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格兰德学校:蒋翊武身边的九澧人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6:33

蒋翊武身边的九澧人杰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不少史学家和湖湘文化研究者指出:蒋翊武是澧水孕育的第一位影响过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直接推动改变过五千年文明古国命运的历史巨人。作为现代中国民主共和开国元勋的蒋翊武身边,不仅聚集了荆楚大地一批武昌首义的革命伟人,特别显眼的是还屹立着“九澧十八杰”的辛亥英雄。所谓“九澧十八杰”,即指包括蒋翊武本人、后誉为“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在内的十八位澧州人杰,是后世审视辛亥革命史时,对以蒋翊武为核心的清末民初澧州人才群的一个简称。除蒋、林之外,余可分为文学社中“澧州五君子”、响应武昌首义率军反正的民初“澧籍四将军”、从辛亥硝烟走向杏坛的“九澧四名师”及“澧西涔源三奇才”四类。这些澧州人杰,不仅是蒋翊武的同乡、同学、师友和革命同志,更是中国现代政治革命运动的先驱先贤,是催生和保卫过民主共和的志士仁人,也是澧州人永远的骄傲。特借此录载诸杰小传,以志缅怀。

应当说明的是,“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和董必武一样,都曾是蒋翊武的直接属下。董是蒋领导下的军务部新兵战士,林则是蒋任命的湖南讨袁军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林的传纪人们熟悉,蒋的史料本书已丰,故此仅列“九澧十八杰”中的十六人小传,以飨读者。

 

一、文学社中的“澧州五君子”

蒋翊武创立的两湖地区革命团体文学社中,有龚霞初、杨载雄、黄贞元、唐牺支、夏

国瑞等几位来自澧水之滨的核心骨干成员。他们在武昌首义中战功卓著,在民初政坛声誉远播。他们像蒋翊武一样,从小即有爱国爱民的非凡抱负,终生投入风云激荡的革命运动,即使千徊百折,亦不改湖湘志士不屈不饶的本性。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者们,将之誉为文学社中的“澧州五君子”。

龚霞初(1885—1927),字侠楚,号伦夑,澧州城北涔南乡人。清末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入武昌陆军学堂。宣统元 (1909) 年在汉口加入同盟会,又在武昌加入群治学社,任《竞业旬报》记者。翌年,与杨王鹏等一道,将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并投身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当兵。宣统三(1911)年元旦,与蒋翊武等七人发起成立文学社,任交际员。用汉口《商务报》及《大江报》记者为掩护,运动湖北新军,协助蒋翊武谋划武昌起义。辛亥10月9日,在武昌小朝街85号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机关被捕入狱。翌日夜,由起义军营救出狱,即参加武汉保卫战,任军政府高级参谋兼前敌司令官,指挥所部与清兵激战七昼夜,卓有战功。

1912年,龚霞初在沪创办《震旦报》。民国二年受黄兴、宋教仁嘱,以“咏簪”笔名著《武昌两日记》,详记10月9、10日武昌起义经过。7月,赴江西,协助李烈钧组织铁血团反袁,旋在德安战败,赖匿战死者堆中生还。民国七年,孙中山组织靖国军,被任命为靖国军湘西司令。翌年改施宜鹤招讨使。民国九年,供职广州大元帅府,十年授虎门要塞司令。十一至十三年,任广东邮政总局检察长,又供职军政部。十三年冬,出任北伐军第十八路军司令。十四年前后,归寓澧州城,应地方之请任县保安局长,斗邪除恶,百姓称快,但也因此得罪了地方恶势力。1927年,龚接广州方面电报,邀赴穗共谋国实。途经长沙时,遭人诬陷,软禁罹狱。因不甘屈辱,亲友多方营救无效,被迫饮鸩身亡。待程潜闻讯赶来施援,惜已遇害有时。程遂亲主丧事,重葬于岳麓山,时年仅42岁。1941年,龚氏子弟迁其坟归于故乡涔南上河村。近年,其后裔重新维修墓茔,树碑志祭。

唐牺支(1887—1924),字以祀,补字洗耻,澧州慈利三官寺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县立高等小学堂入湖南(常德)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后考进武昌陆军特别小学堂,肄业后任清湖北新军四十一标司务长、排长。为群治学社发起人之一。1908年加入同盟会,后与蒋翊武一起创建文学社,为庶务科成员。

1911年7月20日,文学社在四十一标调防宜昌前召开代表会议,制定调赴宜昌新军发难计划,蒋翊武委唐牺支负责与已出防四川之三十一标曹子清、胡冠南及三十二标叶正中等人联络,谋图占领宜昌。唐10月14日得知武昌起义,即与新军党人胡云龙、杨栋臣等约同宜昌各界代表43人,于东山寺(今宜昌东山烈士陵园)秘订起事计划,不想被宜昌知府侦知,驻宜清军惊恐而逃。唐牺支当机立断,派兵防守宜昌府署和荆宜道行辕,取得商界和民众支持后,即于18日夜正式起事,宣告反正。翌日晨,“全宜昌城高悬汉帜,万民欢呼”。唐被公举为鄂军驻宜司令部司令官。自此,湖北军政府无西顾之忧。紧接着,唐致电并派员到施南,促令陆军三十二标管带李汝魁反正。11月即率兵攻打荆州。占领沙市后,以司令名义发出致清荆州将军、都统书,劝令投降。荆州将军连魁迫于形势,于12月15日缴械。湖北军政府委唐为荆宜施鹤总司令部司令,办理荆沙善后事宜,节制军政、民政。

1912年南北议和后,所部改编为鄂军第七镇,唐任镇统,旋改师长,授陆军中将。同年赴京任将军府谘议。1913年参加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往日本。1917年充任湘西靖国军援川司令官,次年改任湖北靖国联军招讨使。1919年任湖北恩施靖国军参谋长。1921年任湖南讨贼军司令官,1922年应孙中山电召去广州任别动队总司令、湖南劳军使。适黎元洪再任总统,唐应召入京,授将军府将军,列武昌首义十八甲等功臣之一,兼湖南督军赵恒惕驻京代表。

民国十三年(1924)3月,因肺结核在京逝世,英年37岁。葬于北京西门外天主教义地。

杨载雄(1881-1951),又名杨怀斌,字璘轩,湖南澧州人,与蒋翊武从小是同窗好友,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少时好驰马试剑,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时,杨加入湘军劲字营北上抗敌。后改投湖北新军,与蒋翊武同队。

1911年1月,文学社成立,蒋翊武任社长,杨任本部参谋; 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任军事总指挥,杨为军事筹备员,协助蒋谋划制定武昌起义计划。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杨参加会攻清督署、藩署战斗,身先士卒,勇敢顽强。武汉保卫战中,杨临危受命,由第十标统带升为步兵第六协统领,兼率马、炮各队,防守东湖门,搜索阳逻、葛店、武昌、黄州一带顽敌,进攻龙王庙以牵制清军。退守汉阳兵工厂时,受命指挥将校决死团的一部和敢死队第三队。敌以小船载引火物,拟火烧兵工厂,杨迅挑善泅兵士潜水焚烧敌船,致敌船损人失。汉阳失守后,率战卒千余,死守武昌城外大堤口、毡泥厂、下新河之线,防御工作极坚,见者匪不称道,是蒋翊武“守危城、却强敌”的功勋战将。后被孙武、黎元洪借口擅杀过主事叛乱的营长而撤协统职。民国成立,被授予陆军少将衔,并授“陆军三等龙虎章少将”匾。所属部队被编入北伐第一军,杨被任命为黄陂、孝感镇守使。

1913年杨解甲归澧,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学任教。1925年,时任川军师长的贺龙任命杨为建国联军川军补充团团长,参加北伐。1927年受国民政府派遣赴沈阳劝张学良易帜。1927年底,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又回归故里,重执九澧联立女子师范等校教鞭,直至1936年。1937年至1939年,任澧县国术馆馆长;1940年始,创办童蒙学校,发展地方小教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有毛泽东主席亲笔信函寄杨,邀约赴京会议国事。杨因年高体弱,未能成行,1951年不幸被杀。著有《陆军上将蒋翊武事略》。

夏国瑞(1887~1925),字锡圭,澧州人。1904年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考入湖南西路师范,与林伯渠、蒋翊武等为挚友。1905年随兄夏国宾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参加留日学生反清革命活动。1909年学成归国,即与蒋翊武联络,共谋反清之策,后成为文学社驻湘新军代表。1911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夏随湖南第二次援鄂军到武昌参战。旋蒋翊武委夏为《民心报》馆主任。夏所办《民心报》言辞激烈,对军政府内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多有鞑伐制约,被党人誉为“诛奸妙器”。1912年8月,黎元洪以《民心报》声援《大江报》为由勒令停刊。1913年7月,夏与林伯渠等人一起,投入湖南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潜往日本。1915年回国,任《武汉日报》社长,并到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17年,夏至常德,以执业律师为掩护,与林伯渠等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是年8月孙中山发动“护法之役”,夏与林伯渠同赴衡阳参战。1918年4月护法失败,返澧任澧县中学校长、九澧女师名誉校长和澧县教育会长等职。改革校制,整顿校规,住校督办,成效卓著。适五四运动爆发,夏团结进步青年,抵制日货、禁吸鸦片,协助女代表任承华等成立天足会,鼓动放足、剪辫子运动。还在《澧报》撰文,宣传救国救民思想,与长沙《大公报》、《湖南通俗报》、《湘江评论》等遥相鼓呼。1924年,夏发动澧县雷锡章、李宪章、黄铸九、任浩、夏熙光等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5年,夏担任《澧县通俗教育报》编辑。时四川军阀汤子模驻澧,汤军调戏、强奸妇女数起,又强索民款,欺压民众。夏即登报无情揭露。汤大怒,拘夏问罪,严刑相害。夏慷慨反击:“武昌起义,枪林弹雨,我无所惧,讨袁诛黎,披荆斩棘,我亦无所畏。我若走了,正义何在?我若死,也无愧于老友蒋翊武,愿以我血唤醒民众。”汤遂于3月29日,将夏枪杀于澧城小南门外,引起广泛愤怒。华美通讯社、《湖南通俗日报》、《大公报》、《申报》均各载文批露;澧县各界集会,隆重公祭追悼;广州军政府及林伯渠发来唁电、唁信,盛赞夏“一秉天良,奋笔直书,气壮声雄,诚属报界明星”。

黄贞元(1885~1948),字静谦,澧州城北人,生于农民家庭。1904年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结识宋教仁,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嗣往投武昌湖北新军。1909年,致函蒋翊武赴武昌,并介绍蒋参加湖北新军。从此与蒋一同运动下级军官和士兵,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参与日知会、群治学社等革命团体改组为振武学社、文学社,并在提议推举蒋翊武为文学社社长后,协助蒋推动文学社的发展和完成起义准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武昌首义成功后的武汉保卫战中,黄一直坚持在前线战场。蒋翊武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后,黄参赞戎机。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黄又随蒋翊武回湖南策划反袁,率部在岳阳攻击北洋军队。由于寡不敌众和湘军坐视不援,蒋败走广西,不幸牺牲;黄贞元潜渡日本,留学东京政法学院。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分设桂林大本营,准备北伐。黄贞元随孙中山赴桂林,协助孙发动护法战争。失败后回湖南,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文书委员和湖南省审计委员会常务委员,出任过北伐后的国民政府湖南省厘金局长(相当现省财政厅)。

“马日事变”后,黄极力反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政策,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肖翰卿、张峻等人。面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黄认为“薰莸不能同器”,拂袖辞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文书委员职务,专事教育事业。先后参与创办长沙兑泽中学、民本女子中学,曾任两校校长。l941年,又将民本多余校产划出一部分,协助创办九澧中学,并任董事长。为纪念翊武,于1943年协助筹建湖南私立翊武中学,担任名誉校长。他认为“教育英才”乃“人生一乐",关心贫苦学生,常拿出部分薪俸,供困学学子完成学业。

l947年当选为湖南省参议员,次年病故,终年63岁。

 

二、民国初年的“澧籍四将军”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政府曾分别给林修梅、林德轩追授“陆军上将”、任命孙道仁为“永威将军”、王正雅授陆军中将。四人均为辛亥革命中的骁勇战将,或曾奉蒋翊武之命反清讨袁,或曾响应武昌首义率军反正,生前身后均被世人称为民初“澧籍四将军”,受到人们的长久怀念。

林修梅(1880-1921),名祖坤,号浴凡、六柳居土。澧州安福(今临澧)凉水井村人。8岁入学,1896年后就读于安福道水书院、澧州钦山寺新式学堂。1901年参加州试中第一名博士弟子员。1903年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炮兵营长、陆军速成学堂区队长。1906年公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任四川新军团长,次年率军人藏。

武昌起义,湖南首先响应。林随焦达峰于10月22日光复长沙,任事省都督府参谋部,“政府初创,当时的军事计划及军制,多出其手”。 1913年二次革命中,被蒋翊武任命为湖南讨袁军岳州要塞司令,林伯渠为要塞司令部参谋。后移临湘,身当前敌,林氏兄弟英勇奋战,终因谭延闿擅自取消湖南独立而失败,遭汤芗铭悬赏通缉,二林随同孙中山等逃往东京。民国五年回国,参加护国讨袁,出任湖南护国军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民国六年9月18日,林修梅与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宣布独立,控制湘南24县,并通电全国,揭露北洋军阀段祺瑞毁弃约法、解散国会的罪行。孙中山当日复电称:“诸君子仗义湖南,摧阻逆焰,风声所树,视听顿易。尚冀勉励进行,克竟肤功,荡涤瑕秽,重奠共和,大局实利赖之。”林、刘起义军以五千之众的劣势装备,与三万敌军浴血奋战,先歼李佑文部,再败王汝勤、周诗之敌,歼商震部数千人,击溃朱泽黄部于湘乡永丰镇。林修梅左臀受伤,仍坚持指挥。于11月攻克长沙,次年1月27日攻克岳阳,致北军仓皇败退湖北。后北军趁机用六倍于湘军的兵力进犯湖南,林身先士卒,带伤督战,终于击退北军。6月15日,吴佩孚被迫派代表前往耒阳,与林修梅签字停战。孙中山授予林陆军中将军衔。

民国八年,林出任湘西靖国军总司令,讨桂援粤。十年,任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10月患牙痛病、误于庸医,病逝于广州,年仅42岁。孙中山异常悲痛,发讣告称:“林公从戎廿载,为国勤劳,辛亥、丙辰,覆满沦袁,屡建奇绩。六年护法之役,首义衡阳,身经百战,尤著殊勋,尽瘁国家,染疾邃终,同深悼痛”。国会非常会议决议追赠林修梅为陆军上将,实行国葬。程潜亲往致祭,并撰《林修梅先生行状》广为宣传。12月18日,广州举行追悼大会,到会者逾万人。1928年10月,林柩运抵长沙,举行国葬典礼,隆葬岳麓山屈子祠后。

林德轩(1877—1928),澧州石门新关人。以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学生资格,入湖南弁目学堂(即湖南讲武堂),毕业后历任清新军下层军官,为同盟会首批会员。曾与覃振等于长沙五堆子设中外报刊代办所,秘密运销同盟会《民报》,宣传革命思想。1904年9月后任四川新军协统、标统,着力整军练武,发展革命党人。1911年后,历任川西招抚使、川南招讨使。宋教仁被刺杀后,被湘督谭延闿特委为川滇联络使。

1913年7月,蒋翊武组成湖南讨袁军,以第58号令任命林德轩为湖南讨袁军参谋长。失败后遭袁世凯通缉,亡命日本,在东京会见孙中山。1914年夏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军湖南司令长官、湖南讨贼军总司令。1916年任湖南清乡总司令、清乡督办兼全省守备队司令。1917年被广东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委为湖南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于沅陵组织湘西政府,任靖国联军湖南第五军总司令,与北军对峙达两年。孙中山曾专遣章太炎为湘西劳军使抚慰将军及其部下。1921年,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委林为湘、赣、黔、桂军事联络使及湘鄂宣慰使,手书命令“凡经军政各事,如有违抗等情,该员得就权宜相机办理。”同年7月,任湖南省卫戍总司令。

1922年后,在长沙创办西路公学、民本学堂、振楚学堂(后改兑泽中学),又在澧县、临澧、石门、慈利等地创办小学47所及女子工厂、职业学校、贫民工艺厂等,发展地方教育和公益企事业,成效甚佳。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先期至湘鄂设秘密机关,争取唐生智师、贺龙师响应北伐。因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得贺龙等友人资助,方赴南京就医。不幸于1928年5月19日病逝,终年51岁。林病逝后十日,国民政府委员会作出决议:“前湘鄂边防督办林德轩,早历戎行,深明党义,驰驱南北,努力国民革命,始终不渝。劳勋既彰,清操弥励。邃闻溘逝,轸悼殊深。林德轩着追赠陆军上将。”

孙道仁(1865~1932),字静珊,澧州慈利人,清末澧州州学生员,1884年随父参加台湾中法战争。历任福宁镇总兵、陆军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以军功为福建候补道台。新军成立后,任陆军第十镇统制官。宣统三年(1911)7月,任福建水陆提督。文学社蒋翊武等人曾委托党人以联络乡谊名作其策反工作。辛亥武昌首义后,同盟会员许崇智约孙在万寿桥下舺舨中晤谈,劝其参与革命。1911年11月9日,福州辛亥革命爆发,孙道仁援助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为光复福建立下功勋,被举为福建革命军政府首任都督。

1913年,孙道仁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率军讨袁,于7月20日宣布福建独立。9月因讨袁失败而离职。袁世凯派李厚基率兵入闽,孙被逐居上海。1917年,继任大总统的黎元洪授命孙道仁为北京总统府高等顾问,不久随黎下台去职。1922年6月,黎复任总统,7月即任命孙为永威将军,并委派前往甘肃、新疆查禁鸦片。次年孙回北京,适逢黎再次退位,孙道仁失去依靠,告老回籍。

晚年孙道仁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厦门鼓浪屿。1932年病逝后,由福建国民政府择地公葬于厦门思明区仙岳山南腰,建三级台式墓冢,立方柱形攒顶墓碣,四面各嵌长方形花岗岩,正面镌隶书“永威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福建都督孙公静珊之墓”,余三面镌刻其生平事迹。1994年墓茔重修,1998年厦门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正雅(1870——1920),字子豳。澧州慈利溪口镇人。青年时赴澧州州考,学正李瀚昌(宁乡人)擢置为第一附生。后弃文从武,1898年入资为云南通判,后迁署宝宁县知县、直隶州知州、广南开化府知府、滇越边防统领。1908年王会剿叛乱获胜,擢任蒙自道道员,学统边防各军。不久,又授予贵州按察使之职。1911年10月22日,湖南独立,军政府谭延闿电召王正雅,授予湖南西北路安抚使之职(人称王统领),与唐牺之联合攻打荆州,援助武昌首义。王亲自到常德、石门、慈利和永顺等地招募勇士,并辖都督府右路巡防二队、前路巡防一队、都督府卫兵一队,编成所属六营的“武字营”,加上宋强带领的学生军,共计1700多人出击荆(州)沙(市),智取荆州。于1911年12月16日,攻破荆州,解除武昌上游威协。是湖南兵援武昌首义的主力,被孙中山赞为“奋勇能战”的将领.

1912年春,王任湘西镇守千营统领。后改编为湖南第四守备队司令,辖五营兵力,以常澧镇守使驻澧州。1915年袁世凯称帝,王被迫致电拥护,并于1916年派兵攻打罗剑仇在大庸组织的反袁军。护法战争期间,王所部被吴佩孚改编为陆军第六混成旅。1918年7月冯玉祥以第十六混成旅旅长任湘西镇守使,进驻常德,王则以中将旅长仍兼澧州镇守使,守澧颇有政绩。史载其“在镇九年,敬教劝学,各众丰财,虽洪宪之祸,护法之争,湖南列县糜烂,而澧一隅安然。”曾自兼澧县中学督办、校长,捐资创办九澧女师。

1920年7月30日,谭延闿第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王正雅欲解甲归田,谭表面不允。为避祸王率兵退保慈利。谭延闿唆使其心腹旅长、澧州镇守副使卿衡(清军余党)与刘奎焕联合,拒王入慈,又派营长喻先明带兵堵截。并暗中收买王的警卫营长高士奎、李龙鑑,于猫儿峪设“鸿门宴”谋杀了王正雅。其子王春初(字育寅)得知,悲痛欲绝,在慈利起兵复仇,命贺龙为先锋。常德大会战失败后,贺龙接任澧州镇守使,王春初退隐于京,后为故乡创办湖南私立澧西中学,以继遗志。

 

三、从辛亥硝烟走向杏坛的“九澧四名师”

    与蒋翊武一道,从澧水之滨走出来,投笔从戎,经过了辛亥革命血与火的考验后,退隐于市,走上教育兴国之路,并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杨道馨、樊友云、李执中、颜寄村四人,被学界赞为“九澧四名师”,受到人们长久的尊崇。

杨道馨(1886~1933),字蟺堂,号独醒。澧州北乡魏家垸(今涔澹农场)人,八岁乡里誉为"神童",十七岁补县学生员。1904年春,由澧州中学堂选送长沙湖南高等学堂,次年入东京政法大学,参加同盟会,与黄兴、宋教仁、林伯渠从事反清排满活动。1910年归国,任广西南宁府学教习、监督。次年3月29日,参加攻打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之战。事败,只身逃往香港。同年10月,闻武昌首义成功,由港赴桂,任桂林女子学堂校长。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称帝,杨与蒋翊武相约,分头潜入广西,继续联络讨袁,策动广西起义。蒋不幸被捕就义,杨则仓促化装出走,方免于难。10月,湘省督军汤芗铭大肆杀戮革命党人。杨道馨奔走湘南诸地,游说驻军独立,拥护孙中山,鼓动湖南"反袁驱汤",终获驱汤胜利。民国七年,杨出任辰溪知事,一年后卸职居留长沙。时湘军内讧日烈,赵恒惕据湘军总指挥。杨道馨为拥程(潜)倒赵(恒惕),与覃振、易象等暗中印发传单,大造倒赵舆论。不料事为赵侦知,易象、肖泽沅等九人被捕杀,杨逃避汉口、上海、广州等地。

民国十年(1921),杨道馨任广州大总统府咨议。次年北伐军置大本营于桂林,杨随即赴桂,受命为国民党湘省支部筹备委员,遄返长沙。民国十三年,川军总司令熊克武委杨为石门县知事。次年春,应覃振、程潜之邀居泸滨,后移居汉口,与林伯渠、唐蟒、唐友壬等密议革命事宜。宁、汉分裂后,国事日非,杨复返长沙,在程潜为主席的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襄赞政务。民国十七年(1928),杨一度任湖南省参议员、桃源县长。俟后回归故里,参与兴办采矿、学校、工厂等,先后任澧县羊耳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津市九澧平民工厂厂长、津市澹津女校校长。蒋桂开战之际,友人杨熙绩函请杨入粤任职,覃振自南京电促其职南昌市长,杨均称病不出。 1933年8月7日,在澹津女校任内,因疾谢世。

樊友云(1877~1916),号霞侪,澧州津市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赴澧州童试,中庚子科秀才。后就读于澧州官立中学堂,与蒋翊武为挚友。光绪二十九(1903)年赴沪考入中国公学。经友人马君武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毕业后,又应马君武聘,赴广西优级师范学堂任教,积极参与全国反清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樊友云奉革命组织派遣,离桂回湘,与黄贞元等人多方活动,力促湖南独立,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武昌首义成功后,樊赶回津、澧,组织民众响应。亲树“汉”字白旗于津市太子庙屋顶,宣传鼓动民众反正。尔后,津市废弃州判,宣告自治,成立民军,五省九团兼理庶务。民国建立后,樊出任澧州参事会参事、教育会会长。同时,邀集地方友好、绅耆,创办津市大成两等学堂,自任校长,开津市新学先河。樊治学严谨,办学有方,延聘宿儒李斗青、樊寿乔、朱谓川等为教员,学堂颇受民众称誉。中共早期党员朱务善、著名画家孙世灏均曾就读于该学堂。

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称帝,汤芗铭督湘,残害革命党人,樊名列通缉令上,迫不得已潜离津市。后辗转到北京,任中国公学北京分校教授兼国民政府交通部佥事。民国五年,不幸染疾,赍志早殁。《对联话》记唐次昉一联:“挽樊霞侪云:‘执业吾门经几年,堪叹术衍中西,好学颜回偏短命;招魂京国数千里,忍看泪抛儿女,伤心卜夏只呼天。”其“术衍中西”即表明樊确为澧津一代大儒。

颜寄村(1887?1951)澧州澧东乡人。本名颜昌榕,自幼嗜学,约20岁时考入湖北武昌存古学堂(原武昌经心书院),受学五年,亦曾从学于徐特立先生。

辛亥革命爆发前,颜追随蒋翊武,为文学社成员,任会计兼发行;武昌保卫战中,又随李仲衡、岳景飞率湘第二次援鄂军参战武昌,担任蒋翊武战时司令部工作;蒋任军务部长,颜即为军务部秘书。武昌组设军政府过程中,颜陈述澄清吏治,严肃法纪等大政尤力,深得党人之意。蒋公遇害后避回湖南,致力于常德、澧州教育事业,勤恳热诚,尽力桑梓。创设澹江完全小学,及试验性工读学校。又曾仔细考察京、沪、杭(州)、苏(州)、无锡、南通、南京、武昌一带教育发展状况。1920-1925年任澧县县立中学校长。卸任后历任湖南私立明道中学校长、湖南省审计员、安徽省建设厅科员、澧县第一区区长。后又任事于桃源金矿局、花畹岗川盐局、汉口卷烟煤油税局等地。所至皆以廉洁负责著名,尝自谓“服务多年,无所建白,惟案无片纸积留之牍,室无不可告人之钱而已。”

抗战胜利后,颜回澧城寓居,并授聘于县城各中学,教授历史、国文、地理、公民等课程。生平讲学,以“学问须从图书馆搬到茶室酒寮”为言,每思深入社会,随时随地随事随人,必期有所裨益。最喜称道者,常谓“有宁静淡泊之节操,必须有鞠躬尽瘁之事业。”又谓“知而不行,是一无气力之学者;行而不知,是一无理智之勇夫。”又谓“无气力之学者,立于人后以冷笑一世。无理智之勇夫,排他人以盲进于世界。”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

1946年,湖南省府主席王东原给颜的《六十寿颂》中,有“修身立德,斯为真儒。经世致用,雅有传书”之赞。1951年土改运动中,因遭受误批,自缢身亡。

有《澧县小学概况》、《考察教育日记》、《乡村自治写真》、《平民家庭读物》、《书目问答》、《中国近代史稿》、《中国文学史》等多部著作传世。

李执中(1860—1926),澧州石门人。少时家贫好学,学识超群。曾求教于阎镇珩,获益甚多,并为湖南西路师范创始人之一。1902年试中举人,1904年任荆州驻防学监。1906年东渡日本,毅然参加孙中山、黄兴在东京成立的兴中会。不久奉令回湘进行秘密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李闻讯武昌首义,疾驰长沙与谭延闿筹划策应武昌之计,并主动承担说服奉诏在常德募兵准备攻打武昌革命军的清廷贵州按察使王正雅(字子豳)反戈的重任。王投顺被委为西北路安抚使,李又与王率驻防省城两营兵力及常澧招募的千名新兵,取道公安,直攻荆州。清军据坚防守,久攻不克,李乃向城中清军写信,晓以大义。致守将自杀,军兵弃暗投明。荆州既破,武昌士气大振。

1912年,李赴清华学堂执教。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支持宋教仁、蒋翊武等进行议会斗争。袁世凯为贿选正式大总统,派说客深夜行贿游说,李盛怒斥责:“我堂堂楚国男子,平生不做暮夜之行,此言何及于我?”国会解散后,李即回长沙投入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与蒋翊武一起被列为通缉要犯,遂逃日本。1914年加入东京中华革命党。袁世凯派死党蒋士立到东京阻挠破坏,李执中向革命志士吴先梅授计,一举将蒋击毙于寓所。
  1915年,袁世凯笼络人心,开放党禁,大赦政治犯。常澧镇守使王正雅感执中知遇之恩,托请湖南督军汤芗铭向袁世凯求情赦免执中。执中急电北京政事堂:“湖南为执中求赦,系侄辈爱惜老人所为,本人决不承认。”但发电不到10天,名已见于9月5日赦令。执中视为奇耻大辱,当即在《甲寅杂志》上发表郑重声明,决不与袁贼妥协。言词铿锵,大义凛然,其文传遍国内外。年底,袁悍然称帝,李即回国参与反袁斗争。
  1916年,西南各省兴师护法,李到广州参加非常国会,接受孙中山指示,往来湖广,推动护法大计。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李追随孙中山退居上海。不久被派湘西,成功劝说实力人物蔡巨猷、唐荣阳、陈渠珍等共维西南大局,接受孙中山领导,出兵讨伐陈炯明。李回沪复命,被孙中山盛赞为“李先生一人可抵千军”。
  1923年秋,国会再次复会,李赴京与会,邀集部分议员拒不参加投票,声称“曹锟贿选之举,必将遗臭万年。”1924年被推选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6年2月9日病逝于常德。

 

四、澧西涔源三奇才

清末民初,名贯九澧的“澧西涔源三奇才”黄真存、杨洛槎、郭东史三人,不仅是蒋翊武的同乡、师友和党人同志,同时也是辛亥革命时代九澧之地的杰出英才。他们的事迹虽已鲜为人知,但随着真实的辛亥革命史的恢复,澧西涔源三奇才也与蒋翊武一道,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因为黄、杨、郭三人,亦是久负盛名的澧水巨子。

黄兆祥(1875—1918),澧州西杨家坊人,本名黄家兴,字兆祥,号真存。幼年聪慧,喜读诗书,善属文,少入澧阳书院,十六岁(1891)补弟子员,后考入湖南高等学堂。因年少美才,为两湖总督张之洞所器重,荐游日本,留学日本禧冈大学。1905年11月,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黄兆祥参加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学生罢课抗议,又随3000余名留日学生退学回国。

1906年初,为解决回国后的就学问题,回国留学生中的姚宏业、孙镜清等四处奔走,筹募经费,于上海筹建中国公学。校务由执行、评议两部负责。黄兆祥与张邦杰、王敬芳被推选为执行部干事,谭心休、钟右愚等为评议部议员,姚宏业为庶务,彭施涤、黄宏宪等为舍监。教员有于右任、秋瑾、马君武、陈伯平、李登辉等。黄成为其中最活跃的重要骨干。中国公学首批学生300余人,来自13个省。分大学班、中学班、师范班、理化专修班等。开办不久,因经费不足,公学几将解散。为唤起国人对公学的关注,1906年清明日,姚宏业愤投黄浦江自尽。黄则主动带人回湘,拜见巡抚端方,寻求支持。

1906年6月,事稍果,黄归澧省亲。不意连遭父母之丧。读礼(守丧)之期,应澧州人士力请,担任澧州中学堂校长,推行教育革命方针,为促使澧县教育发展和新学风气的开通,竭诚努力。并介绍蒋翊武等一批澧州士子进入中国公学学习,是为助蒋翊武成长的重要师友。1907年中,黄游北京,创立中国公学大学部,期中国公学之发展,以无负于姚烈士(即姚宏业,字剑生,湖南益阳人)之意。时内阁总理熊希龄相中黄,委任其为湖南教育司长,黄以中国公学事业为重而不就。旋因中国公学创办用费甚钜,筹措困难,遂转入商界,就任河南焦作煤矿中英合办福中煤矿公司经理,极力经营,以资挹注。因劳致疾,于1918年病逝,享年四十四岁。时人誉为 “公学志士”。今杨家坊龙洞峪有其坟墓。

杨瑾(1880——1911)原名杨启泮,字洛(乐)槎。澧州西杨家坊人。先后求学于澧阳书院、湖南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矢志从文尚武,誓与清廷抗争。1905年8月于东京与宋教仁、黄兴、林伯渠、林修梅、蔡锷、李烈钧、程潜等义结金兰,加入同盟会;同年11月,归国抵沪。时上海中国公学初创,同乡黄兆祥任中国公学执行部干事,杨即加入,任中国公学学监兼上海新军教练,实籍此奉孙总理命集结京、沪革命党人,作秘密抗清组织准备。并于此间介绍同邑蒋翊武(时为公学学生)加入同盟会。

1907年2月,奉广西巡抚张鸣岐及广西新军总教练蔡锷电召,赴桂林任广西新军教练。1909年初,又奉四川巡抚赵尔巽电召,赴成都任四川省兵备处督练,训练新军。同年2月在川与程潜、林修梅、季雨霖、舒和钧、梁达沅等同盟会员秘谋四川反清大计,制定四川革命纲领和行动计划,并拟定了“服膺三民主义,始终不渝;稳步发展组织;切实把握军事实力、应付事变;联络一切力量、共策进行”的行动准则。还根据当时的四川形势确定:他方发难,四川立即响应;他方未动,也要掌握时机,随时举义。

1909年11月,杨受赵巡抚委派与程潜、曾广开前往上海采购枪炮、器材、服装,供四川扩充新军。12月,途经武汉停留,介绍旧友蒋翊武(时为湖北新军陆军正目,振武学社代社长)与程潜相识晤谈,交流革命运动方略。从此,程潜成为蒋翊武的坚定支持者和志同道合的战友。杨亦与蒋翊武相约湘鄂川革命党人要相互支持和联动。1910年冬,杨奉命督巡川西,任川西统带团长。1911年初,调任四川军械委员,受赵尔巽倚重。1911年4月,蔡锷自云南电商四川革命党人,拟内定杨为四川光复都督,并委其随机处置新军运动大事。不幸因积劳成疾,结核咯血不止,只得归养故里。病榻上连接四川党人急电十余件,催促任事,无奈呜咽悲叹:“我正欲乘长风破万里浪,苦为病魔所困,个人前途休矣,惟革命又弱一个也,奈何奈何!”并嘱胞弟“余未竟之志,弟可随学长程潜、林伯渠诸人努力继承之”。5月20日含恨长辞,年仅31岁。后其子弟追随革命,前仆后继,可慰英雄遗志。

郭东史:(1884——1947),字希隗,晚号枣园,著述又常以“丹羽山馆”署名,澧州石门人。少时从刘孔阶读习经史诗文,14岁拜阎镇珩门下,17岁(1901)时由澧阳书院荐入岳麓书院,受业于王先谦、王闿运等名师。两年后,回乡辟丹羽山馆,治经史之学。光绪三十年(1904)后,辗转汉(口)、宜(昌)、湘(长沙)、沅(常德)、澧(州)间,入同盟会,与宋教仁、黄钺、蒋翊武、曹圭如、杨洛槎等人共谋革命。后进湖南政治学校,参加南社文会。1914年去北京入财政部学习计政,与陈立三、林纾、梁士贻、罗惇融、陈衍、易顺鼎等为文字交。旋充报界记者、北京律师、交通部法规委员、商大历史教授。继出任黑龙江秘书记者。曾北出满州里,直至西伯利亚。返北平后,与朱季甄、杜竹宜、邵漂萍等七人创办报界联合会。当时中外报界,加入者700余人。回湘后,连任《民业日报》、《计政月报》社长及赣、鄂宣抚使署上校军法处长兼秘书长等职。郭又系法政监狱会自治学校创办人。

1927年春,郭游历上海、青岛、厦门、漳州等地,连任海军总司令部顾问,梅州五县财政局长。回南京后被荐任军政部科员,并充国学会36撰述员之一。1931年东渡日本,供职留学生监事秘书、中国文学会会长、太平洋学会成员,间就雅文会传授古诗文辞。入明治大学,研究法律学。时与周树人、丁玲、郭沫若、谢冰心等人交往甚密,曾印发《丹羽山馆诗选》相赠旅日诸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东史离日回沪。第二年受聘石门中学,后又执教九澧中学。曾云:“叨天之幸,使吾得以名山著述终老,他无簪望也。”不意因体弱多病,于1947年2月21日病逝,享年63岁。卒后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曾致唁电哀輓:“艰苦治学,老而弥笃;宏教育才,兰陵耆宿。工业强国,觉业镛民;修文遽补,永式芳型。”是为东史一生的确切评价。其墓为石门县政府于2004年12月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6、8      澧州   鸣泉    草于澧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