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片尾曲歌词:影视剧中较少见的历史文化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2:14
这年头,仍然有很多正派人士,肯钻研、下血本,以对历史虔诚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一些吃力不讨好、赔本又没观众缘的事。

比如前几年的《 贞1观之治》,相当的靠谱),播出后各种专家击掌叫好,然而央视收视率异常不高、神鬼共愤、惨绝人寰。反倒是国外,比如日本越南韩国,收视率杠杠滴。

《之1治》里的日常起行居住、道具布景化妆、人物对话、礼仪、服饰的形制等级纹章色彩,包括唐代建筑都蛮不错的。目前国内影视城的古代宫殿民居建筑等都不伦不类,以历朝历代为背景的影视剧都可见,惨不忍睹。。。《之1治》里的宫殿则是现搭的,主要参考的是史料和日本的唐式风格建筑。《之1治》几乎每集都有很多不多见让人眼前一亮的历史文化细节,催人泪下,实是一部洗眼好片。

现选取一些《贞1观之1治》和其他影视剧里的感人细节。借用了一些他人的文章。肯定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羃离
《贞观之治》李渊妃子张婕妤

《旧唐书·舆服志》云:“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离渐息。”。
由这一记载可知:第一,羃离不是从唐开始流行,而是“依齐、隋旧制。”第二 “发自戎夷”,其实质也是一种胡帽。第三,这种帽子“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礼记·内则》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羃离之制符合古礼,故能流行。《旧唐书·吐谷浑传》记载:“男子通服长裙缯帽,或戴羃离。”
这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妇女羃离的由来。

熨斗
贞观之治

公元800年代,中国人发明了熨斗,并开始使用了它。那时中国人用木炭加热的熨斗熨丝质衣服,当时的熨斗像个长柄的小平底锅。
这个年代不对,公元800多年已经是则天皇帝之后了。

青竹上了蒸锅以后付梓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男子簪花
新水浒传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过,不甚普遍。明清时期,偶有为之。唯有两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风,。不信,回头再去读一遍《水浒传》,你会发现梁山好汉简直就是“花团锦簇”: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而刽子手、满脸横肉的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于是人家干脆叫他“一枝花”蔡庆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大宋民间敢如此肆意地戴花,当然是有官方的时尚潮流在前面引领。其中最具时尚标杆作用的当数风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宋徽宗不仅崇尚戴花,还要制定一些规则,他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男人簪花发展到宋朝,几近极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
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话》里,对此有详细的记录。每逢重大节庆,例如郊祀回銮、宫廷会宴和新进士闻喜宴等,皇帝都要赐花给臣僚。皇帝赐给臣僚们的簪花还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辽使在场时,用绢帛花;春秋两宴,用罗帛花;陪同皇帝游玩的小宴,则用滴粉缕金花……赐花时,还按官员的品阶决定多少。可谓尊卑有序、多寡有数。
除了鲜花,宋人还戴人造花。有一种是用琉璃即玻璃制成的,度宗时,宫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争相仿效。有诗人便赋诗道:“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琉璃——流离,有识之士认为这是“流离之兆”。确实,度宗逝后五年,南宋即告灭亡。这是否可以说是文而误国呢?(《中华遗产》杂志)
昭君套
87红楼梦王熙凤


“昭君套”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但没有顶,要露出发髻,正确的讲应是帽套。它在明代称为“卧兔儿”,用海獭皮做的就称“海獭卧兔儿”,用貂鼠皮做的就称“貂鼠卧兔儿”。旧日我们唐山、丰润一带老年妇女冬日常戴一种黑色大绒做的帽子,大约就是这种“卧兔儿”或者“昭君套”的遗制,不过多了一个顶而已。所以昭君套也叫“貂覆额”、“卧兔” 

《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按:以貂皮暖额,即群君套抹额,又即包帽,又即齐眉,伶人则曰额子。”又,樊彬《燕都杂咏》诗注云:“冬月闺中以貂皮覆额,名‘昭君套’。” 

据以上资料,宝玉所戴金抹额,乃首饰。凤姐及湘云所戴昭君套,乃施于冠的貂皮暖套,并非首饰。“昭君套”之名,与王昭君出塞有关。《红楼梦》第六回“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帷帽
这个是从羃离演化来的。影视资料未找到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髯套。
《贞观之治》李世民


古人很重视自己的须发,睡前带上这个可防止胡须脱落。图中李世民梳洗时也戴上了这个

八卦 潮人发型
后面的梳起来就可以完美了
这个忘了是哪个朝代的了,等想起来再补上
林青霞《神龙教》




胡慧中
海螺髻+高宝髻
(周星星电影的好多发型并不夸张搞笑)


胡慧中在上世纪跟林青霞胡因梦林凤娇并称二林二胡
我小时分不清她跟林青霞
霸王花相当帅的说。


明代坦克



这个“坦克”也就是戚继光在蓟州造的偏厢车。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 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古代刺青馆纹身店

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就非常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海南省中南部的岭南民族之一的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如果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上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而我国云南的基诺、布朗、独龙等民族和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如同现代的名片一样,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也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所以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媒介。

纹身在古代被用诸于刑罚之上,称谓墨刑比较贴切。我国《尚书》中《尧典》所记载的五刑中的墨刑就属于其中之一,但是也有人用来表示凶悍、鼓舞斗气和反抗朝廷暴政,比如《水浒传》中的史进,皆因全身刺上了九条青龙,所以被人称为“九纹龙史进
北宋的宋金元时期,刺青便成了服兵役和发配边疆时才需要的工序。水浒里武二爷和黑宋三脸上都有,二爷的行者打扮就是为了掩盖脸上的刺青,黑宋三的刺青是在神医安道全上山以后才除去的;
还有被世人誉为武曲星的北宋大将狄青,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还有一个潮人发型 米老鼠
没有查哪个朝代,娱乐放松下
又潮又萌的妹子
请注意手势,嘴型,小贝老婆最爱的机车装,还有大头鞋
谁能告诉我这手势表示什么意思?鄙视??

曹颖的文成公主只是继承优秀传统罢了


超萌盔甲
大家看清楚了。我其实不懂,只是觉得好玩
李靖的明光甲

一下出自《贞观之治》
据说是蒙古式射箭
李世民


知道李靖是怎么变成战神的吗?
李靖家不但有吊睛大白虎,还有黑昆仑哟

李靖小老头
注意盔甲上的那个叫什么。。。不是朝天放炮的形状


李靖和他的黑昆仑

侯君集

李绩
这个绩好难找的说

还有一个我不懂,找不到资料
为什么李世民头上的是银,而将军的是金
那时银比金贵重??

唐代盔甲片


潮人 发型
东晋艺术家

复原的北魏发型


西魏 射猎图

目簇的 三点一线 精准射击 大抵如此 无所谓胡汉把式






宋朝蹴鞠
《一脚定江山》里的张俊
此人我个人觉得是《秦时明月》里荆轲的人物相貌原型

蹴鞠在宋代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行会性质的全国专门的蹴鞠组织——齐云社。它是宋代的鞠客(蹴鞠艺人)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和提高技艺组织起来的行会,是当时全国性的踢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