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资海科技:朱侠:《幼童文库》出版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46:20

    8月31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天,在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展台上,一套构图精美大方,文字简洁朴素的丛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海豚出版社刚刚推出的《幼童文库》(繁简文对照版),这是以民国时期上海商务版的《幼童文库》为蓝本重新进行修订和设计的。为什么一套70多年前的书还要在今天重新出版?这套书出版会给童书出版带来什么启示?面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如何坚守出版文化理想?带着一系列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现场采访了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







    “经典再现”当年老书

    俞晓群首先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详细地介绍了这套《幼童文库》的“前世今生”。原来,《幼童文库》是193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大型绘画书,全书共200册,被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老板王云五称之为他组织编写的三套最重要的文库之一,另外两套文库就是《万有文库》和《小学生文库》。而海豚出版社这次重印《幼童文库》,计划第一步从中选出40册,每4册合成一本,构成10本,一并推出。其中包括彩绘本与黑白绘本两种,而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的,就是这一套10本的《幼童文库》。

    海豚出版社为什么会重新推出这套70多年前的老书?当时的出版理念难道在今天没有过时吗?俞晓群说,当年王云五组织编写出版《幼童文库》时,就一直强调自己是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这套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的编排上,都是一种空前的文化创新。连今天的日本研究者都承认,当时商务印书馆的图画书是领先世界潮流的,只是后来战乱和种种政治风波,阻断了这项工作,后人没有能够在前辈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才造成当下海外绘本风行一时,国内创作却还处于初萌阶段的局面。

    那么,海豚出版社今天推出《幼童文库》,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再现”,还是针对今天读者而有所改良?俞晓群同意记者“经典再现”的提法,他说,海豚出版社今天重印主旨不是整理,不是研究,不是修订,就是一个“经典再现”,只是去除了一些因为时代的发展不太合时宜的东西,比如,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变化,人文方面的变化,自然景观方面的变化等。今天重新出版这套书,海豚出版社还得到王云五的儿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前董事长王学哲的大力支持和赞许,他专门为这套书的重印写了序言。另外,俞晓群感慨,要真正做到原汁原味的“经典再现”很不容易,有些书因为时间久远,严重破损,一时找不到好的版本翻印,只好作罢。而在整理的过程中,许多书是从旧书网上淘来的,有的甚至是从个人那里高价买来的,还有许多信息是从个人的博客、微博上得到的。总之,为了能把《幼童文库》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海豚出版社可谓费尽了心机。

    “旧书新热”有奥秘

    俞晓群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幼童文库》这套书要在海豚出版社推出的消息后,立即引起很大反响,有人赞赏俞晓群做了一件好事,还有许多人表示一定要买上一套送给孩子或是自己留存。

    针对这种现象,俞晓群认为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所谓“民国热”的影响。他在上世纪90年代编辑《新世纪万有文库》时,就发现其中的民国部分《近世文化书系》最受关注。2005年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老课本”,将这种怀旧的情绪推向平民的普及层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重出《幼童文库》,当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

    但是《幼童文库》会迅速引起人们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俞晓群认为还是海豚出版社在这套书的选题上,注意了3个要素:一是选著名出版社与著名出版人编的书,这样才能在多如牛毛的旧书中,实现遴选好书的目的;二是选择好作者,主要是看重那些承前启后的人物的作品,比如,叶圣陶、胡适、丰子恺等,他们高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成为现当代文化的奠基者。所以选择他们的东西,更容易与今日的文化表达实现对接;三是选择图画书,选择文字较少的书,更容易被今天的读者接受。尤其是图画书,它那淳朴的艺术风格,历久弥新的艺术表现,较少商业气息的绘画功力和艺术精神,都会为大家的怀旧情绪和艺术欣赏的期望提供视觉的支持。《幼童文库》如此迅速引起关注正是应验了这三点。

    “大家”都来做“小书”

    王云五当年是大出版家,“大家”做“小书”,联系到今天的童书出版现状,《幼童文库》能给我们今天的童书出版带来什么启示?面对记者这个问题,俞晓群很谦虚地说自己进入童书行业时间不长,认识还很肤浅。但就童书出版这个板块而言,他认为,优势是市场广阔,生命力强,有抵御数字化冲击的能力;劣势是门槛低,产品太多太杂,缺乏职业化、专业化精神。经过两年多的童书出版实践,俞晓群说:“目前在我的头脑中,被两个关键词牢牢地占据着:一是经典、二是怀旧。我首先是找寻当代经典,它们不多,但存在。需要我们追逐,需要我们哄抢,需要我们发现,需要我们培育。然而处于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拿到当代经典,有时如大海捞针,有时如缘木求鱼。更何况我身处在一家小出版社,没有办法,出于无奈,只好选择怀旧。运用我们的学识、研究和人脉,避过时尚的风头,向历史的深处‘冷中求热’。所以,我们挖到了《幼童文库》。”

    说到更深一层,俞晓群向记者袒露了心声,出版这套《幼童文库》,他还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为童书的本土化找到一个历史而现实的参照;二是为童书的创作投一颗颠覆性的飞弹,呼唤大家、名家、专家都来关注童书写作,填平那一条本不该存在的成人与幼童间的鸿沟;三是希望那一幅幅70多年前的画面,能让我们的从业人员受到哪怕一点点启示,安静下来,放慢节奏,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快与慢之间,多一点哲学的思考,历史的思考,人本的思考。

    文化理想的产业化

    出版文化理想如何与现实相结合,特别是作为一个出版社的社长,在出版社已经转企改制,面临生存压力的现实情况下,如何把出版的文化理想与市场紧密结合?如果文化品质和商业价值发生矛盾,更会偏重哪一方?俞晓群很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俞晓群认为,出版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的产品既要注重文化品格,又要注重商业品质。而这两者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看到出版是一个经验产业,它最讲求“传承”二字,内容上的文化传承与业务上的师徒传承,实在太重要了。他刚刚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书《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正是对于这种传承精神的呼唤。二是要清楚文化与市场不是对立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不是先后的关系,不是上下的关系,而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所以,每当设立一个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至于怎么思考?他建议要多向前辈们学习,他们的办法很多,他们代代相传,把这个行业塑造成一个文化生活的乐园。在丰富的文化交往中,许多好的想法做法就会自然地产生出来。

    俞晓群并不否定出版的商业性质,他反而再三强调,出版社一定要清楚,出版行业的本质还是一个商业行业,所以不但要有文化意义上的职业精神,还要熟稔出版行业的商业规则,这样才能在商场上知道如何行走与打拼。他以《幼童文库》这套书为例,出版前他们经过反复论证,已经感觉到它会引起关注,甚至会成为畅销书,所以出版社首先解决好了版权问题,不仅从台湾商务印书馆拿到了《幼童文库》的版权和剩余产品的首选权,还拿下了它的相关产品的版权。一套《小学生文库》600种的版权也正在运作之中。这正是文化判断与商业法则的有机结合。

    如何处理文化品格和商业价值的关系?俞晓群说,自己在决策上一直主张两点:一是观念上的尊重,他把经典文化看做“亘古不变的青山”,把流行文化比作“涓涓的流水”,认为它们占据着各自的空间,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都要尊重,不可偏废,两种文化间也要彼此尊重。二是在现实中,可以运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两者的矛盾,可以把产品划分为长中短三线,一般说来,经典文化会处于中长线,时尚文化会处于短线。通过合理布局,让它们在企业生产的结构中占有恰当的比例。而这项工作最重要的依据正是企业现金流的维系。













    采访手记

    坚守是一种精神

    采访俞晓群,记者又一次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气质。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出版行业,近30年时间一直是在出版这个圈子里辛勤耕耘。刚入行时因为毕业于数学系,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做理科编辑,后来他发现,就自己追求的文化理想而言,人文科学的表达更丰富,更直接,更有社会震撼力,更能实现对于社会的责任。于是,从29岁做辽宁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一直坚守于自己的文化出版理想。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主政期间,出版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类图书,其中最有名当数《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年前,他作出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位置的优厚待遇,选择到北京来做海豚出版社这么一个小社的社长,许多人感到不解,不相信一家以出版少儿读物为主的出版社,能有多大作为?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重回出版第一线始终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就是为了离出版更近一点。

    如今,海豚出版社成为他实现文化出版理想的平台。才两年时间,在俞晓群的主持下,海豚出版社由依靠卖书号为生转型为主打原创图书。《海豚书馆》的出版,更使海豚出版社新的出版理念为人所知。

    从辽宁教育出版社到海豚出版社,从《新世纪万有文库》到《海豚书馆》,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种文化精神和出版理念的延续,看到了作为一个有文化理想的出版人的坚持和努力。采访中,俞晓群说文化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追随社会潮流而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在出版表达上,他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不管是遇到什么冲击,每天都要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追问自己,是不是在随波逐流,是不是仍然坚守自己思想上最根本的东西。正是这种坚守的精神,使俞晓群拥有了今天的出版成就。相信再过5年、10年,这种坚守的意义就会更清晰地凸显出来。但愿我们的出版界,能更多的出现这样坚守文化的出版人,大家共同努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梦想才会真正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