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华美工艺有限公司:青年教师学习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5:19

青年教师学习材料


魏书生“学法指导”之我见
提要:魏书生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育人之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就培养学生能力即“学法指导”这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正文:
魏书生的“学法指导”整体结构主要是“一个学科,两条原则,三大部分,九项措施”。

一、一个学科
一个学科,魏书生老师任教的是语文学科。然而他所教的这一学科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语文,而是“大语文”。也就是说他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受教材的限制,不受学科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时间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他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受教室或校园的限制等等。
二、两条原则
魏书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如下两条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魏书生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已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魏书生说:“我不要求学生的‘齐步走’,而要求他们‘各自为战’”。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魏书生从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日有所得,循序渐进”。尤其是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与同学做横向比较看不出成绩时,要做自我纵向比较,“新我一定要战胜旧我”,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自然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三大部分
魏书生常常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一)动力部分。魏书生老师常常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要终生奋斗,用“理想”作为人生的动力。为了强化学生的动力,他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1.明确目标。魏书生教育学生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1)终生的目标。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要熟悉他的传记,记住他的格言,经常用他来衡量自己。(2)现实的目标。在班级内选择最切合实际的经过努力后能够追赶上的目标,写上他的名字,时刻追赶他。(3)定出学科学习任务目标。要做到“定向、定时、定量”。
2.激发兴趣,他千方百计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魏书生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这某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都有给他人当老师的机会,同时又都是他人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又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3.锤炼意志。魏书生针对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经常给学生们讲以勤补拙的道理。他让差生搜集经过努力后成为杰出人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拿到“班会上”交流。他给学生讲埃及双目失明的塔哈·侯赛因,讲法国自幼没有双臂的画家戴尼斯,讲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等事例来激励学生。更主要的是经全班学生讨论后规定每天要做的事必做。如规定每天每人写日记一篇,学习笔记300字,左手小楷50字,健身长跑5000米,仰卧起坐或俯卧撑100个等等,要求人人做到,天天如此,用这些方法来磨炼学生意志。
(二)智力部分(能源部分)。智力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魏书生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但他更注重实践探索,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他主要采取如下三项措施:
1.培养注意力。学生入学伊始,魏书生就狠抓学生注意力的养成。他给学生讲,从小学到初中有个过渡阶段。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自己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然后,魏书生就给学生讲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培养等有关基本知识。接着让学生写有关注意力方面的日记,如《一谈注意力》一直写到《五谈注意力》。

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如唱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黑板的中缝的中心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写500字的“说明书”。由于严格训练,即使是自习课,任何人从外边走进教室,学生也不会看作一眼。
2.培养记忆力。魏书生总是由浅入深地从理论解说到实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他给学生讲记忆力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它和人民币相反,不是越花越少,而是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根本用不完。目前杰出的科学家也不过仅用了脑量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些平常人就用得更少了。他把记忆力形象地比喻成开发露天煤矿,上面的煤层挖掘得范围越大,潜在的煤层露出来的就越多。如果开巴掌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层只好一辈子埋藏着。
魏书生更注重实际训练。他讲课常常从报刊上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听,然后让同学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内容提要或复述提纲等等。
有时搞5分钟的记忆力比赛,如背诵课文,或在听读后,写一段长长的话等等。
他还教给学生做记忆力“体操”,让学生每天晨跑后拿出20分钟背诵各科知识,由学习委员将一个月中每天要背诵的知识列成一张表,叫作“记忆力体操计划”。
3.训练思维力。魏书生认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比培养学生记忆力更重要。
记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真正理解的东西才便于记忆。魏书生从来不让学生死背硬记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对于这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自己去解决。
魏书生结合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简单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利用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如理解每篇文章从字、词、句、段、篇到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另外,魏书生也常常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用同一个文题写一百篇日记,也就是让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如《谈学习是乐趣》由“之一”写到“之一百”。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三)操作部分。操作部分是“学法指导”的主要部分,有了理想作为动力,有了智能作为基础,然而不去实际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魏书生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三项措施: 1.计划、预习。魏书生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因为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他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
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魏书生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他不单单是指导学中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2.听课巩固,听过魏书生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的课,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主人,以导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他探索出一条切合初中生实际的教学规律,创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讨论、自学、答题、自测、自结。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正是学生制订自学计划、认真预习的延伸。
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有利时机,把自己预习中所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把自己已经学懂的知识加以巩固。
3.复习、检测。魏书生非常重视这一过程,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他强调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因为老师已为学生绘出了语文“知识树”,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树”的内容顺蔓摸瓜。如果有的同学通过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点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复习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较量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复习的乐趣。
检测是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操作能力如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处理上,魏书生首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试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语文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他测”或“互测”。检测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陷,继续自学。这样做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学习能力的逐渐形成。
总而言之,魏书生老师的“学法指导”是系统而科学的,基本上使学生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要教”,解决了60年代初,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所说的“是交给学生野鸭子还是交给学生猎枪”的问题。当然,这种学法指导必须建立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魏书生教学方法  
 魏书生的课下“五个一分钟”与课上“十条
”  
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魏书生老师兼有40多个领导职务,他除了市教委的事务外,还担任着高中班的语文课,还要在国内外讲学、作学术报告,作为市教委主任,他向盘锦市的全体中小学学生提出了每天做到“五个一分钟”和教师课上“十条”的要求。
  
学生每天做到的“五个一分钟”是
 
一、每天在家至少做一分钟的家务。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首先从爱父母和爱周围的人做起的习惯。
  
二、每天至少写一分钟的日记。要求学生时常劝戒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每天至少唱一分钟的歌曲,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活跃文化生活,焕发学校勃勃生机。
  
四、每天至少练一分钟的踏步走。使学生步调一致,自我约束,增强凝聚力。
  
五、每天至少一分钟的记忆力比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些做法具体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某个层面。
  
教师课上“十条

一、每堂课的教案要有备课组长审查签字方可使用。培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的习惯。
  
二、每堂课至少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使好、中、差学生都运作起来。
  
三、每堂课至少有10名学生的发言活动。抑制教师上课一言堂。
  
四、每堂课教师至少给学生10分钟的自己活动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不能超过20秒。教师要学会对问题的冷处理。
  
六、一堂课,教师纯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七、一堂课讲完,提倡学生做课堂总结,教师应虚心听学生听课的感受和对教师授课的评价。
  
八、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
  
九、一堂课完成后,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要利用课间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获取一些反馈信息,交流一下师生感情,拉近师生关系。
  
十、写好教学后记,一教案讲完了,要写上一句话总结一下成功在哪里,失误在何处,做到天长日久,持之以恒,连珠成串,这样定能受益匪浅 

魏书生名言录
1.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2.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3.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4.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5.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6.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7.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8.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9.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10.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11.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12.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13.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14.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5.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6.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17.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界的真正财富
 
18.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9.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20.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21.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2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3.『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24.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25.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2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27.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28.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29.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30.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31.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32.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33.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34.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35.觉得自己做的到和不做的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36.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自己努力的

37.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38.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39.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40.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41.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42.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43.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4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45.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46.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47.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48.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49.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50.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1.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52.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53.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54.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55.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56.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58.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59.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60.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61.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62.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63.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64.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65.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66.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67.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68.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69.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70.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71.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72.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7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74.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75.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76.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77.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78.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79.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80.学做任何事得按部就班,急不得。 

 魏书生的教育观念
一、放大显微的职业观  
情感基于认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必须以正确认识该职业的重要性为基础。行业不同,只是分工不同,并无 高下之分。魏书生主张一方面用缩小镜去看宇宙、看世界,另一方面又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自己从事的职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他认为教育教学虽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一旦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那么它将显得广袤无比,里面的世界真精彩,异趣纷呈。所谓放大显微,从认识的角度是指善于将总体的事业进 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观照、分解,使其中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细部都纤毫毕现;从情感的角度看,是将职业神圣化。魏书生认为:“每项有利于人类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倘用一种神圣的态度去对待、去做,一定能将这 工作做得很神圣。”这并不是一种阿Q主义,而是自觉地培养职业情感。
  
二、积极自重的角色观
  
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面临着多种角色的选择和不同角色的转换,魏书生主张“选择积极的 角色进入生活”。首先,他主张舍劣取优,即尽量不扮演拙劣的社会角色。其次,他主张众优兼备,从“向善成美”的愿望出发,兼扮各种好角色。如面对吵骂打架的学生,可以兼扮严父、慈母、兄长、亲属、良师、保 健医生、心理诊疗医生等多种角色。再次,他主张一个人要能灵活自如地进行角色转换,这里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要有主动转换角色的强烈意识,二是当外力迫使自己转换角色时,心理上要有足够的准福?员阕?坏? 迅速而自如。最后,他主张,作为教育者要善于进行“换角思维”,即善于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进行思考。 总之,有了积极自重的角色观,就能根据教育的不同需要扮演好各种主角和配角、正角和“丑角”,就能在环 境变化时及时作好转换角色的身心调整,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魏书生认为,“选择的角色不同,决定着教育效果的不同”。因此,学习魏书生的角色观,无疑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治疗 角色单一症、机械症和角色自恋症。
  
三、扬长补长

教育者首先要发展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呢?魏书生认为,一是发展自己的长处,一是借鉴他人 的长处。魏书生提倡教育教学的民主化,并切实有效地实行了民主化,照他自己所说的,“原因在于我有‘商 量’的长处”。魏书生搞教育教学的科学化,也正是因为他有对现当代教育科学了解得颇为深入、全面的长处 。在借鉴问题上,魏书生认为学习别人“是为了发展自己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针对全国学习魏书生的热 潮,魏书生诚恳地告诫人们:“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 学法’”。他主张在“借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同时要坚持自己的长处并进而“努力发展”自己的长处。这 当中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又何尝不富含着真理的因子呢?  
 四、轻物重心的幸福观
  
魏书生的成就是苦干加巧干干出来的,“巧”赖于“苦”,“巧”生于“苦”。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 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4]。是什么使魏书生能如此吃苦耐劳呢?是他高尚的幸福观。他说:“我总感觉,幸福应该是精神上占的面比较大。在教学期间,我也是这样教育 学生的。”他认为,“幸福不能规定一个物质的尺度”,“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是幸福的 。”魏书生还将幸福与自身改造、特别是心灵的洗礼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真正的幸福感来自战胜自身“某种狭隘的东西的感觉”,“人最强烈、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学习魏书生,如 果不能接受其幸福观,多半会慕名乘兴而来,遇难扫兴而归的。有人说魏书生教语文轻松,魏书生的学生学语 文却需超常负重(这当然是片面的),我想,魏书生的学生正是接受了魏老师的幸福观才以苦为乐的。

五、利在增能的负重观  
这一点与第四点有些联系,单独立项旨在予以强调。工作上拈轻怕重是一种自私,也是一种“本能”。针 对不少青年人总希望工作担子越轻越好,魏书生从独特的思维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不少青年人能力差,工作平平,原因恰在这个观念上,工作挑轻的,力气是省了,增长力气的机会也放过了。”他坚信,“ 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推掉工作担子“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 会、把能力推出去了”。他认为“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因为如果工作量不 足,剩余的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忧伤、牢骚、闲话或打扑克、打麻将来打发,“一年又一年重复着 自己低水平的工作。”魏书生教龄不长却成绩斐然,有些人执教数十年几无可以称道的建树,负重观的不同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呢?
  
六、笑对人生的境遇观
  
人对自己的境遇有时是没有选择权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来都是一个令人难解愁眉的话题,失败感、怀 才不遇感常常缠绕着教师们的那本就脆弱的神经。魏书生倡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有一段话早已成为供料议论文的经典材料,大意是:生活像镜子,你对他笑,它也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魏书生主张笑 对人生,人在无法逃避环境时只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以便在适当的时机改造环境,而适应、利用和改造都需要有健康的情绪、平稳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因此,他认为应多看前面,少看“身边”;多看有利,少看不利;多看自己的长处少想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他主张淡化世俗功利,从宇宙意识的高度,“采取一点虚无主 义的态度”来小视自己。他建议用笑使人生的不幸减半,用多做实事和情感迁移来排解忧烦苦恼。笑对人生在 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心理诊疗。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能真正接受笑对人生的境遇观,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及时调整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乐观的心态、向上的精神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七、着眼未来的人才观
  
魏书生教育教学的一个特色是,注目于世界科技动态、教育动态,经常向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介绍教育学 、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他还设想开设“简明未来学”这门课程。魏书生的作文题和班会主题有很大一部 分是指向未来的。于漪在谈到学习魏书生时说:“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教师不仅要跟着时代步伐 走,思考的问题还应该比生活的年代更远一些,否则就无法教育孩子”。[5]于漪认为魏书生是具有高远教育目 光的典型。魏书生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人才,他说:“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 给学生以眼前知识,更要培养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魏书生的学生眼光高远,知识面宽,整体素 质高,适应能力强,难道是偶然的吗?
  
八、辩证全面的学生观
  
教育工作者必然面临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魏书生的学生观未必是新鲜的,却至少没有机械、片面之弊。 我们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是平等的人,即将学生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人格上尊重他们,教育教学中信赖他们。民主化的教育思想正是以平等的学生观为基础的。魏书生的学生敢于提醒老师制怒,是平 等学生观的必然结果。魏书生主张教师的心灵应向学生敞开,让学生监督老师的言行,是更深层次的师生平等观。第二,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即承认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优良个性。当学生的个性不适合教师的口味 时,魏书生主张克制自己,“迁就”学生。第三,学生是发展的人。魏书生反对用静止的目光评价学生,好学 生固然会继续进步,差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魏老师不仅承认差生可以进步,还允许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他认为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作第101次的转化工作。第四,学生是内心世界复杂的人。魏书生认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他承认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多面性,他让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他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第五,学生是帮 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再调皮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令人厌恶。可以肯定,要学魏书生 ,不接受魏书生的学生观是行不通的。
  
九、少斗多助的人际观
  
魏书生对好斗喜批的文革遗风一向反感,他几乎不遗余力地提倡人与人之间少斗多助,呼吁大家“少琢磨 人,多琢磨事”。魏书生的人际观可分成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人斗人双方均无好处,因而主张不斗人;二是被 人斗了不还击,免得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三是多将精力用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少批评别人的短处;四是为人处世应奉行“尊人者,人尊之”的原则。魏书生认为好斗喜批不仅空耗时间精力,而且影响团结协作,养成吹毛求疵的坏毛病,每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当力戒此病。他要求每个学生自觉培养“尊重人,理解人 ,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的品质”。魏书生认为,评价他人,应立足于采优取善,“少看他的短处 ,多看他的长处”,因为“看不到别人的短处,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的长处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一个人要想干点事业,没有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很困难的,魏书生的人际观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十、持恒守一的养成观
  
养成观就是养成教育观。魏书生认为,在教育上企图一蹴而就,一气呵成,毕其功于一役是幼稚的,违背 了养成性原则。他十分重视习惯的作用:“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事,做得多了,就形成了习惯 ,而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很难。”他主张“巧妙地利用惯性。”魏书生认为好的习惯只能来自持久专一的训练、培养。他强调一件事只要做了,就要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内驱 力充足,意志坚强,感情丰富的人”。魏书生坚持让学生进行身体长跑和道德跑(写日记),坚持十数年办班 级日报、练气功,坚持每天抄记格言警句一条,“每天点燃一盏思想明灯”……这些都是持恒守一的养成观指 导下的教育实践。世界上许多事情难就难在每天如此,难在长期坚持,魏书生的养成观正是治疗“五分钟热度 ”的特效药。
  
十一、多边选择的方法观
  
魏书生教书育人点子多,称得上是教育界的点子大王。像他想那么多点子,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吕叔湘语)。因为思想和行为的双重懒汉意识使很多人将多边选择的方法观堵在了门外。所谓多边选择包 含两层意思:一是办任何事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二是在多样的方法中必然有优劣之分,有优与更优之别,办事者应有尽可能选择“最优”的意识。魏书生常常跟学生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 通罗马”,“每件事都有100种做法。”魏书生搞教育教学改革,就是搞的多方数法,在比较中选优。他坚信, “人的思想从一种模式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天地也十分广阔,方法非常之多”。在此基础上,他进而强调方法的择优,强调方法的发展、更新。他说:“运用某种方法挺好,也无须骄傲,无须固步自 封,因为事物在发展,方法在更新,我们目前运用的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不断研究、探索,再往前去寻求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正是充满创新意识的方法观使魏书生的许多做法异于他人,也正因为魏书生 把这种方法观灌输给了学生,他的学生才有了固门防风的十种不同措施,才有了吃感冒胶囊的数十种方法,才有了开阔的思路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十二、惜时重果的效率观
  
重视效率已是一个常识,魏书生只是着眼于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效率观。首先,他把效率感的有无看成 是造成事业上极大差距的重要原因。其次,他把讲究效率提到了延长生命的高度上:“单提珍惜时间就是延长 生命还不够,还应该说,讲究效率才是延长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赶超别人的最好方法。”又其次,他认为, “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增长迅速、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没有敏锐的效率感,是不可能搞好自学的。”再次 ,他以为:“效率感是人人都有的,区别在于有目的培养的效率感要强一些,而自发产生、自然成长的要差一些”。最后,他甚至认为效率意识的强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民族素质的优劣。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思想高度,魏 书生才有了一系列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措施和方法。他主张通过抓紧时间,减少犹豫,形成习惯,利用生物钟,重视计划,科学量化,多搞竞赛等来提高效率。他的学生刘诗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 的效率感》,对此介绍颇详。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学习“一分钟调完全班位置”“两分钟收好书款”,而不注重培养自身的效率感,即只能是舍本而逐末。
  
 十三、重律崇心的管理观
  
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大体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时代性,主张吸取当代 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二是承认管理方法的普遍性,主张学校、班级可以适当借鉴工厂企业的管理措施。三是重视计划性和有序性,他认为科学地制订计划,严格地按计划办事,形成有序的操作规程,必然会事半功倍 。四是主张管理要合情适心。他说“规章、制度、法律如果制订得科学,符合人们的心理,那么,不用人盯着 、看着、监视着,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了”。这一点尤为重要和可贵,因为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强制与自觉(或外 制与内克)的统一,制度约束和道德自律的统一,合理性和适情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深刻的,也是最为“现 实”(哲学意义)的。第五方面,他认为搞好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更为新颖的是,魏书生并不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管理人才,作为管理人才需要“必备的职业素质和天赋条件”,也许有人认为讲“天 赋”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事实上这一提法也许更唯物,更符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十四、积极明智的沟通观
  
这里的“沟通”特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不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魏书生由于兼职多、会议多,“近十年来……基本不和家长联系”,因此他自谦在这方面“属于做得最差的人”,“没有发 言权”。这种坦诚本身就是难能的。然而,若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他有较为独特的沟通观,其中有不少可取之处。第一,他反对把手段当目的。他认为,“和家长联系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不用这个手段也可以”。他说:“不能单纯用家访次数、召开家长会次数来评定班主任的工作效果。”他主 张:“尽可能不去打搅家长”,这样双方“都节省时间”。联系我们身边只注意统计家访次数的形式主义,联 系那些导致师、生、家长三方均不满意的“打搅”,魏书生的这一观点还是有参考价值的。第二,魏书生反对 教师担任告状者的消极角色,主张扮演学生与家长之间调解者的角色。他说:“我从来不越过学生向家长告状 ”。第三,他主张教师要把力气用在“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为父母分忧解愁做实事之后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上。 第四,魏书生认为,当家长体罚学生后,教师应充当学生保护者的角色,向家长讲明体罚之弊。总之,魏书生认为,在沟通教育上,教师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一原则。
  
上述十四种教育观在排列时并无严格的逻辑依据,大体说来一至六项更多的指向教育者自身,七至十项侧 重于指向他人,十一至十四项则主要与方法、操作相联系。其中有些交叉和重叠,这是本文作者无力避免的。魏书生的许多观念,普通人并非不能理解,但感觉有强弱之分,理解有深浅之别。不妨套用足球比赛的一个术 语来说,比起魏书生,我们许多人在教育教学方面“临门一脚的意识”确实逊了一筹。因此,对于魏书生的教 育观念,如果是他有我也有的,则强化之;如果是他有我无的,则增补之;如果是他对我错的,则舍己就彼。当然,如果是他无我有、他好我更好的,也不妨发展之。

 李希贵教育箴言录
在我们学校,有一句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拗口,叫做“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应该说,这不算什么难事,更不是什么了不起要求,但仔细想起来,要真正做到特别是要天天做到、处处做到还真是不简单。
一般人只学会了取却没有学会舍,于是他便取得很有限,取得不多不精。那些表面看来什么东西都抓在手里人,由于他两手都抓满了很多不见得那么重要东西,因此在碰到真正喜欢或需要东西时候,不是茫然而不自觉,错失机会,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没有多余的手去掌握了。
在每个方面都杰出不是一个可行的目标。——联合利华前首席执行官  佛罗里斯·梅尔杰斯
●滴水能够穿石,只因它永远打击一点。

没有超常规的思路,没有超常规的办法,没有超常规的措施,绝不可能达到超常规的目标。
我诚挚的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玛丽·凯  《掌握人性的管理》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和积累的过程,语文是自己学会的。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的总量。
学生应该到寻找写作的激情,把体验当作写作的源泉。——莫言
教育时机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间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中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终生受益。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忙碌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但不能表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智慧。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
教育的成功是用情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一切的教育应该从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在中学里,教师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叶圣陶
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的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
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了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一切纪律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的工作完全做好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夸美纽斯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育的伟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艰难也在此。
办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从良好的开端跳向令人沉醉的成功,因为这中间必然要有挫折,只是我们如何对待的问题。
绝大部分切实有效的奇谋妙计来自于扎扎实实的第一线的工作。工作分工的原因,毕竟有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失去了一部分第一线的感受。什么时候盛气凌人了,什么时候就是失败的前奏。
什么时候都应该以工作为中心为重点识人用人评价人,任何个人的好恶都是科学公正的敌人。与不太干工作的“好人”越“好”,只能离创造良好的形象越远。
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
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被管理者都感到自己的重要。——玛丽·凯 《掌握人性的管理》
一个人认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实是他心灵深处沉甸甸的责任意识。
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充分的保障以后,着眼于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
我的愿景对你并不重要,唯有你的愿景才能够激励自己。
领导者的最终工作就是播种希望。——鲍伯·加尔文
塑造学生,成就自我。
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教师的引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替他们去成长。
●“管教式”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学到了知识却失去了自我。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苏霍姆林斯基
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当一个孩子的素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之后,考个好成绩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我们给学生创造的“第一次”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许多学生只好到社会上再去完成人生的“第一次”。这是教育的失职!
体验,只有体验才能有自己的思考。
不占用学生的自主时间是尊重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们认为它无用,只是我们不知道活用他们的方法而已。黄金这东西对小猫来说是一点用也没有的废物,但对于熟知他的用途的人类来说乃是人世之大宝,用人更是如此。——松下幸之助
      ● 一种真正科学有效的符合人性的制约应该既能约束人又能够解放人。它约束的知识对事业不利的行为,解放的是人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
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就已经结束了。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娘”。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增加评价的尺子就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使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得到满足;这些心理对他们取得新的成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了个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的一切成绩全封闭起来,让学生既不了解别人的成绩,也不清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这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批评学生一节课不需要备课,而表扬学生一节课,哪怕备一周课都难以办到。
●“好读书”也就是广闻博览,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这本应当是语文学习的常识,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审视一下如今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或许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即使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的在海洋里航行。——苏霍姆林斯基
        ● 渴望成功首先要不怕失败,其实在生活当中,不怕失败比渴望成功更为重要。
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的呼吸。
       ●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是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  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
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斯宾塞
● 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然后才能塑造出注重细节的学生。

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
如果把考试仅仅定位在评定优劣上,考试就必然成为一个教育怪胎。
着眼于量的考察,着眼于知识的考察,永远摆脱不了教学与考试的恶性循环。
一项面向未来的教改,一项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试验就必须要用时间来检验;如果连眼前的考试也完全能应付,他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明天。
只要省事的路,惯性就会起作用。其实,最快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但一般人往往是先走着看。
权利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轻易出鞘。——丰田总裁  士光敏夫
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教育水平的升华,而其中必然有一个平凡而又曲折的故事。
故事倡导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理念,可我们常常照搬故事中的做法,而行政手段必然使教育变得刻板而苍白。
●机会通常靠自己创造,特别是一些看起来不像机会的机会。

没有教师积极的情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情感的学生,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更要成为教师向往的地方。
任何事情如果不从落实出发,无效劳动就不可避免。
如果不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老师容易理解的东西,就很有可能把“经”念歪。旧的模式不能用,新的套路用不来,教学秩序就会陷于混乱的状态。
把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首先办好,可能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学校是应为学生而存在,没有了学生就不需要学校,更不需要教师与校长。
使改革成为校长的需要,真正动起来,教育内部的改革才能深化。
理论是灰色,而实践之树常青。
●有效管理一定是简单。对学校评估指标越细,反而越不准确。

真正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以此调整学校的办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个性化学校的所谓“个性”是从培养的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
        ●站在新的课程目标的高度,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更重要。
在演练思维体操的黄金年龄,能否为孩子们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才是教育者的天职。
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好问题的提问技巧应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题。
提问应该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之间的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学习内容的契机。
我们不要经不起课堂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绝不是健康的课堂。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
运用对话、讨论等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的课不一定就是体现新课程精神的课,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的课更不是体现新课程精神的课。课程改革的精髓不是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内涵的变化。
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焕发了生机,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为家庭所认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赢得自身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教育与读书是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学生在它相应的年龄,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孩子的一生。
领袖不一定是最聪明、能力最强的人,只要领袖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授权让别人去做,事情一样完成。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反之,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请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不重复自己,需要可贵的反省;而不重复别人则需要自信。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
向成功开刀,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是给自己一个善意的提醒;向成功开刀,可以帮助你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

李希贵: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一,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我们过去往往在研究到底给学生多少时间,我觉得80年代中后期,到底把我们45分钟的课堂,留给学生多长时间,后来随着我们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仅仅归还时间是不够的。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一个生物老师为我讲,过去他讲鱼鳍的作用,讲起来非常简单,学生记起来非常快,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学生就背过了,记住了。可是这位老师发现,要用到这些知识,要考试的时候,学生常常把不同鱼鳍的作用用错了,这是因为老师硬塞给了学生知识。后来他用了实践化教学,把鱼放在鱼缸里。将鱼的不同鱼鳍的作用,表现在鱼缸里。学生以后在复习的时候,不用再刻意的去复习,在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场面的支持。去年我去听小学一年级,新课改后的语文课,老师用的小池塘这篇课文(小池塘课文原文第一段)。老师朗诵完毕,就用投影机向学生展示了图片。老师问学生,学生回答小池塘,芦苇,象睫毛。答案是象虫子。老师又让朗诵第二段(朗诵第二段,略)。朗诵完毕后,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太阳,白云倒影池塘的情形,另一幅,月牙、星星倒影在池塘里的情景。老师做了提示,学生答出了老师希望的答案。这次课做的非常好。评课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老感觉这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不是只让学生来认证课文,在这次评课会上,我对这些老师讲了,我听过的另一堂语文课,有一位老师,他给初中学生上一堂难忘的泼水节。由于条件的原因,这个农村学生没有录像机,老师带了录像带,没有办法反映。当这位老师讲到周总理出现的情景,全场欢迎的场面时,老师提出这个场面真是美极了,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老师带了录像带。你们是否想看。同学们提出想看。老师说,这盘录像带只能闭上眼睛用心看。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激情的表述了美妙的情境。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在思想,在构件,象出现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一样,每位学生在脑海里构造的画面也是不同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在思考,在构建,而这个思维的过程,恰恰是我们语文课所强调的。恰恰是我们想着力培养的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最后构建出来,老师又让学生描绘,他看到的幻同的画面,既发挥了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们感觉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这是智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我曾经看到王丽在一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个小学老师给学生讲刘胡兰,他问了问题。他提出,同学们,大家知道吗?刘胡兰的故乡在何处。有的学生答在革命根据地,陕北,延安。老师提出,不管在何处,是何处根据地。后来老师提出,知道当时对狗腿子提出的,只要提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就给100元钱,知道是什么钱吗?同学们做了各式各样的回答,老师最后提出,不管是什么钱,反正比现在的钱更值钱。历史课上教师提问的部分内容根本不是课堂上应该讨论的问题。这些事实上是口头测验,是打发课堂时间。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优秀教学的本质在于那些组织得恰当的问题。由于假问题占去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占据了真正的问题时间。历史课问了17个问题,提问了23个学生,但是其中的教学重点如“北伐战争的过程”,老师也试图提出了,但却都没有解决好。第一个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结果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不充分,都低头不语,教师只好降低要求,变成了“有感情地读一下课文也可以”。第二个问题,学生已经进入状态,而且很有见解,但教师却不想展开,草草收场。在时间安排上,第一个问题,表面上看是用去4分钟,但去掉僵持的时间,学生读书只用了2分钟,第二个问题,学生也不过用了3分半钟时间,还包括了教师的点拨。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它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紧缺,美国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其他国家,中国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是一个笑话,说明我们的课堂,我们到底归还给学生思维的时间是多少,我们在背课的时候,是否研究过,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这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

   有些人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好的,大学教育赶不上美国。但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扎实的。我认为这应该看我们对基础如何认识,如果只将基础定位在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上,这是不够的。基本的思维的能力是我们智力的核心,我们常常在这一点上忽略了。英国的伦敦金融城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上的是10以内的乘法,我们4年级学分数、小数,可是他们还在学10以内的乘法。我们能说他们基本能力训练差吗?他们国家3—9倍的学生做什么题目。请列举出4件你无法对其进行拍摄的事物。请列举出一棵树和一辆轿车的四个相同之处。假设你看到一个男人在公园里看报纸,他把报纸拿倒了,请列举出三种可能的原因。而我们却是在用难度为代价,而牺牲我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把大使馆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的一个星期家庭作业归拢一下,这其中大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业。初二学生一个星期的课程表,在5×6=30课中,表演艺术一节,工艺设计一节,戏剧或者舞蹈一节,音乐1节,艺术课占了1/5。我到洛杉矶,遇到了他们一节戏剧课,老师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情节,在全班表演,我们去听课时,一个女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情节。她向全班推销咖啡杯。她提出茶杯质量非常好,划纹非常精美。她发现同学们没有反映。她又转移话题,不幸的是这个杯子是我的小猫喝水的杯子,小猫不久前死掉了,我希望同学们马上把它买过去,使我以后不至于看到后再伤心。这样杯子就卖出了。  
   二、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新课标,是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原来我在四中,有一年扩大招生,高一的两个班没有语老师,没办法,就让这两个班的学生自学。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学校领导老师们都非常担心。可是卷子批出来的结果,让语老师非常尴尬。这两个班的成绩,不仅基础知识不比平行班,而且阅读知识和作文比平行班还稍微好一点。因为这两个班的学习压力大一些。
   后来我到了一中,有的同学毕业后给校友介绍学习方法,提出了语老师在课堂训练的题,高考的时候没有用。语老师就将这个消息讲给了全站的19位老师听。老师们听后,都没有吭声,大家确实被这封信刺中了。大家都承认这个同学讲的有道理。就在这一年寒假,期末考试,我就让我的儿子和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考试。卷子就混在高三的卷子里阅读。我的侄女考了85分,儿子考了82分,他们的分数都远远高于平均分。显然体验是很重要的,老师做的习题并没有起到大的作用。我的两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读了一些名著。所以他们有较好的语文基础。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应该读不同的书,如果错过了,就不能找回应有的读书效果。举个例子:我们通过长时间的思维训练,形成了严密的推理习惯。我们用这种习惯去看卡通片是不行的,我们对于卡通片的接触能力与孩子的接触能力是不同的,所以看了一段卡通片,我们的理解能力就不如孩子。我们在认知的年龄应该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认知过程。我们当时把6节语文课拿出4节给学生,到语文自修室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读书,2节课学完教材。后来我们搞了自修楼,甚至外语课也有了学生的自修室。我们学校的语文成绩,从这些学生开始在全市、省遥遥领先。我到美国一个小学去听课,我发现学生教室也办了一而墙报,每个学生贴了自己的作品,用的稿纸是统一印制的。在这份稿纸的上方,有三行英文。他告诫学生重要的是阅读理解,而不是拼写和标点。所以这个过程归还给学生非常重要。
   我们的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奴隶。比如《历史》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在过去老师将结果告诉给学生,现在却让学生思考。提供给了学生日本的平面图,又提供给了长安城当时的平面图。让学生是思考。后又提供了几张图盘,向学生讲述了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供奉在日本的鉴真像。大雁塔是保存佛经,佛经是哪里来的。还有发觉与唐代长安城底下的阿拉伯的人影和黑人陶俑。再比如《历史》西汉与西域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图表,没有告诉学生答案。从输出和输入两个角度列了图表。学生在看图表的过程中,就思考,输出和输入都是什么。通过比较,他发现输入的都是农产品,而我们当时输出的都是一些技术,或者说在较高的生产力的水平下作出的产品,甚至在当时是一些高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向过程要方法,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6、7的时候,学6,老师交给你一个方法,狗尾巴。不管你是见过狗的,还是没有见过狗的,一律用狗尾巴记忆6。学7都是小镰刀,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让学生这样记忆。这是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我在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把6、7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记忆方法。有的学生用符号,用小梯子和房子,有的设计出了蝴蝶结和电视机,到学习7的时候,他们巧妙添加,有的汉字增加了笔划,蝴蝶结编成了风车等等。每个学生学习6、7的方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都是学生自己在思维水平上的学习方法。 
   三、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我们常常看到军营里,我们的战士在训练,天天喊“一、二、一,可是有哪个部队拉到战场上的时候,是喊着这个口号上阵的呢。但是如果我们的战士依然在操场上喊着一二一,指战员告诉我们,一二一的号子,战场上不需要,但是通过这种训练,训练出来的这种作风却是战场上必不可少的。
   98年,我到南师附中,有个老师告诉我,他教化学,平均分93分。送走这些学生,他到日本留学,他回来后,全班有43名学生来看老师。老师心生一计,让这些学生重新做当年高考卷子。但是这些学生平均分是16分。证明知识并不代表素质,知识并不代表能力。
   我记起了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什么叫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的全部知识都全部忘了以后,所剩下的才是素质。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提出,我们应该让7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一天都来问他的老师,今天你教给我们的这些,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用。作为我们的老师在背课的时候,我们教的是教材,但是我们要让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一年我到初中学校,学校刚考完试,校园里,教室里到底是撕毁的教材,特别是历史和政治,我满以为历史和政治课是学生喜欢的课,老师和校长告诉我,学生太厌倦这些课。学生考完试后,把书都撕毁了。他们考的题目,比如初一政治课,什么叫品质,友情的特点是什么。历史课要求辨别康熙和乾隆在位的不同时间。我们在教学中确实教了这样一些知识,但是我们最终要求学生留在脑海里的不是这些东西。什么叫品质,我们长时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提出品质的定义来。

     四、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在学校工作,大家清楚,常常有两位老师,一位老师特别兢兢业业,对学生特别认真,特别负责任,常常上课提前,下课拖堂,成绩也不错。但是学生越学越累,越学负担越重。但是常常发现另一类老师,他们与学生关系特别好,看起来不是特别卖力气,评劳动模范常常没有他们的份。但是遇到大的考试的时候,这些老师常常报冷门,常常有出乎我们意料的知识。能不能把旧的知识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这是一种技巧。
   五、课程目标,从平面到立体。
   过去毫无疑问,我们教学大纲规定了,我们教给学生知识,80年代又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现在提出,除了这个,我们该有非常重要的,把学生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最终要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从一维目标到立体三维目标。
   去年我去广州听了一堂美术课,过去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画画,逼真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美术课,不同了。一年级的小学生画了海底世界,我问他,他提出,中间是大象鱼,有一天大象鱼在街上碰到了狮子鱼。狮子鱼对大象鱼说,你要生孩子了。大象鱼提出,你要生孩子,你看我都生了。狮子鱼不相信。大象鱼就指了后面的小象鱼给狮子鱼看。后面的小丑鱼眼睛向上翻,美人鱼看到后说,不要乱翻眼睛,我在盯着你呢。我都生孩子了。大家看了美人鱼,她的怀里抱着孩子。这其中事实上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在另一堂课上,这位老师安排了两个提问。一个提问,他问学生,面对着摄影机,你们大家紧张吗?同学们纷纷提出不紧张。老师看旁边有一女孩没有吭声,问她你紧张吗?小女孩提出我还真有点紧张。老师表扬了这个女孩,理由是女孩说了真话。其他同学发现老师并不是以是否紧张来评价他们,这时,就冒出了大批的紧张分子。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老师一一肯定了所有的学生。理由是说真话。老师问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摄影机摄出的像做什么。全班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各不相同。老师肯定了所有的回答,理由是心里是如何想的,就怎么说。课前两个问题占据了5分多钟。有些老师对此提出了严重的置疑,认为没有必要占5分半钟的时间,来挑起课堂气氛。
    我看了一本书,《顾客第二》。美国一旅游公司,老总豪尔,他发现公司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了顾客身上。公司的管理把全部的热诚都倾注到顾客的身上,而忘记了实现顾客第一,实现顾客至上这个宗旨的是靠员工,他们忽略了员工的情感、发展。所以总是实现不了自己的宗旨。所以豪尔到公司后,调整战略,尽管宗旨是顾客第一,但是我们必须把自己的员工放在第一。所以提出了顾客第二的概念,从此改善了员工的生存状态,员工的工作热情。使这个公司在几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小的旅行社,成为全国第三位大的旅游公司。我们想到了对老师的管理,学生是主体,是中心,但是我们靠什么来实现这一点,还是靠老师。所以我们必须把老师放在校长关注的第一位。应当说在西方国家,我感觉他们将学校作为家的加快塑造出来。洛杉矶一个初中,图书馆的墙上贴了大量的学生照片,我问他。他提出,图书馆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学生来到图书馆,常常带来他们自己喜欢的照片。老师把照片挂在墙上,一年又一年,放在墙上,积聚起来,成为这个学校的一种文化。我大英国的国际工学,这所学校在英国43位首相中,培养了17位。他的目标就是培养领袖级人物。这个学校有一个大房子的管理模式,大房子里住着50名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让我们惊讶的是在房子里住着老师,老师的全家就住在大房子里,家庭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大房子里,还有学生活动的场所,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房子。正是这样一种家一样的管理办法,使里的学生特别有凝聚力、亲和力。老师每星期得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到老师家去共同吃饭、聊天。这对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目前,我们的目标变了,但是各项管理制度还没有改变。我们的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制度。制度的变化是我们改革健康发展的保障。  
   六、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境。

   过去,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给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当我们解决了全部问题,我们就说这是一堂优质课。可是现在,当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学校,每一个人都没有问题了,我们的民族如何创新。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创设新的问题行径。
   有一位老师曾经提出如何将三角形的计算方法转换成问题行径。我们的学生在球体上划三角形,学生们真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真的是180度,而且随着三角形的变化,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有变化规律。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能否将这些问题行径解决好。提出问题:如果将长方形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他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你将来是否有兴趣去探索他?
   现在讲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抽象的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大家都知道,一位名人给教授的一封信中提出: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的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我们应该如何考虑在不损害力气的情况下,让孩子力所能及呢。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基础。事实上在国外,还是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在英国的一所学校里,针对好动的学生,搞了一个学习角,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态度。我们有些学校往往不允许把学生放在一边,我们以为是轻视学生。我认为这主要是老师对在一边的学生是什么态度。再一个尊重学生年龄的特点。比如三岁儿子眼中的父亲,提出爸爸好伟大,什么都知道。认识1、2,连4都会写。但是三、四十岁的其他提出,爸爸太迂腐了。六十岁的孩子提出,我爸爸太了不起了。但是我们的教材并没有用到这些,比如小学教材第21课教材,《小八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我们让他理解什么是小八路,孩子也许会问是否有小六、七路。他还会问,打仗好玩吗。再比如《王二小》,一个6、7岁的孩子,什么是扫荡,谁是敌人,我们太功利了。6、7岁的孩子,我们想把他培养成抗日的英雄,如何可能。我比较喜欢比较贴近孩子的,比如台湾的教材第一课,《天亮了》。第二课《上课了》。大家一起读书,一起写字。象这些贴近学生,有些词语不断重现,对我们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