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盘子简笔画:饶毅下战书注定是一场孤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44:53

     饶毅,曾被《纽约时报》视为“美国流失的高端人才”,上个月落选院士,随后宣布“今后不再候选院士”。前两天,他写下“战书”,表示愿以十年为期,与同领域中科院院士开展一场公开的良性竞赛,看看到底能有多少中国院士的科学工作超过他。他强调称“目的不是让大家不如我,而是真心期盼很多人比我好。”

  不以争论的方式,而是以激励互促的形式,来结束“落选院士事件”,饶毅“战书”就算有火药味,我觉得也温暖。这段时间,有太多对饶毅激赏的文字,也有很多借饶毅痛批学术体制积弊的声音,这里我无意重复。只是觉得,饶毅“下战书”的行为,在中国学术界的文化心理原野上,注定拖着长长的孤独感,得不到任何呼应。

  回过头来看,当初对于饶毅“拒绝候选院士”,学术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处于静默状态。对于饶毅下战书,就更不大可能会有人伸手接下来了。即便会有院士对自己的科学工作很自信,内心很不服,但也不大会去与饶毅进行“科学比武”。这好比武侠小说中那种门派意识,一些自谓的名门正派,往往不屑于对那些江湖野路子拔剑。不过,事实证明,名门正派不仅会输在技艺上,连人品也未必靠得住。比如,《笑傲江湖》里那个华山派掌门岳不群,号称“君子剑”,其实是“君子贱”。

  同样,饶毅也有点野,很生猛,很不符合中国国情下的正派学术领袖形象。中国国情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概念,本身有太深的文化涵盖,可以被扛出来为中国很多问题找到正当性的借口,哪怕是拿到学术这种很有普世特点的领域,都完全可以派生出“中国学术国情”这样的话语前提。对今天中国学术界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不仅会觉得饶毅下战书的行为很“二”,而且也会认为谁要去接饶毅这个招,也是“二”。这就是学术界一种普遍存在的成熟文化心理。

  饶毅当然不是真的很傻很天真。他下战书激励院士积极做科研,本来体现的是一种学术理性。问题是,这种行为很容易给学术界产生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道德判断。其实饶毅也清楚这一点,他这样写道:“理想的孩子气,远远好于中国不良习俗下所谓的‘成熟’。在国际上畏畏缩缩不能上台面,在国内背后搞人水平高。”问题是,在中国学术土地上谈理想就是奢侈的,把“成熟”玩到勾心斗角、阴险狡诈的境界,往往才能经过权力通道成为那个学术领域的带头大哥。

  比如,就算进行“学术比武”,人家也不会愿意跳到饶毅铺设的擂台上。事实上,评选院士就是他们认同的界定学术地位高低的舞台。无数事实证明,学术场域恰恰是潜规则最为隐秘盛行的地带,其权力运作机制最为细致,权力本位意识最为深厚。在这样的地带,要让学术的归学术,近乎是一种神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看到大师被权力树起来,又会不断看到大师被学术扳倒下去的原因。

  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以文化视角来看待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象,是最容易进行有效求解的。这些年,有太多学术争论,最后都演绎着派别之间意气之争,甚至变成暴粗口的恶语攻讦,这也印证梁漱溟所说的 “凡是中国的学问大半是术非学,……与西方把学独立于术之外而有学有术的,全然是两个样子。”是术非学,术为权术,非学即无开放包容之文化。像饶毅这样充分呼吸过西风的“顶级海归”面对中国院士发下战书,注定落入门派陷阱,不会搞出一场不分门派让正邪都来参加的“华山论剑”了,最后只能成为埋剑的“独孤求败”了。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