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七海存档:一千秦军PK十万宋禁军——杀鸡宰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4:09:40

史上曾经的的秦军是不可能和宋兵发生正面的PK的,不过拿一些易得的资料做一个情理中的测度倒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首先,我们知道秦军是以青铜兵器为主,那么秦军的青铜兵器的铸造水平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之上呢?某家抄一段书,这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宝库·军事艺术》,在这书的123-124页上:“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现的一批青铜剑,出土时表面呈灰黑或深黑色,光洁如新,丝毫不锈,至今光洁度在9-10花左右,具有良好的抗磨耐磨性能。经技术部门鉴定,这批青铜剑经过铬盐氧化处理,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厚约10微米的氧化层。这是一项使世界科学史专家十分震惊得重要发现:因为这种技术在德国是迟至1937年,在美国是直到1950年才分别列为专利的。”

 

从以上记述,我们可以知道,秦人在青铜兵器的冶铸上,在中国古史上是代表了最高水准的。

那么,再来看一下宋兵的铁制武器。宋禁军的铁制兵器的铸造水平是否也达到了,秦人在青铜兵器上所处的水平?没有,事实表明,宋人在铁制兵器上达到的水平,远不是中国古史上的最高水准。因为,中国古史上,在铁制兵器的锻造上占最高水准的是唐人,代表作就是唐刀,以及在唐刀上普遍采用的“包钢”技术。而唐刀和唐刀上普遍采用得“包钢”技术,到宋代不再采用,反而代之以极为粗陋的“夹钢”手法。

 

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陋手法是不可能锻造出类似唐刀的兵刃的。而唐人在唐刀上使用的“包钢”技术在宋代不见大量使用,可以认为失传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被N多的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的唐刀和锻造唐刀的“包钢”技术,在日本生根开花,成就了名闻于世的日本刀。那么,说宋人在铁质兵器上的水平,明显是比唐人落后,甚至于说是堕落了,是情理中言。

宋代的铁制兵器的质量也是宋人技术堕落后造出的怪胎!这个怪胎的杀伤力是否比得上秦人的青铜兵器……应该是有些怀疑的。不要以为是铁兵器,它的杀伤力就要比青铜兵器强,这个不一定!也许我们应该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宋人的铁制兵器,怎么说也要比秦人的青铜兵器杀伤力大,但是,这句话是有它的适用范围的,那一定是骆驼与马的比较,然而,宋代铁质兵器的杀伤力是否就是“骆驼”级别的?不好说!《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里的“美金”说的就是青铜;恶金说的是铁。尽管春秋时就有了铁的影子,但是因为当时的铁的冶铸锻造不过关,铁的硬度不及青铜,不能做兵器使用。而,宋人锻造冶铸铁质兵器的本事,比唐人是明显堕落了的,是否堕落到了春秋时的水平?这个可能似乎也不能排除,除非找出宋代的铁质兵器与秦代的青铜兵器,在权威技术部门的主持下,现场PK,否则,什么样的结论也不能轻易下。所以说,宋禁军使用的铁质兵器,硬度和锋利程度都不及秦人的青铜兵器,这个可能不能说不存在。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别的史料上做个迂回的推断:在北宋与契丹政权的交往史上,常可以看到一个词“榷场”,也就是两国边境上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市场。在这个集市上,宋人的铁与铁器制品是个大宗,宋人的铁与铁器是契丹民族/政权不可缺的好东西。可以想见,北方的契丹政权是缺铁的。那么,这个缺铁的政权是否会为军队普遍装备铁制的盔甲?不可能!这些铁制的盔甲都是以物换物得来的高价货,给军队对普遍装备这个盔甲,也太奢侈了!再说,契丹这个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的,而且是骑兵为主,打仗时,士兵的马匹、武器、盔甲都是自备,契丹政权不可能为这些士兵普遍装备铁盔铁甲,那么,这些马上的战士会为自己准备一身价格不菲的铁制盔甲么?某家找不到这个证据,反倒是在《文臣:兴邦还算是误国》中看到,契丹人是以皮甲为作战护具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匈奴史稿》中,明确的说,秦汉时的匈奴也是用皮甲作为作战的护具的。

既然,秦军面对的匈奴是以皮甲为作战护具的,懦宋禁军面对的契丹也是一皮甲作为作战护具的,那么,比量一下两只军队的战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考量出各自使用的兵器的杀伤力的。

 

《过秦论》说到,秦人北伐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看的出,使用青铜兵器的秦军,在对付以皮甲护身的匈奴,优势极大,青铜兵器破环皮制铠甲无压力。

而考诸史书,我们可以看到,懦宋再面对契丹的若干战争里,一直是被压在长城线以内,被契丹狠抽猛踹,看得出,装备了铁制兵器的懦宋禁军,在对付皮甲护身的契丹骑兵时,一筹莫展。或者可以这么说,懦宋的铁制兵器,不足以破环契丹的皮制铠甲!

 

出现这个结论,某家也觉得失笑,饥饿时,黑格尔说过:“存在的,既是合理的。”事实胜于雄辩,这个存在的事实,总有它合理的解释。而战争的胜负,无非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装备的质量。懦宋禁军惨不忍睹对外战绩里,要么是兵器不行,在么就是懦宋的禁军太过于饭桶!二者必居一,或者兼而有之。那么,有必要考量一下懦宋的禁军有多饭桶。关于这个,实在是不好比对,但是用迂回的法子,考量一下匈奴人与契丹人的战斗力,是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物来比对秦、宋军队的战斗力的。 

关于匈奴与契丹战斗力的比较:

匈奴人是绝对的蒙古人种,这个在《匈奴史稿》里说的明白;而契丹人也是有假包换的蒙古人种。相隔千年前后的蒙古人种的两个不同族属,体能有多大差别?再说智慧,依照亚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的说法,就算现在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现代人,在智慧上,也是赶不上中国先秦的诸子,以及印度的如来和尚,还有古希腊那帮子不穿衣裳在运动场上裸奔的人的。同理,契丹人的智慧不可能高于匈奴。再有,同样是以骑兵为主的两个族属,所用的马匹,也是蒙古马。相比以百万年计数的动物物种进化史来说,千年的时差,会让匈奴人的马匹,不及契丹人的马匹?当然,两个族属使用的武器,也说一下,与秦人对阵的匈奴用的是青铜兵器,但是在匈奴横扫欧洲的时候,匈奴人也已经使用铁制兵器了,这个和契丹人并无二致。

匈奴,在《史记·匈奴列传》里说的清楚,是夏后氏的后代,始祖是淳维,殷商时称荤粥,周时称猃狁,秦时称匈奴。自淳维道秦时,逾时千年以上。而且,在中国史书上,一直是以中原王朝与政权的麻烦制造者的面目存在,而且,大部分时间里似乎都处于上风。从西汉武帝马邑之谋开启大规模反击匈奴序幕,直到东**帝金微山之战为止,为了争夺对蒙古草原和西域诸国的控制权,匈奴和两汉政权进行了惨烈的反复攻伐与拉锯,逾时200年以上。而且,当中还承受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动乱,和南北匈奴大分裂的沉重打击。金微山之战后,中原政权似乎笑到了最后,但是,没料到向中原政权俯首称臣的南匈奴在沉寂数百年后,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乘势崛起,又向中原华族先砍了“五胡乱华”的第一刀。这个民族简单么?在中国古史上,能找的出第二家么?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民族强韧的斗志,与勇悍的武功。www.lishila.com 最好历史资料站

 

再看金微山之战后向西远遁的北匈奴。其中的一支向西一直迁移到顿河草原/黑海岸边。与留在中国的南匈奴相仿,这一支匈奴也经过数百年的沉寂,在公元4世纪,迅速崛起,他们固然不敢再向东攻击,但是他们向更西的欧洲发动攻击,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欧洲,马蹄践踏蹂躏欧洲百年之久。欧洲人,身材高大健壮,远不是懦宋的禁军可比,遇上了匈奴,被狂风劲吹得烂草一样不堪一击。“文明”的罗马人,有大型的斗兽场,不光斗兽,还有人兽搏斗,人与人的搏斗,这样的民族简直就是两条腿的牲口,粗野,狂暴,野蛮,残忍,这些类人的生物比起懦宋德禁军,差到哪里了?但是遇上了匈奴,怎么样呢?其余的蛮族,除了吃穿之类的物质享受不及罗马人,论到粗野,狂暴,野蛮,残忍,和罗马人一样,懦宋的禁军敢与之比肩么?但是遇到了匈奴,怎么样呢?匈奴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武功,纵看世界史,又能找的出几家?也只有后来的蒙古人可比吧?

如此这样一个“武运长久”,斗志强韧的匈奴,在秦朝,秦军的打击下,却被击退700余里,不敢南下牧马!那么,秦军的战斗力,在中国古史上,甚至于在世界古代史上,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该文章转自历史啦网站 历史门户网站 www.lishila.com

 

关于秦军反击匈奴,是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的事,似乎可以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在秦王朝的果实达到巅峰的做派。然而,这是个鸡不严谨审慎的看法。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东方六国是极不放心的,为了消弭压制将来可能的反叛,他把东方六国的兵器都收缴到咸阳,用烈火熔铸成“金人十二”。那么,在东方六国,他还会保留六国原有的军队么?不会。那么戍守东方广大地域的军队,就是秦人,秦人的军队。加之,为了自己无底的虚荣,秦始皇征伐百万计的东方六国民夫修筑各种形象工程,为了镇住这些民夫有可能的暴乱,也有大批的秦军驻守施工现场。其实,秦统一六国之后的国势,就军事力量而言,是太过于分散了,太过空虚了!其实秦国速亡的隐患,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就有了。只是他的威风太大,在心理上对各种不安定因素与势力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制,才使得他在位时,天下太平。那么,在这种情形下,秦人人对匈奴的反击,仅仅算是勉力为之,但是就是这勉力为之的一击,也能取得匈奴退却700余里的战绩,秦人,秦军的战斗力,理当是中国古史上的第一!

回看懦宋的对手——契丹。作为一直不可小视的力量,它在史上留名也只是在唐代武则天时。之所以这个民族能在那个时候见诸史册并坐大,原因仅在于,当时的武则天乃是一个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货色,唐朝的由盛转衰的恶因,就是有这个女人造就的。这是另一个话题,提一下而已。而契丹,这个没什么底气的小脚色,也就是在这个时机因势乘乱才能坐大。而后转衰的唐朝,和中原内斗不止的五代,无暇顾及周边,更给了它坐大的机会。可以这么说,契丹的强大,可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武则天始,到辽国被女真人攻灭,有几年寿数,查查史书可知。与匈奴相似,这个契丹的辽国被攻灭之后,有一残部逃到新疆那一边建立了个“西辽”,这个西辽,也曾经向东和女真人争夺它们的故地——蒙古草原,但是这个争夺的动静与时长,却远不及匈奴失去河套与阴山后,对汉朝的反扑与拉锯。这个西辽的疆域自始至终也只在中亚那一带打转转,与匈奴的衰落之后的崛起,判若云泥。这个契丹的斗志远不及匈奴的强韧,这个契丹的武功也远不及匈奴的武功煊赫!就这么一个在中国古史上算不得雄强的民族,能把懦宋的“精锐”禁军欺负得无可无不可,懦宋禁军的战斗力有多饭桶,不问也知!怎么和秦军比拼!而且,谁都知道,懦宋与另一个对手西夏的反复攻守中,出大力的不是什么东来的禁军,而是陕西土生土长的本地民兵,这些民兵就是秦人的后裔,就是三秦子弟。陕西本地民兵在抗击西夏的出色表现,也可以为秦军与懦宋禁军的PK做个注脚!
懦宋禁军的饭桶程度,某家以为,题目中所言“一千秦军PK十万宋禁军——杀鸡宰鸭”的话应该不是夸大。这个题目中的情形可能么?某家认为这不存在什么可能不可能的辨析,以某些易得的资料看,这个题目应当是事实。

我国古兵书《吴子·励士》说:“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千人足俱。”

 

写这部书的是战国时的大军事家吴起,和孙子齐名的吴起。这书里的《励士》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激励士气的意思。而字句里的“死贼”说好听了,就是无畏生死的“死士”,说难听了,就是一“亡命徒”,然而,打仗,要的就是这号不畏死的“亡命徒”!看,高明的大军事家不光能统领千军万马百战百胜,而且,还是一个能培养无畏斗士的高人。由这样的亡命徒组成的军队,天下无敌!

从已有的史料上看,某家找不到懦宋的禁军,有这样的“死贼”“死士”,但是,要找秦军的“死贼”,却容易得很。《战国策》上,有这样的语句:“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俘。”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东士兵“被甲蒙胄”,战战兢兢,而秦兵意气风发毫无畏惧,厮杀酣畅之际竟然脱去盔甲,甩掉战靴,袒体光脚而战。这就是秦军与关东六国军队士气高下的对比!这就是秦军,不惧刀枪,不惧矢石的秦军,不畏生死的秦军,是“死贼”,是“死士”,是“亡命徒”!这样的军队天下无敌!

 

然而,秦军的士气何来?答:威逼与利诱。

威逼,看《商君书·境内》:“其战也,五人缚为伍。一人死而刭其四人,能得一首则复。” www.lishila.com 历史啦网站

“刭”在1996年商务印书馆的新华词典上的解释是“用刀割脖子”,意即砍头。这个法条说的是,战斗中五人为一个作战单位“伍”,倘若一人战死而其余四人救护不致,那么,其余四人有罪,当“刭”,被砍头。如果斩获敌人一颗人头,可免罪。

还是《商君书·境内》:“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就是说,统率五人的屯长,统率百人的百将,在战场上必须斩获敌人首级,否则,自己就要被处死。

这真是残忍、酷烈至极的军法,上了战场无功就是罪,而且还是死罪,为了免罪,那么就要立功,立功就是斩获敌人的人头!也正是这样的军法,才催生出秦军无比高昂的斗志与勇气,当然,在这样的催逼下,为了斩获敌人的人头,秦军上下的战斗技艺也必定是无比高超白刃近战的格斗武艺,远距离开弓放箭的本事,肯定也是无比高超。试问,懦宋的军法有这样的法条么?没有这样的法条,某家看不出,懦宋怎么会调教出战斗力一流的军人,懦宋禁军的战斗力……其实,在所有对中国古代史有粗略了解的人都会认为:懦宋的禁军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商君书》的教诲,商君法令的残忍与酷烈不只是在军营中,还深深地植入了民间,《商君书·画策》:“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命如流,死而不旋踵。”

 

这个法条说的是,倘若战场上不奋力杀敌,那么不但斩首是本人要被处死,还将累及父母兄弟,妻子孩子。如果因为怯懦临阵脱逃,那么天下之大,也无容身之地。这也是威逼。逼着人做“死贼”,“死士”“亡命徒”。惟其如此,秦人不能建立统一中国的功业,惟其如此,不会把匈奴击退到700里之外!

在看利诱:“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候,20彻候 ”。每一个均为等级都要有相应的人头入账。最低一级的“公士”须人头入账,得地一倾。如果想做官,俸禄50石。又据说,某人一旦凭借敌人首级获得爵位,就可以将无爵位的人当作他的“庶子”,奴役之,驱使之。那么,就算为了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不被人驱使为奴,那么,也要争取上战场的机会,上了战场,争取有人头入账。其实在利诱的同时,也还隐含着威逼的味道——不去立军功得赏,那么,就有被奴役的下场!

 

秦军的战斗力,除了被官府“威逼利诱”激发和奖掖出来之外,还有一个要紧的地方,那就是秦人对军人,军队,军功的无比崇敬,也正是这种崇敬,给予秦军将士莫大的荣耀与荣誉,一支有荣誉感的军队,也是一直能打善战的常胜之师。秦军的荣誉感集中体现在有军功者在决策高层中的地位上。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琅玡,刻石记功: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玡。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海上。”
依秦制,无军功者不得封侯。在碑文上,有军功封侯者,排位都在最前,而无军功者,哪怕贵为宰相如王绾,如李斯等等之类,都排位靠后。无疑,对军功的崇敬也证明了军人在这个国家内的价值与崇高地位。秦军将士血战疆场为的固然是丰厚的奖掖,与对苛酷军法的畏惧,但是也有这对军人荣誉的无比珍惜。

残忍、酷烈的法令、以及丰厚的奖掖,还有军人崇高的荣誉,煅造不出史上最强悍的军队?动动脚趾头都明白,这是胡说八道。秦军的战斗力不如懦宋的禁军,就是死不要脸的胡说八道!如此打造、锻造出的秦军,出兵一千,足以屠杀十万懦宋的饭桶禁军!

 

试问,懦宋在锻造军人战斗力有什么独到的创建么?不光如此,连军人该有的荣誉感也,懦宋也不曾给懦宋的军人应有的尊重!在军人的脸颊和手臂上刺青,这是对付囚徒逃亡的手段,而懦宋的囚徒,被禁锢,被惩罚的场所,竟然是军营!军人的地位等同于囚徒,而囚徒的也被编入了军队,那么,这样的军队被目之为囚徒,那是理所应当的。在一个国家里,对人的社会评价,与存在价值的考量,还有比囚徒更低的么?既然军人被视为最低贱的囚徒,那么这只军队会有荣誉感么?这样的军人有荣誉感么?除了囚徒,这个国家的任何人的地位都要高于军人,那么军人打仗就是在为那些高高在上的阶层、与人们在打仗,而这些阶层和人们,对军人又是无比的蔑视与贱视,那么,军人上了战场,有什么理由为那些阶层与人们拼死战斗?懦宋时,军人都是拿工钱的募兵,雇佣兵。打仗,在懦宋那些募兵的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挣钱的职业,职业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那么,为了钱,可以,值得牺牲自己的生命么?!不值得!况且,那些钱,还不足以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既然这样,懦宋军人上战场就是在糊弄人的!禁军也一样!这支只知道糊弄人的军队,遇上了秦军,会怎样?最最保守的可能也就是《吴子·励士》中说的:“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千秦军奋力向前,十万宋军莫不鸡奔鸭散!”秦军的士气足以震慑毫无斗志的懦宋禁军!

打仗首先打的是士气,这个和搬砖不一样。搬砖十万,你就的老老实实的搬十万块,偷懒不得。但是打仗,只要能用士气、杀气镇服对手,对手人数再多,也是鸡鸭之类的无脑玩意儿!而且,它们在恐惧之下,跑的比鸡鸭快多了!哪怕“八百破十万”也不是在说书!

 

差点忘了两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第一个:与懦宋对阵的契丹,有多少兵? www.lishila.com 最好历史资料站

在《文臣:兴邦还是误国》里说的明白:契丹总人口,400万,极盛时总兵力不下30万。但是却有宋粉说,契丹的总兵力多到120万!可能么?我们算个账就知道数字更真实:一国,一族,正常的人口性别比例是49:51,也就是说男子的数量比女子是稍稍少一些的。依照常识,打仗征兵时,也只能由这占比49%的男子中征发。具体到契丹辽国,征兵的可选人口就是在那不到一半——200万的男子中征调。如果,契丹的总兵力是30万,那么这个征兵动员率就是30除上200,15%上下,这个数字是可信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按照宋粉的说法,契丹的总兵力算是120万的话,那么,征调的兵力,在全国男性人口中的比例就高达60%了!可能么?辽国的制度,男子15岁以上,50岁以下,都要服兵役的,那么,也就是说,15-50岁之间的男性,在所有辽国男性人口中的占比高达60%,这个可能么?!证据何在呢?!再说,这15-50岁之间的男性人口中,就没有因为天灾人祸造成的伤、病、残的么?还有,频繁的战争也会造成大量的残废,除去这些不能服兵役者,契丹辽国真的能动员到120万的总兵力么?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事情,契丹人是游牧民族,在辽国的人口占比是多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加之辽国的地域广大,人口大量聚居地情形实在不多见,那么,在那个现代通信手段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下征兵令的时候,怎么能把征兵的命令传达给广袤草原上放牧的部族中的牧人呢?且不说命令的传达是否及时,单就契丹皇帝和他的官僚们也未必知道他的子民们在哪里哄牛赶马,它心里也没数,这个征兵令怎么传达到?!纵使契丹真的全民皆兵,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适龄男性都征召来打仗!能征到的人,也只能是离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较近的牧人!依照契丹400万的人口算,能征到30万,很不错了!契丹兵力120万?屁话,臭得很!

还有,秦军手中的兵器是什么?某宋粉说了,是“枪”。这个说法对么?某家还是抄一句书,吵得还是开头提到的《军事艺术》,在122页上有这样的话:“从汉到唐,是由矛到枪的演变时期。枪与矛相比,长度稍短,锐首有青铜改由更坚固的钢铁制成。”看,秦军手中的主战兵器是矛,不是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