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是几本:1949大迁徙:多少人背井离乡奔赴孤岛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1:25
2011年09月01日09:47腾讯读书[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章摘自:《远乡》
作者:凤凰卫视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版次:2011年8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半个多世纪前,在国共内战的炮火下,一场惊天动地大迁徙的洪流席卷中华大地。数百万人离乡背井,骨肉分离,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越过茫茫海峡,在那名为“台湾”的孤悬海外的小岛上等待未知的命运。当一切早已成过眼云烟,这些故事再次在人们的讲述中被拼凑完整……[连载内容]
转播到腾讯微博

 
1949,上海滩准备逃离的民众
当台湾正挣扎于族群间的对立和对独裁政府的反抗中时,战火正绵延在大陆各地。
侵略者已被赶走了,但这并没有给中国大地带来和平。国民党的统治正在遭到无数人的反对,而共产党,则以武力树起了反抗的旗帜。
生活再一次面临选择。留下,还是远走?走,又走到哪里去?
无数人被时代夹裹着奔赴大陆东南角那个孤悬海外的岛屿。他们最终在那里安定了下来,可是这一路迁徙中的生离死别,这一路颠簸里的辛酸苦楚,早已经撕裂了他们的记忆。
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希望,却没有人知道,出路究竟在哪里。
迁徙前夜
高层旧影
“二二八”的纷争刚刚过去不久,1947年10月,国民党在南台湾的凤山设立了训练基地,以补充前线兵员。负责此事的是曾经的抗日名将孙立人。
孙立人于清华土木工程系预科毕业后即前往美国,入读普渡大学,并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毕业后又曾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等国军事。这些经历让他具备了良好的现代军事素养,而其身上所散发的美式风格,也让他在当时大半出身黄埔军校的将领中显得特立独行。这样的风格为他招揽来很高的人气。
赵靖东(孙立人的学生):我们经常到戏院看免费的电影,看他(孙立人)在台湾训练兵的纪录片。我们看到他的阅兵、训练,感觉跟其他的军队不一样,对我们青年人很有启发,吸引力的确很大。
当年17岁的赵靖东,心里满怀着参军报国的热情,在纪录片的鼓舞下决定加入孙立人在台湾的青年军。这让他第一次踏上了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
赵靖东:我们在上海上船,在海上待了两个白天三个夜晚。船上不光有男生,也有女青年工作大队,跟我们同一条船,船上男女同学将近有五百个人,另外也有商人的货物,比如棉纱。有个女同学从船舱上面掉下去了,还好下面正好是棉纱,没有摔死,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我们大家虚惊了一场。
我们到了台湾,情况也是很乱的,给我们的番号是“补充兵训练中队”,受完训以后马上就送到部队去打仗。就是当补充兵,比方前面部队有伤亡,我们要补充上去。
从1948年下半年起,孙立人不断地将台湾所训练的新军送往海峡对岸,送往国共内战的火线上。
赵靖东:有的补充兵马上就补充到青年军二零一师,青年军二零五师到了北平后,二零一师就到福建,到金门打仗。我们同学里,十三连全部是“原住民”。
台湾逐渐变成了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基地。大陆的战事愈演愈烈,到了1948年年底,长江以北全线解放,蒋介石面临着交出权柄的压力。就在此时,他把目光转向了与大陆隔着几百里海峡的台湾。他决定要更好地经营这个孤悬海上的“大后方”。
于是,这一年的12月29日,正在台湾养病的陈诚接到了来自蒋介石的人事调令。
陈诚是蒋介石的爱将。他是浙江青田人,毕业于保定军校,从很早起就受到蒋介石的赏识,33岁就当上军长,抗战后晋为一级上将,并凭着其才干和受重任的程度,一向有“小委员长”的称号。宋美龄甚至将干女儿谭祥嫁给了陈诚。
陈履安(陈诚之子):我外祖父是谭延闿先生,是清朝的翰林,后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他也做过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外祖父五十三岁(实为五十一)就去世了,去世以前把我母亲托付给了蒋夫人,后来也是“老总统”和蒋夫人做媒,让我父亲认识了我母亲。
既是心腹又是干女婿,陈诚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分量之重由此可见。
而当时的陈诚,正因为胃部开刀而辞去了参谋总长的军职,离开东北搬到了台北近郊的草山养病。
陈履安:他就想着开刀之后到哪里去修养。上海还是很复杂,不能修养,人家都要来找他,那时候蒋“老总统”就说,“你到台湾去吧”。他觉得很好,就在1948年10月1号到了台湾。
11月,我们孩子就说要到台湾去看父亲,大家就都到台湾去了,也没带什么东西。我跟兄弟们谈起来,想到的只是不回南京的话,有的小玩意就可以带去了,泥巴娃娃、玻璃之类的小玩意,就只有那些东西。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一幕,有些东西放在哪里都还记得。我那时候到台湾才11岁。
一家团聚后一个多月,一封发自南京的电报打断了陈诚悠闲的养病生活。他比军事才能更卓越的政治才干,让蒋介石决定再次委之以重任。
陈履安:1948年12月29号,魏道明到阳明山来见我父亲,说得到了电报,要我父亲立刻接(任)省主席。看了电报之后,魏道明先开口讲话,说这个事情很突然,但其中必然有重大的原因,我们都是蒋公的部下,你就赶快接吧。我父亲本来还是说先了解一下,马上打了电报到南京,告诉蒋公“务必请你重新考虑,我愿意尽一切力量来辅助他(魏道明)做这个事”,因为他跟魏主席长谈了之后,很佩服他,觉得他真是很优秀的一个人,但(南京)又来电报,要他立刻接任。
陈诚上任了。他所面对的台湾,已全然不同于陈仪所面对的台湾。
但经济困难的问题依旧存在。此时的台湾比1945年刚刚光复时更加凋敝,虽然曾以生产稻米和甘蔗著称,此时的米粮价格却一再飙升,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当时台湾的农粮和土地问题与国共内战爆发前的大陆极为相似,于是刚刚接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很快宣布了一个叫“三七五减租”的计划。他决心要在台湾标本并治,以迅速安定农村,避免共产党的势力介入台湾。
陈履安:他发现台湾的农民比例非常高,六七百万人里,有380万是农民,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佃农,跟地主之间没有合约,地租大概是75%,就是你收入的粮食75%要给地主。我父亲就把他在湖北推行的“二五减租”改为“三七五减租”,在台湾实施,就是地主只能拿37.5%,农民的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多)。
这项措施自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农民获得了实利,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热情,台湾的经济基础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此刻,另一个大问题依旧摆在陈诚面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