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体育局地址:[转贴]《人民日报》社论,《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04:19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1年09月02日07: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對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講得很多、看得很重,強調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深入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落到實處,要求我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真正把人民當英雄來敬畏、當先生來請教、當主人來尊重、當親人來對待。

  把人民當英雄來敬畏

  胡錦濤同志指出,“90年來,我們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長期奮斗實踐的經驗總結。把人民當英雄來敬畏,就要對人民常懷敬仰之情、常有敬重之念、常存畏懼之心。

  常懷敬仰之情。毛澤東同志曾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在黨的七大閉幕式上還把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比作“上帝”,號召全黨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上帝”﹔認為解放戰爭要取得勝利,除了多打勝仗外,最重要的是“感動上帝”。現在,我們黨處於執政地位,所面臨的環境與革命戰爭年代有了很大區別,但廣大黨員仍應充分認識到是人民創造了歷史,對人民常懷敬仰之情。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

  常有敬重之念。人民群眾淳朴憨厚,最可敬。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辦好一件事,他記你一輩子﹔你把他放在心上,他把你捧到天上。敬重人民,就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作為各項工作的目標和檢驗尺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常存畏懼之心。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偉力,因此人民群眾最可畏。倘若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不管什麼人都得垮台。鄧小平同志曾說,共產黨員要“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其中的“怕”,指的就是畏懼之心。縱觀世界各國政黨的執政經驗教訓特別是一些大黨老黨的執政教訓,往往是在取得政權之前不乏奉獻和犧牲精神,與人民群眾走得近、連得緊,在取得政權之后卻把人民群眾作為統治對象,對人民群眾的畏懼之心蕩然無存,執政危險由此產生。因此,在人民群眾面前,我們必須永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能忘記根本、忘記初衷、忘記使命。

  把人民當先生來請教

  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因素。我們黨的智慧和力量來自人民群眾。把人民當先生來請教,就要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問政於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基層,對世情冷暖感受最深刻,對社會現實看得最清楚,對政令得失自然最有發言權。所以,黨能否做到執政為民,關鍵在於能否堅持問政於民,使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就難以民主科學、難以體現民意,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因此,把人民當先生來請教,就要虛心向人民群眾求教問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力量。

  問需於民。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都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准。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做了不少事,看似風生水起,但群眾“不領情”、“不買賬”,甚至怨聲載道,個中緣由就是其所作所為與群眾的需求相去甚遠,沒有充分考慮群眾的願望。因此,把人民當先生來請教,就要下移工作重心,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零距離”傾聽民聲、“零障礙”了解民情,健全體現民意的決策機制,把群眾參與作為重大決策的必要程序,從而使各項決策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需求。

  問計於民。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表明,改革發展每深入一步,都會有困難和風險相伴共生,而克服困難、戰勝風險的許多辦法就在群眾之中。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鄧小平同志也曾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因此,把人民當先生來請教,就要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在人民群眾面前甘當學生,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起來。

把人民當主人來尊重

  馬克思、恩格斯曾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翁。這決定了我們黨必須把人民當主人來尊重,始終保持公仆本色,落實人民民主權利,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始終保持公仆本色。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廣大黨員干部不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資格多老,都是人民的公仆。始終保持公仆本色,就要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深入群眾、在工作上服務群眾,而不是凌駕於人民群眾之上,當官做老爺。同時,公仆就意味著犧牲、奉獻,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

  落實人民民主權利。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來尊重,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切實落實人民民主權利,使廣大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來,真正發揮主體作用。特別是保障和落實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表達人民群眾的主張、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自覺接受人民監督。黨員干部能不能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實質是能不能真正踐行黨的宗旨、把人民當作國家主人的問題。毛澤東同志說過:“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我們黨具有敢於堅持真理、勇於修正錯誤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早在建國初期,黨中央就頒布過《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指出“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於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當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大黨員干部更應該發揚和保持這種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不斷提高自己、改進工作。

  把人民當親人來對待

  胡錦濤同志強調,“隻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隻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這就要求我們真正把人民當親人來對待,密切聯系群眾,熱情服務群眾,維護群眾權益。

  密切聯系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面臨的最大危險。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曾“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黨同群眾之間的關系被比作“魚水關系”、“血肉關系”。如今在和平年代,特別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淡了、距離遠了,滋生了脫離群眾的傾向。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影響極壞,很容易使人民群眾失去對黨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嚴重影響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認真了解群眾疾苦,做到在群眾家坐得下、粗茶淡飯吃得進、大事小事談得攏、難題難事解得開,時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熱情服務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當親人來對待,關鍵在於始終熱情服務群眾。一方面,堅決克服官僚作風,切實改變“門難進、人難見、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把真抓實干、求真務實貫徹到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把基層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基礎陣地,使黨員干部在同群眾朝夕相處中增強服務群眾的意識和本領。另一方面,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更多的資源投向基層,多辦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的民生實事,千方百計地幫助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城鎮貧困人口等解決實際困難,使改革發展的過程成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

  維護群眾權益。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增長,由此產生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多,相伴產生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也日漸增多。但總體而言,這些沖突和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是可以通過耐心、細致、周到的群眾工作來解決的。把人民當親人來對待,要求我們依法維護群眾權益,把來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既積極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又努力解決與群眾權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

  (執筆:徐晨光 陳遠章 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