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无错版:唐伯虎故居将重现桃花坞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0:17:45

这里将成为苏州的城市文化会所


前天 09:48 上传下载附件 (217.71 KB)

 


   作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的重头戏之一,“唐寅故居”一直倍受大家关注。昨天上午,苏州市正式审议通过了《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唐寅故居遗址复原整治设计方案》。这也标志着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文化区的启动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即通过重点展示“唐寅文化”和“非遗文化”,把该启动区打造成一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吴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非物质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苏州旅游的新亮点。
  在审议会上,大家就《唐寅故居遗址复原整治设计方案》中两个方案针对的两种不同设计效果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原则同意按方案一移建唐寅故居现存的两个单体建筑——水轩(清代晚期)、后堂(80年代移建)在遗址内依据历史资料进行有依据的复原性修建。
  唐寅作为苏州历史名人,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都家喻户晓,唐寅故居文化区内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厚,曾是苏州最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业集散地之一。但因历史的变迁,地处桃花坞小巷深处的唐寅文化的历史遗存并不多,即使现今保留下来的唐寅祠、双荷花池唐寅故居遗址等现状也不容乐观。为此,今年3月,正式开始启动《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建性详规》的修订工作。在深化研究后制定出初步方案,并报桃花坞工程指挥部后进一步细化,5月通过《详规》通过专家论证;6月向市、区两级人大汇报方案,对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7月向市、区两级政协汇报方案,并进一步完善方案,7月下旬,《唐寅祠维修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规划》在市规划局网站及唐寅文化区内向社会公示,广泛吸取各方意见。
  会上,市长阎立对《规划》和《设计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进一步深化细化设计方案,交通、管线、配套等各方面要设计到位;要进一步体现桃花坞的特色,凸显旅游新亮点;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尤其要做大做足唐寅文化;要进一步衔接相关工作,在规划设计的同时其他关联工作也要同步跟进。
  【延伸阅读】
    唐寅故居的前世今生
  吴中才子、书画大家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又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故居遗址位于平门内西大营门双荷花池13号,即宝华庵,又称文昌阁,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唐寅的一首《桃花仙人歌》,是他住在这里的一个真实记录,唐宋时期遍植桃树的桃花坞也因此名扬四海。根据史料记载,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说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在这里择地建宅,署额桃花庵。直到54岁去世,唐寅一直住在这里,他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就诞生在这里。
  据载,唐寅故居有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蛱蝶斋等建筑,但唐寅只有一个女儿,身后潦倒,去世后,故居逐渐荒芜。清朝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迁居苏州,买下这一地块,构筑梦墨亭、六如亭、桃花庵、蓉镜亭等建筑,时人称为“唐家园”。乾隆年间,僧人禅林、道心将这里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曾改作文昌阁。
  唐寅故居遗址1991年进行过整修,现有建筑面积51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致可分为两路两进房屋。西路头进为临池而建的水阁,面阔五间15.4米,进深9米,硬山顶,内构船篷轩,圆作梁架。第二进为殿堂。水阁东侧有清代石板小桥“青莲桥”跨池,以通出入。   
  最近几十年,唐寅故居遗址一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南侧的池塘原有两个,被称为“双荷花池”,现已只剩西侧的一个,变成了“单荷花池”,池水水质也比几十年前下降了许多。东面的那个,被人填掉造了房子。
  故居遗址上世纪90年代只住了5户人家,本世纪初入住的人家却达到了18户,最多时更是增加到了22户,变成了一个大杂院。环境的杂乱,从天井里就可见一斑。这里,一根根从东墙拉到西墙、南墙拉到北墙的皮线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袜子、鞋垫;电线跟蜘蛛网一样延伸到每一户人家;一只只拖把或头朝下、或头朝上地竖着……不彻底整治已经不行了!
  (施晓平整理)
来源:城市商报      □ 商报记者 周锡娟 通讯员 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