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珠山滑雪场:两型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9:56

两型社会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只有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地方政府目标模式,转变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才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问题。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造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两大压力的必然选择。

【“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以来,我国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建设“两型”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物质技术层面的,而且要比各发达国家过去和现在所遇到的问题都更为复杂:一是必须同时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促进发展的多重目标;二是在同一时期面临发达国家不同时期遇到的几乎所有资源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增加了建设“两型”社会的难度。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

(一)节约优先的方针落实不力,环保边缘化现象依然严重

节约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国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总方针,是一切相关政策所应当遵循的政策。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切实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具体工作实际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环保边缘化现象和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环境保护在发展决策过程中的“边缘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如故,对环境保护采取“口惠而实不至”的消极态度和做法普遍存在。社会法制意识淡薄和环境执法不力,导致环境违法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普遍。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一方面,存在立法空白,有的重要领域尚无法可依。在循环经济、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规范空白。另一方面,立法质量不高,修改不及时,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若干法律法规,提倡性的规定多,约束性的规定少;原则性的要求多,可操作性的规定少;行政命令控制性的规定多,经济激励性的规定少;对政府部门设定的权力多,制约性的规定少;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多,权利少。

(三)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

环境经济政策的缺乏使得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破坏者未能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转化水平不高,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够,缺少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五)全民节约意识不强,消费方式不合理

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使超前消费、奢侈消费、面子消费等与我国基本国情不相适应的过度消费行为大行其道。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重视消费数量,忽视消费质量。一部分人在物质消费上相互攀比、炫耀,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心理扭曲,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

【建设“两型”社会的路径选择】

建设“两型”社会要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主要途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管理、经济、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手段,建立健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就是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7]以高投资、高污染、高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的生存空间正在日渐萎缩。由于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我国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壁垒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原本可以通过价格途径传递的通胀压力被强制在企业内部消化,对原本利润微薄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必须扩大国内需求,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其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大力发展以信息、科技、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打破电信、金融、保险、医疗、教育、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垄断,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基础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坚持自主创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技术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型。

再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

要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加强国土规划,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方面的情况,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制定技术、节能、环保的国家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抓紧制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

(二)加快形成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机制

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要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理顺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以解决环境执法主体过多、执法权力过于分散、环境执法比较混乱的现状。要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整合环保行政资源,把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尽量集中到环保职能部门。同时,赋予环保部门以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如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包括责令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期治理和限量排污、禁止排污、拆除违法企业、查封、扣押、冻结等权力。

要加快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使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要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提高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的征收管理办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落实《“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层气、煤矸石、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要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目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8]生态文明的根本理念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

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让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一切工作和生活之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的支持和协助,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多种手段,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培育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将生态文明观念和要求外化在工作、学习、休闲及娱乐之中;通过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地球所面临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在全社会提倡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两型社会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两型”社会建设 县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武汉市委书记驳武汉不具备两型社会条件观点 武汉市委市政府介绍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情况 - 新闻 - 国际在线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 两位师弟的怨仇里潜伏着社会分裂 混了两年社会以后的真实感悟! 专制社会两条路线斗争的牺牲品——岳飞 两中学女生教室上演激情大戏 这个社会... 2009北湖环保世纪行活动将围绕“促进污染整治,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开展 袁伟时: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倒行逆施其实是最大的错误———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四化两型 周 强 两型 上调印花税猝然出台的两大失误 - 飞扬军事 - 信息资讯 - [社会纵横] - 思考探讨争... 学者称中国面临两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稳定 社会道德的普遍下降的根源必须实现“两种力量”的分离 重庆男子与两任妻子筑起“和谐之家” - 社会频道 - 山东新闻网 英国:“大社会”政策推行不顺 解困必备两大条件 毕业两年的混社会经验:给应届生朋友们的建议【含求职经验】 两中学女生教室上演激 情大戏 这个社会怎么了 “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之举 好人有好报!合肥两家农户的感人故事引发社会讨论 好人有好报——合肥两家农户的感人故事引发社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