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破裂合同:崇明土布:如何走出深闺闯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7:18
崇明土布:如何走出深闺闯市场? (崇明土布博物馆收集了150多种土布)   中国自古衣被天下,土布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尤以江南土布质地最为上乘。但随着纺织工业机械化的发展,土布失去了与机器纺织的“洋布”的竞争优势,日渐衰微。然而,土布作为民族服饰文化的最佳载体,有着重大的文化意义及使用价值,对土布文化进行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记者  邱月兮

  崇明“老布”

  从鼎盛一时到日渐衰微 

  土布是人们对各地手工纺织而成的粗布的通称,在崇明人口中,土布被称为“老布”、“小布”,崇明土布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当年,崇明土布织成后,除一部分留作本地居民衣着之用,曾远销至东北三省和南洋群岛。鼎盛时期,全年所织的土布长度达6700多万米,足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半之多,崇明土布纺织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土布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其制作完成从采棉、纺线再到上机织布需要经过轧花、弹花等大小72道工序,22道基本色线经过经纬编织才可以织出绚丽多彩的布料。因此,每一匹土布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凝聚了大量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在崇明土地上种植出的棉花,具有吐絮畅、纤维长、色泽好等特点,这使得生长在这片富饶土地上的崇明土布以其优良质地深受百姓欢迎。

  土布产业曾是崇明的支柱产业,有着辉煌的历史。鼎盛时期,全县13万户人家拥有土布织机10万多台,每年运至外地销售的土布达到250万匹。即便是今天的崇明农村,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能找到几匹压箱底的土布。据了解,当时的竖河镇、东新镇、油车桥、新开河一带,曾经土布店铺林立。其中的油车桥镇,布匹收购更是兴旺:短短一条镇街,布庄就有17家之多。

  后来,由于现代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民间土布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土布也有其独特优势,纯天然手工编织的土布透气性好、冬暖夏凉,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土布以其几百年耕织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土布复兴

  盘活文化宝藏的价值

  民众的衣着风貌可以展现一个国家的民族个性。印度人身着纱丽,清婉庄重,雅致又不失奢华;红黑相间的苏格兰裙,生动展示了苏格兰人特立独行的个性;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时尚之风;短衣长裙的韩服,也已成为朝鲜民族的国际形象,深入人心。素以衣冠王国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更应该拥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服饰。粗厚坚牢的土布,或许可以作为展示中华文化元素神韵的民族工艺瑰宝,但现有的土布颜色多黯淡、质地舒适感欠佳、样式老化,因此,如何使土布产品在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打开一片市场,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2011年8月2日,第八次三民文化研讨会在位于崇明本岛中部的江南三民文化村举行,南通博物苑、东华大学纺织史博物馆、上海市收藏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设计分会、明人土布鞋公司等专家、学者、企业齐聚一堂,共商土布发展。

  江南三民文化村主任范敬贵热爱土布文化,2010年他创建了崇明土布博物馆,馆内共征集了崇明地方土布一万余匹,涉及150多种图案和花色。“崇明土布是一座富矿,同时也是一段远去的历史,盘活这座文化宝藏的巨大价值,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范敬贵说。

  范敬贵一直从事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来自福建的他到崇明不久,就对土布情有独钟。“土布现在虽然冷门,但它有自己的密码和玄机,值得我们去发现和解密。”近年来,范敬贵及其团队创建的江南三民文化村致力于发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三民文化村曾多次召开三民文化研讨会、发展论坛等,使得压在箱底的崇明土布逐渐走出深闺。

  将来,范敬贵打算为崇明土布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聘请一批设计师,为土布服装、饰品加入时尚元素。“将土布发展成一种创意产业,提升其附加值,将更有前景。”为了使崇明的土布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范敬贵还计划设计一条反映土布编织过程的生产流水线,还原当年农家机杼声声的场景,重启崇明土布的辉煌历史。

  土布未来

  在创新中保护传承

  范敬贵及其三民文化村的不懈努力与积极尝试,为保护传承崇明土布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若要土布文化重归繁荣,并得到长远发展,民间组织的力量显得有些单薄,因此政府部门、专业人士及其他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完全依靠政府出资保护并不现实。为此,充分利用类似江南三民文化村等民间组织的力量,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并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给予支持,也可以达到保护、挽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曲高和寡”会使土布服饰更加“孤独”,应培养土布知音,培植真正能够欣赏这种传统文化产品的大众爱好者与消费者。通过新闻媒体对土布文化进行大力宣传,才能改变崇明土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民间土布本身所具有的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当代纺织服装及家纺领域产品追求个性化的竞争中,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有识之士表示,可在土布设计上增加创意,让土布“洋”起来,增加“土”布的吸引力。如2010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上,获得国际流行趋势应用奖银奖的作品《回味》颇令人回味。作品以“回纹绣底、包针剪毛”这种独创的新工艺将土布巧妙地拼接起来,绒毛中的“回”纹若隐若现,极具特色。这一作品虽然只是个案,但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和触动:只要我们的土布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就会重新焕发生命力。

  有关人士还表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民间染织工艺的优势,结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等对传统土布进行改造,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活”的表演体现其生命力及文化内涵,真正走出深闺,成为最富生命活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