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尊重楼小说:家长学校学习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6:47:10


 

  家长学校学习材料汇编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家教名言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陶行知全集》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已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马卡连柯全集》

 

 


家教的8大注意事项

称职的父母并不是天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处处做个有心人。

1、你是孩子的“克隆”对象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以身示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影响。对于0—3岁的婴幼儿而言,这种影M向尤为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和主要优缺点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这一时期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孩子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一切,包括说话的语调、动作、走路姿态、性格和品德等都会打上父母的烙印。所以有人说,孩于是父母的镜子。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只顾吃喝玩乐‘生活自由散浸,甚至行为不轨,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别老是“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如孩子在幼儿期特别喜爱游戏和故事,父母采用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倘若一个劲地讲大道理,效果肯定不好。个性特征是指每个孩子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有的则性格内向,偏于肠腆、安静。因此,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父母学一点儿童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应该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在家教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的”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3、孩子一样有自尊心

有些父母从未意识到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一味求全责备或轻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不经意中就伤害了孩子。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尊重孩子不仅能促进其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其创新精神与自我行为控制。自尊心受到损害的孩子,在发展中必然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并培养其自尊心。在生活、中,注重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不及他人之处,不责备,不讽刺,可用其他长处来激励孩子。

4、从小教起,从小改了

0—3岁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和最基础的时期,此时可塑性大,培养良好的品德及性格最易取得成效。同样,若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也最容易。但是,如果错过了幼年时期再进行教育,难度就大得多[当前,有些中小学生行为品德上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幼儿期缺乏良好教育或教育不当所致。

5、别总盯着孩子的缺点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孩子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往往是父母惯用负强化所致。

6、决不为孩子护短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但有不少父母只爱听表扬和赞颂之辞。如果有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往往很不高兴。当自己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孩子隐瞒。有的父母还想方设法为孩子开脱、辩解,甚至指责别人。其实,这不是爱护孩子的正确做法。一则由于父母护短,孩子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则别人不再反映情况,不利于父母全面了解孩子。但是孩子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总会表现出来。孩子的短处往往是越护越短,将来铸成大错,父母会悔之莫及。

7、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有些父母认为“不打不成才”常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从而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一则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有损其身心健康,并可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二则孩子因为慑于暴力,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三则孩子的模仿力强,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纳人。所以,父母采用高压手段来“征服”孩子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8、不把电视当成“保姆”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父母为图省事,把电视当成孩子的全日制“保姆”,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一则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会直接妨碍亲子间的语言和感情交流,也不利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二则成天让孩子看电视,势必减少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对视力也有不良影响。三则看电视所需要的是被动注意力,若看得太多,不利于发展认真学习的主动注意力,以致学习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做事易于出现疲劳。因此,孩子看电视要有选择,时间不宜太长,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陪看”。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日前,河北省唐山市妇联对全市0至6岁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一份调查显示,虽然现在大部分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不低,但在子女教育上仍存在着一些误区。

 

 

 


家长素质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不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在家庭教育中,有26%的家长主要是辅导孩子学习,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许多家长表示,现在即使培养孩子某项技能和特长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在将来的升学中比别的孩子有优势。唐山市妇联少儿部工作人员指出,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有优势。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儿童在通过模仿进行性格学习阶段,由于缺少了父亲的影响,会导致男孩子言谈举止像女孩子,胆小柔弱,缺少男子气。

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读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两本有关天才教育的书;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则在这一项调查中留下空白。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儿童消费过高

这次接受调查的0至6岁儿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从事此项调查工作的唐山市妇联有关人员介绍说,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们如何做家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我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对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尤为重视。我们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讲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所以家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在此方面,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即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1984年,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向全国家长发出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当好家长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倡议发出至今已十余年的,对家长们仍有指导意义。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们的希望,本文在此给家。

长们谈谈如何做称职家长的问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直到榜样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子女能力的强弱等等。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人们常说: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她们,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们亲妈妈的。”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对家长不可能用正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水平要求,因为家长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强求家长 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备幼儿教师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的,知识也存在老化问题。幼儿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从而使自己的威信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出了好样子,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已。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首先品质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国科技大学某届少年班中,70%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中。

(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幼儿来说感染力极强。如果家长开怀大笑,幼儿也会高兴行手舞足蹈;家长怒气冲冲,幼儿也会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较敏感等等,都与父母情绪的有着相关作用。家长要有开朗的个性,要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和蔼可亲,要保持一各常态的稳定情绪,对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在这种精神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以处惊不乱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发生在身边的意外事件,稳重沉着,应变能力强。

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中,还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拥有一千多项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白痴拒之门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智力迟钝”12岁时被校方勒令退学,他们的父母没有因孩子“笨”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二爱”走向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实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的就是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了大人的意图而斥责和打骂子女,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中产生的。
    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具备各种兴趣,这里所谈的兴趣是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美等活动,如琴、棋、书、画、打球、照相等等,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既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交际、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高尔基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学龄前儿童,在3-7岁之间好奇心强,经常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往往向家长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令成人不可思议的行为,有些行为往往带有破坏性,成人切不可轻率地指责是“胡闹”、“捣蛋”,甚至于打骂幼儿,应该看到其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并给予正确地鼓励、引导,使之等到合理的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将家中的电动玩具或收录机拆坏,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好奇心所致,了解这一特点的家长会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小培养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热爱学习打下基础。而有的家长因不了解幼儿心理,常采取训斥打骂手法而扼杀了幼儿创造个性的萌芽。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在你们的打骂声中,没有了爱迪生,没有了爱因斯坦,没有了威特………再如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注意注意培养孩子口语能力将是最明智的做法,而有些家长却逼着孩子写汉字、做算术,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进入学龄期正式学习时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可谓欲速则不达。其消极影响很难消除。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个性,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为此家长们应挤出时间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如《中华家教》、《父母必读》、《家庭教育》、《为了孩子》、《幼儿教育》等刊物是家长们的良师益友,乌鲁木齐市妇联、乌鲁木齐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所编辑出版的《家教文萃》报荟了全国各地读物中的精华,同时也反反映了新疆特别是乌鲁木市家教信息,反映了家长及孩子们的心声,是沟通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家长通过它可借鉴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是学习家教知识的捷径。

此外家长们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听听讲座,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教子经验,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

三、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使孩子全面发展。

将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浙江日报》登载:在一项调查中反击,92。7%的家长希望孩子备大学学历。这种高度期望反映了当今家长对成才观念的误解。由于这种,家长们活得很累,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为他设计了一条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孩子出生后,特别是到了幼儿期,家长就开始忙于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忽儿让孩子学钢琴,学电子琴,忽儿让孩子学画画,忽儿又让孩子学书法……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达此目的,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以至于年幼的孩子盼望着自已能象爷爷奶奶那样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学习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甚至酿成悲剧。南京一姓胡工人因三岁独生儿子背不出一名唐诗竟将孩子一脚踢死;孩子为逃避练琴而伤残自已手指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教训应引家长深思。家长应更新成才观念。

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5月11日考察湖南汨罗素质教育时讲道,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但任何国家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初级、中级人才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量的”。他又说:“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 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他认为:只有思想健康,思路宽广,有组织实践能力的人,而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道德的,身体健康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才有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当前社会需求来说,同龄人中也只能有6-7%的人升大学,为此每个孩子不可能也用不着都成为大学生,都成为尖端科学的研究者。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各不相同,有的人适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有的人适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点,家长应适应国家的需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古语道:七十三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上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式巧匠,如饮食待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师;服装待业中高级服装设计师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集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于一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未曾踏进过。大学的门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却是学医的。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军万马专挤通向大学的那根独木桥。家长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孩子本身条件对他们寄于适度的期望,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顺其自然,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协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俱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有许坐,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洒划着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等,这样都很难制约孩子的。

家庭中每一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

(三)和睦的心理气氛

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度过的。”乌鲁木齐市少年管教所曾对少年犯作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新疆有关方面教育科研人员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离异家庭儿童(3-12岁)心理特点研究》的结果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一般有以下特点:(1)爱哭;(2)放荡不羁,到处乱跑;(3)过分胆小和焦虑;(4)冷漠,无动于衷、(5)情绪低落,快乐不起来;(6)悲观,觉得低人一等;(7)孤独,经常发呆;(8)易烦躁发怒;(9〕惧怕某些动物、情景和人;(10)固执、自夸,并具有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紧张、防备、喜欢撒谎欺骗甚至敌视他人等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和心理障碍。以上这些调查都说明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家长要为儿童的一生负责,对家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气氛中成长,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孩子身上,幼儿喜欢玩耍,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奏效。

五、积极配合社会、集体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补不了的。但这都不影响其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即要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建设者,所以三方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协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龄前幼儿大都在托、幼园所受教育,这种集体式的教育从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规。在这里教师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品质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学习兴趣等。幼儿教师经过了专业性训练,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育、保育知识和教育水平,他们比家长更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因此家长应积极主动与托幼园所取得联系,紧密配合幼儿教师保育员,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要了解托、幼园所教育规程、教育纲要和有关条例,配合托幼园所及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教育目的,教育步调达到一致。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教育活动所需物品,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后一点要积极参加家园联系活动,如家园联系开放日,可使家长了解托幼园所的一日常规,家长学校可使家长通过听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长切不可借口工作忙、时间紧而放弃这种良机。

总之,如何做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为人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家长们从事的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而我们为这个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在探索、在实践,当你们的孩子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时,能够说一句:我尽到了为人之师的职责。

思考题:

1、简述做称职家长的五条标准。

2、家长如何看待女子成才的问题?

3、试举身边的事例说明提高家长素质的重要性。

家教名言: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陶行知全集》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已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马卡连柯全集》

 

 


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

当家长的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用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受到的是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他们的心情总是愉快的,精神总是饱满的,思想总是积极进去的,行为习惯自然也是良好的。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家长的要节制自己的行为,要为孩子做出一些牺牲。
      有个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她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下班后不看电视,不听录音,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孩子看到妈妈每天都要埋头读书学习,自己也埋头读书。孩子说:“家里充满了读书的气氛,这种气氛对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净化,它使我养成了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认为他当编辑的母亲每天一定为他改作文,知道他写作。可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有给他“吃小灶”,家长说:“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时间辅导他呀!”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他家中的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计算;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中这种“文风”熏陶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欢上了作文,并获得比赛第一名。
     可见,氛围的能量多大,多么微妙。每一个家庭都要努力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健康向上的氛围,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思想、好习惯。

 


 

自信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自我观察和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我们的家长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三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可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哪里知道我们的孩子聪明得很,尤其由于没有被既定的理论与观点“点拨”过 ,他们思路开阔,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我们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见解。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的记忆力。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记忆功能只利用了人的记忆潜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记忆水平已到头了,不可能再记得更多,主观上的松懈,使得记忆神经缺乏刺激,因而与人类所应有的记忆力水平相距甚远。
    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不同教育,在这方面,家长都有过度保护的倾向。一个有代表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种游戏中很少有中国的孩子,原因 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玩技巧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追本溯源,原因是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很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部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让孩子获取胆量是不值得,保险系数低。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因而有理由后退。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是有害的

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的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总是学习得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我房间里。”小明很慢地回答。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单字拿来了,没有一科上了90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小明。”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小亮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很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小明和小亮从小就在一个学校上学,他们俩家住得很近,来往密切。小亮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在学校很受欢迎。小明觉得自己像一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他多么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但他从小就感到来自小亮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他。而妈妈总是夸奖小亮数落小明,这的确让小明伤脑筋。
    这里妈妈犯了几个错误,对小明的教育十分不利。首先妈妈还没能看到成绩卡,就非常肯定的说小明一定得了坏成绩,表明妈妈对小明一点信心也没有。妈妈的态度使小明完全地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妈妈又告诉小明,她为小明感到羞愧,使得小明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在妈妈心目中没有地位,不受喜爱,会变得情绪更低落。最后妈妈又表扬小亮当口成绩,拿他的成绩与小明比较,使小明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怀疑。她说希望小明能像小亮,对小明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小明一向认为自己是不能和小亮攀比的,认为根本没有理由去尝试。这里妈妈给小明设立了太高的目标,小明望而生畏惧,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妈妈满意,对他的自信心又加了一道障碍。那么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妈妈或许以为她对小明的指责以及用使他感到羞愧的办法可以产生一种刺激,好让小明发奋起来,同时将他和小亮相提并论以促使他们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小明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被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只能使他感到更加软弱无力。
    妈妈对这两个孩子的当面比较对于小亮也是有害的。这种比较使得小亮产生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永远走在小明的的前面,使他变得过分的有野心,给自己设置了越来越高的目标,有时候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如果小亮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同样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这种刺激的结果和竞争的办法对两个孩子都是没有好处的。
    如果要想鼓励小明,妈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再把他和小亮比较,任何此类的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如果妈妈对小明本来就没有太大的信心,还是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实际上她是不可能帮助小明进步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将两个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兄弟两人的成绩做比较,并关注小明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他明白无论他学习成绩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是大家都疼爱的好孩子。


怎样使孩子消除自卑感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孩子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自卑感。孩子的这种消极的心。
理状态,会使自己沮丧、孤僻,以至悲观、失望。那么,怎样使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二、不要贬低孩子。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三、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 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四、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五、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积极性。
    六、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区别约束和惩罚

把约束和惩罚分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惩罚主要针对孩子本身,而约束着重于有效地改正孩子的行为。妈妈和爸爸商量事情,5岁的小丽走过来大声说话,要爸爸妈妈听她讲故事。爸爸妈妈向她解释他们有事情要商量,一会儿再听她讲。这时,小丽就开始大叫起来,使爸爸妈妈无法谈下去。只要爸爸妈妈一开始说话,小
丽就叫个不停。妈妈不得不扯着小丽的胳膊打了两下,然后把她拉到她自己屋子里。"你坐在你的屋子里,哪里也不许去。"
    对于小丽的这种举动,父母应如何处理呢?显然我们不应该放纵我们的孩子肆意胡为,一味满足她的要求,养成她不尊重其他人的习惯。但用惩罚来改正小丽的行为,并非理想的方法。这里谈一下如何约束孩子而不用惩罚方法。约束孩子是通过给孩子讲清道理,设定行为界限并予以实施来教育孩子。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一定的行为规范的限制,不可以忽略其他人的利益而为所欲为。在上一例中假如换上种方式,和气地劝阻,讲清道理,是否有效果呢?让我们来看看换一种方式后果会怎样。
    小丽走过来大声说话,这时妈妈应该马上果断采取行动。她应该说:"对不起,小丽,我和爸爸商量事情你可不可以等一会儿。"如果小丽继续打断谈话,妈妈应耐心地对她说:"我讲过你应等我们商量完事情再来同我们讲,如果你同意这样做,可以在旁边听我们谈话,否则我要请你离开这间房子。"若小丽继续捣乱,妈妈应该把小丽拉到另外一间屋子,动作坚定,但不粗暴。
    她这样做意味着告诉小丽,她可以到其它房间继续大叫,但没有破坏妈妈爸爸谈话的权利,这样的话,妈妈就既不需要打小丽,也不需要发脾气。这样的结果是小丽被约束,而不是被惩罚。5岁的孩子不喜欢被隔离起来,他们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听懂。大人们的事他们总爱边玩、边听、边琢磨,他们想表示自己的存在,而且受到尊重,他们知道、听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在打扰爸爸妈妈,不愿意遵守规范,让他们单独呆一会儿,隔离是最好的约束。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界限和尊重别人的权利。把约束和惩罚分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惩罚主要针对孩子本身,而约束着重于有效地改正孩子的行为。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得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些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想以此来证实自己有能力激发家长进入权利竞争,或者是对某次他们认为"不公平"对待的报复。当我们真的生气了,而且不得不去惩罚他们时,我们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们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会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这就是说,我们是人类,我们也会犯错误。时常我们忘掉自己的教育者的身份,完全以一个人的面貌出现,为了赢得眼前的胜利,发泄一番。这当然不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事后我们也会后悔,找出自己的不恰当的地方感到愧疚。然而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应当有勇气承认这一点,甚至在孩子面前自嘲自解。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赢得他们的信任。重要的是我们有能放弃自己做好父母的努力,我们应当鼓励自己──我虽然一时兴起,没有控制好自己,打了孩子。但我现在感觉好一些了,可以更理智地看待问题。我要振作起来,继续努力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女儿的读书时间

爸爸,妈妈,快来呀!到读书时间了!女儿一本正经地指着挂钟,催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连续剧的我们。得!说话可要算数,这可关系到女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稍知一点教育常识的我自然不敢因小失大,还是痛别精彩的连续剧吧!这是我家实行半小时晚读一个星期后的情景。

说起这半小时晚读还得回到订出制度的一星期前。一向临睡前爱看书的我照例看起了书。那天,女儿提出也要看书,于是,我随手拿了一本《幼儿画报》给她。女儿居然拿着画报看得有滋有味,还自言自语地说着我给她讲过的故事。我想:这小家伙就爱凑新鲜。第二天,丈夫的姐姐、姐夫来做客,到了晚上8点钟,我们谈兴正浓时,女儿提出要睡觉了,还乐颠颠地拿着《幼儿画报》 进了小房间,说睡觉前要看书。这可把她姑父吓了一跳。过了一会儿,我们悄悄地走过去偷看,只见小家伙真的又在一本正经地看书了。她姑父见此直夸我们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说回家对小外甥也要试一试。我和丈夫听了,你看我,我看你,真有点儿受宠若惊了。姐姐姐夫走后,我郑重其事地对丈夫说:“以后一到晚上8点钟,关掉电视机,你看你的报纸,我看我的专业书,让孩子也看书,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我把女儿的半小时学习时间,安排成第一天由我讲给孩子听,第二天让孩子自己再看一遍,不懂再问妈妈。一学期下来,收获还真不小,我摘录了50多张读书卡片,女儿读完了近10本书,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事物,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故事伴儿度童年

打从儿童进行入幼儿园,我家的新闻就接连不断,先是儿子获得全园绕口令比赛第一名,再是夺得故事接力赛第一名,又接着夺取94全市暑期幼儿讲故事比赛一等奖;94年下半年进入小学后,又先后获得全校普通话比赛优秀奖和全市小学生即兴演讲第一名……
    面对这一串"显赫"的荣誉,同事、邻居羡慕得不行,纷纷打听使了什么教子绝招。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绝招,我们只不过是得益于故事--这个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3--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舍得"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孩子的。
    3岁的儿子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并能运用它们表达简单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教他读(唱)《大雪天》《宝葫芦》等儿歌,念《挂铜铃》,《荡秋千》等绕口令,也背些《鹅》《画》《柳》等儿童味较浓的古诗。这样既能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又能给他积累一些高雅的词汇,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大约是4岁左右,我们就开始给儿子讲故事。开初的故事当然是很简单的:一个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惊险的奇遇,一场短暂的矛盾……这些,都可能成为儿子一顿精彩的精神快餐,渐渐地,儿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了《农夫和蛇》之后,咬牙切齿地说,蛇真是个大坏蛋,它怎能咬死救它的农夫呢!听了《狐狸和乌鸦》之后,说狐狸能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听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又为那个给人间温暖和光明而自己却冻僵了的小女孩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很快,儿子成了故事迷了,每天不听一两个故事,决不上床睡觉。
    我们趁热打铁,在故事里作起"文章"来。先是故事讲完了,向他提些小问题,如讲完《孙悟空大闹天宫》,我就问他:"孙悟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为什么要大闹天宫?闹了之后结果怎样……"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回答起来也就有鼻有眼了。有些问题稍难,我们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快就能转过弯来。这时候我们就鼓励他,说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并告诉他,任何一个故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有深刻含义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就要动脑筋想问题,比哪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要那样等等。
    儿子5岁以后,我们在给他讲故事时,又增加了"听"的难度。先是将一个故事讲掉一大半,留下结尾不讲,让他自己去想象,我们称之为"找尾巴"。起初,儿子听惯了现成的,就找不到。通过启发,渐渐能找到一些,后来几经训练,他不但能找到一条较好的"尾巴",有时还能找出几条或多条。不少时候,故事结局真的让他"不幸言中"。
    伴随"找尾巴"之后是训练他编故事的能力。一个故事讲了开头,就问他怎样发展,发展之后又如何安排高潮。这很像故事接龙。有时讲了开头和结尾,留下中间让他去"填空"。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讲,这叫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
    接下来我们又搜集了大量的训练儿童说话的图片,先是单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几句话说明图片内容。然后是双幅的、三幅的、四幅的、甚至更多,要求他串联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或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培养他的观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驾驭语言能力。这时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大量的儿童故事虽然给儿子的童年涂上了瑰丽的色彩,但理解故事的内容、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才是最重要的,起初,我们是让他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后来,我们又将各种知识(如数学、天文、地理、历史)寓于故事之中,让他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最后,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同样采取诱导的办法,让他养成理解、概括的习惯。记得讲了《小猫钓鱼》之后,我问儿子有什么感受,他说钓鱼很好玩。很显然他没概括出故事的精华。我就启发他:为什么小猫东钓钓,西钓钓,一条也没有钓着?而猫妈妈一钓下去,耐心等着,就钓到一条大鱼了呢?儿子立即答:小猫不专心!我说,对,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儿子明白了。后来,讲到(小马过河)他就说:做什么事都要自己动脑筋,光听别人指点是办不成事的;讲到《东郭先生和狼》,他说:狼是坏东西,同情它帮助它是十分危险的;讲到《孔融让梨》,他也说:一个好孩子应该养成先人后已的美德……
    也许读者要问:你们这些故事是哪来的?严格说来,是儿子"逼"出来的。从三四岁迷上故事起,独生子就要求每天给他讲一个。储存在脑子里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就向书本、报刊进军。偶尔有时"无米下锅"了,我就硬着头皮"临时创作",但这常常不容易"过关",因为儿子规定:不好听要罚进一个。这样,业余专爱写小说的我在儿童故事创作上也有了收获。
    我们全家都受了故事之益。
    故事伴儿度童年,儿童在五彩缤纷的故事王国里茁壮成长。


孩子犟嘴怎么办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天大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犟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这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辩解,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试想,这种尊重事实、不向权威屈服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大人所赞誉和追求的吗?怎么当它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时,我们反而受不了了呢?
    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家长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家长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做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遇到这种情况,做家长的绝不可犯急躁情绪,应该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使之认识到:犯了错误不要紧,重要提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已经犯了错误,为了掩盖它再犯另外的错误(撒谎)是错上加错。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犯了错误的“好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孩子“犟嘴”的根源,也是孩子今后改正错误的动力。
    有时,孩子“犟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犟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却不让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说他,他还认为自己的玩具就有权不给别人玩。这样情况说明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这不是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图书、讲故事等来帮助孩子提高道德认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犟嘴”,因为以训斥打骂来对待孩子的“犟嘴”,会使孩子不愿与大人交流,自我封闭,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
    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现代社会要求成人说话和办事都必须控制甚至压抑个人情感,否则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因此,父母也变得冷漠起来。他们与孩子重复着缺乏感情的日常交流。“哎,别动那个,到这边儿来。”“好了,咱们走吧。”而当生活压力太大时,父母会突然失去控制,对孩子说出一些令人伤心和恐惧的话。如“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等等。同时,伴随着圆睁的双目和尖厉的叫喊,这些表情、动作以及整个爆发过程,构成一个强烈的刺激,使孩子对这些活终身难忘。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原来爸爸妈妈是这样看待我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应该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她)的眼睛,对他(她)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主要的,我们知道你能行!

下面,你看看你有没有犯以下错误。

你的错误

1、用挖苦的话对孩子提出要求。如“你这个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

2、用挖苦的话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如用绰号招呼孩子说:“唉,驴耳朵,晚饭准备好了!

3、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如“你和你爸爸一样坏。”

4、用不恰当举例管教孩子。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来!”“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

5、在孩子能听见的情况下,与别人议论他(她)的缺点。如“她太害羞了,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搞的。”

6、夸奖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他真行,居然把他捆起来了。”

7、用使孩子感到内疚的办法来管教他们。如“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看看你对妈妈做了什么?”

8、用警察、医生、教师等成人来吓唬孩子,控制孩子的行为。

你为什么经常骂孩子

读过前面的内容后,你可能感到内疚,很想知道怎样才能改变批评孩子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你应该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经常骂孩子。知道了症结所在,改起来就容易了。
    1、你可能是从童年生活中学到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虽然知道当时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很大,但由于缺乏其他办法,只好让自己的悲剧重演。
    2、你也许认为这样才能达到“重捶敲响鼓”的效果。希望孩子在骂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正不良行为,而事实上,孩子只会表现得更糟。
    3、你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请你务必试试这两种办法,以防止对孩子造成意外的伤害。(1)进行一些剧烈的体力活动,如重体力劳动,快步走等。(2)找朋友或亲人聊聊,或练练气功,洗个热水澡,做做按摩等,使自己尽量放松下来。总而言之,身为父母,不光要学会照料孩子,而且要学会照料自己。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忘了自己。下调将给你介绍一些管教孩子的好办法,很多人都试过,效果不错!


 

学习指导

文章一

炼就孩子坚强的意志

我们经常会因为孩子的下述表现而苦恼:孩子一会儿学这,一会儿学那,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不见成效。这是没有目的性,学习无计划的表现。
    孩子在做事前,前怕狼,后怕虎,怯懦胆小,犹豫不决,这是行为缺乏果断性的表现。
孩子自制力差,上课经常开小差,学习时精力无法集中。或者是制订计划但不执行,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是缺乏行为待业持久性的表现。
    以上的行为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都是意志品质的体现。
    要想让孩子学习好,必须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要从点滴小事上培养,有些孩子意志不够坚强,但又不肯从小事做起。以为一节课,一次作业,无多大关系,这些与意志无关。岂不知,就是从这小小的一堂课,一次作业,滋长了意志薄弱,最后才导致学习上的“全线崩溃”。
    反之,学习上意志坚强的人,必定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积小胜为大胜,获得学习上的成功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中国古代学者在学习上的经验之谈。
    学习时要制定出目的和计划
    对每章、每节的学习,要制定出学习的目的和计划。且要经常检查和监督。对日常生活中许多小事,也要有计划和目的。比如,为了培养自理能力,坚持让孩子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等,日积月累,就会养成干事有目的性的习惯。
     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
     因为孩子意志的自觉性还不强,所以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又由于不能分辨是非,常常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们的行为。比如电视、电影中反面人物的动作、语言,日常生活中许多低级下流的东西,应避免让孩子看,同时要教他分辨这些事情的好与坏,积极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需的。
    学习中的“失败”,是哪个孩子也不能避免的。关键是教他如何面对失败。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帮孩子冷静分析其原因,看看用什么办法才能克服困难,切忌动不动就给予帮助和呵护。这样容易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不断地被“软化”,无法经受住暴风雨的袭击。
    这并不是鼓励孩子去尝试失败的痛苦。而是从平常失败的积累中,逐渐变成训练控制其情感的经验,产生出一种抗挫折能力,在考试时就不怯场、不紧张,不容易犯意料之外的错误。如果孩子始终成绩好而失败较少,没有经过这种“耐性”的磨炼,很可能细微的刺激都会扰乱情绪。所以对孩子不要娇生惯养得像“小皇帝”那样,这不利于培养其坚强的意志。
    学习时要一心一意。
    有的孩子学习时,经常是削削铅笔,捅捅这个,摸摸那个,总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有时慑于家长的威严,在那里磨时间,其实他对学习不感兴趣。
    为了养成一心一意学习的习惯,可适当缩短其学习时间,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哪些作业。做完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不通以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学习质量。如果常常在那里磨时间,容易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惰性,一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意志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循序渐进等都是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曝十寒、半途而废、虎头蛇尾、知难而退等,都是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文章二


鼓励孩子暑期写日记

鼓励孩子暑期写日记有许多好处,首先能够培养孩子做事的专心和恒心,同时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可以使孩子积累知识并促使孩子不断反省自己,从而增强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把日记写清楚,就得随时留心和分析周围的人与事,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第三可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写日记是对过去一天生活的追忆、理性认识和文字再述,坚持下去,暑假结束孩子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孩子的日记可写那些内容?什么都可以写。一天的生活丰富多彩,所见、所闻、所想、所为全可写进日记,但必须以写一天最重要、最有感受和最有意义的东西为主,切不能写成流水账。

日记的文体以记叙文为主,必须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等要素。还要注意写日记的格式,先教孩子写明几周几日、星期几、天气情况等,然后记事。为了教孩子写好日记、家长可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先让孩子口述,然后耐心与孩子扯一扯,最后让孩子动笔写下来。

文章三

集中注意力14法

在美国,10岁以下的儿童中有6%-10%患有“多动症”。这是指一种过量的、无法自控的活动。症状常常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集中时间短。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或放慢动作的节奏。真正的多动症是大脑神经的紊乱,可以由儿科医生来治疗。过渡的紧张可以引发或增强孩子的多动症。

多动症的孩子除了多动之外,还会有其他问题。首先,由于受到同龄人的排斥,他会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他的过分紧张,过剩的能量不但会惹恼成年人,而且也会使同龄朋友离开自己。他很快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快就会失去自尊。第二,在校期间他很可能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他的注意时间非常短,很难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课,这样他就会影响和干扰他人,甚至会给别的孩子带来伤害。

解决的方法是什么?下面是一位专门研究“多动症”儿童的美国医生杜博士对父母的一些有用的建议:

1、坚持执行始终如一的规章和纪律。

2、保持自己的声音平静缓慢。孩子做了错事,你生气是正常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

3、预料到孩子可能会出麻烦,并做好准备;在麻烦到来时,努力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

4、对任何积极的行为给予承认,作出反应,哪怕是很小的行为;如果你不带成见,有意寻找孩子身上好的东西,你会找到一些的。

5、避免经常使用表示否定态度的语言,如“不许”、“停止”、“不”。

6、把孩子的坏毛病同孩子本身区分开来。比如,可以和孩子说:“我喜欢你,但我不喜欢你不听话。”

7、给孩子制定一个非常清楚的作息表。规定好起床、就餐、玩耍、看电视和就寝的时间表。要遵守时间安排,但当孩子出现不遵守时间的现象时,也要灵活处理。过一段时间后,你的作息安排将成为孩子自己的习惯。

8、当你教他新东西时,要有耐心,解释要简短、清楚,要常常重复你的要求。

9、争取在房间内为孩子留出一块自己的空间,避免用鲜艳强烈的色调装饰,保持房间俭朴整洁。把书桌摆放在空空的墙下,使它远离干扰,这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10、一次只做一件事。把玩具存放在带盖的盒子里。一次只给他一件玩具。如果孩子在画画或在读书,你要关上收音机或电视。多重的刺激会使他不能精神专注。

11、给孩子一定的责任,这在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交给他的任务应该是他力所能及的。他一旦完成了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也要给予承认和表扬。

12、每次只允许一个朋友来家玩。你应该负责监管他们的活动。

13、切忌可怜、嘲讽或过分地放纵孩子,也不要被孩子吓倒。他最终是会学乖的。

14、同孩子的老师一起交流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方式。

文章四

怎样清醒地认识你的孩子

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会贯通,有的人虽然记忆力差,但能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并且精于思考;
    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得喜悦。请看以下几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知子者莫若父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了解孩子的潜能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只有在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才可以作出明智的决定。试想,假如爱迪生母亲不了解儿子,轻信恩格尔先生的胡言乱语,将儿子痛骂一顿后送回学校,人类历史上不就会少了一位大发明家吗?
    我国有位著名作家,中学时数学成绩竟得过零分;一位杰出数学家,却因呐于言语而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渐江海宁曾有过一位农家女孩,上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发现,她对任何乐曲能“过耳不忘”,只要听一遍,就能当即在风琴上演奏,而她在这之前没有得到过任何音乐训练,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普通。我有一位朋友,他可称得上是一位语言大师、社交天才,但他的乐感差得惊人,哼一句最熟悉的歌词,也总是五音不全。人的智力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而性格、兴趣、意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则更是七彩纷呈,难辨高下。作为父母,必须努力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其优势与弱点,这是成功教育的甚础。
    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孩子失去信心,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
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成功的阿甘

阿甘出生于40年代,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并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阿甘母亲并没有对阿甘失去信心。她给他穿护腿,处处关爱他,从不批评他的想法。别人骂阿甘时,她总能为阿甘撑腰,有时干脆地说:“愚蠢的人就是要干愚蠢事!”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阿甘一天天长大了。当他拿掉护腿后,他跑得飞快,这使母子俩非常高兴。读中学时,“飞毛腿”阿甘加入了橄榄球队,后来得到体育奖学金进入大学,成为全美橄揽球明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伍参加越战并成为模范士兵,约翰逊总统亲自授予他荣誉勋章。在部队医院养伤时,阿甘学会了打乒乓球,回国后,他教医院中其他退伍士兵打乒乓球,以鼓舞他们的士气。以后,阿甘加人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还受到了尼克松的接见。阿甘为兑现对死去的战友的承诺,买了一条捕虾船,不料生意就此兴旺起来。他还买了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虽然他以为那是一家果品公司。母亲死后.阿甘浪迹天涯,徒步横穿美国,引发了全国性的慢跑时尚。

文章五

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方法

(1)父母用催促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此时他不喜欢父母干涉他的生活,凡事喜欢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
    (2)孩子白天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大脑已经疲劳。根据对黑猩猩的实验,黑猩猩学习一小时便会很不耐烦,人类的小孩也是如此。所以孩子回家后,不要立刻逼他做功课,让他先玩一会儿,这样可恢复体力,从而提高效率。
    (3)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计划,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制定时间表,告诉孩子必须踏实地实践,建立责任感。
    (4)了解孩子的个性。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必须适度地尊重他。偶尔不妨让他在失败中积累经验,锻炼他对挫折的耐受力。
    (5)为孩子买参考书,请家教补习,不见得就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让他产生学习欲望,发挥本身具有的潜能。
    (6)除了学校的功课,父母可从旁观察孩子的喜好,培养他对事物的兴趣,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还会增强他的读书意愿。
    (7)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有限的亲子时间更要善加把握。孩子的作业,父母绝不可代做。孩子很容易在同样的地方出错,所以在他做功课时,家长可从旁指导,告诉他正确的方法,态度必须亲切、耐心,切忌急躁、不耐烦。
    (8)未满学龄提前入学的学生,常因学习心理准备不够,用压迫、强制的方式,只会降低他的学习能力。家长不应只一味要求孩子拿高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自主的学习方式。老师及家长必须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并设法使他保持下去,才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9)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准时上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充分的睡眠、运动、营养,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健康状况良好自然会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10)孩子有多方面的经验,会增加学习意念。他对世界知道得愈多,就愈想多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知识并不是全都来自书本,在家庭中,讲故事、猜谜语、讲笑话、闲聊,都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培养感情、亲子沟通的良好渠道。
    拉西曼曾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并不意味着老师要负全部的责任,家长必须随时关心孩子的发展状况。开家长会时,最好能抽空参加,和老师做双向沟通,了解孩子的社交、智力、体能及学习状况。
    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高,做父母的也必须对求知、学习有较高的兴趣,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耳儒目染中孩子会模仿效法。不爱读书的父母,是很难培育出爱读书的小孩。全家人都养成在固定时间读书、做功课的习惯,就会培养出孩子读书的兴趣,以及自动自发学习的精神。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但是爱要适时、适量。"权威"只能使孩子造成被动的学习行为,而非内心自动自发的自愿行为。研究证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的形成。真正的爱的教育,是关爱而不是放任自流,它能使儿童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表现。
    心理学家多湖辉说,每当我成绩不好,母亲就告诉我:"你的实力不只如此,还有很多未发挥的潜能,加油吧!"通过母亲的鼓励,他竟成为全班第一名。
    发明大王爱迪生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前英国首相邱吉尔,幼年时在学校均被视为低能儿、白痴,后来是由母亲或家人带回家教育,善加引导发挥其潜能,才有所成就的。美国创意思考中心主任李察·博尔也说:"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应负七成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背负重责大任,同时也别小看自己的力量。

 


专家谈家教

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

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万事俱备了,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工程,并不是靠一时热情就能完成的。当学习遇到困难,当成绩停滞不前的时候,怎么办?这就要善于总结、善于调整,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和子女的共同努力。这些特点的形成都不是速成和一帆风顺的,也要经历失败、挫折,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尝试与反复中被强化而巩固下来的。学校不是对知识的生吞活剥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吸取、领悟、消化、运用和更新。

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应该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做答孩子提问题表明了孩子在主动的思考,孩子有主动求知的欲望,做家长的应该感到高兴。家长应该支持鼓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候,父母可以勇敢的承认,并且一起来探求。给予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

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严肃认真、一旦不苟的精神。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需要那么严格,大了再说也为时不晚啊。常言道:“得病容易去病难”。养成了坏的习惯改起来就难了,而且也很容易留下后遭症。即使能够除根,也是颇费周折。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对于知识的学习也由靠吸取和累积变成了运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孩子具有灵敏与活跃的思维能力;缺少丁这种能力,在学校时即使成晴优秀,出了梗门也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在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适应社会的技能。究其根源,父母对稿子学业的期望也是希望良好的学业成靖可以为孩子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孩子独立地走向社会后是成功的。所以,要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家长和孩子绝不能陷入学业成绩的牛角尖,忽视了孩子自身其它方面的成长。

在学前,着重发现孩子的兴趣,在游戏中开发茬子的潜能,让孩于尽可能的在快乐中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写字的姿势、朗读、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专心听课,及时复习;记 忆与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演算能力的培养等等。

当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应当让孩子自己先检查对错.鼓励他独立地使用字典,用验算法检查数学习题。让孩子树立起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的责任感,并掌握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

一般对孩子的问题,不要直接回答是什么,或是多少、最好是做一些提示、反问,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否则帮助成了代替,效果必然不好。

学习需要恒心,长期努力.到了一定的功夫才有所见灶学生重要的不仅是一天能够学多少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吾天天如此,长时间地坚持不懈。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实际。过分安求孩子

的分数,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学业。

 

您孩子的个性中是否具有——创新性

世界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竞争。要在强手如林的阵地脱颗而出,就要有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的人:

·求知欲强

·勤于思考,爱提问题

·处事灵活,愿意尝试几乎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追求完美,督促自己不断上进

·有独创

专家给您的建议——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事物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孩子身上有优点,也有先天的不足,就看父母怎么调教啦。自主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可不是包管一切,而是不管中的管,宽中有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天空,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重视儿童的艺术性发展有的儿童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捏泥巴……,这些艺术性的活动本身都有不受约束和富于变化的特点,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与对错。父母根据孩子的喜好,去支持、鼓励和创造条件,发展孩子的艺术才华。

音乐

·从小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给孩于多听音乐,教孩子打拍子,掌握节奏感。

·鼓励孩子的“咿呀歌曲”,自己发出的“独创性”的歌曲。

·和孩子一起大声歌唱。

·孩子有兴趣,家里有条件,在孩子4、5岁后,让孩子学习某种乐器,乐理,

·鼓励孩子创作。

绘画

·1—3岁,给孩子一张白纸,一些彩色铅笔,让孩子孩子涂乱画。这种毫无章法的涂鸦,却带给孩子极大的乐趣。慢慢地,孩子的画会变得越来越有组织。鼓励孩子给自己的图画起名字。孩子可能在一次涂鸦中给图画改很多的名字呢。

·4—7岁,鼓励孩于画自己想到的任何东西。也许画得四不象,父母应该保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8岁以后,就要讲究一定的章法了,在学习技巧的同时,让孩子有主题的去画,但又不要太拘泥于形式,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

讲故事

·不仅要给孩子讲故事,还要鼓励孩于给父母或其他人讲故事

·开始,父母讲给孩子听。

·孩子会说话了,父母要鼓励孩子复述刚刚给讲过的故事。

·进一步,要求孩子想故事,编故事,讲给父母听这样既锻炼了稿子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会写字了,给孩子纸和笔,让孩子把故事写出  来,哪怕只是只言片语。

·孩子上学了,鼓励孩子写日记、用记,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不是只有天才——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才有创造  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关键是怎样才  能更富有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和智力。

列举物品用途

对于学前儿童,家长可以经常问儿童一些小问题,鼓励儿童开动脑筋想答案。

比如,要求儿童对一些日常用品,如一扇玻璃或是一个硬纸盒,说出尽可能多的用途。儿童可能会说,“玻璃可  以做窗户、做门、做房子,玻璃涂上颜色可以遮大阳,玻璃可以做镜子等等。”

对于新奇的答案,家长要理解。现在的不可能,也许在将来就是可能的啊。

圆圈内的画

对于年幼的孩子,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另一个有效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一张有大圆圈的画图纸,让孩子在这个圆圈中尽可能多地画出不同的图案,如五角星、正方形、六边形,或者大阳、月亮的形状等等,    家长可以隔一段时间让孩子再来画,看看孩于是否有进步,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

要孩子做探路者

对于学龄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做探路者,而不是模仿者和跟随者。除了给孩子讲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给孩子这么做的机会。

家里买来一个组合式的塑料支架。父母可以把安装的任务交给孩子,让孩子动手,就好像智力拼图一样,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尝试新方法

创造,就是要突破陈规,有所创新。那么,怎么把创新教给孩子呢?这里的教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自己具有求新的特点。

节假日.一家人休假在家,不如给家里来点变化。父母可以提议,“孩子.想一想,怎么重新布置一下你的小天地?你好好想想,有个规划。你当指挥,爸妈出力。”

又如,孩子在做数学题,父母虽没有必要手把手指导,但是可以常提醒孩子,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思路来解题?这道题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会不会更好?要让孩子有一个探索新方法的意识。

容忍孩子的天真和“糊涂”

善于创新的孩子内心是开放的。

创新的过程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滑稽、无条理或是含糊不清的。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他们是在探索一种未知的或未明确的事物。他们的头脑在思考在探索的同时,在行为上可能表现出矛盾的方面,表现为办事杂乱无章。

家长可能会想,“这个孩子怎么总是胡思乱想,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像个3岁小孩一样。”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天真和糊涂,家长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千万不要小题大做,对孩于一味指责。俗话说,难得糊涂。只要把握好一个度,家长对孩子糊涂一点未尝不可

 

怎样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

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家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问,父母必须认真地科学地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大多数不能正确对待,往往是忿怒和优伤,对孩子做出强烈的反应。例如:求全;总想孩子各门功课都考100分,否则,就责问,使孩子的“成就心理”得不到满足,丧失学习兴趣,并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产生焦虚、负罪感等心理障碍;粗暴: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理过于迫切,一旦孩子达不到目标,父母就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横加指责,严厉处罚,肆意打骂,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冷淡: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孩子的考试情况。这样使孩子不努力学习,考试成绩下降;挖苦、讽刺:有些父母常常无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产生自卑感等等。父母这些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不仅对孩子日后的改进毫无帮助,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利用惩罚的手段,去期望孩子获得改进,是事与愿违的。父母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的正确方法,根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意见,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择善赞赏。如果你的孩子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请不要发怒,也不要忧虑,应平心静气,在孩子的成绩单内“发掘”一些可以称赞的“成就”,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不使孩子丧失信心,以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
    (2)探查原因。父母应与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绩欠佳的原因,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能否解释某一科目成绩低落的原因”?“是否经常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该科目在学习上是否有困难”?等等。在追查原因的过程中,父母要态度和蔼,使孩子敢说真话,不作搪塞性回答。一方面,父母要坚持深入地追究,直至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为止。另一方面,父母要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
    (3)合理解释。父母在查问原因的过程中,不要接受孩子的“我不知道”这种回答,要让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所谓合理的解释,就是指孩子说出了导致成绩低下的真正原因。当然,在这些原因中,包括了正面的和反面的。比如功课太艰深,力量达不到,是属于下面的;而自己懒散和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则是反而的。当孩子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之后,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提出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提出有何需要协助的要求,父母应该想方设法切实地给予满足。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欠佳,一般不要惩罚,而要多用鼓励和理解的态度,去激发孩子树立信心,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在万不得已要采取某种惩罚手段,也不要镇压孩子的“政党活动权利”,以防孩子产生双方“力量的抗衡”,避免孩子失去自醒觉的改进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