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政府谭相海:战略创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8:48:00
战略创新关键词
《新智囊》 2007年1月10日 作者:陶勇
页 码
[第 1 页]
战略创新意味着企业有能力制造新的想法、新的模式、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 铭远咨询董事长 陶勇
■ 陶勇 铭远咨询董事长
美国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大学管理科学系博士。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在电力、石油、金融、电信、IT等行业有十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客户包括通用汽车、美洲银行、Chevron、飞利浦、松下等北美、欧洲、日本及中国的3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业务涵盖了企业重大决策、发展战略、业务单元战略、风险管理、奥运赞助、市场营销、组织流程等领域。近几年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变革,引入国际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系统实践。曾成功地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全球及中国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咨询项目,包括:上海通用汽车的渠道战略、美国大银行呆滞资产债务重组的金融风险分析、中国某大型电力集团的战略梳理和组织设计、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的市场细分等。历任美国NAVIGANT CONSULTING INC. 大中华地区执行董事,美国STRATEGIC DECISIONS GROUP亚太区副总裁等职。
政府把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倡导之,企业家把“创新”作为第二次创业宣告之,电视新闻天天报道创新的案例和成就,我们似乎已经被创新包围!
在大洋彼岸的北美,“Innovation(创新)”被企业和学界再次关注,这也许是因为近年来企业绩效持续上升,手中有大把现金,总要找到投向;或许是看到了GE如何摆脱韦尔奇的阴影,在新一代领袖伊梅尔特的领导下转向 “innovation”;还可能是由于“离岸外包”、“全球化能力”等引起全球竞争格局变化,最后一点多少与“中国制造”和“印度服务”有关。
在中国,创新的概念往往与“技术、发明”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创新的工作主要与科学家、科研机构相关,创新奖也总是发给技术工作者个人或者科研团队。但是,战略创新把创新的焦点放到了企业,企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主体;这是中国创新事业的进步,也是中国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议题。
企业做创新,就要说挣钱。“无利不起早”说的是做小买卖的人为了挣些小钱,就会起早贪黑。企业创新,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建立竞争优势;这是因为创新使客户能够心满意足地花更多的钱,创新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企业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三张表上,才能给股东和员工一个交待。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创新往往被误解为仅仅是技术或产品的研发;企业创新与投资和回报联系在一起,技术人员再一次成为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技术和产品研发是企业创新的必然内涵之一,但远远不是企业创新的全部。
战略创新的出发点首先是企业整体的“价值创造力”。沃尔玛公司率先在零售业采用当时银行才使用的集中式IT系统管理物流,这是创新;戴尔公司最先采用了电脑的直销模式,这也是创新;IBM公司从一家以硬件销售为中心的公司转变成为一家以服务提供为主的公司,这还是创新。战略创新意味着企业有能力制造新的想法、新的模式、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决不仅仅是增加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投入。战略创新的目标是为企业的下一轮发展找到“革命性的增长点”,是企业领导团队创新意识的体现,是企业的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它的成败最终将体现在企业未来的三张表中。
战略创新的另一个要素是“破坏”。GE的创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尊重过去的成就”。如果苹果电脑从过去的品牌和产品出发,就不会有iPOD,也不会有占据北美合法音乐下载70%市场份额的iTune模式;相反,传统胶片产业中的领先优势地位恰恰成为柯达适应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巨大包袱,企业渐渐成为数字影像行业的落伍者。企业是否能够承受 “破坏”,是企业文化、决策、制度、流程等等的体现。创新就是做前所未有的事,就是做无可借鉴的事;专家理论、行业标杆、过去的成功都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因为它们都是对已有认识的总结。在全球化的市场上,企业如果从过去的经验出发、从过去的模式出发,优势地位都很难维持,更何谈创新呢?
战略创新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词是“失败”。创新的定位不应该是“可能成功的事”,把创新定位成为“可能成功的事”,大大低估了创新的艰辛和风险。创新的定位应该是“很可能失败的事”,最可以用来类比创新的词可能是:长征。即便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后,红军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无论是巧渡金沙江、还是飞夺泸定桥,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每前进一步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每一个胜利都伴随着艰险和牺牲。但红军坚信自己将拯救人民于苦难,拯救国家于危亡,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完成了亘古壮举。把创新定位成为“很可能失败的事”,企业才能在文化上容忍“屡试屡错、屡错屡试”,形成不断探索前进的风气;充分认识创新的风险,企业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机制、制度,安排有效的资源,保护创新者的激情和能力,保证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中国说战略创新,就不能不提“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效率提升一直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核心。从乡镇企业的出现到政企分开,从民营企业的发展到国有超大企业的成长,中国经济的高速进步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效率不断提升紧密相连。成本领先是“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并一再获得成功的法宝;我们津津乐道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故事,往往是成本和效率成功的故事。中国企业家的楷模韦尔奇在GE的成功,让全球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们长了见识,看到了“第一、第二”、“全球化”、“六西格玛”、“信息化”等效率提升工具如何出神入化,使一家以夕阳行业为主的多元化集团一再成为全球第一。中国企业领导人关注的企业管理提升工具,比如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流程再造、ERP、绩效管理等等,也往往聚焦于组织效率的提升。
我们必须看到,正如企业无法靠“技术模仿”获得竞争优势一样,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优势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创新的最大阻力。从效率出发,企业就要激励当月、当季、当年的成功,就要惩罚失败;从效率出发,企业就要仔细评估每一个投资项目的投入产出,要求在最大的确定性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回报;从效率出发,企业只能按照眼下的需要吸收人才,要求员工适应现有的企业文化、制度。相形之下,创新的视野是未来,创新要求对失败的宽容、对回报的不确定性的容忍、对创新人才的“破坏性”的鼓励。因此,中国企业战略创新首先要探索和确定创新的领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战略创新既要使战略和创新形成有机的结合,解决创新的产品化问题,又要打通创新过程中所有困难环节,使企业创新有资源和制度的保证。
在中国入世已过五周年,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战略创新要求中国企业再一次快速地“脱胎换骨”。中国企业有的已经进入全球的领先者行列,但还要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有的已经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先者,但还要继续优化提升。中国企业既要面对国内的全球化竞争市场,又要“走出去”面对更为复杂的竞争局面;既要满足资本市场的严格要求,又要承担中国企业独特的社会责任。这一切,都使战略创新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同时,这一切,又恰恰成为中国企业创新的条件和土壤,为中国企业走上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打印本文】【小中大】【我要发表评论】
上一篇:警惕向你说这些话的VC
下一篇:战略创新如何以动制动
博锐管理在线版权声明:
本文本文原载于《新智囊》2007年1月刊,点击这里查看该期杂志的网络版
本文由 《新智囊》授权博锐刊载,如需转载请与 《新智囊》 联系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