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墨烟水:釉里红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6:54
釉里红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釉里红又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   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   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   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 碗 

瓷器品种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铜离子对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稍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溢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褪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无法大规模生产,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 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清代釉里红的特征  清初时,恢复了停产一个多世纪的釉里红生产。清代釉里红的烧制似先从民窑开始,偶能见到的清初民窑青花釉里红日用器,就属于17世纪中的产品。稍后,康熙官窑生产出非常精美的釉里红器。
 
  元明釉里红都是正红,清代釉里红则带不同程度的紫色调。同时原料的进一步加工,使清代釉里红能呈不同的浓淡色阶。
  康熙官窑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有两种,一种是仿明宣德三鱼、三果等品种,另一种是线描的青花釉里红,如楼台人物和莲池鸳鸯等,青翠红艳,令人叹服。  雍正时,釉里红因其鲜若红宝而称“宝烧红”。这时生产的青花釉里红线条流畅,造型隽美,追求的是高雅的艺术境地。  乾隆时,釉里红绘制的纹饰能更加精细,团螭、云龙、云蝠、折枝花果、竹石芭蕉等是基本图案。同其他乾隆瓷一样,豪华富丽成为主要特征。清前期的釉里红作品除了仿明外,有不少创新作品。  清中期起,官窑釉里红大多仿康、雍、乾,除呈色浓淡不匀外,纹饰也稍粗率。  民窑釉里红的产品在清中后期维持了较大数量的生产。大瓶、大盘等较多见,纹饰有梅花、牡丹、麒麟等,粗而不俗,颇可把玩。  清末民初时生产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构图简洁巧妙,呈色红蓝对比强烈,是非常成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