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罗艺恒:男人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6:13
 




  <一本解放男人,解救女人的好书:男人道>

  第一部分 第1节:序:让无力的男人有力

 

  如果是别的谁写了这本书,我会嘲笑他一下,肯定是在装,但书是韩浩月写的,那就大有不同,因为他不仅这样写,也从来都这样干。

  在我的朋友里面,浩月是极品的好男人,“吾不及远甚”。我力所能及的两件事,就是将来把这本书藏起来,不让老婆看到,还有就是给这本书写序,郑重提醒男人们,你们多了一个全民公敌。

  读这本书电子稿的时候,我随手在微博写下一句话:每个男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班长,一位女网友应声对出下联:每个女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纪律委员。但对浩月来说,在他的心里驻扎的不只是班长,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他来写这本好男人手册,最有经验。

  跟浩月认识有十余年,我们都是小镇青年出身,都是北漂起步,同列大内“三惧头”,所以从来心心相印,如果中学在一个学校,肯定会撮土为香结为兄弟那种。但浩月的经历比我传奇得多,堪比孙少平。

  他的婚姻现在看了也有点传奇色彩,据说,本镇一有名望的士绅也许是饱读古书,精通命理,看上了浩月,他预言此子前途不可限量,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这段稗闻野史,也是江湖传说,没向当事人求证。现在看来,那位老人家的确大有眼光,给闺女找了个好人家。

  书中我很喜欢这几节文字,“做一个好的家庭观念传承者”,“默默地为别人做一点事情”,“怒是一种力量但尽量别发怒”,“控制欲望是成熟男人的标志”,“每年至少两次举家远游”,“永远不要空手回家”,“拥有到乡村生活的终极梦想”。每一篇都讲到我心坎里,也都能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

  山东男人信儒家,重乡土,爱家庭,为家可以拼命干活,也愿意做出牺牲。我对山东爷们评价这么高,其实大多来自对浩月一个人的印象,这跟木子美老师敢写各省床评是一个道理。

  女人应该会喜欢这本书,可以一条条对照着要求自家男人,这正是作为一个不靠谱男人,我对这本书有点恐惧的地方,它给男人设置的门槛太高了,有些我真的做不到,会让我陷入深深的自卑和自责。

  这本书也许只写男人的一半,教你如何当个好男人,男人如何奉献和付出,但是对于男人应享有的权利,涉及的则比较少。在我看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无法具有独立地位的。

  女人跟男人搞不好关系,性格、习惯冲突之外,责、权、利模糊不清,没法达成共识是更加重要的原因。男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应享有什么权利,该有什么自由,有多大的空间,当权利被侵犯,该如何守卫自己的地盘,捍卫自己的生活。这些,也应该是“男道”下一步研究的课题吧。

  不过,对不少爱无力的男人来讲,读这本书,或会变得有力起来。

  有句广告词怎么说的: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不能只讲奉献,这是一个迷惘老男人的肺腑之言。

  与君共勉。

  潘采夫

  第一部分 第2节:婚姻之道:做懂爱的男人(1)

  婚姻之道:做懂爱的男人

  没有爱情,男人无法独活

  有这样一个男人,他离了三次婚,问及理由,他说是为了找到真正的爱情。对于这样的话,你信吗?

  我不信。在近些年来形成的两性情感讨论氛围里,男人离婚,无非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喜新厌旧,花心难改,背信弃义,有钱变坏……套用一句流行的电影台词说,“任何的婚姻都是错的,不长久的婚姻都是男人的错”。这种对于男人的批判,在大多数女性那里已成共识,大半男人也默认了同类这万千年来难以改变的劣根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男人离婚说是为了寻找爱情,大可以当作笑话来听。

  但刚才说到的那个男人,在诉说了他的婚姻苦难史之后,我有点相信了他为寻找爱情而离婚的说法。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的他正处在懵懂的青春末期,再加上那个阶段对于异性的强烈好奇心,因此在被顺推着上婚姻大船之前并无反抗之心。但上船之后才发现不行,晕,这个时候退票已经没法了,过去年代的农村,还非常注重诚信,嫁娶是很严肃的事情,一个男人离了婚,整个家族的信誉都会受到影响。

  三年之后,爱情来了,以他无可抵挡的汹涌方式,他爱上的那个女人同样也强烈地爱他,他们的爱情故事拍摄出来虽然不会像《山楂树之恋》那么纯真,却会一样的感人。他们在世俗理想所产生的巨大阻力下,且战且退,但绝不认输,他说只要是真爱都是纯洁的,哪怕是不道德的爱情。在这种纯洁的情感的辉映下,他壮士断腕般地结束了第一段婚姻,与真正爱的女人生活在了一起。

  刚才说到,他的第二个女人强烈地爱着他,可问题就出在了这儿——强烈的爱经常会变成自私的占有,她占有了他的全部,包括他的肉身、生活乃至精神的全部空间。她像孩子一样爱他,处处依赖,也像爱孩子一样爱他,事无巨细都插手要管。早请示,晚汇报,查短信,嗅领口……凡是男女之间互相猜忌时能想到做到的那些事她全都做了。后来他知道,她的家庭有着精神病史。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维持了十年的婚姻,并有了孩子。十年之后,一个男人的逃离欲望和一个女人愈收愈紧的管理欲望,还是让这段婚姻崩溃了。在一次次自残没能唤醒一个女人发自内心的怜惜之后,他离家出走,结束了第二段婚姻。

  第三段爱情发生在他不相信爱情好多年之后,一个未婚女青年爱上了他,毫无保留地爱,甘愿为他饰演一个保姆式的角色,给他最大的自由空间,任凭他一次次放纵自己的坏脾气,也绝不生厌、翻脸,对他逆来顺受,他在歌厅搂着小姐唱歌她也只是莞尔一笑。于是,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他呼啸出了积郁一二十年的闷气,但是婚后他很快便发现,那个女青年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名望、钱财和房产,他不过是她为了帮助自己和她家人迅速过上好日子的一个捷径,对于一个想要寻找真正爱情的男人而言,怎么甘心自己就这样被当作“捷径”给走了?于是,他再次成了单身汉,但要命地是,他依然相信爱情。

 

  经历三段失败的婚姻但依然相信爱情,这样的男人,很难不说他是极品。对于这样的男人,不知道是该钦佩,还是该同情。钦佩是无法钦佩的,因为三段婚姻失败的关键点在于他的选择失败,如果自己理智、清醒或者说负责一些,会不会结果能稍好?说同情也谈不上,俗语说,人犯错不可一而再再而三,能在阴沟里翻三次船,真不值得给予太多同情。

  很多中国男人,或多或少和上面描述的这个男人有点共同之处,但这些男人不会像他那样敢想敢做、敢做敢当。中国男人最常见的做法是,他们在第一段婚姻里的时候,就已经彻底阉割掉了自己的爱情幻想,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社会留给男人的责任,会让他们放弃做一个不靠谱的情种,转而成一名靠谱的家庭支柱。

  不但放弃爱情,他们还耻于谈论爱情,尽管内心还残存着少年时代的纯情,但表面上已成一个满口荤段子、开口就耍流氓的中年怪叔叔,他们用无耻的语言来祭奠已成过往的青春,用猥琐的形象来掩埋自己的纯真年代。这个社会对男人的要求是沉重而畸形的,符合这个要求的男人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而一个还相信爱情的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相信爱情等于承认自己幼稚。在“成功至上论”成为男人世界里的主导时,一个儿女情长的男人被认为成一无是处的废物,这一点也不奇怪。

  但如果我说,男人比女人更需要爱情,你信吗?

  女人对爱情的要求很简单,她们需要的是安全感,晚上能有个温暖的怀抱,这个怀抱可以永远地躺下去,就已经足够了。在21世纪里,女人对男人的要求提高了不少,但想想也很简单,她们不过附加了一些对男人的物质要求而已。女人的浪漫、幻想,通常会在一个踏实的男人那里渐渐泯灭,所以,女人更容易对爱情产生满足感。但男人不一样。

  男人对爱情的要求太多了。历史书里,影视、歌剧、话剧等文艺作品中,包括现实生活里,都在日复一日地重复上演着这样的情形:爱情让男人充满改造世界的冲动,爱情让男人变成暴力动物,爱情让男人变成满口华章的诗人和作家……“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世界”,这句话语其实很直白地说明了问题:男人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女人不过是爱情的载体,男人通过拥有女人来寻找他们所渴望的爱情形式。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爱情,比如在未来几千年之后,人类退化到四肢失去功能,各种欲望通过机器就可实现满足,男人不再需要通过女人来证实自己的价值,那么这个地球可以停止转动了,世界会变得很安静。

  去年有一本流行的书叫《无法独活》,大意是说年轻一代如果缺少长兄们的管理和帮助,不会独自活下去。其实爱情也是一样,没有爱情的男人,也无法独自活下去。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悲剧爱情故事,比如那个多情的罗密欧,只有他的死去,才会让那段爱情成为史诗。汶川地震的时候,那个背妻的男人,为什么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因为爱情在他身上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有机会说出爱情之于自己的重要性。性别角色不允许他们夸张地来谈爱情,社会角色一样不容他们把爱情挂在嘴边上。处在婚姻中的男人,在某一个时期会觉得自己“无爱”,但在过了这个时期之后,他们会发现爱一直存在,他们会在某一个清晨醒来,发现躺在自己身边的妻子已经有了白发,他曾经是那么地深爱过她,在他垂垂老去时,生命中的“那些花儿”不知纷落在天涯何处,只有身边这位会在他的人生告别会上怀抱他的黑白照片。

  相信爱情——不相信爱情——相信爱情,男人都要经历这样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回到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个哥们,他是个例外,因为他的一生都是在相信爱情中度过的,悲哀的是,爱情不相信他,一次次伤害了他脆弱的心灵。人生之苦在于所求不得,那么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男人真正需要的?很简单,男人的对爱情的要求本质上和女人是一样的,无非那三个字:安全感。

  女人想通过爱情获得安全感,男人也是一样。男人对于女人的独占心理,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所以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最好方式是,让他感受你带给他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让他觉得你完全属于他,但由于这个问题牵扯到两性之间的平等,一些女权斗士会认为这是对女性独立权利赤裸裸地侵犯,所以我们点到为止。

  第二个层面是给他实质性的温暖,比如热烫的饭菜,温暖的环抱,温柔的笑容,这些东西带来的安全感,会激发男人最大的奋斗动力,他会像个被鼓励的孩子那样为你去战斗。

  第三个层面的安全感,是你和他的灵魂在高处的汇合,你们的爱情超越了物质和形式,甚至超越了忠诚与背叛,而是两颗赤裸裸的灵魂的交流,这种交流所带来的畅快,会让一个男人觉得全宇宙之间,只有你的灵魂能与他的相互匹配,这种慰藉会给男人带来强大的自信,他也会自觉拥有了终极的爱情,比如拥有了李银河的王小波,比如拥有了洋子的列侬,再远一点的还有拥有了杨贵妃的唐明皇……

  失去了爱情的男人会魂不守舍,但绝大多数男人都会装作没事人一样活下去,这是生存本能告诉他们的本能表现,所谓坚强不过是一个不让别人看笑话的借口。没有爱情的男人,灵魂会始终有一个缺口,在现实的世界他们会苟活下去,但在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却无法触摸到幸福。

  作家周国平写的一段话,足以证实爱情之于男人的重要性,“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比喻,如果男人从未得到过这样的感受,只能抱憾一生了。但很多时候,即便男人感受到了,也是不自知的,所以女人们不妨回家做一个实验,挑一个气氛合适的时候假装若无其事或者郑重其事地问一下家里的男人,“你还相信爱情吗?”,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千奇百怪的,如果那个男人看着你的眼睛认认真真地告诉你说,“相信”,那么你可以喝一杯庆祝一下,恭喜你,中大奖了!

  男人究竟想从女人那里得到什么?

  爱是付出,也是索取,最好的爱情是付出与索取保持不失重的比例。不要相信婚姻杂志上那些故事编造的鬼话,什么“爱是付出,不求索取”,这完全是非人性的。只要是相信爱情、拥有爱情、执着于爱情的人,其实都是想从爱情中得到一些什么的。那么,男人究竟想从爱情中得到什么,或者说,男人究竟想从女人那里得到什么?

  男人从女人那里得到一些什么,比女从男人那里得到一些什么,总要困难一些。这是因为,女人在对男人的定义中,就有着天生的警惕。我们经常从媒体上、女性读物上、聚会上看到或听到女人这么谈论男人,“男人这东西”,“男人都一样”,“男人的话要能信,母猪都能上树”……总而言之,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

  女人在如此评价男人的时候,语气中有不屑,有鄙夷,也有看透男人后的那种失落或绝望。报纸上的情感专栏里,无论男女作家,在说到男人本性的时候,都比着看谁下笔更狠,奚落得更尖刻,仿佛大家约好了一般。看来,骂男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女作家通过骂男人赢得了女读者的喜爱,男作家通过骂同类亦能获得掌声,可男人真的那么该挨骂吗?

  我无意替男人辩白。我也常站在批判的立场上看男人。我觉得,在有关专一性和忠诚度方面,男人是比不上女人,这是生物本能决定的,自古如此,基于这一事实进行的批评,再怎么用词过分也可理解,反正男人的承受力更强一些,李隆基、陈世美、李甲等人被骂了几百上千年,直到现在,负心汉的产量哪一年下降过?

  那么,在认定男人在情感上的可信度处于劣势地位之后,再探讨男人究竟想从女人那里得到什么相对会简单一些。这个问题说开了、说透了,或会明白男人的情感体系是怎么构成的,他们匪夷所思的变化是被什么驱动的。

  按照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这个思路推断,男人最想得到的首当其冲的当是女人的身体。男人会希望拥有他所爱的女人的身体,这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两性之间的身体交流,是生命的延续,也是验证自身存在感的方式之一。但要命的是,男人也会希望拥有他不爱的女人的身体——如果那个女人略有姿色的话,更难以阻止男人的占有欲。

 

  来自科学界的研究表明,这是雄性荷尔蒙在作祟,是男人显示能力与地位的潜在表现,这种观点放到生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因此男人们本身也不排斥这个说法,他们会无辜地说,看,不是我们本意如此,是身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促使我们这么做的。很显然,这是一个谎言,男人们选择了一种相对安全的说法,来逃避道德上的打击,并掩饰自己内心贪婪的欲望。

  男人都不会否认想拥有更多一些女人的愿望,除非他在恋爱中。恋爱中的男人会像女人一样产生天长地久、不离不弃的想法,这多少有点不可相信吧?但事实如此,真正陷入热恋中的男人,也会像女人一样处在失魂落魄的状态,“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他的视界也会一下子缩小几十倍、几百部,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这样的男人虽然不会像女人那样有时哭有时笑,但却会像猛兽呵护小兽那样,把心爱的女人保护起来,不容其他男性多看一眼。

  男人对爱的渴望,其实是超越了对女人身体的渴望的。在爱情这个东西面前,男女是平等的,也只有真正拥有了爱情,男人才会领略到爱所带来的那种幸福的拥有感,是超越了性所带来的那种快乐感。某女性作家大概写过这样一句话,“爱到哪种程度,才能体会到哪种程度的幸福”,这句话很有道理,爱情好比两个人一起下井,只有到井底的时候,才能知道水究竟有多深,那些蹲在井边喝茶扯淡的人,根本就不是谈情说爱。

  与身体带来的快乐相比,来自灵魂的幸福,相对会更长久一些。所以,女人想让男人永远属于自己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给予他爱。爱是男人最想从女人那里得到的东西。

  男人对爱的体验,是很深邃的,张爱玲说“通往男人的心是胃”,其实这是对男人最大的误解。作为一种野蛮生物,男人对吃的东西从来不像女人想的那样挑剔,之所以在厨房或饭厅里表现得那么夸张,不过是对女人辛苦的劳作表示一下尊重,这种语言上的奖赏,却让女人误以为男人真的民以食为天了。能吃饱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就足够了,除非个别食欲旺盛的吃货。

  男人对爱的体验之所以深邃,是因为男人对女性的依恋是一生的。在母亲怀抱所得到的一切,比如温暖、疼爱、照顾、温存等等,都会是男人一生寻找的方向。即便看不出一丝一毫恋母情结的人,一旦从女人那里得到似曾相识的感觉,也会英雄气短,变得温情起来,“男人永远是孩子”,这是颠破不灭的真理,别管他是将军元帅还是贩夫走卒,男人的一生以孩童开始,亦会以孩童结束。

  相比女人,男人对爱的需求更难捉摸,或者说更挑剔。持续地对一个女人好,愿意照顾她,满足她的种种要求(包括无理的),女人通常会以为这是爱。而男人不一样,能让他们产生被征服感的,并非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要照亮他们的灵魂,只有深入男人莫测的内心世界,擒拿着他们那颗躁动不安的灵魂,并令之顺服,男人才会死心塌地地爱上一个女人。约翰?列侬爱上小野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66年11月9日,在伦敦的一家画廊,列侬喜欢上了洋子名为“钉一颗钉子”的作品,产生了想在木板上钉上一颗钉子的念头。当是并不知道列侬为何方神圣的洋子阻止了他,让他先付五先令之后才可以钉,于是列侬对她说:“我将在想象中付给你五先令,然后再想象自己在木板上钉了一颗钉子。”

  可以想象,这一幕对于男女而言,是一桩多么有挑战力的相遇,他们分别以自己的个性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一次彻夜录制专辑灵魂经过深刻碰撞之后,他们的身体结合在了一起,当已与列侬情感破裂的妻子回家后,洋子已经俨然女主人般地在客厅里喝茶,而列侬也只是淡淡地对妻子说了声“你好。”

  列侬和洋子用自己决绝的方式捍卫着这份迟来的甚至不被祝福的爱情,并用真挚和勇气将之一次次呈现在摄像机面前,他们的结合是身体与灵魂的完美结合,洋子曾经这么说过:“我所熟悉的约翰?列侬,并不是你们通过媒体认识的那个人。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侬。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如果说把握了列侬灵魂的洋子赢得了他坚铁一样的爱情,那么李银河则是用她与王小波对生命共同的认知,换来了王小波玫瑰般浪漫的爱情,“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与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这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情书中的一段,能激发一个男人写出如此深情而优美文字的女人,只能说是她用自己的灵魂俘虏了另外一个灵魂,两颗灵魂的依偎,才能制造出一段段爱情佳话。

  写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意识到,男人想从女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而女人能给予男人的,有时候是母亲般的温暖,姐姐般的照顾,妹妹般的娇嗔,情人般的浪漫……但少有女人能做到这般全面,甚至一条也不具备,所以男人才会如贪图玩具的孩子,转而将渴望的目光投往别处。但如同磨道上被蒙住眼睛的驴子一样,男人们的寻找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如果不能遇到一个给他灵魂以安慰的女人,他们会执着地走下去,直到生命枯萎、衰竭。

  话说回来,女人何尝不也是想在一个男人的身上得到父爱的厚重,兄长的亲情,情人的甜蜜等等?可她们一样也不能实现满足,所以女人们会怒、怨、失望。男、女根本就是来自两个星球的人,他们可能会有短暂的交汇,但却很难有长久的合二为一,哪怕连平行前进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做男人、女人都挺悲凉的,我们被那么多的爱情教科书影响着,被那么多煽情或滥情的故事教育着,却从来不知道爱情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还有比这更令人灰心的吗?

 

  不过,没关系,释然就好了。

  要和真正爱的女人结婚

  当你带着满身酒气回到家里,或者带着刚见完前女友后做贼心虚的心态躺到床上,看着枕边那个熟睡的女人,她不知晓你的到来,沉浸在睡梦中,散发着均匀的呼吸,晚上睡着了的她和白天的她有所不同,那根绷紧了要和你斗争的弦松了,睡眠让一个人回到了婴儿状态,也许你会想起你们刚谈恋爱的那会,她如此纯真,而经过生活磨砺,她已经顺从了生活的安排。这个时候,你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究竟爱她吗?

  这貌似一个伪问题,不爱她怎会和她结婚?但很多时候,男人的确是稀里糊涂地结了婚。有句话叫“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这句话中的“我们”其实改成“男人”更合适些。别以为结婚的女人都是男人的所爱,相对而言,女人结婚动机更简单些,因为女人较男人更不会勉强自己,尤其是现代社会,让女人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除非那个男人很有钱。而促成男人结婚的原因太复杂了,有的男人因为承诺而结婚,有的男人为了占有而结婚,有的男人为了过上合法的性生活而结婚,有的男人为了延续香火而结婚……

  对于年轻的男人来说,克服欲望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过去的年代,“凡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而一旦和女人有了亲密的关系,哪怕就是拉个手接个吻,婚姻问题就会马上摆到面前来,男人会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这个时候无形的压力已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面对同样承受压力的女人渴盼的眼光,这个时候说“不”除非有一张恬不知耻的脸皮和强大的内心。于是,很多男人就范了,他们都来只想钓个鱼的,结果要么鱼钩被吞了,要么钓上来个白鲸,很悲剧。

  男人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欣赏,什么叫“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什么又叫“得不偿失”,有的男人至死也不会明白,自己是因为爱一个人才结的婚,还是为了别的什么而结的婚,从这点上看,这样的男人和磨道上被蒙了眼睛的驴子没什么区别。婚姻是磨道,女人是驱赶者,男人就只能一圈一圈又一圈地走下去。所以,一个男人在评断爱不爱一个女人时,不能贸然提前下结论,最好到垂垂老矣、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他爱没爱过这个女人,爱的究竟有多深。或者像本文开头写的那样,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手抚胸口问一下自己,这个时候灵魂通常都不会撒谎,会告诉你一个相对真实的答案。

  在婚姻的磨道上,有的驴子会失控挣脱而逃,在眼罩被摘掉之后会兴奋地奔跑在洒满青春和花香的道路上,他们会爱上别的花花草草们,在遇到第一朵花时,他们会感叹:哇,这才是我想要的爱情,在遇到另一朵草时,他们会感慨,咳,以前的都不算数,老了才懂爱。别听这样的男人们在那儿唏嘘不已,其实他们依旧不知道什么是爱,他们的行动,或只是被分泌过多的荷尔蒙驱动而已,假如给他们第二次走上磨道的机会,说不定他们会泪流满面地说一句:没想到这条磨道上抽人的鞭子更疼。

 

  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多谈几次恋爱就多谈几次吧,就像你在自助餐厅,不多尝试几种菜怎么会知道最爱哪种?开放的时代为男人、女人的选择提供了同等的机会,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不会被当成耍流氓了。在恋爱的时候,要尽可能真诚地去爱一个人,当发现彼此真的不适合在一张床上睡几十年,那还是趁早彼此道珍重。多谈恋爱的好处是,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但坏处也很大、很多,比如当自己终于明白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女人时,那个女人已经在几年或十几年前就已经做了别人的孩子的妈。所以,谈恋爱的时候要珍惜,能别错过就尽量别错过,因为,错过的永远不会回来。

  为什么强调男人要和自己真正爱的人结婚。简单说起来只有三个字:不后悔。既然认定了那人是自己的这盘菜,那么无论这盘菜是龙虾、燕窝,还是白菜、土豆,都要一辈子吃下去,不但吃的时候不能皱眉头,还得长年累月地边吃边夸,对外人可以半无奈半得瑟地说,“没办法,这是命,这辈子就好这口”。喜新厌旧是男人的本性,能做到不后悔太难了,而一旦不后悔的概念深入人心,那么这样的男人才是真正能负得起责任的男人,值得女人依靠的男人。

  不后悔了,才会有忍耐、原谅和包容。有了不后悔打底,那个女人再怎么折腾,你都会觉得可以接受,也许你偶尔会抱怨,“我怎么找了这么个女人!”,但抱怨之后也会这样安慰自己,“换了别的还不是一样?或许更糟糕!”不后悔,你才会和她踏踏实实地生一个孩子,增加家庭的稳固性,不让孩子出生后承受家庭破裂带来的伤害。不后悔,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抛弃社会对你的各种评断,把家庭顶梁柱当作自己最大的功能。当所有的嘲笑、贬低或不公正对待朝你袭来时,你会淡淡一笑,这算什么?!

  “要和真正爱的女人结婚”,这个提醒是送给未婚男士们的,对于已婚男士而言,不要为这句话而动心,早期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你都选择了她,“爱”和“真正爱”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鸿沟,“爱”是完全可以过渡到“真正爱”上来的,如同一盘生菜炒成熟菜一样,你也可以把已经恋爱的生米做成一辈子婚姻的熟饭,前者需要加入油、盐、味精,后者则需要加入责任与担当。只有你真正去爱一个女人,才会激发那个女人的最大魅力,爱与被爱会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与循环,爱的意义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得到升华。

  “一辈子很短,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非诚勿扰2》中出现过这样的台词,将错就错也是一种真爱。不过,如果能在开始时就避免错误,那么也会省略掉不少互相折磨的惨痛,男人和女生的一生,永远是争斗的一生,等到你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时,所剩时日已经不多。

 

  保持必要的神秘感

  想到撰写本节文字,是因为看了CCTV的一个报道,报道说美国《心理学》杂志刊发了一篇论文,论文作者进行了一次实验,让一批女性和三种不同类型的男人交往,这三组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分别是大胆示爱、敬而远之、若即若离,实验结果表明,对女人若即若离的男人,更容易吸引女人的注意力,因为男人若即若离的态度,造成了一定的神秘感,容易让女人产生更多的想法。

  说真的这条新闻挺无聊的,不会让人觉得它很有说服力,哪怕它的出处刊登在一份专业的心理学杂志上。它的无聊体现在,这个实验结果不过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反过来说,有神秘感的女性,对男人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人类普遍具备的好奇心,在情感方面亦有着明显的体现,一个人保持适当的神秘感,的确会让异性产生兴趣,很多时候,一些人不过想揭开另一些人的神秘面纱,结果却上了圈套,成了猎物。

  对于男人的神秘感,女人是又爱又恨的。多年前有首流行歌曲,就很好地表达出女人对神秘的男人又爱又恨的态度,那首歌是孟庭苇所唱的《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而在众多的神秘当中,男人的情史又是最神秘的,所以,在这里友情劝告一下那些感情经历丰富的男人们,哪怕你的情史辉煌也好、凄惨也好、简单也好、曲折也好,就尽量地别在现女友或者老婆面前得瑟吧,保持一点神秘没什么坏处,没准会让身边那位对你的兴趣点多提高几分。别相信“坦白从宽”的那种鬼话。

  恋爱的时候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抓住一个关键词就可以了,“务虚”。恋爱不就是一件很“务虚”的事情么?大家谈谈人生、谈谈理想,包括谈谈月亮之上,篱笆墙之下等等等等,千万别谈柴米油盐,谈这些就俗了,恋爱除了务必让对方感觉被套牢之外,其它的大可以让它们在空中飞一会,结婚了之后有的是时间够你们谈的,在谈恋爱阶段总是讨论现实问题,纯粹是浪费大好时光。

  恋爱时期的神秘感之所以好营造,是因为女人不会把你抓得太紧,不太好意思刨根问底。遇到那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也没关系,有种曲艺叫“三句半”你该知道,前三句可以尽情地说,最后那半句留着吧,因为这半句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期在任何领域均可以营造神秘感,你的职业,你的家庭背景,你的收入,包括形而上的人生观等等,你都可以大有作为。但千万不要天真的认为,可以长此以往,除非你谈恋爱不以结婚为目的,一旦以结婚为目的了,你的所有神秘感都会被彻底揭穿,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已婚男士难以保持神秘感的根本原因所在。知夫莫若妻,对于那些每天在一张床上睡觉、一口锅里吃饭的夫妻来说,想有神秘感太艰难了,比蜀道还难。你睡觉什么姿势,梦话里所说的内容,一个飘忽的眼神所传递出的心理变化,尽在身边那位的掌握之中。你刚展展翅膀,她就已经知道你想往哪里飞了。一些男人因此觉得很沮丧,征服一个美人的成就感再也找不回来了。但也有一些男人因此踏实地把心放到了肚子里,既然你对我什么都了解,什么都知道,那么好,我就把所有一切都呈现给你,爱谁谁去吧。

 

  如果所有男人都是后者,那天下也太平了。问题是大多数男人都不甘心如此,不愿意彻底缴械投降,搞得自己想掩藏又掩藏不好,想毫无保留又千真万确地做不到,没做什么大的亏心事,也总觉得自己心虚。为失去神秘感而沮丧的男人是有危机感的,试想一下,当你由一个传说中的白马王子,在光环尽失之后,变成了一个不爱刷牙、洗脚,到厨房刷个碗都要唧唧歪歪的凡夫俗子,哪怕在身边女人那里摆出再帅的姿势,都有可能被一脚踹下床去或踹出门去。你又不是贝克汉姆,所以就没必要总摆姿势了,退一步说,就算是贝克汉姆,辣妹一直崇拜他到现在的可能性不会大于百分之一。

  保持神秘感又不招人嫌的办法不是没有,由于本人也没什么经验,所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姑且说之姑妄听之。

  不断提升个人品质不失为提升神秘感的好办法。这里所说的个人品质包括:个人修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阔的精神世界。如果在这三个方面,有常见常新的变化,那么再挑剔的女人,也会惊讶于身边这个男人,他究竟是一座多么深的矿井?这座矿井里面究竟埋着多少金子?

  报纸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一生是被女人围绕的一生,每个曾经在他身边生活过的女人(包括年迈时照顾他的保姆),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在他80多岁去世的时候,前来悼念的女人都给予了他最高的评价,哪怕是曾被他背叛过的女人,也真诚地原谅了他。这应该是一个最富有神秘感的男人了吧,在同性看来,这几乎没有神秘性——不就是泡妞手段高明一些么?但在女人看来,这种一辈子都能给人以神秘感的男人,可遇不可求。

  举这个例子并非想证明,保持神秘感就是做一个情种,一个家常男人也是可以有神秘感的。前面说过的神秘如矿井的男人,太难做了,装得不像的话,还会挺累,个人赞同男人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松懈,但不逼迫大家都往学者的路子上走。

  家常男人的神秘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很难,千万不要认为,在自家花盆里藏点私房钱也能制造神秘感,这样做被曝光之后,只会遭到更深的鄙夷。也别以为,来无影去无踪动就玩消失能带来神秘感,这样只会让女人绝望,对你大撒把。家常男人保持神秘感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涉及男人本色的问题上坚持己见、不要妥协,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而且有着一定的风险,因为女人要么被你最终折服,要么对你彻底死心,输赢各占百分之五十。

  之所以建议家常男人坚持男人本色,是因为生活里随随便便就把自己放逐了的男人太多了。屈从于女人制定的规则,丧失了男人的阳刚之气,成了庸常生活的随波逐流者。试想一下,作为男人都对生活服输认命了,又让女人如何对你心怀期望?一时的争执,不过是为了抢夺婚姻、家庭里的话语权,如果你坚持认为你是对的,你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夫妻情感和家庭和谐的长远发展,那么不妨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用时间和结果来证明你的正确性,这样做,或许会让你本已无任何秘密可言的身躯,增加一些伟岸的光辉,由之让女人感觉到,这还算是一个值得琢磨的人物。

  无论哪种男人,保持神秘感要有度,必要的剂量即可,如果不加控制地大玩神秘,那就没什么神秘感,而成神经病了。

  第一部分 第12节:家庭之道:好男人要做“生活家”

  家庭之道:好男人要做“生活家”

  当一个好爸爸没那么难

  我很想尽早地成为一名爸爸。在我少年时的想象里,成为一个人的爸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可以宠他、爱他、满足他的一切要求,高兴的时候可以抓过来扔来扔去地玩,不高兴时可以打他屁股,和他像朋友一样聊天,交换秘密。

  但真当了一个人的爸爸之后,发现这个角色并没有那么“酷”,相反要处理很多的麻烦,这种麻烦还不是换尿布、喂饭、逗乐等繁琐行为,而是如何教育他正常、健康的成长——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为了教育孩子,爸爸先得教育好自己,约束自己身上的各种毛病,别让这种毛病被孩子继承下来,否则,你的心里会被愧疚充满。

  有几年的时间里,我心里就充满这种愧疚。我为自己的孩子鸣不平,因为他没能拥有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爸爸,但同时也为他庆幸,他面对的也不是一个最糟糕的爸爸。每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我身上所具备的性格缺点时,我就闷闷不乐,试图纠正他,但这种东西,怎么可能纠正过来呢?他从出生时就在我身边成长,看着我的一言一行,他就是我的缩小版,时间久了,就放弃了去改造他的心理,一个孩子的成长,父亲、母亲和家庭的影响,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具备改变自己的能力,在长大成人的过程里,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激发自己向上的力量,那样作为父亲,就不会太操心了。

  现在对待和孩子的关系,我已变得很平和,如何接受自己的缺点一样,也开始接受孩子的缺点。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缺点不全都是坏事,很多缺点在拥有负面作用的同时,也拥有正面价值的。我们要多看重孩子性格里具有正面价值的那部分,并想办法放大这些,帮助他完成自我疏导。这是一个好爸爸应尽的职责。

  当一个好爸爸其实没那么难。你只需要保证一点就算基本完成任务了,那就是要求孩子拥有善良的品格。一个性格基调被善良所占领的孩子,是家庭的福分,也是社会的福分,他不见得以后是个人才、伟才,但却会是一个无害的人。这太重要了,当善良脱离它的词义本身成为一种性格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包含着很多东西,比如宽容,比如纯真,比如信任,比如责任……这一些都离不开善良打底。善良是一个男人交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当一个好爸爸,还要让孩子拥有丰沛的心灵。丰沛的心灵由以下几点要素构成:想象力,自由感受,被爱的愉悦。要保持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就要尽量延长他们的童年,尽可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美好回忆。我的儿子到10岁的时候,还相信世界上真有圣诞老人这回事,他在10岁那年圣诞节的早晨,看到摆在床头的圣诞礼物,依然会高兴地跳起来,尽管礼物只是平常易见的糖果、巧克力、文具之类,但和从家长手中送出不同,来自神秘世界的圣诞老人,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虽然有粗心的爸爸,会忘记把礼物袋子里的超市打印条取出来,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信以为真。

 

  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那就不要过早给他灌输现实的势利。这个社会已经够现实、够势利的了,爸爸们要起到屏障的作用,在孩子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一道隔离层,不要怕孩子长大之后会缺乏竞争力,不要担心孩子走出校门之后会不适应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式家长的杞人忧天,到了我们的孩子真正长大,这个社会或会有所变化,变得尊重人性,变得更加公平和公正。即便这个美好的期望没能变成现实,那也没有关系,让孩子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做一个心态淡然的人有何不妥?作家王朔针对女儿的教育问题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所谓成功,不就是多赚一些钱为更多一些的SB们知道吗”,我一直不明白,为何那么多的中国家长如此迫切地希望子女要成功,能出人头地固然好,但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一生,这未尝也不是一种成功。中国家长多将成功定义在事业上,而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成功,一点都不会比事业的成功逊色。

  作为爸爸,要懂得自由感受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我们这一代的爸爸们,在童年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旷野里奔跑追逐,在村庄或城市街道中毫无目的地游荡,那种自由感受会释放一个孩子的天性。当然,现在到处都是车多人多,处处充满紧张和警惕,放任一个孩子到开阔的场所里,家长会担心得要死。但让孩子拥有自由感受,还是有多途径的,比如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思想、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要“降低”自己的标准到孩子那样的水平,和孩子平等的思考、交流,尊重他们的奇思异想,在保证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对于童年时获得的自由感受,孩子在长大之后会对你心存感激,继而会用此方式影响他们的孩子,这样几代下来,我们的国度就不会显得如此拘谨和枯燥,而会自由、个性化很多。

  爸爸爱孩子,不会像妈妈爱孩子那么细腻、讲究细节,一次在和一群人交流父亲如何爱孩子的技巧时,我说了一个很简单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每天晚上抽时间陪孩子,时间充足的话,一小时两小时都不会嫌长,时间紧张的话,哪怕五分钟、十分钟也好。在儿子2岁懂得和人交流之后,除了出差,我都会尽量争取陪他在他的房间里进行“寝室夜聊”,夜聊的内容很多,比如做词语接龙的游戏,幻想外太空的事情,叙述爸爸小时候不爱做作业经常挨揍的秘密,听儿子讲他班上的事情。如果晚上有应酬,要耽搁一个晚上的“夜聊”,那也要提前和孩子说明,以后补上。

  有了这么段夜聊时间,会很好地弥补一个忙碌的父亲在很多方面所做的不足,这种固定的、有点形式化的做法,会让孩子坚定地认为,父亲是爱自己的,它比任何礼物都珍贵。有了这个夜聊环节,即便父亲偶尔揍一下儿子的屁股也不成问题,孩子挨了揍,也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们知道,在夜聊的时候,父亲会为自己的“暴力”道歉,取得孩子的谅解。夜聊这种爱的表示,还会有助于形成孩子笃定的性格,帮助他们知道,生命里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有了笃定性格的孩子,长大之后才会有勇气应对一切的变化,即便遭受打击,他们内心也会有退路,他们会觉得自己有家、有父亲,有母亲,有人在笃定地等他。

 

  爸爸是男人一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男孩的爸爸会更坚强,女孩的爸爸会更柔情。孩子是男人的老师,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帮助他们的爸爸成长的。因此我们要对孩子心存感激,他们会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方向变得明确,让我们的生存价值变得坚定,让我们从一切的无意义中找到有意义。

  从今天起,做一个好爸爸。

  每天晚上在厨房度过半小时

  年轻时沟通感情主要在卧房,中年之后沟通感情主要在厨房。

  “孩子们出去了,窗户外面的暮色这么好,你不想做点儿什么吗?”将要退休的警察局长,将外衣挂在厨房的门把手上,对着他那位风韵犹存的妻子说。结果你知道她说什么吗,“那可要赶快一些,我老公是个警察,他快要下班了……”

  这是前些天看到的一个电影里的情境,电影的名字和故事都模糊了,唯记得这对老夫妻打情骂俏时这幕。好莱坞的电影就是喜欢这样,把厨房当作调情的地方,要么是老公悄无声息地摸进厨房,从后面抱住妻子的腰,要么是妻子挑起一片水果放到老公的嘴里……很细节,很生活化,很浪漫。

  中国的厨房通常都很冷清,千百年来那里都是属于女人的场所。男人呢?男人都盘腿坐在炕上抽着烟翻着报纸等着女人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了。有时候男人也爱到厨房晃悠一下,不过大多是考察一下饭有没有做好,能顺手剥根葱的算是帮了大忙了。

  但经过多年的、多种方式的考察和考证,在中国的家庭中,厨房的确是一个最适合表情达意的地方。阳台不合适,那里视野宽阔,楼对面的邻居视线投过来,所有事情一目了然。客厅不合适,客厅是家庭中的公共场所,要注意私人形象。卧室倒是可以,但没到睡觉的时间,钻进卧室这算哪门子事?所以,在厨房这个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动手动脚一下或者言语亲昵几句,无论是西方的豪放式表达还是东方的含蓄式表达,都算是比较合适的。

  据说女人爱极了一个男人,会产生给他做一辈子饭的念头,也有一说愿意给他生一堆孩子的,不过鉴于我国计生政策,还是做一辈子饭比较靠谱些。女人愿意到厨房里给男人做饭,这就说明两人的感情很好,起码是没问题,有问题的话,就凭借现代女性萌生的女权主义和超强的自尊心,早就撂挑子不干了。一般有点心眼的男人,在女人做饭的时候凑过去夸张地嗅一下也许并不好闻的油烟,赞叹一下女人可能比不上饭店大厨的做菜手艺,都会知道这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可惜,没这心眼的男人据我猜测,得在50%以上。

  女人在厨房里做饭时,并不特别期待男人能帮什么忙,搬把椅子坐在旁边,剥剥葱、蒜已经算做大贡献了,即便这些也不做,陪着说几句话也好。这年头男人们都不易,在外面工作了一天,按道理说回家摆成个大字躺在沙发上也无可厚非,但一天到头,能和老婆孩子交流的机会,也就晚餐前后这段时间了。比尔?盖茨那么忙,只要条件允许就绝不放弃回家晚餐,这是他们家的一个传统,厨房和餐桌上的交流,被他视作决定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个游戏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虚拟的做饭,现在,当我们都成了大人,在厨房里货真价实地操作起刀叉案板的时候,能否在潜意识里感觉到回归童年和最好朋友一起做饭的愉悦?男人的神经比较粗壮,那么远的事情可能已经遗忘了,但女人们总还是会记得的,当然,她们也需要身边男人们的唤醒。没有隐藏于饮食中的爱意关注,单单做饭有什么意思?

  厨房是中年男女沟通感情最好的场所,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中国男人都不喜欢去厨房。这得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病根,自古以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对女人的要求,在旧时代,男人上厨房是要被父母大人骂没出息,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去读书写字、习武健身报效国家、为祖先争光,每天到厨房溜达岂不成了没有鸿鹄之志的吃货?

  即便在新时代,中国男人上厨房的好习惯也没养成,这是因为中国的母亲都太伟大,自己苦点累点没关系,只要儿子能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好。50后、60后的中国男人在家庭中式老爷作风,饭端上桌才肯下炕吃饭,70后好些,有了点平等意识和生活情趣,但受父辈荼毒太深,一时半会也毛病难改。80、90后都是独生子,从小被娇生惯养,可以说是直接从妈妈的怀抱被接管到了老婆的怀抱,对厨房更是没有一点感情。

  很多年轻的小夫妻,都是没有厨房概念的,上班时间在公司解决早餐、午餐,下了班要么去餐馆要么去父母家啃老。他们可能不了解,厨房是家庭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看诸如《金婚》这样的婚姻家庭剧,会发现有很多镜头是在厨房中完成的,妻子在灶前执掌炒锅,丈夫或倚在门边或蹲在地上臊眉搭眼地与妻子对话,细心一点会发现,在厨房里的时候,妻子是绝对的主导者,丈夫通常会是被数落的对象,这个现象其实很好解释,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在厨房里男人绝对不要充老大,否则轻则没饭吃,重者头上还很可能遭到饭勺、铁锅等不明飞行物的袭击。

  中年人的家庭生活,其实是很孤独的,孩子大了,每天不着家,即便在家也是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里不肯出来,剩下一对夫妻单独在家里,常常会有无话可说的尴尬,这个时候厨房就会发生重要的作用,吃点啥喝点啥是最基本的话题,可以牵引出家长里短等诸多鸡毛蒜皮的琐事。这个年龄段,已经很少会发生分歧,大家聊得都会是共同话题,感情就是这样加深了,夫妻就是这样相濡以沫了。

  所以,作为一个男人,哪怕再忙,每天也要坚持在厨房度过半个小时。不要小看这半个小时,它有可能左右你下半生的幸福。少时夫妻老来伴,相伴的重要场所之一就是厨房。虽然你们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在厨房里的时候,彼此却会很少产生厌烦心理。厨房具有一种微妙的心理暗示作用,它容易让人产生亲密感。年轻的夫妻经常“床头吵架床尾和”,中年夫妻调解矛盾的场合就要转移到厨房中了,加入你对妻子心怀歉意,那么什么都不要说,老老实实地蹲到她的脚边,专心致志剥好那棵葱交到她手里,就足够说明一切问题了。

 

  男人学厨,永远不会为时已晚,有条件的话,一个月中大可以当几次掌厨先生,系上围裙,做上几道拿手好菜,全家人一起分享。农业时代光着膀子在室外劈柴的男人是性感的,现代城市中系着围裙在厨房中挥汗如雨的男人同样也性感,男人爱做饭就是没出息这种落伍的观念,早该抛到九霄云外了,真正成功男人不可或缺的一个优点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每年至少两次举家远游

  雨下得越来越大,天色渐暗,再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到晚上了,车还陷在沙坑里难以驶出来,我已经用随车带的铁锨工作了很长时间,但仍看不到让车轮摆脱沙坑的希望。

  这是几年前一个秋天去内蒙古旅游的一次经历,第一次和朋友一家一起举家出游,没有经验,在去看著名的沙湖的时候,由于车子开得太近,先是朋友的车子陷进了沙湖中。所谓沙湖,即地面上一两米是风力堆过来的沙子,沙子下面是湖水干涸后的淤泥,一吨多重的车子陷在那里,是不敢随意乱动的,救援不当,不但开不出去,还很有可能越陷越深。

  女人们在有阳光的地方呆着,朋友和同为游客的一些男人们守着车子想办法,我开车带着儿子奔波一两千米,好不容易搜集到了一些石块、树枝,用千斤顶将车子顶了起来,把轮胎下垫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在一辆越野车的拖拉帮助下,成功脱险。就在大家击掌之后打算离开时,越野车又陷了进去,大家有一起努力,把越野车拉了上来,这是阴云已经盖住了阳光,所有人都钻进车里,打算作鸟兽散。

  我的车就是在狼狈逃窜的过程中迷路陷进沙坑的。这次更要命,车子的底盘被沙堆托住了,任凭怎么加油,只有车轮在疯狂旋转,车子纹丝不动。已经按照正确路线驶上公路的朋友,去村里帮我叫拖车去了,10岁的儿子帮我努力地掏底盘下的沙子,雨水落了下来,以前从未吃过苦的他倒也不沮丧,在城市里长大的他,这算是第一次和我一起参加重体力劳动,让他去车里躲雨,他不愿意,说要和爸爸一起努力把车子“拯救”出来。

  最后,还是朋友找来的拖车帮上了忙,把车子安稳地拖出了沙坑,到达公路时,雨已瓢泼,这时想想有些后怕,万一救援不成,恐怕我们一家就要在沙漠里度过一夜了。除了落入沙坑,车子还爆胎一次,这次出游非常不顺,但印象深刻、收获颇多。收获之一是,再也不担心驾车出远门去任何地方了,有了这番经历之后,路上的那点困难都能放松地解决掉。收获之二是,在艰难的时刻,有家人和朋友在一起,这段共同的经历会刻进大家的记忆里,成为以后的笑谈。有了这些不顺利的映衬,回想起路上看到的那些绝美风景,会觉得人生就是这样:有曲折,有平顺,有幸福,有烦恼,人生像远行的道路那样,不知道在下一个路口会发生什么。

 

  自内蒙古之后,每年至少两次举家远游成为了生活中的安排。很多家庭都会有逃离城市生活的愿望,不仅是“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不仅是节奏快、压力大,更多是想和家人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发现家庭亲情的珍贵之处。在梦想匮乏、人人为生存而焦虑的时代,生活会把一个人、一个家牢牢按在原地,短暂离开生活原地、体会别处的风景,这个梦想是逃避窘迫现实的一个好办法。

  远游为生活注入新意。从确立目的地,到开始做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再到将钥匙插进锁孔点火,这漫长过程发生的一切都会让人愉悦和期待。发动机在高速公路上发出悦耳的声音,孩子们在后座上睡熟了,和身边的爱人聊着天,道路且行且远,我喜欢这种感觉,它帮助人寻找到存在的意义,让人意识到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旅行,而旅行则是为了从远方归来之后,更加珍惜自己的拥有。

  对于远游,有一些关键词要送给大家,第一个关键词是“舒服”。不要把行程安排得很紧张,要让时间慢下来,慢到可以从容地开着车走走停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看到路边有好的风景可以停下来。要把车子装置得舒服些,孩子们睡觉需要的垫子、枕头和毛毯,足够让他们呆在车里七八个小时也不会厌烦的玩具、游戏机和食物。临时落脚时要挑好一些的酒店,或者退而求其次,只要酒店里的床单、被子和卫生间是干净的就可以,有必要的话可以从家中自带床单。旅行就是拍照留念的这个概念要彻底纠正了,新的旅行概念应该是“让家在路上”。

  第二个关键词是“安全”。轻松的心态和良好的休息是安全的重要保证。此外能想到的安全项目还有:后备箱中补胎工具、旅行药箱、帐篷等一切你所能想到的应急用品。最好有一个朋友的家庭同时出发,路上互相照应。不要行夜车,注意躲避高速公路路面上出现的包括塑料袋、石块在内的任何异物。尽量不要露营,万一汽车抛锚也不要居住在野外,万一迫不得已要在野外露营,也要有一人值班,保持手机畅通。

  第三个关键词是“意义”。寻找旅行的意义。旅行不但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体现生命状态的一个载体。你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看到的每一寸山水、每一棵花草,都是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的,你要教会孩子与它们对话,发话世间万物所承载的自然之魅。你要在自然中重新审视内心,追寻内心真正所求。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那种毫无杂念的信任,和彼此的依赖,会让你觉得生命的充实。

  在国外,举家出游已成一种生活模式。每年的暑假或别的悠长假期,会成为很多国外家庭远游的大好时机,房车的普及,专门露营地的设置,为他们的出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电视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国外城市由于居民大批外出旅行而导致的出城道路大堵车,等待通车的人们通常都不会着急,心态好些的甚至会停车在路边开始烧烤。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和任一平民家庭一样重视举家出游,每年都要与第一夫人和两个孩子,自驾出行,没有保镖护卫,没有清场,没有围观,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快乐与宁静。

 

  举家远游有着很多的好处,它能弥补平日因为工作而丢失的和家人在一起带来的遗憾,能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更亲密的信赖,能修补看不到的亲情裂痕,能抵御很多外来的压力。远游会让孩子拥有一个视野开阔的童年,让女人感受到一种浪漫,让男人更多一份责任和担当,一个好的男人应该创造条件,每年至少进行两次举家远游,这种安全的“冒险”,会让家庭变得更加稳固。但远游的人和家庭多了,它将不单是一种生活模式,也会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旅行文化的普及,能还原人对自由的本能向往,缔造友好、放松、信任的社会环境。

  写一封未来给女儿看的信

  我有两位作家朋友,都给他们的女儿专门写了一本书,分别在一周岁和十周岁的时候出版送给了女儿。我亦有同样的愿望,但是很愧疚,直到现在为止,这本书还没能够写出来。

  天下的父亲有很多,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女儿写本书是不现实的,写一封信倒是很可行。作为爸爸,一定要给女儿写一封信,在未来当她长大的时候送给她看,那个时候或是她长大成人的时候,或是她嫁人的时候,总之,不管她看或不看,这封信要存在。

  倒不必要一定给儿子写一封信,作为男孩,留给他们一些粗粝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而女孩,是一定要让她们尽可能地体验到来自家庭和亲情的细腻情感,如此,她才可能把一份温柔与温暖传承下去。

  在女儿接近一周岁的一天晚上,我写下了给女儿的信:

  你从产房里被护士推了出来,躺在妈妈的身边,丑丑的样子,重达4公斤。在妈妈的肚子里时,你那么顽皮,顽皮得就像个男孩子,所以,我一下子接受不了你是女孩的现实,在一个星期多的时间里,始终怀疑你被抱错了,心情复杂。

  在医院的几天时间,很难熬,总想赶快把你抱回家去,这种感觉,就像路上捡了个没主的宝贝,不带回家去就不是自己的一样。推开家的门,把你放到暖融融的房间里,心里才踏实起来,你终于不是医院的了,是我们家的了,从此,这个家里多了一个新成员。

  得承认,在你出生之前,我没仔细想过怎么做一个女孩的爸爸。作为一个男孩的爸爸,我的自我评价还是很高的,因为我成功地成为了你的哥哥的好朋友,他每天晚上的聊天对象,他所有的秘密都愿意告诉我,现在你来了,我有点忐忑,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你的聊天对象,你的好朋友,我们会不会友好地相处。

  后来没用多久,我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作为一个女孩的爸爸,这个新的身份让我充满了新鲜感,有你的每一天,都觉都像是新的,我的生命也像是被重组过一样,所思所想所行,有了你这个“元素”的加入,改变了我的人生行程。而且,我也很快明白,你和哥哥之于我而言的不同之处,我可以让你的哥哥受委屈、磨练他、让他去闯荡,但却永远不会让你受一点点委屈,因为你是女儿,我的女儿。

 

  你出生的时候是冬天,爸爸是个怕冷的人,所以也生怕你会冷,所以尽管家里的暖气很足,还会时不时地握握你的小手,担心你冻着、冷着。可是,谁知道你却是一个火力十足的丫头,经常满头大汗,你脑袋下面的床单,经常一片汗渍,那汗味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带着奶香,而是男孩子那般地臭哄哄,因此我常笑你是“爷们”,但闻到你的汗味,会觉得安心、踏实。

  对你的名字,我力排众议,坚持给你取了一个名字“妞妞”。小区里的妈妈们出来晒太阳聊天,怀里抱着的女孩,大多数叫“妞妞”,看来大家在给女孩起名方面,都没多大的创意。可我还是喜欢叫你“妞妞”,因为这个名字,是那么地女孩儿味十足。你仿佛为了抗议这个一点儿也不新鲜的名字,学说话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丫丫”,因此你有了两个名字,“丫丫”和“妞妞”。

  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有着奇妙的联系,是在你半个月大时的一个深夜,月光从阳台的窗户照了进来,卧室里亮堂堂的,我突然醒了下意识地看你在不在身边,结果看见你正睁着眼睛在研究我,我们的眼睛对视的那一刻,你莞尔一笑,这一笑惊心动魄,似前世来赴今生的约,从此之后我再不怀疑医院产房给我抱错了孩子,丫丫,你那么小,却仿佛懂得一切,这是造物主的神奇,他在让我们拥有骨血的联系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灵魂相遇、依偎。

  刚结婚的时候,爸爸和妈妈打算只要一个孩子,把爱全给他(她),但后来这个想法被一个新的想法逐渐强烈地取代,那就是我们需要你,需要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

  你是来排解我们的孤独的。人到中年,多少都会有一些孤独的心态,这是生命成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自然反应。你的哥哥也是孤独的,一个没有姐姐、妹妹或者哥哥、弟弟的童年,注定要有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我们的家庭,也是孤独的,夜晚的时候,经常只能听到电视机的声音。

  而你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你毫无原则,不讲道理,想笑的时候笑,想哭的时候哭,你成了家里的中心点,所有人都在围着你转。家里的相机和摄像机都在对准你,只为记录你迷人的那一笑。你能翻身了,会模糊地好喊出爸爸、妈妈、哥哥了,会歪歪扭扭地站立了,洗澡的时候不哭了,跌倒在地板上了,这都是家里的大事件。

  妞妞,你的到来,对我的改变最大,我变得笃定、平静,心里总被幸福感包围,你让我找到自己,认定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你让我走在路上,脸上会露出微笑,那是想起了你的一个动作或一个笑容。同事问起我下巴上的抓痕,也会美滋滋地告诉他们,是家里的小女人给抓的,她不但爱抓人,还喜怒无常,经常不讲理地把口水擦到我的领子上,在同事流露出惊讶表情时,我会继续说,那个小女人是你,我刚刚10个月大的女儿。

 

  做一个男孩的爸爸,还是摆脱不了顽童的心态,只有做了一个女孩的爸爸,才会是一个深情的男人。妞妞,爱情不会让一个男人长久地深情,如果问我这世界上最可信的深情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那是父亲对于女儿的爱,这种爱会让一个父亲的心永远是柔软的,你永远会在父亲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存在。

  妞妞,有了你之后,我对“万家灯火”这个说法有了新的概念,你的爸爸成了那个传说中的好男人,下了班之后会谁也拉不住地往家里跑,回家给妞妞洗澡、喂饭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与此相比,什么样的饭局都变得不重要,重要地是回家打开门之后,看见你从沙发边的地毯上连滚带爬地扑向爸爸脚边。

  你有男孩子的性格,却避免不了女孩儿的姿态,每天晚上哄你睡觉,要在客厅里走上几十个来回,哪怕是睡着了,你的两只小手,也不会忘记抓着我的领口,也只有在睡着的时候,才会把头拱在我的脖子下面,或者把脸贴在我的肩膀上,那时我像怀抱着整个世界,怀抱着所能体验到的最幸福的幸福。

  有一段时间,你会随着光线在房间亮起而准时醒来,清晨的你很安静,不会哭也不会闹,只会用小手抓爸爸的眼睛和嘴巴,什么时候抓醒了,再马上翻转过身去抓妈妈,直到把两个人都叫醒。在你懵懂的内心中,这一定是件很好玩的事情。这也是你和爸爸、妈妈独特的交流方式,你在证实你的存在,你希望每天醒来第一眼都能够看到爸爸、妈妈温柔的笑脸。

  丫丫,这个啰嗦的老爸在和你聊天时,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妞妞长大了,别忘了买酒给老爸喝”。别人听到了,会笑我是个酒鬼,从小就这么灌输孩子。其实爸爸不是个酒鬼,买酒只是一个理由,很传统、很乡土地表达爱意的一个理由,其实想要说的真心话是,希望丫丫长大后,能经常回家看看爸爸,和爸爸聊聊天,最好能陪爸爸喝上一小杯。这样的话,有女儿的晚年,也一定会是幸福的晚年。

  丫丫,从你出生之后,我就经常想到你的未来,你要上学,要长大,要谈恋爱,要出嫁,有的时候我会忧心忡忡,担心你太聪明会招惹很多烦恼,也担心你憨憨的会被这个世界伤害。这是天下所有父亲共同的“杞人忧天”吧。妞妞,有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是,爸爸会永远在这里,有爸爸、妈妈的地方就有家,我们在一起,就是温暖。

  我把这封信打印了出来,装在信封里,放到一个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给她看,也不知道是我主动交给她看,还是偶然之间,她从信的藏身之处把它翻出来。我知道女儿以后会收到属于她的情书,但这封属于老爸的书信,是其他男孩的情书所代替不了的。

  如果你有女儿,请尽早给她们写下一封信,在她最能触动你内心的柔软的时候,把那些琐碎的情感记录下来,因为你也会遗忘,忘记女儿成长过程中带来的那些快乐和喜悦。这封信,亦是送给你自己的礼物。

  第一部分 第21节: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

  社会之道: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

  真男人不需要很多的朋友

  我有一个40多岁的朋友,属于满嘴跑火车、严重不靠谱的那种,有天他说了一句话把我震住了,他说“我下半辈子最高兴的事就是不必结交那么多的朋友”。我觉得,他说了一句真话,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对应中国传统的友情观,还显得有那么一点儿大逆不道。

  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从我个人的经验看,需要朋友是男人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朋友是男人抵御孤独感的一种方式。2000年的时候我只身来到北京这座庞大的城市,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交朋友,而在中国交朋友最好的方式是喝酒,于是,回顾那段岁月,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工作”和“喝酒”。

  十年之后我为什么会认同男人不需要结交很多的朋友?很简单,“朋友”这个词从定义到含义都变了,那种值得斩鸡头、烧黄纸、甚至托孤的朋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江湖上流窜的那种面孔可疑的家伙,这种朋友表面上仿佛深得“刘关张”的义气熏陶,但实则很有可能是背后捅刀子的那种人。以前有首流行歌曲这么唱过,“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现在可以后半句可以改成“朋友多了路难走”了。

  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对“朋友”如此没有信心?其实,不是我们渴望友情的心变了,而是这个时代变了,这个时代把每个人变得都很功利和势利,这让男人在结交朋友时的目的性变得太强,能不能为自己带来帮助,成为衡量一个人值不值得交朋友的重要标准。当朋友的成分中揉进了太多的算计,友情便变得不再是友情,而成了交易。

  在我的圈子里,有一位曾经大家一致评价都不错的朋友,但后来他变了,变得有点不可理喻,做事失去了原则,成为众矢之的,他曾经广交的朋友纷纷离去,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也承受着各自家属施加的压力,甚至连请他到家里吃顿饭都成问题。即便如此,他仍然还是我们的朋友,一个40多岁的男人,可以在酒后委屈的大哭,这样的朋友,怎么会令人忍心放弃?

  男人之间,做朋友时间长了,会如同婚姻一样,即便有诸多的不愉快,也不会轻易一拍两散。可以发现对方一身的臭毛病,可以毫不留情面的直斥对方,但却做不到绝交,这也算是真朋友吧。这份真,是时间累积的,也是彼此的了解导致的。我一直有个观点,在成年之后,男人很难再结交患难的朋友,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年轻时一起无知、一起愚蠢的机会。

 

  男人的一生,有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三五个常以家庭形式互相往来的朋友,七八个可以偶尔聚集喝点小酒的外围朋友就足够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哪怕您人缘再广,最后发现朋友圈子也难逃这“一、三五、七八”的宿命。

  所谓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既是那种知道你所有过往、了解你所有性格特点、对你能够全部包容的朋友。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何谓兄弟?50年后您躺在床上,我问您喝水不?您摇头,吃水果不?您还是摇头,我再问,给您找个妞?您睁大眼睛、闪着泪花说,兄弟,扶我起来试试……这个段子属于话糙理不糙的那种,真正的朋友就是这样,他会像对待自己的兄弟那样,想你所想,急你所急,一切只为了你能满意。

  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里,周先生对着树洞倾诉的那一幕感动了不少观众,如果他有一个可以兄弟般的朋友,那么树洞就可以省掉了。真正的朋友会起到树洞的作用,不但负责倾听,还要负责保密,一个带着秘密死去的男人是可耻的,而你能拥有一个可以把所有难以言说的秘密都告诉他的朋友,则是幸运的,因为某种程度上,那个朋友成为了你的神父,他不对你的行为作出任何评价,会最大程度地给你以心理安慰。

  男人的一生,只有一个朋友是不够的,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要成为割头之交,还需要三五个莫逆之交。《庄子?大宗师》中这样写过,“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由此也给“莫逆之交”下了定义,即由性情相投的三五好友共同组成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可以排解两个男人喝酒的孤独感,让男人的聚会显得更兴高采烈一些,也可以完成一些两个男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打麻将,唱卡拉OK,驾车出游等等,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活动只有两个男人出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相当地可疑,恐怕已经突破朋友的界限了。

  那个一生的朋友可以成为你孩子的教父,而那三五个朋友则可以成为你家庭的世交,有了这两种朋友,你的一生就不至于孤苦伶仃,就会得到充足的友情的温暖。但是,男人的朋友圈子,还是需要有七八位外围成员,这些朋友,可能是你的同学,可能是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领导,除了互相不讨厌之外,你们之间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话语共鸣,会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不谋而合,但关系又不至于亲密到无话不谈,这七八位朋友的存在,是衡量一个男人社会价值的标尺,也是一个男人不会被定义成一个隐士的标志。

  如果前两种朋友会充实你的精神世界,那么后一种朋友或会给你带来更多属于俗世的利益,你们会默契地建立互惠、共赢的友情立场,会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朋友关系是最接近于“朋友多了路好走”这种朋友定义的,但也不宜太多,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多有,朋友多了未免也鱼龙混杂,而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如何分辨朋友这件事上,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在看了上述的文字之后,也许你会认同我的一个想法:要那么多朋友干嘛?网络时代虽然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社交领域,但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属于小群体生物,即便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按照一种社交理论的说法,他能最直接影响到的周边人数,也不过只有200人。也就是说,从总统到清洁工,他们的口碑,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他们狭义上的价值,都会在这200人中间得以树立、完成或展现,如果范围扩大、再扩大,则属于政治、文化方面的事情了。

  我们为什么重视朋友,渴望拥有数不清的朋友,到哪里都有朋友帮忙、捧场,那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任人唯亲、重心腹的传统。在一个讲究规则、一切按照程序办事的地方,朋友关系对事物的影响就不会如此之大。城市化虽然让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没有了人情关系的存在,来源于多个地方的人们,会很快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公正、适用的法则,以取代原始的丛林法则。而当你不再需要凭借朋友的名义去托关系、走捷径时,“朋友”这个词才真正回归到它的本义。

  如何成为一个可以被信任、令人无戒心的朋友,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自己变得独立和强大,这样的你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绝大多数问题,你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换取你的绝大多数所需,而不用费心劳神寄托于朋友的“传帮带”。若朋友圈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如此,那么这样的圈子的生命力无疑会是旺盛而长远的。遗憾的是,现实生活里这样的朋友圈子并不常见,我们大多数人,都还在纠结于朋友所带来的喜怒哀乐。

  当我们对朋友有期望、有寄托、有怨言的时候,只能说我们还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因为真男人向来是不需要很多朋友的。如你不明白,请认真重复把这句话读三遍。

  最后,有很重要的一句话要提示大家:要把你的女人当作好朋友,原因无它,你是要和她相伴一生的,很难想象,和一个人之间的感情如果没有朋友的成分在,会如何熬过漫长的时间。而如果那个和你走完生命旅程的人,是一生的挚友,还有什么能比这是更幸运的事?

  懂得逐渐建立自己的声望

  声望,最通俗的解释是: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我们目光所及,不乏有钱、有名的男人,在寻找有声望的男人时,会发现那些有钱、有名的男人会像被风吹过的芦苇一样,一片片倒下了。有声望的男人,或许只能在民间寻找。

  在我的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有声望的男人,是我的父亲。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无师自通地懂得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名声,偌大的村庄,每每有邻里纷争,都会请他出面,而他总会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说法。可惜的是,他在壮年的时候因病去世,很多年后我回到村子,都还有人在念叨他的聪明、智慧,而我也一直是在这样的耳边舆论中长大,父亲因此也成为我一直想要模仿的对象。

 

  父亲的例子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声望不是专属于那些大人物们的,平凡百姓一样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声望。建立声望并不需要太复杂的体系,只需要把本性中的诚实、真诚、公平、公正等好的品质更多地释放出来就够了。在宗族观念很强的旧社会,一个家族的领导者,通常也是声望的代名词,如果这个领导者有朝一日失去了他的声望,也就距离众叛亲离不远了。

  城市化让乡村的宗族现象土崩瓦解,家庭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小细胞,即便在如此小的细胞里,男人也应该不忘建立自己的声望,成为被妻子信赖、被孩子崇拜的对象,家庭是男人建立声望的起点,如果一个男人在家中的形象都一败涂地,很难想象他能在其它领域做出多么伟大的事情来。

  声望的建立源自亲人、朋友、同事的评价。有种说法,无论身份如何,一个人至多能影响身边200个人,无论这个人是总统将军还是贩夫走卒,如果这200个人都对你交口称赞,那说明你的声望已经建立起来了,这200个人会帮助你传播你的声望,然后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例子看上去有点像病毒营销,其实声望体系的完成,的确有病毒营销的影子,所以要倍加注意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掉了链子,那么很可能导致你整个人形象溃塌,已经有不少公众人物用他们血淋淋的现实证明了这一点。

  建立声望的办法,除了前面说过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呈现所有美好品质之外,还要在尊严感之中融入亲和力。声望不是威望,建立声望不是为了吓唬人、恐吓人,而是为了说服人、影响人,一个有声望但却让人望而生畏的男人是失败的。建立声望需要一点一滴的付出,像燕子筑巢那样衔泥不止,同时还要时刻想着,好不容易筑起的名望之巢,别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端了窝。你从课本上、文学著作中、历史典故里所学到的一切有关好男人养成的说法、实例,都可以拿来用到自己身上,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当然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不见得拔高到如此高的标准,但总得领会其核心精神,让其化作春雨落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浸淫着智者的光辉。

  建立声望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一己私利,很多曾经很有声望的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建立起了声望,最后因为利己主义思想露出了马脚,而为千夫所指。说夸大一点,个人的声望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存在的,这如同家长要靠声望维护家庭利益、领导要靠声望维护单位利益、领袖要靠声望维护国家利益一样,因为声望随是个人的品格,但却是众人给予的,声望是一张奖状,只有你达到了值得颁发奖状的标准,这张无形的奖状才会颁发给你,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它装裱起来,当作继续努力的动力。

 

  中国曾经的乡绅阶层,在地方自治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他们多是科举制度下的落第士子,退休还乡的中小官吏,有点土地也有点文化的地主,不否认乡绅里面有不少恶绅,但他们中间有不少是醉心于当地基础建设、教育事业、民风民俗等工作的,他们的声望,正是源自为家族、村落所做的贡献。遗憾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乡绅成为斗争对象被彻底打倒,乡绅文化也由此彻底破裂,近些年不断有人重提建设乡绅文化,但这已经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了,有声望的地方名人,对历史记忆心有余悸,再者在自私自利横行的时代,即便做好事也未必能获得好的回报。

  愈是如此,我们就应该愈加珍视自己的声望——如果你已经初步拥有了这种声望,那么不妨把它当作一个珍贵的礼物,这个礼物对于男人而言,大概算是奢侈品一种了。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金钱、名誉、欲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或是实现,唯有声望保持其矜持的本色,不是买卖或投机所能带来的。

  西方有名仕文化,这几年来在国内时尚界颇为流行,既然乡绅文化已经失去了土壤,那么不妨从学习做一个名仕开始吧。

  怒是一种力量但尽量别发怒

  怒是专属于少年的。记得我少年的时候,就常没由来的发怒,因为没有发怒的对象,所以就常常对一课粗壮的树木拳打脚踢来发泄怒气,要么一口气围绕这个县城跑上几圈,直到怒火全部消失,只剩下气喘吁吁的累。怒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刚生下来的孩童,都会握紧拳头大哭发怒:为什么未经我的同意,就把我带着这个世界?!怒是一头野兽,这头在年轻的时候精力特别旺盛,稍不加看管就会如动物园的狮子窜出去伤人,等到人老了,怒气也便消失了,所以,能发怒,也是年轻的表现。

  男人发怒,女人发狂。怒是专属于男人的,“怒发冲冠”的说法,以来都是形容男人的怒气,因为在古代只有男人才戴帽子,女人戴帽子的极少,怒气能把帽子都顶起来,可见其威力有多大。女人不会发怒,是因为在力量上属于弱者,发怒了也不会对坚硬的树木、墙壁之类的东西拳打脚踢,顶多把身边男人抓过来挠几下,这在发狂的范畴之内。女人发狂的可怕程度一点也不比男人发怒差,她们足以让整个世界都显得混乱不堪,可见发怒的男人和发狂的女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年轻的男人发怒,总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欲。我少年时的玩伴,莫名其妙发起怒来之后,会集体拿摩托车撒气,一伙人各自跨上自己的摩托车,发了疯一般地飙车,飙车的结果是死的死、伤的伤,这就是发怒的代价。我有一次发怒超速驾驶,在急转弯时失控冲进路边水沟里,差点把小命交给马克思,自此之后就不敢再拿命开玩笑。不敢拿命开玩笑,自然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发怒了。

 

  男人的年龄越大,胆子越小,因为他们逐渐懂得了发怒的成本。年轻的男人发怒,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牵绊,没什么顾忌,只要自己痛快,其它的都可以滚蛋。成家立业后的男人,尤其有了老婆孩子的男人,感觉到了肩膀上的责任,怒气就如同气球里的气体,不用别人去捅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自己就泄气了。相声里有段子曾这么讲过:未婚男人在公交车里踩了别人一脚,还未待被踩者抗议,他就先发制人嫌人碍事了,而已婚男人被别人踩了一脚,还会满脸堆笑说声“对不起,耽误您的脚落地了。”

  不会发怒的男人还是男人吗?这要看怒火发在什么地方,如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虎躯一震怒吼三声,没准能将贼人或坏蛋吓跑,这样的怒该发,也值得鼓励,可是这样的男人越来越少了,很多时候不需要他们迎难而上,冒着生命风险去帮助别人,仅仅是把跌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没有几个男人敢去做。这不仅仅是男人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这个社会让男人变得不像男人,女人变得不像女人了。男人们,你为什么不发怒,这个恐怕将成为天问。

  如果没本事在外面发怒,那也千万别在家里发怒,因为家是最不适合发怒的地方。但偏偏有不少男人,在外面受了委屈,要跑到家里发怒,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家里的人都是熟人,且都是弱者,发怒不会遭致挨揍的后果。一个爱发怒的男人,会把家庭环境和气氛变得极为糟糕,而且会将发怒的传统当作遗产传承下去,老爹会发怒,儿子脾气自然不好,所以,一个性格不好的爸爸,会祸害三代,后代得凭借超越前人的修养,才能逐渐修正祖宗留下来的性格缺陷。

  对于成年男人而言,怒是一种力量但尽量别发怒。发怒会让一个男人失去理智,最起码说也会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一个发怒的丈夫和爸爸,会让妻子和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家庭和谐。一个发怒的领导会让下属敬而远之,更加不愿与之沟通。中国的威权社会,很大程度是通过发怒建立起来的,古时候皇帝一发怒,就有人要人头落地,乃至于中国的民间,多年来也深受此影响,很多事情对错暂不论,大家都抢着发怒,好像谁先发怒谁就占了理似的。

  阿拉伯某个地方的人在对付怒气方面有个传统,那里的人每次发怒都会捡起一根树枝就跑,什么时候跑到不生气了,就把那根树枝插到沙土里,一年到头总结一下看,插的最远的那根树枝,代表着自己最大的那次发怒。心理学上教人控制发怒的办法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每当你感觉要发怒时,先别急着发作,尽量在三秒之后再决定是否发作,很多时候,三秒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明白怒气消失了不少,没必要再发怒了。所以,发怒是一瞬之间的事情,控制发怒,只要控制那瞬间的情绪就基本实现胜利了。

 

  有的男人一辈子都怒发冲冠,老了也不省心,一点不顺心的事都要嚷嚷半天,请相信,那还是他不够老。一般的男人过了五六十岁,就很少发怒了,五十岁知天命,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了,六十岁是耳顺之年,听啥都不觉得刺耳了,会觉得发怒是太孩子气的事,而且于事无补,气大了伤身,不如不怒,多活几年。五六十岁之后还发怒的男人,真得说气性很大,一辈子难改男人真本色,青春期延长的太久了点,不过,再等十年、二十年看,一样是殊途同归,成了没气之人。

  不发怒就会让男人失去力量感吗?绝对不是,这个世界上评价对错,从来都不是看谁嗓门大的,有两个名词,一个叫“规则”,一个叫“真理”,按照规则办事,崇尚真理至上,这样的男人,哪怕一辈子不发怒,也是受人尊敬的人。我有一个忘年交,一个永远笑呵呵的老头儿,从来都不会发怒,都没看过谁在他面前造次,这还远不是“尊老”的原因就能解释的,因为在微笑面前,所有的怒气都是可笑而幼稚的。

  发怒还是优雅的敌人。如果不幸你立志要成为一个优雅的男人,那千万要学会制怒,修炼一两年好不容易有了点优雅气质,一次发怒就会让这气质损失大半。绅士在中国的大面积消失,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男人都在生气。生气不但会让一个人心浮气躁,还会导致面孔扭曲,所以,那些青春不再单依然想当老帅哥的男人,请现在就动手在书桌和心灵上刻下这个古训:制怒。

  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

  二十多岁的年纪里,经常感到慌张,夜里醒来,常整夜地睡不着觉,如大多数这个年岁的人一样,这是出于生存的忧虑。能否越来越好地生存下去,未来是否有希望,能不能给家庭带来安定感,让妻子、孩子丰衣足食,当这些问题,日夜盘旋在心头的时候,一个男人不慌张,那是不可能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做着同样的梦,梦见自己在午夜空荡荡的大街上,捡拾着一枚枚硬币,希望这样的梦不要醒,天不要亮,但每次清晨的鸟鸣都会如时响起,口袋里当然是空空的,那里面没有一枚梦境中出现过的硬币,而自己也只能心怀失落的情绪,跃下床来,去为看不清楚的未来而打拼。

  在巨变的时代,如果你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域,再兼具一个漂泊者的身份,很容易被一种脆弱、无力的感觉纠缠着,这感觉才是真正的噩梦,它很容易让一个人心生绝望,在这绝望的情绪里,如果工作、生活再承受若干的不公,那么则很容易将一个人击垮。这是一代中国人的命运,是属于那些出生于时代断裂层中的男人的悲剧。

 

  在一个各种规则都被扭曲的社会中奋斗或挣扎,一个男人很难强硬起来,而选择虚弱地活着,虚与委蛇地活着,未尝不是无奈而实用的生存方式。有投机取巧者,成功了,有坚持自我者,无一不被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如同一瓢强硫酸,会把男人的尊严一层层地腐蚀掉。每次在地铁里看到有男人一言不合打将起来,总会感到心酸,导致这浮躁情绪的原因并不深,也许不过是因为上班将要迟到引起的。

  想自己不成为弱肉,就必须成为强食,似乎成了中国男人的唯一出路,其实并非如此,在两者之间,或还有第三条道路存在。有人曾把社会中的个体形容为螺丝钉,那么,作为男人,完全可以以一枚坚硬的螺丝钉的姿态而存在,表面妥协,内心不妥协,行为流俗,内心不流俗,细节上无原则,整体上坚持原则,这样,或会找到一种身为男人所应该拥有的那种存在感,活得的幸福、平实、朴素而骄傲。

  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必须要有不破灭的理想。都说谈理想很奢侈,事实上是我们高看了理想这个词,理想不必那么宏大,不必那么高远,它也许只是一闪念之后停留在你心灵上的印痕。把理想当成一个目标来看,它会现实很多,也会很好实现很多。比如,我一个叫于贞志的朋友的理想就很简单,他不想上班,于是在十年前结束最后一份工作后,他就再也没上过班,他写一点诗,画一些画,换来一份可供自己活下去的食物与居所,过着无所忧虑的生活,想当然地,他也失去了一些物质符号,但每当有人问起,为何把自己搞成这样,眼下之意,为什么不去和别的男人一样为金钱、房子去努力时,他淡然地回答一句,“我把自己搞成这样容易吗?”对于这样一个男人,恐怕很难再有什么逼迫他向包括生活在内的任何事物低头。

  我的另外一个作家朋友古清生,他的理想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过隐居的生活,这生活恐怕城市里一百个男人当中,有九十个以上在脑海里畅销过,但其中只有少数人趁着年假机会去简单感受一下,难有一人会真正舍弃灯红酒绿,去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但我的这位朋友做到了,在一处有名的深山里,他种茶、养蜂、写作、旅行,俨然独来独往的大侠,他用自己的努力,建设了让自己乐不思蜀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里,他是说一不二的主人,他是这个世界的奉献者,而不是索取者,所以他的生存姿态,是如此地强大。

  举这两位的例子,并非想说明,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必须要以牺牲一些什么活着逃避一些什么来实现,哪怕真的是牺牲了、逃避了,那未尝也不是一种寻找快乐生活的渠道,是与众人背道而驰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推崇这两位朋友,并非只是羡慕他们的生活,而是钦佩他们的姿态,在与世界、与人生、与命运博弈的过程中,他们是强者,即便在某些方面是弱者,他们也通过一些变通的方式,把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了强者。鉴于强者通常具备的乐观心态,他们一般都会比呈现出弱势姿态者生活得更快乐。

 

  我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在意识到这点之前,以前年轻时常做的那个捡硬币的梦,再也没有出现过,这让我的内心感到平和与宁静。这种转变让我发现成为一个强大男人的标志很简单,只有两点:无生存之虞,无所求。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是中国式生存必须要直面的首要问题,也是职场诸多困惑中的一个。想解脱这个压力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由“一个需要工作的人”变成“一个被工作需要的人”,“一个需要工作的人”永远是战战兢兢的,而“一个被工作需要的人”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建立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等机制,并且在这机制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想无生存之虞”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但最终熬过这段过程的人,都会有苦尽甘来之后的自在与超脱。有人奋斗是为了得到一些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东西,有人奋斗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放松,虽然两者都会让人感到满足,但后者更加人性化一些,要知道生而为人,在这世界上至多存在三万多天,并非只为每天活在焦虑中而来,能以尽可能自然的方式活着,喜怒哀乐来自于心而非来自于外物,才是人的生存本质所在。

  说完“无生存之虞”,再说说“无所求”,这里的“无所求”,并不是佛学中“无所求”所说的那样博大深奥,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求人”而已。在一个有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传统的国家来说,“不求人”是件不现实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经历,“求人”带给人的心理折磨,是久久难以消失的,“求人”不成所带来的挫败感,也会大大消磨人的志气。

  在物物交换的原始社会,是不存在“求人”这一说的,你有兽肉,我有果实,交换一下,我们彼此都收获了另一种食物,再往后,你有织物,我有米谷,交换一下,我们都实现了衣能遮体、食能果腹,我们的交换式平等的,交换的物品有其市场公认的价值,你为什么要求我,我为什么要求你呢?哪怕在货币时代,物物交换的原则依然能够通行,货币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便于携带而已。所以,由“不求人”到“求人”,变的不是社会,而是人心。

  在人心变了的时代,想不求人,就只能自己变得独立。这种独立包括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行为独立,这三者的重要程度,也按此次序排列。想做一枚坚硬的螺丝钉,就先要在经济上独立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种自己的地、收自己的谷子、出售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和别人平等交换物质的机会,有了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才不会依附于别人或者别的什么组织,经济和精神的独立,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行走的人,每一个都具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

  “无所求”不是“无求”,对外界无求,不等于对自己无求,无论什么时候,男人都是要对自己有要求的,如果有一天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么这一天势必也是求别人的开始之日,一枚坚硬的螺丝钉是要不断自我煅炼,才能够不生锈,才能够承担得起更大的负重,经得住敲打。如果社会上每一个男人,都是一枚坚硬的螺丝钉,这个国家会健康、正常、有活力的多,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依附于体制和潜规则生存的软蛋与投机分子们,中国的社会才是一个不求人就无法做成事的社会。

  第二部分 第30节: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

  品位之道:绅士入门课

  嗜好是给自己的奖赏

  男人的嗜好简单到屈指可数,喝酒、抽烟、收藏、骑马、开车、赌博……请原谅我想象力有限,有关男人普遍具备的嗜好,一下子只能想出这么多。这么多嗜好里,又数“喝酒、抽烟”最常见,我反对酗酒、在公共场合抽烟,但不赞同全面戒酒、戒烟的舆论环境,忘记了在哪部电视剧里,有母亲劝慰整天逼丈夫戒烟的儿媳妇,“一辈子他就这么点爱好,别把他天天的想头给掐了”,这句台词一下子让我觉得,这样的妈妈是天下最好的妈妈,她懂得儿子心里的苦,知道儿子其实抽的不是烟,是那个众所周知的词:寂寞。

  我不抽烟,主要是不喜欢烟味,因此这么多年来在众多烟鬼们的包围下,也没染上烟瘾。酒瘾是有一些的,这个有师傅教,十多年前我和一个老头儿整天在一间办公室里混,经常在中午到来之前,他会从纸堆里把脸露出来灿然一笑,说一句“中午喝点?”,于是乎,一老一少把办公桌变成了酒桌,一瓶白酒各分一半下肚,再把坚硬的躺椅变成睡床,睡上一两个小时,日子过得好不惬意。看老头儿喝酒,是一种享受,他那不叫喝酒,叫艺术,从开瓶、倒酒、举杯,再到品尝、下咽、落肚,整个过程都像在创作,创作什么?创作快乐,作为俗人的快乐。

  我在农村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有着不少农民式的嗜好。农村的男人,没什么娱乐活动,喝酒是交流感情、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夏、秋天的田间地头,是喝酒的最佳场所,记得有几年,我常混迹麦田边、菜地旁,和认识不认识的农民伯伯、大哥喝得不亦乐乎。这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现在每当家人劝戒酒时,我总说,我不是想喝酒,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过去的日子致敬。

  女人心情好或坏,都会把购物当作奖励自己的方式。而男人,则通过满足自己的嗜好来奖励自己,对于物质欲望不是那么强烈的男人来说,一杯酒、一支烟,或许就足够了。明人张岱写过一篇《陶庵梦忆》,其中有一名言流传了下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话是张岱写给他的朋友祁止祥的,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都是比较文雅的癖好,可能也有不文雅的癖好,张岱没好意思写出来,实际上这些不好意思写出来的癖好,更容易让男人之间产生深厚的友情。

 

  比“人无癖不可与交”更有震撼感的是后面一句话“以其无深情也”,这句话如果当作批评之语来使用的话,实在太狠了。说一个男人“无深情”,是从品德、情商、道德等多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试想,一个男人连自己都不爱,怎么去爱别人,对自己都不深情,如何对别人深情?没有嗜好的男人,是没有弱点的男人,而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例都已经证明,无弱点的男人都是奸臣逆子,他们通过对自己七情六欲的斩杀,才能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真英雄都是有弱点的。

  沉迷在嗜好里的男人会相对地流露出真实的本质,也会让表象看上去普通、朴素的男人,绽放出瞬间的迷人色彩。据很多女性讲,专注地做事情的男人,会散发出一种难以抵挡的魅力,而论专注,除了工作之外,最能让男人眼睛为之一亮、注意力集中的事情,恐怕就是满足自己的嗜好了。但不是所有嗜好都会让男人眼睛发亮的,有的嗜好会让男人眼睛发红,比如赌博。赌博是一种不良嗜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男人是天性好赌的动物,不上赌桌的男人,不见得不赌,手里没摸着麻将、搓着纸牌,男人一样会在其他领域展开大大小小的赌局。严格地说,赌已经超越嗜好的定义,应从更幽深的有关男人人性的角度加以探讨了。

  男人是驴子,嗜好是挂在驴子嘴唇前面的青草,只有前面有青草,男人才会在生活这条磨道上不厌其烦地一圈圈走下去。聪明的女人要允许甚至鼓励男人有一两项嗜好,只有那些目光短浅的女人,才会对男人的嗜好进行全面剿杀,以求他们的精力全放到自己身上,这么做的结果恰恰相反,摆在明面上的嗜好虽然被消灭了,但没准男人会开发出什么暗地里进行不容易被发现的嗜好,这种嗜好才更容易让女人头疼。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颇为流行,段子是由两个男人的对话构成的,“抽烟么?”,“不抽”;“喝酒么?”,“不喝”;“喜欢女人么”?“不喜欢”,问者于是给出了掷地有声的一个结论,“那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个段子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在男人看来,烟、酒、女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或者精神依赖品;比如,男人的嗜好都很没出息,在生活中都很常见;再比如,几乎所有男人都曾犯过思想上的错误,将女人和烟酒相提并论。女人不必为此大为光火,而应该觉得荣幸,荣幸自己成为男人活着的“三大理由”之一。

  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女人的男人,在同类那里会被当成怪物看待。因此,可以推论,有的男人抽烟、喝酒,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借这种方式,融入由同类构成的群体。也不排除,不喜欢女人的男人,最终找了一个女人结婚,用常见的说法这叫“掩人耳目”。在物质上的嗜好,男人有条件的话,大可以尽情满足自己,只要酒别往死里喝、烟别往死里抽,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喜欢骑马,可以去草原建个马场,喜欢开车,各种名车都收藏一辆,唯有对女人的嗜好要控制,因为女人多了,意味着无边无尽的麻烦,嗜好女人,一辈子收藏一位就够了,多了,自己真折腾不起。

 

  在公认高雅而有趣的嗜好面前,包括无伤大雅的嗜好面前,男人大可不必委屈自己,可以把嗜好当作给自己的奖励,当作激发自己奋斗的动力。至于那些不良嗜好,不妨也利用起来,当作考验和锻炼自己意志力的实验品,抵制不良嗜好,也是一个成熟男人的人生必经阶段。

  好口才和沉默的力量

  有一次去电视台录节目,和一位名嘴同台,录节目之前,大家在嘉宾室里等待,其它几位嘉宾都显得很熟络地闲聊,唯有名嘴不插话,只微笑着听大家说,参与的积极性一点儿也不高,而且显得有点木讷。但到了节目开始录制的时候,这位仁兄仿佛换了一个人,口才绝佳,咄咄逼人,如果不被主持人打断,他似乎永远不会停止发言。节目录制结束后的饭局上,他又恢复了本来模样,沉默寡言起来。原来,这才是一位完全掌握了语言运用密码的人,何时展示口才何时保持沉默,他有着自己的节奏,难道他成了名嘴,而我们只能擅长用文笔表达。

  好口才对男人来说很重要。往高了说,口才好的男人更容易成为政治家,因为他们的演讲更具煽动性,尤其在广场政治中,拥有口才几乎可以等于拥有民心。往低了说,口才好的男人在泡妞时成功率要高很多,女人都是听觉动物,男人要是有一张口绽莲花的嘴,准会把她们说得五迷三道,有的甚至“葬送”了自己一辈子。某部电影中,有一个妻子的角色在评价丈夫时,就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这辈子就毁在你嘴上了”,意思是这个男人太能说、太会说,直把困苦贫贱的生活,说得比蜜还甜。

  拥有好的口才是很多男人的梦想,但受客观原因限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够流畅地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好的口才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能够在感情、职业、人际等诸多方面助你一臂之力,而且你会发现,一个人成功与否,和他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相当大的关系,同样一个观点,从一个男人口中说出来,会让人感觉舒适,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而从另一个男人口中说出来,却透着尖酸刻薄,令人生厌。

  好口才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对于那些经常锻炼却仍无多大进展的人来说,也不是没有笨办法可以使用。想让自己的口才好一些,首先拥有基本的常识,这些常识并不是上学时在课堂时学来的那些,而是对一些真道理的朴素理解,这样你才能在表达的时候,不至于说出有悖常识甚至反人类的愚蠢话语;其次要有宽厚的胸怀,对人的态度要宽容,有自嘲精神,尽量用自己的心声说话,保持发言的高度真实,只要你说的是实话,哪怕表达笨拙一些,语言幼稚一些,也会引起人们的理解和共鸣,从而对你建立好感。当然这实话要建立在不对人造成伤害的基础上;第三,要学会专注的倾听,有时候我们无话可说,是因为自己根本没听清对方在问什么或说什么,争抢发言的结果是自己说了一堆,却和别人接不上轨,于是谈话成了自说自话的表演;第四,不要不懂装懂,不知道的就明确地说出不知道,也可以当场求教,不要因为身份的缘故,觉得不知道就没有面子,所有人都不是全才,一个在专业领域知识再渊博的人,在陌生领域也会幼稚得像孩子。

 

  一个男人没有好口才,并不是可怕的事情,但在口头表达上,还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的。我有认识的朋友,人很不错,性格忠厚,脾气温和,对每个人都心存善意,但就是不会口头表达,对待家人,也无法坦然地说出“爱”或者用语言表达出关心。他很着急,因为自己的沉默寡言,让一些非至亲的亲朋好友产生过很多次误会,对他我的建议是,多敞开一下胸怀,尝试着逐步体会话语的魅力,大不了多喝几杯酒之后再说话,终于有一天,他可以趁着酒劲勇敢地表达情感了,而且一说就关不住话匣子,滔滔不绝,自此之后也找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我欣赏口才好的男人,但对沉默的男人更具好感,因为沉默的男人多是行动派。我写过一篇名为《沉默的男人》的文字,其中有两个段落是这么写的,“沉默的男人半晌不说一句话。不管你是哭了、闹了还是头发乱了,沉默的男人就坐在你的对面,用平行的视线静静的望着你。你可以捶他、扁他、踹他……但是别指望他会开口对你说一句什么,沉默的男人永远学不会道歉,纵然心如刀割,也不愿意说句对不起,他能做到的,也许只是把你的肩膀搂在怀里……”

  “沉默的男人用他的眼睛说话。他用柔和的、犀利的、从容的、无奈的、悲伤的……眼光,告诉你他心里所要想表达的愿望。如果你觉得幸福,那么他的眼光就是一种无声的承诺。如果你不愿意承认某些什么,那么他的眼神会一直把你看到绝望。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你别打算通过他的眼睛看透他的内心。他的眼神和他的内心都好似一汪安静的湖泊,足以淹没你所有的疑问和不安。”

  口才好是一种力量,沉默更是一种力量,只不过前者的力量是向外的,后者的力量是向内的,前者更宽泛、飘忽,后者更深沉、有力。我们父辈的男人,多是沉默的男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沉默的力量,甚至不了解沉默这个词的全部含义,但生存经验告诉他们,言多必有失,好男人要管好自己的嘴,少说话多做事,然后在你需要支持的时候,他们会什么话都不说,冲上来给你提供他们利索能力的帮助,你不用表示客气,因为客气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虚假的情感,你需要做的,也只是默默地回报。

  沉默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比如不与人争辩。当你无法说服一个人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不是四处搜集论据继续来说服那个人,而是选择闭嘴、退让,不要不甘心,因为思维、观念的差异,一些人和另一些人,是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争辩无果,会造成口角,口角一旦形成就容易恶语伤人,选择适时的沉默,不失为维护自尊和尊重他们的一个好办法。

 

  沉默是表达立场的上好办法之一,它是应对打击报复、不公对待的一种抵抗态度。沉默会让你的敌人不敢对你轻举妄动,而多嘴多舌只会让你的底线被别人一览无余。门前的石狮子是沉默的,多少年都不会听见它发出一点声音,但每个从它面前经过的人,都会由衷地感到敬畏,这就是沉默的力量。

  沉默虽然可贵,但不能走极端,成了一个哑巴。一个处在好口才和沉默之间的中间地段的男人,会比较容易地处理周边的各种问题,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该做事的时候做事,不因噎废食,也不贪大自傲,如此,一个被人尊重的男性形象才有机会得以塑成。

  试着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

  电视里播过一个过气女明星的访谈,谈她的婚姻生活,说到如何决定嫁给她那位非圈内人士、也不是名人富商的老公时,她说,他的年薪只有十多万元,可是有一次去国外出差,却花了几乎一年的薪水,为她买了一枚钻戒,这个举止让她深信,这个男人是个值得嫁的人。

  这位女明星的老公,不是有钱人,但他却过了一次有钱人的生活,这次“高消费”,让他赢得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也让他拥有了享受生命的秘诀。这个秘诀是:不是每个人都富有,但每个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体会富有的机会。这个机会,不见得非得一掷千金,“富有”这个词不是用钱来衡量的,所谓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偶然一次的奢侈而已。

  奢侈的定义有很多,挥金如土是一种奢侈,对忙碌的人来说,抽闲在阳台上翻几个小时的书是奢侈。曾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富翁躺在沙滩椅上晒太阳,心情很惬意,不经意间看到不远处有位乞丐同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好奇地搭讪乞丐,“天气这么好,怎么不去乞讨呢?你该趁着好时光抓紧时间挣点钱,挣到钱后就可以像我一样躺在这里晒太阳了”。乞丐眼皮也没抬一下地回答,“我这不就是在晒太阳吗?”

  富翁晒太阳是百忙之中找出时间来休闲,而乞丐晒太阳却是一种日常生活,相比之下,乞丐的生活才真的是奢侈。同样的道理在真实生活中亦有折射,一对金领夫妇,为了偿还在海边购买的别墅贷款,每天坐飞机飞来飞去辛苦地工作着,别墅只能交给保姆打理,而那个保姆的生活常态是,每天只需花少许时间照顾一下房子,其它时间要么是上网冲冲浪,要么是在阳台上喝喝咖啡,这个现实版的“富翁与乞丐”的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他们中究竟谁过得才是有钱人的生活?

  回到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是工薪阶层,是中产阶级,再大不了是小资产阶级,能到手的财富,都是可以计算的,每天过的日子,都是庸常的。正因为如此,试着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才是抵抗这庸常生活无趣一面的做法,是带给生命惊喜的一次自我创造,也不失为认识财富与人生、财富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一次机会。对于男人而言,尤其要重视创造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一分钱难道英雄汉。对于男人而言,没有什么比缺钱更让人感到窘迫的事情了。宋太祖赵匡胤在习武时穷困潦倒,分文不名,有次外出时口渴难耐,在西瓜园吃了卖瓜老翁的西瓜,问及价钱时,老翁伸出一个指头说“一文钱”,但赵匡胤连这一文钱也拿不出。同样因为分文不名,杨家将的后代杨志只好在市场上插草卖掉祖传的宝刀。对于剩余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缺钱曾是痛入骨髓的记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缺钱让一个个家庭的男主人愁眉不展。追寻眼下正在流行的拜金主义来源,不难从历史那里找到根源。

  作为从改革开放初期走过来的人,我亦有过记忆深刻的贫穷经历,在邮寄一封信需要贴8分钱邮票的年代,经常连买一枚邮票的钱也付不出。所以现在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不要缺乏了孩子的零花钱,适当的零花钱不会让孩子变坏,极少或根本没有的零花钱,会在一个孩子的童年失去很多乐趣。

  走出穷困的人,在日子过好之后很可能变成两种人,一种是大肆挥霍的败家子,那些在国外赌博、一掷千金的富二代多属此类;一种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守财奴,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存到银行里,然后等着通货膨胀,一百块贬值成六十块。有正常金钱观的第三种人并不多,这种人可以正确地看待金钱,了解金钱的美好与邪恶的两面性,继而尽量扼制它的邪恶一面,把钱变成实现美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而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就是摆脱成为金钱奴隶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可以有很多种做法,比如,为妻子买一件昂贵的礼物,有人说过,每个女人一生至少要拥有一件奢侈品,如果这件奢侈品是女人自己花钱买的,那么所带来的喜悦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哪怕你是一个自认为没钱的男人,也要想法设法给自己的女人买一件相对而言奢侈的礼品。我在收音机里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会在营业收入中积攒下十元钱,到了年底的时候,他用一年积攒下来的三千多元钱,给自己的妻子买了一条金项链,这并不算多昂贵的礼物,但对于妻子来说,这份日积月累下来的心意,却比任何奢侈的礼物都珍贵。

  感受一次有钱人的生活,还可以进行一次舒适的旅游,带上全家一起出发,到最想去的地方,住几晚最好的酒店,吃几顿平时不敢想的大餐,这会成为一家人的快乐回忆。人生这趟旅行本来就很短暂,何必被太多的身外顾虑所束缚。当然,在痛快玩的时候,也要针对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别一下透支太多,以不太影响以后的正常生活为标准。

  不要以为奢侈只能给大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信你问一个三岁的孩子最喜欢的人是谁,他一定会说是那个经常给他婉拒汽车或洋娃娃的叔叔和阿姨。我们大人回忆起童年生活,也会对记忆中某次开怀大吃或贵重礼物印象深刻。有时候,过一次有钱人的生活不是为了大人,而是为了孩子,这样的生活会消弭一般家庭孩子的自卑心,让他们心底燃起希望,帮助他们建立以后争取好生活的信心。

 

  作为男人,还等什么,为你第一次的奢侈生活或下一次的生活,从现在开始就去努力吧。

  拥有到乡村生活的终极梦想

  没错,我来自乡村,现在在城市里过活,但总有一天,会回到乡村生活,因为那是我的终极梦想。

  喜欢看西部片中表现的乡村生活,生机勃勃的农场,建在花园当中的庭院,拖拉机房旁边的秋千架,散发着香味的面包房,赤裸着上身的男人挥着长柄斧头劈柴,下雨之后天空和道路都湿漉漉的,晴朗的天气里孩子和父亲在田野里奔跑嬉戏……这是生活。

  宜家寄来的一册产品目录始终没舍得丢掉,因为那里面有记录一家人乡村生活的报道。中年的父亲继承了祖辈在乡村留下的古老住宅,在山间用石头建筑的房子留下了时间斑驳的印痕,他通过改造,再加上各种舒适的家具,让这座老宅子集合了历史与现代之美,在这里他和妻子以及一对儿女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乡村生活是适合男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会激发一个男人本性中一些朴素的东西,比如对劳动的热爱,对家的眷恋,对孩子的责任。在荒蛮时期,所有男人都在自然中狩猎、繁衍、生存,在天与地之间行走,乡村赋予了男人开阔的精神空间和对自由最真切的理解。直到后来城市这个东西被发明,所有男人又都着了魔一般疯狂用来聚集在一起,互相竞争、倾轧、搞得身心疲惫,过劳死个例频出不穷。

  几年之前,我曾写过一首名为《乡村雨夜》的诗:

  黄沙被雨淋成了白沙那条路

  与炊烟一样曲曲折折

  心像被暮色镀亮的金黄树叶

  我的目光离麦田稍远

  比河水稍高

  挂在童谣嘴边

  是谁家的黄牛被犁抛弃之后一病不起

  谁家的草垛被一把火寂寞地燃烧在旷野

  关于乡村的过去是我的隐痛

  这是我在乡村度过的最后一个月夜

  风的涛声让整个村庄波荡起伏

  躺在三叔破旧的小店里

  正赶上今年以来的第三场雨

  夜归人“咚咚”的脚步声像穿过青砖的咳嗽

  清晰而陈旧

  我的心飘在高处

  随着去年的雨疼了

  这首诗是我对乡村过往的记忆片段,它的格调有些灰暗,也是我的乡村记忆的真实写照。中国的乡村生活在几十年来都是充满苦难的,父辈的艰辛劳动并没有让乡村变得更美好。但我们童年里的乡村生活,的确有很多难以磨灭的回忆,比如乡村的自然环境:高高的堤岸,岸边两排枝叶茂盛的大白杨树,掩映着曲折的沙子路。岸的两旁是绿油油的麦田或稻地,清亮的小水沟里鱼虾隐约可见。吹拂的微风里飘着袅袅的饭香,炊烟起处,黄昏正一点点淹没了小村,归巢的鸟扑愣着翅膀钻进了屋檐下,母亲喊儿吃饭的声音悠长而温馨。

 

  夏天的时候收割的麦子金灿灿地铺了一地,爷爷赶着牛拉的碌碌趁着傍晚的凉风打场,我则趴在那些被压得滑溜溜的麦秸上,手捧一本小人书读的津津有味。爷爷嫌我碍事,抽牛一鞭子,便吆喝一声让我走开。可我怎么也舍不得这软如地毯的麦场,于是,牛围着场转了一圈,我也就随着爷爷装腔作势抽我的鞭子转了一圈。

  和邻村姑娘谈上恋爱的五叔,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走在草木茂盛的林荫道上,刚买的车子十分时髦,那是和五婶的定亲礼。五叔一会儿吹着动听的口哨,一会儿唱“甜蜜蜜,你笑的多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为什么一阵恼人的秋风……”坐在车屁股后面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干了一天活的五叔怎么有如此好的心情。

  这样的乡村生活,已经肯定回不去了,回不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童年已经消失了,曾经美好的乡村也在一片沦陷声中一去不返。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幻想未来的乡村生活:有一处大的宅院,可以推开窗户就与大自然撞个满怀,夜里不断有小虫试图冲进玻璃窗,而那扇硕大的玻璃窗,是世界上最大、最薄的液晶电视机,可以看到外面生动的四季……可以恢复散步的习惯,可以养狗,在闲置的房间里摆上一台桌球,安放一台游戏机,和儿子在这里度过闲暇时光,每天等候邮递员从门缝扔进来的报纸,翻杂志要把每个角落的广告都看一遍……

  2010年4月,《新周刊》以“逃离北上广”为题,阐释了白领放弃一线城市的N个理由,这期专题报道,描述了城市人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而产生回归乡村的念头,那么多在大城市奋斗成功的人们,开始撤离,他们回到郊区,回归田园,更有甚至远走海边,在最寂静和寂寞的小城一隅看朝阳夕阳,打开一本书,风吹哪页读哪页。追名逐利的人去了大城市,想实现梦想的人去了大城市,大城市里人满为患,只有走远了才能看到大城市的荒诞。大城市貌似丰富了生活,其实让生活更加单调,而乡村的冷清和寂寥,却更容易让生命体会到最原始的宁静与愉悦,这也是很多从乡村出走的人对曾经的容身之地念念不忘的原因。

  不是每个法国人都喜欢巴黎,但几乎每个法国人都向往乡村生活。在欧洲,乡村生活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也使得在全球都遭受城市化侵袭的今天,乡村生活仍以它特有的古典风情,吸引一代代欧洲年轻人,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而在近现代中国,乡村生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乡村几乎成为落后、愚昧、艰苦的代名词,尤其是乡村在文化上的消失,让在中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乡村生活的安逸与浪漫消失殆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

  不知道那些决定回到乡村的城市人当中,是男性多一些,还是女性多一些,就我的个人观察来看,身边经常念叨回乡村的人,基本上都是或失意落魄或文艺情怀浓重的中年男人们,在常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的城市,遥远的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庇护所。有段时间媒体曾讨论“男人精神”的缺失,城市的畸形发展无疑对男人的精神形成了阉割,所以,到乡村去释放男人的自然天性吧,城市泊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乡村的泥泞小道以往是噩梦,现在换个角度看,也是美景。

  第二部分 第38节: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

  后记:一回头已是天涯

  两年前的一天,因为要参加妹妹的婚礼,我回了一趟老家。在村子里,三叔指着站在墙角抽烟的一个人问我,你还认识他吗。我的心如遭电击,怎么会不认识,他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这时他冲我走了过来,他童年时那颗磕坏的牙齿,在笑时还会露出一个黑洞。我们计算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一个说十五年,一个说二十年。我知道,时间不再那么重要,所有的话语,只是为了打破这初见时的尴尬。他甚至还没来得及递给我一支烟,我就要走了。

  天黑着。我开着六叔的破旧农用车回县城。马路边没有路边,心在浓浓的夜色里疼得要命。六叔打电话催着我回去喝酒,我险些撞上了前面骑自行车的妇人。我在电话里烦躁地说,别催!别催!这一刻,仿佛不愿意有任何人打扰我,仿佛愿意沿着这黑暗的道路一直行驶下去,没有尽头,也不需要知道尽头。希望这一路空空荡荡,即便不用掌握着方向盘,也能顺顺利利地走下去。

  我二弟曾发短信给我,说,哥,你知道吗,日子过得太慢了,一个月像一年那样……我没有回。但我能理解二弟,尽管我的一年过得像一个月那么快,也能理解时间的漫长对一个人精神的销蚀,这样的感受我曾亲历,也许正是因为恐惧生命经受这漫长时间的折磨,我逃离了家乡,到了一个日与夜像幻灯片一样变幻的城市,习惯于这突然加速的人生。一个朋友告诉我说,真想赶快老去,知道生命的过程和结局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了解他的虚无和空茫产生于何处,只知道自己也赞同他的看法。

  这位朋友,每次见到,他总是挑衅一般地找我拼酒,我不喝,他就一杯一杯地将自己灌醉。一次在郊区的一个饭馆房间里,他喝醉了伏在饭桌上,家人和孩子们都撤了,我坐在椅子上从下午一直陪到他天黑,他吐了酒,无论如何都不能坚持离开,在那几个小时里,我们本来可以聊很多话题,但谁都没有开口,除了沉默还是沉默,也许一切都不可说。

  有人说,1970年代人的青春期特别漫长。深为认同这句话,也找到了思想中总有漂浮感的根源。也许我根本是停留在十七八岁的年纪里,根本没有成长起来。那个时候喜欢一个女孩可以整个下午泡在她的办公室,可以骑着自行车走几十公里去她的家,那时候还相信天荒地老,啤酒喝醉了躺在大街上,第二天若无其事。那个时候还相信朋友,可以为结拜的兄弟去打架,可以为大哥的一句话去生去死……现在想起来会忍不住骂自己,可骂了之后也会忍不住微笑,为那可贵又可鄙的纯真年代。

 

  每过了一段时间,会突然惊觉自己又成长了不少,世界在眼前越来越开阔和通透起来。但又做不到将七情六欲按部就班地搁置原地,苦恼和烦躁之时,发现所谓的开阔和通透不过是自己变得更加世故和油滑的一个借口而已。35岁这个年龄已经很是熟练地能够利用人性的自私为自己开脱了,面对这个复杂又简单的世界,已经能够很容易做到坦然。无论对于曾经拥有过和现在正幻想着的,即沾沾自喜,又羞于承认。

  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听许巍的《故乡》,“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再次映着我那不安的心,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沧桑的意境常让我忘记这是一首情歌,喜欢它是因为它唱出了我心中不安。我曾用此对应许多困惑,大多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和朋友的一次谈话中触及灵魂深处,我对他说我是一个擅长遗忘的人,遥远的事情我无法顾及,会更在意身边的一切,因为身边的这些,会如缓慢生长的爬山虎,慢慢爬到你的血肉里、骨子里,把你抓在原地,每试图离开一步,都会被扯得生疼。已经经历过这次疼痛的人,更是会无法承受。少年时代,远方和流浪是最令人激动的两个词汇,而现在呢?我们拖着笨重的身躯行走在尾气超标的城市街道上,幻想着有一天能在深山老林或者海边过上无所事事的晚年生活,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真的已经不重要。

  有时候会想到信仰的问题,每当人有人问到这个,会开玩笑说自己信仰一切,耶稣基督、如来佛祖、道教、伊斯兰教、共产主义……任何对1970年代人的任何定义都是盲目的,因为除了他们自己之外,很少能有别人理解他们在想什么和做什么。沉默的一群……

  但我认为他们是有信仰的,不是我开玩笑说的那些宗教,而是一些人性深处一些本真的东西,比如善良。善良让人有所敬畏,善良让人自设底线,善良让人适可而止……但善良也让人软弱。我看到很多生于这个年代的艺术家的名字,恕我不一一提到他们的姓名,我能通过他们的作品感受到他们的软弱,他们投给这个世界的眼光,如同他们眼睛流露出来的视线一样,温和,柔软,他们的力量需要花一点时间去感受,但即便这种力量,也不具备什么伤害力。隐忍中带着悲伤,但仍然有着天真的相信——这大概是他们唯一而强大的、抵御这个时代的慌乱与浮躁的武器。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家人,朋友,突然在某个时刻,你会明白他们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如果曾经给他们带来过伤害,就会愈加感到沉重,这沉重本身,会让你有找到人生目标后的豁然开朗感。很多时候,我的思绪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着,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回到现实时,目光所及,高楼大厦不再,天涯就在眼前。

  写下这些和本书内容似乎无关的文字,是想告诉读到这本书的朋友,这是一个怎样成长起来的人,也想通过这些碎片,尽可能地完整一些地讲述一个男人的心灵成长史。写作不是一场表演,它的意义不在于作者一个人的自说自话,而在于通过文字,去寻找那些有着共同经历、共同看法的人。

  2011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