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59:06

目录

·                                 • 简介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自然资源概况

·                                 •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显示全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辖奎屯市、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塔城市、额敏县、乌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共24个市县。自治州于1954年11月成立,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

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5。1990年人口332.2万,是自治区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州。有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塔尔、俄罗斯、汉、回等10多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普通高等院校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单位。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州的首府。

地形东高西低,三面环山,西部开敞,草原纵横,沃野千里,南部有巍峨的天山,北有峻峭的阿尔泰山,州直属县市地处天山深处的伊犁河谷。喀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在雅玛图汇成伊犁河,水利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

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有四季草场2000万公顷,占新疆草场的一半。是新疆牧业基地,所产的哈萨克羊、中外闻名。可耕地200万公顷,是新疆的1/6。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胡麻和瓜果等,是新疆重要的油料和苹果生产基地。森林蓄积量1.1亿多立方米,占全疆2/3。水能1200万千瓦,占全疆1/3。有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2.5万公顷。还有丰富的煤、石油矿藏。工业有毛纺、皮革、编织、畜产品加工、乳品加工、饲料加工、酿酒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副省级级别,管辖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以及直辖2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共有13个街道、19个镇、78个乡,160个社区、656个村委会。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5个师60个团场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等单位。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历史沿革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 ,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准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元末明初建别失八里汗国,王都在今伊宁市附近的伊宁县境,伊犁自此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统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封建贵族叛乱的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
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

【伊犁专区】 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属伊犁专署领导。伊犁专署驻伊宁市。辖1市、12县。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专区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伊犁地区】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辖1市、7县、1自治县。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区位于自治区西部,伊犁河上游。全县总面积55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11.54万人(少数民族142.03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伊犁地区总人口20825771人。其中:伊宁市 357519人、伊宁县 385829人、察布查尔县 161834人、霍城县 333013人、巩留县 153100人、新源县 269842人、昭苏县 145027人、特克斯县 133900人、尼勒克县 142513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然资源概况

 

 伊犁幅员辽阔,资源充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州地表水年径流量占全疆的41%,水能蕴藏量占全疆的37%。有天然草场3亿多亩,可耕地3000万亩,已开垦1350万亩。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土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的矿种多达九类86种,其中28种具有工业储量,煤、金、铜、铁等的储量在新疆占有重要份额,现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具备建成我国西北重要矿产基地的条件。生物资源十分珍贵。森林面积8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亿立方米,占全疆的74%;保存着6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旅游资源独特。地理、水体、生物景观和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休闲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有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迹,是中国西部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全州有规模的景区(点)27个,达到国家质量等级旅游区(点)9处。地缘优势突出。全州边境线长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沿边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巴克图口岸所依托的伊宁市和塔城市是沿边开放城市,并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奎屯市设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国铁路最西部的货运编组站。霍城县设有省级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水土光热资源丰富。自治州有可耕地200万公顷,现已开垦利用90多万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充足。境内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额敏河等大小200多条河流;有冰川2906条,总面积3432平方公里,储水量1166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363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径流量的41%。水能蕴藏量1248亿千瓦,占新疆的37%,可建梯级电站81个,电能蕴藏量1094亿千瓦时。气候温和,无霜期103--191天,年日照时数在2699--3158小时之间,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州内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石油勘探正在加紧进行。

旅游资源独特。伊犁是新疆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当今世界旅游业追求的阳光、水域、沙滩、绿色、空气五大要素,自治州应有尽有;地理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休闲求知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地理位置,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人文历史旅游、跨国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有神秘的喀纳斯湖,静谧的赛里木湖;奇逸的果子沟,美丽的那拉提、唐布拉、恰西草原风光。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州,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物古迹。全州有规模的景区(点)27个,达到国家质量等级旅游区(点)9处。以那拉提、唐布拉、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将军府、钟鼓楼、靖远寺、圣佑庙、八卦城为主的文物古迹游;以霍尔果斯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地缘优势突出。自治州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沿边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具有年进出口货物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00万人次的通关能力。目前,霍尔果斯口岸建立自由贸易区工作正在加紧运作。伊宁市和塔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并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奎屯市设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国铁路最西部的货运编组站。霍城县设有省级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005年,伊犁州围绕建设“工业富州、牧业大州、旅游名州、外贸强州”的目标,紧紧抓住“大水利、大交通、大口岸、大能源、大石化”建设机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一产114亿元,增长5.5%;二产130.8亿元,增长24.2%;三产129.7亿元,增长1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07亿元,增长25.6%。州直生产总值完成165.16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一产43.45亿元,增长6%,二产61.43亿元,增长23.3%,三产60.28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亿元,增长26.19%。州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4亿元,同比增长37.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95元,比上年增长270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之最

 

·欧亚干旱区中唯一现存的稀有物种--伊犁霍城县  四爪龟 

 

·新疆品种最多的中草药材产地 
 ·中国野杏集中地区之一 
 ·新疆最大的亚麻产地 
 ·新疆提供商品粮油最多的地区 
 ·中国最大、最早引进高级香料熏衣草的产地,熏衣草油产量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批建成的铀矿基地之一-伊犁铀矿 
 ·新疆历史上著名的水利设施,灌区面积全疆第一-伊犁皇渠(今人民渠) 
 ·新疆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 
 ·新疆最大的木材基地 
 ·中国西部最早实行屯垦的地区 
 ·新疆历史上唯一的用汉、维、哈、蒙四种文字出版,汉维两种文字共出一报的报纸... 
 ·中国新疆史上的地区级唯一的俄文报纸《人民导报》  
 ·新疆最大的粮、油、糖、畜产品基地 
 ·新疆最大的吨金县----伊宁县 
 ·伊犁的河流密度是居新疆第一位,伊犁河的流量是新疆河流中最大的 
 ·全国最优良的羊---伊犁细毛羊 
 ·全国最优良的马-----伊犁天马 
 ·全国使用民族语言最多、地方民族语别最多的地区 
 ·全国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最多的地区 
 ·全国唯一有锡伯自治县的地区 
 ·中国哈萨克族人口最多的地方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之源

 

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代,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伊犁之名是清代正式确定的,据>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伊丽水而名之".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公元552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

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


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代,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远古的伊犁

 

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汉时期

 

乌孙故国何处寻,牧人遥指伊丽水”乌孙是伊犁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分布在我国河西走廊一带,比较弱小,常受月氏的欺侮。匈奴强盛大后,击败月氏,乌孙昆莫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迁徒,乌孙遂居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孙国。乌孙在伊犁先后活动500余年,影响深远,影响深远,它是形成现代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萨克中仍有叫乌孙的部落,乌孙古墓则是他们留存于伊犁草原的重要文化遗迹。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突厥汗国

 

自东汉覆灭到唐王朝统一全国,历时390多年,在此其间我国西北地区不断发生游牧民族的争战和迁徙,造成伊犁古代民族的不断更替和变化。

魏晋时,乌孙被柔然所迫,南迁葱岭,旋由北匈奴占据伊犁河流域,,建立悦般国。公元552年,新兴的突厥部落在其首领土门领导下,灭柔然汗,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就在土门灭柔然汗国的同时,土门的弟弟室点密率其突厥部落在西域四处征战,尽据乌孙故地,自称为可汗,牙帐设在今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史称西突厥。西突厥汗国虽建国仅此100余年,但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维护了著名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促进了境地内各民族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加速了西域诸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中亚和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基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唐宋元明清代时期

 

唐代时期

在唐朝中央政权的政治势力进入伊犁前,西域广大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治局势极不稳定的时期。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和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政府的官员,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从内地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元明时期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公元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公元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公元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刺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巴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清代时期

清朝政府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乾隆皇帝在昭苏格登山和宁远城建立现在著名的格登山碑。

清朝统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元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