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怎么样:在理想与实践之间穿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36:21
在理想与实践之间穿行
            ——记乡村校长蔡林森和他的“网络式”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毛景焕
  也许,洋思并不能称为最好的学校,与一些老牌名校相比,甚至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但是它能取得连续十年学生的合格率和升学率都是100%的好成绩,同时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取得奇迹般的成功,却没有任何学校可与之相媲美。它对基础教育命题的践行和论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基础教育真正的受惠者——也是绝无仅有的。无论它是成功的,还是有缺陷的,都会引起我们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思考。作为学校“旗帜和灵魂”的校长——蔡林森,无论对他是赞誉还是质疑,他的理念、他的实践、他的成败得失都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信念的力量
  人说蔡林森是一本书,洋思中学也是一本书。通过读蔡林森这本深邃的书,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和信念在人身上产生的力量;而通过读洋思这本厚实的书,我们看到的是理想转化为实践的过程,看到的是蔡林森这位善于在理想与实践之间穿行的勇敢的践行者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蔡林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践行者,他用自己执着的信念,辛勤地耕耘着洋思这块土地,在理想与实践之间打开一条通道,让理想和信念在实践的土壤上丰盈,让实践因理想的浸润而异彩纷呈。他是一个善思者,更是一个善行者,不仅能够不断地从生活和实践中汲取思想的养料,而且能够把思想即时地转化成行动。谈起教育和办学,蔡林森总是滔滔不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在教育领地上耕耘了40余年的思想者,对于教育有着太多的理想和抱负,也有着数不清的心得和体会。生活和实践把他培养成了智慧的思考者,他也把洋思看成了自己思想的“试验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蔡林森最根本的信念,也是支撑整个洋思教育的信念。蔡林森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教好是前提、是根本,只有相信这一点,才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对差生的信任,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整个学校发展的根基。对此,蔡林森有过一段精辟的话
:“教优秀学生谁不会?洋思就是要把那些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教好,这才是为教育尽义务,这才是真正为教育寻找必要的规律……只有在转化差生上找到一套有效的方法并切实地去做,基础教育的任务才算完成了。”
蔡林森凭着多年教育经验提出这一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实际上,蔡林森是用一系列思想和方法维系这一信念的。在学校里,蔡林森经常向教师们传达这样的思想:“有爱才有教育。教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学生。我们的教学可以有许多次,今年教不好还有明年,但每个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家长们也只有一两个孩子,他们在我们这里学不好,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我们要为每一个孩子负责,要为每一个家长负责。不能容忍自己失败一次,也不能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失败,这就是教好每一位学生的真谛。”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蔡林森深信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去学;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才真正完成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快车道上的“引桥”和“路标”,其作用就在于把学生引上桥,在必要的时候指引一下方向,把离轨的车拉回来,教师绝不能做拉车的老牛,而应该做给汽车安装发动机的机械师。
  正是凭着这些理想和信念,蔡林森把洋思建设成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模范基地。他
率先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自学并检测结果,然后让教师讲,讲的过程也主要是引导学生相互矫正、互帮互助。由此,整个课堂形成了“自学——检测——矫正——练习”的循环过程,而整个教育过程旨在形成学生的“自助”特征——自己帮助自己,学生帮助学生。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一种让学生“自主、自律、自助、自动”的学习精神,它让学生获得的是能力,是习惯,是自信,是乐趣,是自立。
  更为可贵的是,蔡林森的这些理想和信念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经验和实践的理性思考、提炼和感悟。蔡林森是一个特别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并在用整个人生经验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改造过程。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最早来自于他自己作为父亲和教师的双重角色的体验,而作为一个公正的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则与他本人从小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经历和体验有关;学校中承包制的实行是受到了产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他在对教育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改革之路。蔡林森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的整个生活和经验融入教育中的人——用生命升华理想,用理想创造教育,用全身心的投入换取教育的辉煌。
  成功来自于品格
  信念是一粒种子,只有借助于适宜的条件,扎根于现实的土地,才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蔡林森本人的性格和行为就是这种适宜的条件。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几乎都提到,蔡校长的“点子”特别多,脑子转得比年轻人还快,思想也比较“前卫”,很容易接受一些新观念。对于这一点,蔡校长解释说他的聪明是靠思考和不断学习得来的。蔡林森举了一个例子,他在泰兴师范学的是数学,后来改教语文,为了教好语文,他不仅听遍自己学校所有教师的课,而且对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仔细地看、认真地学,还趁着周末回家的时候向当地的教师请教。为了改好作文,人家改一篇用15分钟,他要用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我的本领是在工作中学习的,靠的是不断的思考和学习。现在我经常到外面讲学,参观别的学校,我都在学习。要不然洋思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哪来的经验?
  在众人眼里,蔡林森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倔老头”,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洋思,这是因为他一般不会轻易地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总是在接纳与反驳中几经论证才最终决定该如何做。因而,思考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他连走路、吃饭、睡觉都会不停地思考。他坚持的是思想,面对的是现实,学习的是方法,在学与不学之间,显示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思考之后就付诸行动。在洋思的校园里,起得最早的是蔡林森,只要他不外出,就会站在晨曦中开启洋思新的一天。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蔡林森在学生宿舍当中有自己的一间小屋,他长年累月地住在那里,回家对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在我们对他跟踪研究的日子里,深刻体会到他的繁忙和辛苦,且不说找到他多么困难,就是和他在一起时,也总是看到各种事情接踵而来。一天晚上,他在安排好我们吃饭以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到教委去办事。面对所有这些辛劳,他笑笑说:“这不算什么,这么多年我吃的苦你们想也想不到,要创造成功的学校,保持优秀的教学成绩,不学会吃苦怎么行?在基层办教育,没有那么点韧性和意志,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洋思这么大,一切又在方兴未艾之中,要操心的事实在太多了,而蔡校长又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每一件事只有亲自插手、过目才能放心,事情的繁杂和琐碎可想而知。然而,蔡林森并不以此为苦,反以为乐。难怪一些教师开玩笑地说,“工作狂”的称号非蔡校长莫属。
  作为一个领导者,蔡林森也有自己的一套领导艺术。第一,严格管理。蔡林森的一句名言就是“面红耳赤抓管理,六亲不认做斗争”,做到“令行禁止”。第二,上行下效。他深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古训,凡事都要求自己首先做到,一级级示范下去,身教胜于言传。第三,君子爱才不爱财。蔡林森爱护人才是出了名的,不管你的教龄、资历,只要教得好、有能力,就可以担当重任。周桂海和秦培元两位教师教学出色,虽然是民办身份,但照样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几十年来,从他手中经过的钱不止千万,但他从不染指;奖金、补贴拿得也比别人少。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我手脚不干净,早就垮台了”,2001年5月,他把国务院发给他的“全国先进工作者”5000元奖金,全部分给了教师们。在他看来,荣誉是大家的,成绩靠的是大家的辛苦。他的这种行事作风让教师们很受触动,他们说,“作为校长,他年龄比我们大,压力比我们大,工作比我们累,拿的却不比我们多,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而蔡校长说得更加朴实,“我这样一个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做什么?洋思发展比给我什么都高兴,这也是自己的一番事业和苦心呀。”
  的确,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进行改革,而且是进行一种“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根本性改革,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开拓精神、没有对教育的绝对信仰、没有异于常人的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没有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没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自守精神,是根本不会成功的。虽然许多人认为蔡林森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蔡林森就是有一股“牛劲儿”,有执著的信念,面对各种质疑和非难,坚持改革,颇有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强悍之气。蔡林森正是带着哲人般的智慧、农人特有的吃苦精神和对教育的感悟和期盼走进改革,走出了一条真正扎根于“底层”的教育改革之路。
  与洋思中学共成长
  信念加上品格,蔡林森在洋思创造了教育的辉煌。同时,随着洋思管理的逐渐一体化,蔡林森也形成了自己的整体管理思想,并在运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名校长,蔡林森的成长历程是与洋思中学的发展同步的,可以说,没有蔡林森就没有现在的洋思中学,他已成为洋思的灵魂和象征;同时也可以说,没有洋思也就没有作为名校长的蔡林森。洋思中学为蔡林森的成长提供了舞台和空间,给予了蔡林森把潜质转化为现实的土壤,特别是洋思第二阶段的发展更是为蔡林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培养了他现代化管理者的素质。
  蔡林森在1980年调到洋思中学任教导主任,1982年担当校长一直到现在。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思想的革新日新月异,改革的氛围萦绕着整个中国教育界,许多学校都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成功的消息处处传递。一直钟情于教育事业、责任心极强的蔡林森也在思考着洋思中学的改革之路。
  在他接任校长职务伊始,就发动了改革工程。按照洋思的改革进程和规模发展,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1994,主要是课堂教学改革阶段,即试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教师讲课的效率。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至今,这是洋思中学的扩展期和改革完善期。
  第一阶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之路,积累改革经验。
  与一些学校“先成名后成功”的发展道路不同,蔡林森和他的学校走出的是一条扎扎实实的“先成功再成名”的道路。与一般行政性领导不同,蔡林森自己走出的也是一条扎扎实实“由专业化教师到名校长”的发展道路。从1982年改革伊始到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洋思之路》,洋思中学的改革主要是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自主性教学改革模式。这一阶段,改革一直处于试验阶段,注重经验的积累。从作业(当堂完成作业)改革开始,逐渐走向完整的课堂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展开的一系列的整体教育改革,比如教师的承包制等。这一时期的蔡林森主要是以有经验的课堂教学改革带头人身份出现的。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改革者和优秀的教学人员,蔡林森一直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与教师们一起探索教学改革策略、方法等,以自己灵敏的思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改革寻找新的突破口,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尽量从各个方面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发动改革,顶住外来的压力,为教师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和改革空间;及时抓住问题,指引方向;制定各种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等等。可以说,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让他能够把管理与教学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为改革服务。再加上蔡林森所运用的小规模管理下的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使学校的整体改革氛围和热情得以形成。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试验,蔡林森一方面更加坚定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信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也习得了管理学校的经验,锻炼了多方面的素质,为洋思中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网络”教育的形成以及蔡林森作为一个规模学校的管理者的形成时期。
  1997年时,洋思中学还不过是只有两排平房、9个班级的联合中学,但随后的短短几年,洋思发展为一所大型学校。目前,洋思中学占地100多亩,学生3000余人,班级60个,教师190多名,并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奇迹。然而正因为奇迹的背后有蔡林森这样一个“胆大妄为”的校长,所以一切也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一时期,蔡林森主要形成了他的“网络教育”的办学思想,并积极付诸实践。随着洋思的出名,求学者越来越多,泰兴市教委和政府也对洋思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于是,蔡林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发展洋思的设想,即扩大招生,发展“网络式”教育。所谓“网络式”教育,就是使整个学校联合起来,营造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教育之网,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不仅有一个高质量的课堂生活,还有一个优质的校园生活,以促进学生在智力和道德上的全面发展。一是管理之网。在教师管理上,主要实行责任制、承包制。每个年级设两个分校长,负责全年级的工作,分校长向校长负责,各个教师向分校长负责,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在宿舍管理和生活管理上,每个生活老师都必须负责好自己职责内的事务,任何一次失职都可能被解雇。这样就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管理网络,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职。二是教育之网。即设置生活大课堂,让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全方位的“网络式”教育之中。为此,洋思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与各个部门和每个人都紧密联合起来,创造教育学生的整体空间。比如学生的学习要“三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学习过的课程都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掌握,不仅“师教生”,“生也教生”;在生活上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监督,且要受到生活老师的严格管理和评价。另外,学校还设有全程电子监控系统,每个教室里都有终端,老师可以随时看到学生的状况。总之,为了保证学生行为管理的有效性,学校形成了全息式的评价方式,任课教师、生活老师、食堂人员,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参与其中,相互评价,学校的可控网络教育空间基本形成。
 
  为了保证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在管理上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经常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节约教育、爱心教育等各种教育。此外,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认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一种无形的教育空间也随之形成。
  蔡林森的网络式教育理念来自于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来洋思不仅学习要上去,各种美德也要形成,如能吃苦、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这就是蔡林森,一个对教育充满理想,同时也不乏实践能力的改革者。
  现在,蔡林森对洋思的进一步发展满怀憧憬、信心十足。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而蔡林森对学校也有诸多“不满”:不满现有的成绩、不满学校现有的管理和规模、不满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给学校带来的诸多不便等。正如一些教师们所言,“蔡校长两眼老是盯着问题”。也许正是这种问题意识让洋思能够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蔡林森向我们吐露他的新计划:在泰兴市内建立一个更大规模的洋思中学,把目前的洋思中学作为一个分校,进一步改善洋思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更大的范围内试行洋思的办学经验,并且逐步与国际接轨,把洋思办成国际化学校,让洋思经验走向国际,走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正像他自己所言,洋思并不只是农村办学模式,它从农村学校发展而来,并不说明它只适合于农村,它是一种办学理念,理应走得更宽、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