtualshanghai.net/Article.php?ID=59

-------------------------------------------------------

注解:

根据利德尔家族的家谱:诺曼·奥斯瓦尔德·利德尔(Norman Oswald Liddell)1886年生于上海,妻子为弗洛伦斯。生有一个儿子麦尔康·利德尔。

他的父亲查理斯·奥斯瓦尔德·利德尔爵士(Sir. Charles Oswald Liddell),1851年生于爱丁堡,1880年在上海的英国圣公会教堂与伊丽莎白·凯特结婚,共生有八个孩子。诺曼·奥斯瓦尔德·利德尔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

译注:英国圣公会教堂即上海圣三一教堂,位于九江路219号。

Sir. Charles Oswald Liddell b.1851 Edinburgh, married Elizabeth Kate Birt b. 1861 Romsey, in 1880 at the Anglican Cathedral in Shanghai, China. BoughtShirenewton Hall c1901. They had eight children.

Norman Oswald Liddell b.1886 Shanghai, married Florence. They had a son Malcom Liddell who married Brandy ?

 

----------------------------------------------------

一些上海公园的老照片:


黄浦公园大门,1872年。


Public and Reserve Park (黄浦公园),1880年。


顾家宅公园(法国公园,现在的复兴公园),1925年。。


顾家宅公园(法国公园,现在的复兴公园),1930-1940年代。

译注:复兴公园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居住着勤劳、贫穷的农民。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1909年6月建成, 同年7月开放, 定名顾家宅公园,当时仅限法国侨民出入,故俗称“法国公园” ;1944年改名为大兴公园;1946年改名为复兴公园。


Park Ravinel (兰维纳公园,现在的襄阳公园),1939年。

背景左上角为俄罗斯东正教堂 - 圣母大教堂。

译注:襄阳公园位于淮海中路襄阳南路口。占地2.27万平方米,原为江阴颜料巨商薛葆城的私产,内设薛家祠堂。1938年,法租界当局购置后,于1939年逐步改建为花园,1941年建成后专供法国儿童游玩,一度曾有儿童公园之称。后由于国人的抗议,被迫于1942年对外开放,定名为兰维纳公园,又称杜美公园,1943年改名为泰山公园,1946年再一次改名为林森公园。1950年改名为襄阳公园。


虹口公园大门,1930年代。

鲁迅公园,原称虹口公园,位于上海东江湾路146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界外的北四川路底购得农田237.288亩,在此圈地筹建万国商团打靶场,由英国园艺设计师,根据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建成“虹口娱乐场”。1905年改建为虹口体育游戏场和打靶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

虹口公园开了上海乃至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风气之先。作为大型综合性体育公园,园内共有1个九孔高尔夫球场,75片草地网球场,8片硬地网球场,3片足球场,5片草地滚球场,还有曲棍球篮球、棒球、田径等场地。根据工部局统计,民国24年(1935年),租界外侨总共才3.8万人,而仅在虹口公园一处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就达86103人次,在虹口公园打高尔夫还要排队。

1932年4月29日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虹口公园爆炸案。日军在虹口公园举行庆祝天皇诞生日的天长节大会。会间,韩国临时政府派独立党党员尹奉吉在主席台旁引爆炸弹,当场炸死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居留团团长河端贞次等,日本公使重光葵、总领事村井等均被炸成重伤,极大地震动了日本侵略军。至今园中还有尹丰吉义士的纪念亭。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公园部分建筑遭破坏,工部局面对日本势力的扩张,步步退缩,公园及靶场的建筑物被日军蚕食,到民国31年(1942年)9月,万国商团解散,靶场及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作为军用场地。1945年后改名为“中正公园”。1950年改回“虹口公园”。

1927年,鲁迅从广州搬来上海,居住在虹口公园附近的大陆新村,直至去世。鲁迅生前一直来公园散步。1956年,鲁迅的灵枢由万国公墓迁此,并建鲁迅纪念亭、鲁迅纪念馆等。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公园经百年的历史积累和不断改造建设,不仅保留了英国公园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门、饮水器等历史景观和紫薇等百年大树,而且揉和了中国造园艺术。


Jessfield Park(中山公园),1930年代。




中山公园,1930年代。

中山公园原称兆丰花园(Jessfield Park)也称极司非而花园,原是英国兆丰洋行大班、地产商霍格(H.Fogg)在上海西郊的私家花园,由极司非尔路通往静安寺。霍格将花园北半部靠近苏州河的部分卖给了美国圣公会,圣公会在那里创办了圣约翰书院,以后发展成圣约翰大学,也就是今天毗邻中山公园的华东政法大学

1914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花园南半部改建为租界公园,定名为兆丰公园,实质却属于越界筑路。公园当时占地320亩,大门位于白利南路愚园路路口。1943年日本占领军将租借交还汪伪政权,兆丰公园于是改名中山公园并沿用至今。


跑马厅及周边地区鸟瞰图(现人民公园及人民广场),19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