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修炼手册 杨洪基:陕西韩城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5:03
 陕西韩城县治(2009-12-16 13:38:57)转载 标签:

旅游

 转载自无尘剑/aiq    转载于2009年12月16日

当我们穿越幽邃的历史隧道,探寻韩城古老的源头时,惊奇地发现,韩城原来是人类最早跨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远古先民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一部分,早在5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再后在5000年前的尧、舜、禹时代,天下洪水泛滥,人民不堪其苦。尧舜命禹治理洪水。禹凿梁山而导黄河入海,平息了水患,为了纪念大禹的绝世之功,将大禹所凿的石门称之为禹门,又称龙门。 
其后舜禅让天下于禹,禹建立夏朝,改龙门为夏朝第一都城,曰阳城。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其时龙门属雍州。夏朝经太康、后羿、寒浞之变,国都多次迁徙,先迁斟灌,后迁斟寻,又迁帝丘。但阳城作为第一个国都虽遭废弃,而其名尚存,历经夏商周仍沿袭未变,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建都城的荣光,又为了区别于洛阳一带的又一阳城名,在阳城前冠以“夏”字,为夏阳城。
至西周初年,周武王把自己的小儿子(周成王之弟)封作韩候,将夏阳城划为他的封地,此地遂称韩(候)国。周王并派了燕师帮助韩候修筑城垣,《诗经.韩奕》中说:“溥彼韩城,燕师所完。”说得就是这件事。
春秋时期,晋人灭韩。晋武公封其叔父万于韩原,称韩武子,其后三世有韩厥,为韩献子。公元前776年,周平王将秦仲之孙秦襄公封为诸候,赐于岐山以西之地,同时将秦仲的小儿子秦康公封为康伯,建立梁国,以少梁为都城。
公元前645年秦晋大战于韩原,秦胜晋败,韩原归秦。前641年,秦灭梁,更名曰少梁,其时晋中军随会奔秦,司马氏入少梁。后晋伐秦,复取少梁。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少梁归魏国。魏文候之师孔子高徒卜子夏教衍于西河。
前327年,因张仪故,魏献少梁予秦,秦更少梁曰夏阳。
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立夏阳县,属内史地,从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分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共守三秦以遏制汉王刘邦。夏阳属塞王司马欣治内,称关中三辅之地。
前205年,韩信从夏阳渡口,以木罂渡河擒魏王豹。
西汉,武帝为了祭祀后土,压禳夏阳一带的龙脉王气,在夏阳渡口临河处建立“扶荔宫”。到西汉未年,县治北移。新莽时期。甚恶夏阳之名,遂改为冀亭。东汉中兴,又改称夏阳县,属西京三辅左冯翊(西京三辅: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
公元25至59年将合阳并入夏阳,封征西大将军冯异为夏阳候,县治移至今之金城区。
三国时,夏阳属魏冯翊郡。
西晋永嘉四年(310),汉阳太守殷济首倡建司马迁祠,夏阳属华山郡。
东晋十六国时,夏阳属前赵、前秦、后秦。前秦符坚自临晋登龙门,对随从的臣下说:“美哉!山河之固,娄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国’真不虚也”。
487年,夏阳属华山郡。
553年,新隶同州武乡郡。
宇文党建立北周。558年夏阳并入合阳。
北魏时,中书博士薛遴驹自汾阴徙家止夏阳。其孙薛端为北周重臣,集男、伯、候、公爵位于一身。薛端之子薛胄袭爵,在隋为刺史,有惠政。迁刑部尚书,有能吏之名。
西魏,侍中杨俭封夏阳静候。
北周文帝时,薛善任司农少卿,领临夏阳二十屯,并为诸山铁冶,营造兵器。
隋朝统一天下(581—618),于开皇十八年(598)将夏阳从合阳分出,以古韩为名,始置韩城县。县治为今金城区。修建了园觉寺。
李渊起兵反隋,师次龙门。曾任韩城尉任环为谋士,谋取河西之地。作为夺取长安的基础。
618年李渊于长安建立大唐。620年改韩城为西韩州。625年将州治迁于韩城。辖韩城、合阳、河西三县。武德二年诏国子监学立孔子庙,贞观二年(628)在韩城创建庆善寺,贞观四年(630)诏县学立孔子庙。634年废州,韩城等三县复属同州。742年诏同州为冯翊郡。905年改韩城为韩原。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游韩城作《夏日登韩城门楼序》、《夏日登龙门楼序》二赋。序中称“韩城奥壤,昔日开战斗之场;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县令孙公品,将其赋文制成碑石,立于韩城西门楼左侧,供游人观瞻。
诗人白居易之先祖白建,为北齐司空。有功于朝廷,赐田韩城,子孙世代居于韩城,其故居在韩城县临汾乡紫贝里(今东塬上小金盆村西北有白氏祖茔,58年曾出土白居易曾祖白温的曾孙、玄孙的墓志铭各一合)。
五代十国时,韩城属河中府,后又转隶同州。
978年敕赐建“开化寺”。984年镌立《敕赐同州韩城县开化寺》碑。昝村古镇建有规模恢宏的弥勒下生寺。
宋代,韩城曾有官办冶铁事业兴起。1047年,永兴路都转运使包拯上书皇帝有《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指出:韩城官办冶铁,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不如放弃官办,允许私人炼铁,这样铁价必然下跌,官府只需按价收购即可。此疏对官民两利,为朝廷采纳。1087年韩城置铸铁监,城东北建有“铸宝坊”。
宋真宗之世,因屈原后裔名房寅者(居井溢村)为宋真宗治病,被封为法王,敕造法王庙一座(庙在今西庄镇灵观东,现为省级重点文物)。
1108年,黄河自龙门到合阳地段三次由浊变清。每次变清,时持弥月。成为历史上未曾有的奇观。朝廷赐名灵源,在今河渎村建庙,并立《敕修同州韩城县河渎灵源王庙碑》(此碑今在司马迁祠区)。
1125年,芝川民众重修太史庙,建殿塑像,县令尹阳撰文、立碑。
1128年金兵自龙门履冰入陕。宋室仓惶南渡,韩城遂没入金人。
1164年金人重新修筑城池(土城),挖城壕,设四门。东门曰:“迎盱”;西门曰:“梁奕”;南门曰:“居渤”;北门曰:“拱宸”。从此奠定了城区的基本格局。
1173年,在原隋代建的园觉寺上方赳赳寨建立潭法塔,又称金塔。
1199年,铸园觉寺大钟。西塬村建天园寺。
1215年韩城升为祯州,辖韩合两县。
1229年,元军渡河入韩,金人败走。元人遂将韩城作为统一全国的军事基地。在城内设置五营(俗称五营庙),居中又建伏魔大帝庙(即关帝庙)。加固并整修城墙,在芝川镇外修“羊马城”(系金城外郭),还在谢村城的滩岸上设置“万马棚”(俗称“训马沟”),专为训练战马,为接济战场之用。
1246—1262年,在龙门巨鲤岛上建极宫(即西禹庙)。
1264年废祯州为县。
1265年,为广修佛寺,在城内修太微极宫,将县址迁于土岭(今薛峰牛心村)
1269年废祯州,县治又迁回原址,属同州。
1270年,重修象山脚下的紫云观,(1927年改作中学,2001年将观中的三清殿、老君堂、四圣庙迁往普照寺)。
1273年紫云庵建四圣庙。
1301年,周原建大禹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1303年,孝义村建关帝庙(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1309年,城内重修九郎庙(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1316年,吴村寨修建普照寺。
1326年塑成佛像五尊,并作了佛龛。绘画藻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1335年,昝村修建大禹庙(现迁往司马迁祠区)
1341年,郭庄村建府君庙,城里重修城隍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
目前,韩城元代建筑之多,居陕西省首位,这与元人在韩城占据时间长有关。
1331年,党恕轩从朝邑逃荒至韩,其子孙发家后选址建村,是为党家村之始,到明清后形成今天的村寨格局,全村现存有地方特色的四合院民居一百余院,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民居瑰宝”,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8年,元朝灭亡,朱明王朝建立,韩城仍沿旧治。并敕造学宫,在文庙大成殿后建立学宫明伦堂,形成前庙后堂的格局(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41年,县令马攀龙修土门口堰水利工程。共修渠52条,灌田约8500余亩,并订立堰规。韩城百姓为纪念其功德,建立马公祠以祀。
1571—1578年,城内修建城隍庙。
1607年,明大司徒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编撰了第一部《韩城县志》,城内修建了石碑坊一座,题额为“川原环抱”、“四方会归”。
1630年砖砌城墙,上下各三层。
1635年—1636年李自成义军三次围攻韩城城墙被毁。
1638年,县令左懋弟倡修了陈村白公祠。
1640年,大学士吏部尚书、宰相薛国观奏请朝廷重修韩城砖城墙,更换四门题额,东为“黄河东带”,西为“梁奕西襟”,南为“溥彼韩城”,北为“龙门盛地”。
1644年,李自成义军经韩城进军北京,驻韩留下了“闯王行宫”遗迹,并将西门额、上款镌刻“大顺永昌元年孟冬吉旦”字样(与此可比的是,李自成到北京后,用箭射故宫太和殿门额,留下一个箭眼)。
1645年明朝灭亡,韩城仍沿旧制。
1650年,历任陕西巡抚的刘永祚,据韩反清复明,兵败被擒杀。
1702年,曾任贵州巡抚的刘荫枢(刘永祚之孙,人称此二人为韩城的“祖孙巡抚”),出资建造毓秀桥(时称南桥),桥成后以二两八钱银子,将桥卖与韩城二十八里村社,意为要免去子孙据桥为私家之物。
1725年,同州改为直隶州,十年后升为府。
1822年,柳枝村村民在小渠沟上修建康济桥。
1894年,瑞典传教士山如仁来韩传教,在城东吉家寨建立了一所教堂。
1895年,韩城进士曹邦彦、举人温恭、高士龙、荆培元等在京参与公车上书,支持变法维新。
1898年,举人贾安白、薛位等人创办《龙门报》宣传新政,一年后停刊。
1908年,薛位在城东吉家寨创办畜力纺织厂,这就是韩城工业的萌芽!
明清两代,韩城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两朝科举中式者总计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人称韩城为“解状盛区”、“户皆可封”。明代还有谚语流传“朝半陕、陕半韩”,意为在朝为官者,半数为陕西人,陕西人中有一半就是韩城人,可见人数之多。最著名的是“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的薛家五兄弟。且薛门父子皆为知州,被人称为“十马高轩”第。又有户部尚书张士佩、刑部尚书薛贞、工部侍郎高辛传、吏部郎中卫先范、宰相薛国观等仕宦名流。清代更是三元皆备,有状元一人,会元3人,解元11人,共计15人。官居一品的有大学士王杰,二品的有刑部尚书张廷枢,巡抚刘荫枢,刑部郎中吉成钧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的范畴,国内各次重大事件,都波及到韩城,如震动京津的义和团运动,韩城就有硬斗、哥老会等组织出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韩城就有同盟会响应;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韩城在1927年10月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抗日战争中,韩城民众据河设防,抗击日寇;大批青年学子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白求恩经过韩城去陕北,其间发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韩城市志》载之甚详,故不赘述。
民国期间,韩城先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省辖。1939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3月24日,韩城解放,先属黄龙分区,次年6月拨归大荔分区。
解放后,1956年10月,韩城直属省辖。
1959年1月,将合阳及黄龙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
1961年8月又恢复原县建置,属渭南专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所谓“破四旧”使文物遭受到惨重破坏,损失巨大。
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县改市,1984年1月“韩城县”正式改为“韩城市”,开始新城区的规划建设。
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韩城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区域。
2003年韩城市决定对金城区实行三庙贯通,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