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花恋番号作品封面:西关的盛宴(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04:47

西关的盛宴(组图)

2011-09-03 15:17:38 来源: 羊城晚报(广州)
  油画长卷《广州十三行》局部·行商与外商(陈铿/画) 开饭 快吃 聚餐 广州泮溪酒家食客穿梭 广州西关莲香楼大厨烹制新粤菜 施用和 摄 粤菜新美食(龙虾刺身、芝士焗对虾、慈菇煲) 施用和 摄 袁成基
  最近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再一次到羊城,并没有吃粤菜,反而吃了些地道的东北菜。真正吃粤菜时却跑到南海去了。他说,广州的粤菜已经变味,略好一些的都在南番顺。

  这些话让人听了揪心,也不得不承认几十年来粤菜遭到严重的摧残,虽然近年有所恢复,但和当年比较还是有天壤 之别,老的厨师已经逝去,中间几十年基本空档,一代人永远失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本文从一个角度写写西关的粤菜,对今人可能有些借鉴。

  壹

  行商的奢华宴会,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吃的办法也多得多

  广州西关的繁华,可以从19世纪60、70年代一位英国游客的笔记中看到极其详尽的描述,里面对永泰蛋类商店、福生布铺、三益染房、同珍茶叶铺、永茂生烟铺、友信夏布铺、金纶新衣铺、宝兴瓷器铺、怡昌瓷器铺、焕香猫狗肉铺等数十家店铺,如数家珍。从那时的西关“竹枝词”,也可以看出繁荣,如:“古寺长安日出迟,铺陈百货欲居奇。珍奇不少传家宝,流落民间价不知。”

  可是,西关还有许多富豪,喜欢用宴请接待朋友。十三行的总商潘有度,多次接待外商,正如他写的一首诗:“客来亲手酌葡萄,响彻琉璃兴倍豪。寒夜偎炉倾冷酒,不知门外雪花高。”对西方人喜欢的葡萄酒,显示出特别的尊重。美国人罗伯特·贝勒特在1838年12月30日参加了一次十三行中国人大概是庆元旦的宴会,他写道

  我们被明官(注:在当时的十三行商人中,名号多有一个“官”字)、明官的侄儿群亨请进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厅,座位的一半安排给我们。寒暄过后,每个座位右边放一个小茶壶,茶杯放了少许茶叶,冲好了让我们慢慢品。没有糖也没有奶油。过了五分钟,晚宴正式开始。走进餐厅,椅子上蒙上华美的红布,两张桌子也有漂亮的桌布,桌子不是圆的,长方形,大概六尺长、三尺宽。首先端上的是果盘,有二十多种水果,点缀成一朵花,不同颜色,相映成趣。我们又端汤,喝了六小碗,又六道菜,离开座位,15分钟后再重新入座。第一道菜是火腿,葱,胡萝卜等作料一起熬成的鸭肉,第二道是切成细片的鲨鱼鳍,第三道菜是八角杯装着的烤成咖啡色的小鸟,另外还有七八个盘子盛着各式菜肴,我们只能偷偷品尝……

  行商这种宴会,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吃的办法也多得多。如上面讲20多种水果,现在不可能见。开始吃了六道菜,离席后再吃第二轮大菜,今天也没有。外国人并不懂中国菜式,鱼翅说对了,“咖啡色的小鸟”应是红烧禾花雀之类。

  同治光绪年间,这种高级宴会更多了,一个美国人记下了1871年12月24日的宴会。大概是圣诞节的原因,中国官员也把宴会准备得非常充足.

  我们一行人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边,几分钟后,就在很多餐桌上变戏法似的摆满了食品。而好客的主人根本坐不下来,而是在整个宴会期间忙前忙后地关照着客人。

  桌子上没铺桌布,摆放着刀、叉和汤勺。葡萄、梨子、苹果、盐杏仁、干瓜子很恰当地盛在不同的盘子里,还有以盘码得尖尖的水果,当地人称为“西伯利亚螃蟹”。这些盘子很雅致地排放在桌子上,果盘围的桌子中间还有一盘盘切成薄片的火腿和煮熟的鸡蛋。蓝色的玻璃杯里盛着加糖的米粥,绿色杯子里装着萨苏酒,用这代替烈酒。开胃菜撤走后,鱼翅和甜脆饼干端了上来,接着是扁豆片炒腰花,炖海带、酱炒南瓜片,蜂蜜炖羊肉和板栗蒸饭。后来又是煮豆、夹杏仁儿甜点心和茶……

  寒暄之间,我们突然发现刚才的一切只不过是盛宴的序幕。主菜上来了,炖羊肉、烤鸭、烧鸡、烧鹅,所有这些美味都配有各式各样的时令鲜菜,蔬菜里配有其他菜,如鱼虾,羊肠粉丝汤,还有配小鱼锅巴……

  贰

  到清末,七十二行中,酒楼茶室占很大比重,广州成为中国茶室酒楼消费最大的城市

  1882年,西关有一场大火,火助风威,风乘火势,大片木头房子和低层建筑火烧连营。当时报道:“中国街完全烧毁了,大火沿河道迅速蔓延,那些中国人认为,这场火灾是上天对他们奢华生活和商人恶行的惩罚。”嘉庆年间,潄珠江一带酒楼特别擅长制作海鲜,“疍女风中捉柳花,潄珠桥畔绿家家。海鲜要吃登楼去,先试河南本色茶。”当时,潄珠桥的消费环境被这样描述

  桥畔酒楼临江,红窗四照,花船近泊,珍错杂陈,鲜薨并进,携酒以往,无日无之。初夏则三黧、比目、马鲭、鲟龙,当秋则石榴、米蟹、禾花、海鲤,泛瓜皮小艇,与二三情好薄醉而回,即秦淮水榭,未为专美矣。……潄珠桥当珠海之南,酒幔茶樯,往来不绝,桥旁楼二,烹鲜买醉,韵人妙技,镇日勾留。何星垣竹溪有诗云:酒旗招展绿杨津,隔岸争来此买春。半夜渡江齐打桨,一船明月一船人。余呼为“何一船”。

  竹枝词也说:“湖舫邀宾折简招,暖倾桂酒注椰瓢。酒酣戏逐好华女,闲踏河南小港桥。”

  珠江的夜色优美,风凉水冷,人们都喜欢夜里到这个地方乘凉。那时珠江堤岸全是密布的小船,于是商人也动起脑筋,把珠江作为吃和玩的地方。于是,在许多船上开设酒宴,成为移动的餐厅,穿梭在珠江水面,有记载说:“珠江泛舟,以灯月交辉,胜盖珠江,江面极宽,凡横楼紫洞艇排列水面,有上中下三档之分,当夫华诞夕张,明灯万盏,织云四卷,潮平不波,皓月当空,照耀如昼,所谓炫目、沸耳者亦一次为最盛云。”紫洞艇这种新式的饮食场所,成为珠江新的景观。到清末,广州商业的七十二行,酒楼茶室占据很大的比重,广州已成为中国茶室酒楼消费最大的城市,后来人们说的“食在广州”,也从这个地方得到印证。

  叁

  当时广州的报纸集中在西关,报纸上刊登饮食广告能吸引市民的注意

  有个外国人评价中国的饮食,说中国烹饪一千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遵守相同的规则、礼仪和巧妙的食谱,十分注重食物的配伍,给人以感官和文学上的享受。光绪年间,广州的大酒楼都有几个著名的招牌菜:太史田鸡(太史是指清末翰林江孔殷),李公杂烩(李公为李鸿章,庚子前后任两广总督),汀洲伊面(相传清朝嘉庆年间,书法名家伊秉绶任惠州知府,其家宴客,厨师误将煮熟的鸡蛋面放入沸油锅,只好捞起后佐以高汤上桌,成为以后的“伊面”)等。

  佛山上品楼的乳鸽、猪头肉、蒸鸡等,香味独绝,那时的歌谣唱道:“佛山风趣即村乡,三品楼头鸽肉香。听说柱侯传秘诀,半缘豉味独甘芳。”柱侯酱今天已经是常用的调味品,那时一个叫陈柱侯的师傅研制出来,受到大家赞赏。

  广州临海,珠三角河道密集,水中的鱼虾蟹,田鸡、黄鳝等都成为这里食客的爱好,如这两者相烹调则谐称为“龙虎配”,田鸡是“鸡”,属“凤”,黄鳝当然是“龙”,名称颇为新鲜。“海洋生人”所作的诗写道:“行乐催人是酒杯,潄珠桥畔酒楼开。海鲜市到争时刻,怕落品厨第二回。”另一首竹枝词则描述广州人爱吃鱼虾蟹的感受:“酒旗高插罩斜晖,脍出银丝玉屑飞。鲜艳明虾肥绝蟹,潄珠桥畔醉人归。”光绪年间南海的女词人梁和霭有词:“海鲜风味爱家乡,冰裂瓷盆切嫩姜。新绿矮瓜红苋菜,桥楼青馔荐鲟鳇。”这种鲟鳇是新开发的海味,非常受到食客的追捧,所以要宣传一下。后来,出现了鱼翅,更加掀起一股热浪,竹枝词说:“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庭别样矜。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桂联升。”贵联升是广州一家酒店,鱼翅每碗60银元,能满足富裕阶层的消费档次。

  当时西关的饮食还大作报纸广告。西关“气象文明喜不禁,西关报馆盛如林”,西关的怡珍酒楼,1892年在报上刊登广告:“大小满汉而外,有堂小酌。山珍备蓄,海错纷陈,酒旨肴嘉,咸擅易牙之技;价廉货美,洵称适口之宜。故凡仕官绅商到兹欢叙者,无不意悦情宜。”这幅广告把酒店的饮食和客人感受都写了出来,可说是言简意赅。另一副广告是老城区华宁里的“新同升酒家”开业,广告说:“内有雅座,大小厅堂雅洁,随意小酌,满汉戏宴酒席,南北酒菜……”著名的天一酒楼,每天在报上公布当天菜式,如宣统二年十月十八日:红烧鲍翅,鸡蓉鸡腰,烧鸡卷,炒白菜,精炒各式雀片,炒三冬,浦芋泥,原盅淮杞黑鸡……

  酒楼的价格当然要比一般饭店贵,如位于朝圣门的“焕香狗肉店”,一个英国人悄悄记下这家店酒菜的价格:黑狗肉一两,八文钱;黑肥狗肉一两,银三厘;黑狗肉大盆,一百文;普通酒大瓶68文;李子酒大瓶68文。可见,价钱也不算贵,普通市民也可以在这儿饱餐一顿。

  袁成基 (本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