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怀化火车时刻表:进口国应为中国碳排放买单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23:41:48
进口国应为中国碳排放买单吗?
要想了解国际气候变化之争陷入的僵局,只需看看你的iPod。

全世界绝大多数MP3播放器都是在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中国制造的。制造一部MP3播放器会向大气中释放近8千克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

IPod与中国工厂生产的从玩具到钢材等上万种产品一道,引出了一个日渐成为气候变化之争焦点的问题。如果某产品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供从斯德哥尔摩到圣保罗的全球消费者使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是否应为制造该产品所排放的碳承担责任呢?

世界各国首脑将于下月齐聚巴厘岛,开始制定一项承继《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新协议。《京都议定书》是一项旨在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协约,将于2012年到期。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国和美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要求它们加入新协定。但随着无限制排放的帐单已经开出,在谁该为此买单的问题上正酝酿着一场战争。

以往的协定如《京都议定书》是基于单个国家来衡量排放标准的,即要求参与国减少其国境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就是说,制造国要为污染买单。但如今有一种新方法将会给美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带来额外的压力,一些学者、环保主义者和部分政策制定者认为,新的全球气候协定应该考虑到每个国家的排放“消费量”。他们认为,碳排放植根于经由贸易在全球流通的商品之中──因此如果美国从中国进口iPod,美国人就应该为制造它们所造成的污染承担一部分责任。

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政策主管安德鲁•西蒙斯(Andrew Simms)说,随着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每个人都将矛头指向中国。排放量增加的真正责任应该归于欧美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最终消费者。新经济基金会是总部位于伦敦的一个致力于环保的研究机构。

这一观点正合中国领导人的心意。按某些标准计算,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提醒西方媒体记者说,他们所吃、所穿、所用的东西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的。秦刚补充道,一方面,西方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制造产品,而另一方面又在减排问题上指责中国。根据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国的排放量大约有23%来自于出口别国的产品。

一些经济学家对这样的论点不以为然,并指出中国乐意从如此安排中受益。“中国喜欢出口,因此他们为自己出口的产品而指责美国是很荒谬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企业与政府学教授罗伯特•史蒂文斯(Robert Stavins)说,“这就叫想鱼和熊掌得而兼之。”

目前,将责任归于买方的方法更多是一种谈判策略,而非重新划定全球排放地图的正式提案。不过由于新的研究途径和大量数据能够用来计算产品内含的排放量,所以这样的研究可能会影响关于不同国家应采取何种减排力度的争论。

那些“消费量”计算方法的拥护者认为,这种方法解决了与《京都议定书》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众所周知的碳泄漏(carbon leakage)。一些国家可以将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从而减少自己的排放量。这些国家还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成品,这样,虽然单个国家达到了排放目标,但全球的碳排放总量却增加了。

“如果你的排放量受到限制,那么将高污染行业改设在发展中国家或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成品就会变得极具吸引力,”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员格雷恩•彼得斯(Glen Peters)谈到,“你进口了成品,却把污染留给了中国。”

从技术层面看,近年来美国的碳排放量有所下降,这也是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常常吹嘘的一点。2006年美国的碳排放量降低了1.3%。但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研究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可能是通过将更多的制造工作外包来减少其自身排放量。

研究人员指出,随着过去十年间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美国从贸易伙伴国进口的碳密集产品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研究发现,美国进口产品中所谓的碳内含排放量在1997至2004年间差不多翻了一番。2004年,美国进口产品所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18亿吨,相当于该国2004年碳排放量的30%。这些产品中有许多来自中国。

事实上,美国官员也承认,为了应付环境政策,高污染行业不断转移到了世界上环保压力最小的地方。正因如此,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坚决拒绝加入没有将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的气候协定。

这些国家声称,如果强制发达国家同意减排,而对发展中国家却没有相应限制的话,本土企业的产品价格就会水涨船高,使其竞争力受损。他们还指出,这样的政策构架会促使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其他监管不严的国家和地区中,如此一来任何协定都会变成纸上谈兵。

一些着眼于“碳内含”的提案考虑了开征边境税的方法。在气候问题上采取行动的国家可以对那些没有加入协定的国家进行惩罚,具体措施是对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铝制品及块状玻璃等)征收额外的税费。今年早些时候,法国提议如果美国不同意加入气候协定,欧盟(European Union)就应对美国进口产品征税。美国国会的几项气候变化法案也将针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碳密集产品额外课税。

不论国际社会采取何种手段为碳排放标上价签,最终的成本都将由购买iPod及其他消费品的消费者负担。

华盛顿的环保智囊团未来自然资源(Resources for the Future)的经济学家约瑟夫•阿尔迪(Joseph Aldy)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为其排放负责,那么该国的生产成本将会上升。他还指出,一般来讲,在额外征税的情况下,相应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