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航空公司官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32:53

五象之鹰欢迎您光临!
桃花庵诗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1.炼金丹:指修仙求道。坐禅:信佛念经。2.商贾:经商。耕田:务农。3.写就青山卖:指卖画。
这首桃花诗是是唐寅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脍炙人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是飘逸潇洒,是唐寅一生快活自在的写照;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他消极避世,悲观无奈之余的感情寄托。不管是那一种,这首诗里溢出的闲情雅致是足以让我等倾倒的。
那么唐伯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这首诗很有他行文的代表性。试想像一下,浪漫缤纷的季节里,桃花姹紫嫣红,群芳争艳,少了哪一种色彩,都会显得孤单,都会有几分的失落,正如人生,不就因为她七彩的颜色和个中的滋味,才更令人痴迷执著吗?清新固然可人,但绚丽同样惹人垂青。一个失意但风情仍然的文人,倚于桃花树下,身影随桃枝晃动,或不时轻步桃花丛中,手提酒壶酒杯,饱餐秀色,安静而又闲适,又放荡不羁。这种生存境界,不是有超凡意境的雅士所不能为。那么与唐伯虎的生活经历联系一下,也不难看出,到如此境界还能这样超凡脱俗,也确属不易呀!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考中秀才第一名案首,参加乡试,又中解元不料会试时却因牵连科场冤狱,无端受到牵连,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唐伯虎因为科举舞弊案的牵连,中断了他的仕途。大家都知道他是冤枉的,但当时已经没有办法,他虽然说了那句“不稀罕”,但无法排解心头之恨。这件事深深的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回乡之后,唐伯虎对人间沧桑与世态炎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遂在苏州阊门内的桃花坞修建桃花庵别墅,退避其中,自称“桃花庵主”,过起了一种以卖文卖画为生的诗酒逍遥的个人生活。
但是他还是想找个机会重新回到那个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地方,他结识了宁王,宁王给他千金,给他别墅,他没法拒绝。他以为宁王因为他的才气才找的他,他非常的高兴,以为真正的机遇来了。实际上命运又一次给唐伯虎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宁王只是为自己的谋反做一个礼贤下士的姿态。唐伯虎很快看出了宁王的谋反之志和他的别有用心,为求脱身,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结果宁王没办法让他还乡了。
两次失意之后,他对官场彻底失望了,真正的远离了那些事情。他的后半生穷困潦倒,漂泊无依,以卖字画为生,放荡江湖,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桃花庵歌》是其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
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
有人说这时的唐伯虎对红尘心灰意冷,产生了远离尘嚣的念头,但终不能舍弃,只好忘情于桃花,选择了消极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其实不然,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心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圣贤守世之道,唐伯虎当然也没有逃出这个思想的局囿,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失意于仕途的唐伯虎,对现实无能为力,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之痛,但又不甘心,种种无奈交织于胸中,他能做到独善其身当然是最可惜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最可怜的选择。
桃花艳丽娇媚,但是她所透露出的多情也许最能说出唐伯虎的心境吧!自建桃花庵,种上些许桃树,寄情于在桃花林的宁静,但也时时见桃花的多姿多彩,这是矛盾的结合,也是诗人的感情之结,到底难以适怀呀!不要看写得很平静,用桃花换买酒的钱,喝醉了就在桃花丛中睡,酒醒了就坐于花前,赏心悦目,悠闲自在;但后面写的应该是一些感怀吧,“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虽然说是只愿天天以酒买醉,相伴着花开花落,只一心想着过这种日子,虽然平凡但不失惬意,就是不愿在达官贵人面前弯腰。可以说是一种气节,也可以说是一种酸楚,这与他多次入仕联想起来就很明白了。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这几句诗说出了诗人心中平实的胸襟,你富贵我贫穷,各不相干,你有你的娇奢淫欲,我有我的酒盏花枝,但是两相比较,我在天堂你在地狱,你成天忙于用心于存亡之道,我可是悠闲得很。到这里自然地,就想有了陶渊明那种归去来辞中的欢快之情,却与阮籍穷途之哭有同种情怀但有不同表现,但诗人还对红尘心存幻想,不然唐伯虎若真是看破仕途也不会有很长时间的堕落,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
文人总是心怀“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但他们的远大理想总是与现实产生很多冲突,虽然感悟是很多,诗人的博闻强识和复杂的感悟底使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时不予他们;可能诗人自己也有自作多情,作茧自缚之感,但总是想找一个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广大的民众尽一点绵薄之力,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没有知音,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人们记住的往往只有他们的狂傲和疯癫。“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结果总是让人郁闷的,苦闷的诗人也只有用富有的才华和无尚的灵性道自己的寂寞和痛苦,就是在诗情中把持自己,这也保持了自己,不至于走向精神的孤凉和感情的荒原,最后只能得一片净土,了却一生,“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做不成豪杰,也可能没有花没有酒,但还可以用情于桑梓,独享这田野之趣。
唐伯虎选择了远离尘世,与桃花为友,但仍心存天下,矛盾的心情与对现实的无奈纠集于胸。但仍不可说他是消极避世,悲观厌世,他的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这不是出世之人所能的。他晚年信佛,也算是找到感情寄托吧,而桃花只是他抒发胸臆的媒介而已,也是他感情的一种象征,既艳丽又潇洒。
唐伯虎这首桃花诗,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行文的优雅,真切平易,口语化的表述,意境警拔清新,通过对物我一体的尽情描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坎坷的感情经历和复杂生活背景,后人读来,余味仍存。
说来惭愧得很,唐寅的诗我是没有多读的,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这首出现在星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桃花庵歌》。今天偶然看到,略一品味,真的是百感交集。唐寅的文才早已为世人所共知,只不过因为30岁那年参加科举时卷入了一场科举舞弊案(冤案),结果朝廷永不录用,这对于视科举为唯一正途的士子的确是最大的打击。所以才有了后世称之风流才子的佳话。
“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是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唐寅早年也是希望走上仕途,但遭遇种种挫折之后,对官场心灰意冷,从此开始追求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这首诗歌恰恰反映了唐寅此时的心态。同时,唐寅的诗歌并无怪异生僻之处,通俗易懂,这篇作品亦体现的淋漓尽致。诗中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
唐寅在仕途之路无果之后游走大江南北,通过绘画向世人描绘出大江南北的美景,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这首《桃花庵歌》就是唐寅在科举舞弊事件后消极避世,借酒浇愁时所作的著名诗篇。
细品之下,无不唏嘘。

唐寅(1470—1523年),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苏州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唐伯虎的。他名寅,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所作山水、花鸟、人物,均有很高造诣,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的祖籍是晋昌(今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会做生意的,所以到了唐寅曾祖父时,开始来到苏州经商。到唐寅父亲唐广德时,就在皋桥附近市口,开了一家酒食店,生意很好,日子也过得不错。唐伯虎从小就出生在这里,他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中第一名案首。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一心想中状元荣宗耀祖时,却不料牵连科场冤狱,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这时,他仍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画为生。他白天作画,晚上读书、喝酒。他家颇富藏书,文徵明曾有诗道:“君家在皋桥,喧阗闹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这是唐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寅久居闹市,嫌过于喧杂。弘治18年(1505)36岁时,有一天,他来到城北桃花坞散步,这里原是宋代章某的别墅所在,虽已破败,但仍有土山、池沼,风景不俗,且环境十分幽静,唐寅决定在此筑室居住。回来后立即写信给在北京做官的徐祯卿说:愿把一部分藏书出让,以聚筑室之款。谁知徐正因事降级,处在“正逢天子失颜色,夺俸经时无酒钱”的窘境之中,故无力相助。后来经过两年努力作画,唐寅才筹足了钱,建成了他的新居,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庵”别业。园内四周围以短墙,中间筑有茅屋和亭榭,取名为“学圃堂”、“梦墨亭”、“六如阁”、“蛱蝶斋”等。在池塘中满栽荷莲,又辟庭前半亩多地,各植牡丹花。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在他所作《桃花坞》一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但逢到阴晦天气,在凄清冷落的氛围中,他看到地上落英满布,联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无奈弯腰拾起地上的落红,装进一个锦囊之中,埋葬在药栏东畔。为此又陆续写了一百多首《落花诗》,抒发了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情绪。据有人考证,《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就是依此作为蓝本的。
根据《苏州府志》和《百城烟水》等书记载:到了清代初年,桃花庵尚存部分建筑。顺治间,名医沈明生徙苏得此宅,构亭台,植竹木,池沼叫长宁池,内植荷花,岸夹芙蓉,并跨塘建一亭,取名“蓉镜亭”。当时莫俨高曾写有《送明生先生迁六如别业》一诗:“六如泼墨狂歌处,桃树无多潭水秋;之子移家当胜地,一楼八咏继风流。”到了乾隆年间,有僧禅林、道心,又就其地改建为宝华庵,古庵至今犹存。
在靠近苏州林机厂南侧一隅的西大营门,尚能找到石栏围绕的“双荷花池”,唐寅故居宝华庵(又名玉涵堂),即在池的北侧。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南向,大致可分为两路两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一水阁,临池而建,颇具风致特色。面阔五间,计15.4米,进深9米,硬山顶,船蓬轩,圆作梁架。第二进为殿堂,清静幽深。在水阁东侧有石板小桥跨池,以通出入。池畔绿树荫翳,宛转鸟语,醉人花香,环境清雅绝俗。春秋佳日,来此凭吊、寻踏者络绎不绝。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