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湖公园:自利型婚姻的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22:21
2011年09月01日 06:21 AM

自利型婚姻的危机

FT中文网读者 陈飞翔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43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说到房子,是当今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价格像火箭一样飙升的房子令人望而怯步,“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的说法毫不夸张。留在一线城市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置房,除非借助家人及亲戚们的经济力量。即使这群被外界称为“准中产阶级”的人买了房,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房贷月供,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断供。房价仍在继续攀升,人们对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心存恐惧,害怕终有一天房地产崩盘将给社会带来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没有谁知道这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断攀升的房价改变了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看法,伴随着看法的改变,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婚姻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观的变迁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婚姻加速呈现商业化性质,从最初的互利型,最后演变成自利型。自利型婚姻观最显著的特征是女性最希望的婚嫁对象是“有房男”,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人艰苦奋斗共筑爱巢的朴素想法。北上广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女性“嫁人要嫁有房男”的理念尤为突出。

这种“嫁人要嫁有房男”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女性在婚嫁方面更趋商业化,而且严重消解了传统婚姻上法律赋予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合法性,在道德上则是陷入“家庭娱乐化”的困境。随着房价的不断上升,高到远远超越了多数人的购买力的时候,房子的性质就从一种普通居所性质的商品蜕变成了具有特别社会属性的产物。房子一旦被人为的色彩涂上了特别的社会属性,保障家庭和婚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四大功能之一的“住”功能就会异化。一线城市的女性在婚嫁方面显得特别商业化,“嫁人就嫁有房男”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一个女人嫁给了“有房男”就意味着自己符合了社会规范,就会被社会认可,也不会因自己的老公无房而被同事看不起,更不用担心不断上涨的房价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很重的负担。“嫁给有房男”的女性看中的就是房子上面被人为涂上的那层厚厚的社会属性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住”的功能反到退而为其次了。租房和买房都可以实现“住”的功能,若从经济角度来衡量,租房比买房更加实在与便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并不怎么赞同租房,更倾向于购房,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工程”更适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宁愿放弃部分合理、经济、有效的生活安排。

女人们选择“有房男”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但这种社会规范是在“有房的婚姻”与“无房的婚姻”之间筛选的,最后胜出的是“有房的婚姻”,由此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婚姻模式。这种类似于“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的婚姻模式,一方面加大了“有房”群体与“无房”群体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无形地诱发很多“无房”群体想进入“有房”一族。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女性为了房子愿意给已婚成功男人做“二奶”,是因为社会认可房子的社会价值,以至于忽视了“二奶”在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中国社会人为把房子与社会规范捆绑起来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婚姻的稳定性,而且派生出了一道“以性置房”或“以房换性”颇为壮观的畸形社会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