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诺亚水务待遇:佛教与儒教的区别(在山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38:00

 

佛教与儒教的区别

信力建 原创 | 2009-10-4 1:17 | 投票 | 阅读:29  本文已获编辑推荐 点击:29关键字: 信力建 佛教与儒教的区别 

佛学的核心是抑恶扬善,这与传统的儒学思想,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那两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世俗的儒家对善恶的区分没那么细。佛教的善恶,与我们伦理的善恶不太相同。因为道德的善恶它会随时代变更而变化,而细节地方又会因为文化不同而不同。比如我们东方人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西方人认为这样做不对。时间不同也会不同,古代跟现代的伦理有明显差别。但佛教的善恶是不会变化的,就是对一只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它在更深的地方建立,同时又非常精密。就像我们搞房地产时拿皮尺去丈量土地,在乡下差一公分,人家不计较,但在广州寸土寸金的地方,差一公分人家就会计较。又如修钟表,用皮尺帮人家修钟表就肯定不行。

在佛教里面,修行所用的善恶标准,像修钟表一样精密。因此我们世间所说的善恶标准放到修行上来就不够用了。但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加精细的善恶标准,对世间伦理的善恶标准就很好理解了,而且对世间现象也能够很好解剖。《阿毗达摩经》对89种心的善恶,52种心锁的善恶,分得清清楚楚,然后对应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能够明确地对应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了知很清晰,我们了知别人也就清晰了。正如拿到一把解剖刀,解剖的知识有了,就不怕病例,且你不一定要非要把所有病例都解剖完,只要基本知识会了,就不怕任何病例疑难。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大家首先要了解清楚善恶,更重要是明白凡夫状态时善恶是不断变化的,也即是鸟窠禅师对白居易说的“识性不停”。简单的例子,一帮大学刚毕业的要好的年轻人出去一起喝酒,饭桌上就开始互相灌酒,灌着灌着矛盾就出来了,最后导致悲剧产生。半个小时前是朋友,现在都成了鬼魂,现实生活中很多暴力案件都是瞬间就发生。很多人就不理解怎么会这样?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在不断变化。明白到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就很有必要对心进行了解,进行训练。这适合所有想知道自己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的人。

我们对命运的终极理解要有真知、真见。曾有人说,人的命运都是上帝的意愿,是他的安排。对于上帝怎么安排人,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人的衣食住行、起心动念、成败得失,即使你不知道后面有上帝意念,也只有上帝的手掌控一切。但是佛教更倾向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人的命运。世界存在着一张“业力之网”,也就是说,“业力”,互相交织形成网络。这个世界上除了几十亿的人以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生物,除了可见的生命,还是很多不可见的众生。众生都有共同的“业力”,并组成了互相交织的网。就像世界是一间房,众生的“业力”就是一盏灯,他们共同照亮了这间房。众生的“业力”不仅组成了我们的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动力,是个人际遇和人际关系的源泉。

业力又是如何作用我们的生活的呢?是根据我们所作的善恶来决定的。虽说我们今生的很多果跟前生的造作有关,但是可以改变未来的,就是可以改变还没有发生的事。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选择会影响到后来。所以倒也不是像一些人的认知那样,一辈子全部决定了。基督教的观念认为命运都是上帝决定,这就意味着上帝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这就更加不对了。犯罪是因为上帝主宰我去犯罪?这很荒谬。面对现在和未来的时候,人是可以决定的,可以选择的。 杨明文 发表于 2009-10-4 14:48 1楼 同一个“善”字,佛教那里叫“行善”,儒教那里叫“扬善”。前者代表的是生命个体的至高境界,后者代表的是群体的道德行为。在我看来,两者都必不可少:个体要行善,要在心中“修行”;集体要扬善、向善,还要惩恶。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