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诺德医院怎么样:感悟思品 体验成长 享受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0:34
感悟思品  体验成长  享受快乐在新课程背景下,思品教学的真正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道德认识,更应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养成一种品德。在教学中追求知情意行和谐合一,实现师生情感共融,体验生命动态生成,以此让每位学生轻松、高效地学思品。关键词:感悟  体验  和谐  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徘徊于新课标的边缘,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感觉不到学习的价值,机械地教学难以焕发新课程的活力,甚至有人感叹:思品教师教得太累了,学生学得太沉闷了。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换来新课程的蓬勃生机?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整个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新课程中用心去感悟思品的认知,体验生命的动态生成,消除传统教学的影响,让思品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教师大有作为。一、真实地教——学生懂了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尽管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新课标的思想,在教学行为上尽可能地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但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动物的饲养,也不同于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即使我们掌握了新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也难免会“走样”,“穿新鞋走老路”这一现象在教学中还时常出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句名言:“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填谬误。”思品教学必须要教师真实地教,诱导学生内心的转化,把道德认知充实学生的头脑,才能保证以良好的认识促进学生正确的行动。以《诚信是金》为例描述教师如何真实地教:案例描述:屏面上出示余姚帅康电器的广告语——精致生活,源自细节。师:这是我市哪家知名企业?生:余姚帅康集团。师:对。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帅康集团的小故事。一次,公司总裁邹国营一行在检查油烟机时,发现一些已包装好的油烟机在油漆上出了一些问题。他深深懂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于是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让大家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议论片刻,最后作出决定:为了打造品牌,让全体员工树立“追求质量零缺陷”的意识,用榔头砸了这些油烟机,这一砸就意味着损失了二、三十万元。这则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大家七嘴八舌)生1:帅康集团关注细节,重视质量。生2:帅康集团对顾客负责,为消费者着想。生3:帅康集团讲究诚信,质量取胜。……师:帅康集团正是因为关注细节,坚持对顾客负责、言而有信的服务理念,由小到大,从余姚走向全国,成为华东地区行业的领头羊。师:诚信不仅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然后播放Flash动画《曾参杀猪》。由于对故事较熟悉,又配以动画,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师:从曾参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生: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诚实守信等。师: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讲一些有关诚信的故事、典故。生:(略)●感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选取地方性的典型事例来引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说服力,避免了机械化、抽象化、概念化、空洞化的现象,让学生从事例中感知诚信的重要性,感悟到社会生活需要诚信,建立正确的表象。●孕情。用Flash动画播放《曾参杀猪》的故事,图文并茂的生动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孕育并储备好后继学习的情感。●明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时代的两个事例的对比,再让同学们讲诚信的典故、成语等,让同学明白“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人、对企业的重要性。●体验。用多媒体虚拟体验情境:境头一:考试时,一位同学趁监考老师不注意,给好朋友递纸条;境头二:双休日,同学约他去打球,结果他失约了;境头三:好朋友犯错误了,班主任老师向他调查情况,他不向老师说真话……问题一,这组境头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问题二,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不必大惊小怪,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问题三,假如境头中的这个同学是你,你会怎么做?由此及彼,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角色转换等,既让学生参加了虚拟体验,培养了学生诚信品质,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案例评析:这节课围绕“诚信”这个知识点层层展开,使每位学生从“感知→孕情→明理→体验”四个环节里感悟了认知,丰富了学习情感,体验了人生考验。有人认为,这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不相符,欠花梢。把“教学秀”与新课标联系在一起,我想,这样的认识是不确切的,实实在在地教也是新课标所需要的。让我们真实地教,一是需要每位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个认知过程,在认知的碰撞中实现情感的升华,认知的同化,而绝不是“数典忘祖”。二是教学生活化,以学生身边真实的故事、教材呈现的文本、有关社会生活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真实教的素材,通过角色置换,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教育,唯有生活中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效的。二、真情地教——学生笑了有人认为,传统地教是“冷漠”的教,把知识教给你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少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面无表情地教,脸无笑声地学,死记硬背地记,这样的教学令人担忧。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必要气氛。”因而教师的教的着力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创设真情课堂,用自己真情地教换来每位学生的笑声。那么真情地教体现在哪里呢?1.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要让学生主动地成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情境体验,在情境中产生心灵共振,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为此,教师真情地教就是要为学生的情感孕育创设必需的氛围。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煽情”:播放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冠后颁奖的境头,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运动员的热泪盈眶,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或播放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冲锋陷阵的场面,并配以激情高昂的朗诵,使学生在动态的画面感召下热血沸腾。“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让学生在画面和歌声中孕育情感,在情感的催动下自觉地去了解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从而加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在情感上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2.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我们的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真情的心灵交流,教师的教应该是为学生提供适当地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容忍学生“离谱”的问题,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辨别是非,去伪存真,保证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学习《同绘小康蓝图》一课时,教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全体学生参与下,老师逐步归纳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下,中国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发现西部有很多人读不起书,怎么就小康了?在饭店前、车站里、公园内,我碰到了许多乞丐,说明这些人连温饱还没解决呢。”意外的提问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思品课如何正确处理与学生交流的问题。一味地歌功颂德,对丑陋现象避而不谈,还是直面学生的问题理性地进行追问?是回避是非焦点,以一句“今后再说”搪塞,还是对敏感话题予以讨论和澄清?对学生的问题是以权威的姿态压服,还是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切无不蕴涵着新旧教学理念的碰撞。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直面学生的疑难问题,用教师的真情赢得学生的信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三、和谐地教——学生会用了在一起学习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课后,食堂、厕所的水笼头仍就是细水长流;教室的日光灯经常是长明灯,没人主动地关闭;部分同学仍然随地乱扔,教室的卫生也没多大改进。难道是我们没讲透教材?反思后我们认为:教师把道德知识都讲给学生听,他们都懂了,这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已,但未必把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停留于意识表面上的道德不一定律己。唯有知情意行和谐合一地教,才能让每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知行合一,也解决了“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思想品德教学实际的收获甚微”等困惑。从新课程同旧教材呈现的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新教材有情、有境、有事、有理,如果我们教学时把握这情、境、事、理和谐合一,才能使学生轻松自在地学,其教育效果与影响的深远度显然比旧教材要好得多。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告诉学生父母如何辛苦,作为子女应孝敬父母等等,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从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为起点实行情感回应,才能实现学生从认知到内化的转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这样设计:●认知储备。课前调查学生做家务情况,观察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情感对接。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虚构道德认知结构,实行情感对接。●认知同化。围绕应不应孝敬父母这一话题说说平时与父母的“冲突”,相处中的不和谐。让学生在辨白中体会父母的爱心、苦心,逐渐形成共识,同化道德认知。●感悟体验。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帮父母做一件事,让学生体验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父母的艰辛以及父母呵护子女的心情,感悟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自己做得有多么不够!如果说我们的教可以将学生带到伊甸园的门口,告诉他们这是天堂,那么实践就是升华的梯子。如果仅从教科书的白纸黑字里认知,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感受,在临考前的死记硬背中强化记忆,那么这些意识表面的教育难以培养真实的人。我记得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么一句格言:“I hear I forget,I see I remember,I do I understand.”(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思想品德的教学,仅在学生表面上而教是无效的,最重要的要在“心”的层面上而为才是高效的。走进新课程,教师的教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的内涵的变化,让我们的教学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动力,焕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我们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本文来自:【思想品德教学网www.sxpdjx.com】转载请注明http://www.sxpdjx.com/article-2298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