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请勿劝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6:26
酒桌上的习惯大概是这样的,凡上桌子的人必须喝酒,所谓无酒不成礼仪,客人自然要沾酒,主人自然要想方设法使客人喝酒,由此就有了劝酒的艺术,劝酒的人和劝酒行业。之所以称劝酒的艺术,是因为劝酒的方法实在高超和多种多样,之所以称为劝酒行业,是因为爱劝酒的人实在很多,足以称之为一种行业,之所以称之为劝酒的人,确实因为劝酒的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豪侠善饮,而且具有出众的演说才能和强人所难的本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曾领教过劝酒艺术的高明。父亲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经常讲起喝酒的事,某某好大的酒量,如何整倒了张三,劝醉了李四,我经常看到酿酿跄跄的醉汉东倒西歪,时常听说某某人因为被人劝酒而喝得倒在路边、滚在河沟,死了。自童年始对劝酒的人我就没有过好印象。或许天生不爱那口酒,我对洒从来就没有好感。但是,我并不反对别人喝酒,酒作为一种商品,自有它的市场,酒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必须品,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婚丧、祭祀、庆典、待客、表达友谊、借酒消愁等等都离不开酒,酒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与酒无缘。按照人们对酒的迷恋程度,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嗜酒如命的人,一种是可喝可不喝的人,一种是不喝酒的人。一种人有酒瘾,喝不上酒遗憾,或怨恨,或骂娘;二种人有酒量但不贪杯;三种人见酒敬而远之。由此可见,具有劝酒资格和底气的人只有前两类人。劝酒的动机很多,归纳起来有几种:一种是受人之托要把客人陪好,唯恐客人责怪不周;二种是自己想喝酒单独喝没意思,拉着别人陪自己喝;三种人是联络感情凑热闹;四种人是坏了心思想整人。劝酒的人总是想出各种办法和理由说服不喝酒的人,甚至逼着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喝酒或不愿喝酒的人就范。比如说“感情深一口闷”,如果对方不喝酒就是感情不深。的确,酒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在酒席上甚至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它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喝了酒不见得有感情,不喝酒不见得就没有感情。真正的感情和友谊是心灵的交融和相通,是不因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更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上,表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彼此的了解,相互的信任,共同的志向;它是聊天的轻松,谈笑的幽默,运动的快乐;它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嘱托,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与牵挂。岂是三杯五杯薄酒所能表达的,又岂是酒席桌上所能锁定的。另一种劝酒的说词足以使对方尴尬:当领导就是要喝酒,当官就是要会喝酒。言下之意是不能喝酒的人当不了领导,不能大喝酒的人当不了大领导,不能喝酒的人是没有前途的领导。这种说法在行政这条线上似乎更为普遍,更有市场,官场酒风日甚由此可见一斑。前些日子,基层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工作就是开会,协调就是喝醉,领导就是干杯。领导除了具备海阔天空的神侃外,还必须具有来者不拒的豪饮风范。劝酒者由此进逼,对方已是无路可退,不管是能喝还是不能喝,不管是身体允许还是不允许,只有硬着头皮饮鸠止渴了。因为,每个人都想当官,没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官的人还想当更大的官,不喝酒怎么行呢?是不是要将能喝酒作为选拔干部的一条重要尺度呢?大概不少人以为如此,否则,怎么能解释那么多人为喝酒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呢?明明有肝病、胃病、高血压、脑血栓,还要硬着头皮充好汉,不住院,不死人才怪呢!为喝酒而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似乎都很难评价。劝酒的人不仅没有义务承担罪责,而且还会开脱地说,酒是他自己喝下肚子的,也不是我罐他下肚的。弦外之音:“文责”自负。鸣乎,劝酒之毒亦深矣,劝酒之害亦广矣,为酒或病或死亦憾矣。

  其实大可不必上劝酒之当。喝酒,做人,当官并无本质上的联系,喝酒纯属个人兴趣、爱好,能不能喝酒受身体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做领导工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当领导干部的并不见得能喝酒,未当领导干部的并不见得不能喝酒。农村的醉鬼遍地都是,又怎么没有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呢?周恩来,乔冠华,许世友固然能喝酒,但是毛泽东同志不也是不喝酒或喝很少量的酒吗?喝酒的领导大有人在,不喝酒的领导者也比比皆是,何必非要把喝酒与领导者扯在一起呢?俄罗斯人大都是爱喝酒的,且酒量大得国人之所不能及,偏偏他们的总统普京对酒一点也不感兴趣,他除喝一点德国啤酒和葡萄酒外,从来不喝伏特加(烈性酒),在家从来不饮酒,我们从电视上看到总统酒杯里装的实际上都是矿泉水。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在访问西柏坡时,曾经与毛泽东有过一场耐人寻味的酒仗。米高扬逼毛泽东喝白酒,而且是拿碗喝,不胜洒力的毛泽东机智的用极其辛辣的红辣椒作交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已之长攻人之短,让米高扬先尝尝辣椒,不知辣椒为何物何味的米高扬尝了辣椒辛辣难忍,丑态百出。小小的辣椒教训了这位强人所难的俄国人,吃尽若头的俄国人自然不敢再劝酒,只好喝他的白酒,毛泽东也就只管吃他的辣椒。据说许世友将军喝酒也有一个坏毛病,只允许客人拿碗喝酒,而且要与他自己比着喝,他本人是个大酒量,所以不许别人少喝一滴酒。这种坏习惯让许多人为难。周恩来总理为了治一治他的这个毛病,专门拿碗与他比着喝,终于喝得许世友连连告饶,从此不在强人所难。中国有句古话,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拿着洒瓶子,端着酒盅子,仗着酒晕子,逼人喝酒。己所不为,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干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干,大概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要多一些。事实上,己所为,也应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想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你乐意干的事,别人不一定愿意干,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才是现代人的素质,这才是文明人的品质,这才是民主的意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你来我往的觥筹交错中,这恰恰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和起码的美德,也是“礼貌”的真正的涵义所在,但遗憾的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多了。

  还有一种人喜好喝酒,还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曰“喝酒就是工作”。这句话似乎蕴含两层深意:其一,喝酒是工作需要,其二,不喝酒的人就人不会搞工作。谁也不会以为你不该喝酒,爱那么一口酒,喝就是了,不必还要以为喝酒伟大,喝酒光荣,喝酒了不起。毕竟工作不是酒所能喝出来的,不喝酒的人就不会搞工作了吗?更有劝酒者技高一筹,扬言道“透过酒风看作风”,如果不喝酒作风就不实。似乎吃的越多,喝酒越多,就越是工作扎实。难道不喝酒的工作就不扎实?实际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们干部中工作不实和作风飘浮的问题。有很多地方,有许多人,热衷于吃吃喝喝,迎来送往,拉帮结派,阿谀奉承,腐化堕落。他们已经习惯于那种不求实干、忙于应酬、觥筹交错的“酒环境”,反而对别人不喝酒或少饮酒百般责难,不于理解,其可怪也欤?

  劝人喝酒的人是无空不入的。如果你是个舞文弄墨的人,好了,你喝酒的理由就更充分,因为似乎文人都是喝酒的,如果你不喝酒,你这个文人看来还不是正宗文人。李白,杜甫,王维,杜牧,哪一个不喝酒?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人都喝酒,你不喝酒能算个什么文人?

  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喝酒,是不是喝酒就能写出好文章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喝酒并不是文人的标志,那么多人喝酒,有几个成为了文人?文人并不一定都是喝酒的,毛泽东不是大文人吗,欧阳修不是大文人吗,然而却饮少辄醉。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并不是文人的心肝宝贝,喝酒未必做出锦绣文章,不喝酒照样吟出优秀诗篇。酒不会给你智慧,酒也不会给你灵感,酒成就不了诗人,酒也成就不了天才。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不是因为酒帮了他们,而是因为诗人就是诗人,天才就是天才。

  归根到底,喝酒是个人的爱好,因人而宜,因身体因素而定,因兴致而定。饮酒要量力而行,劝酒更要适可而止。如果劝酒是怕客人喝不好,怕得罪了客人,那就要解放思想,让客人自行其便,把环境搞宽松一些;如果劝酒是为了让客人陪着自己喝,那么你自己喝就是了,不要老是纠缠别人;如果劝酒是为了整人,那就劝你不要多行不义了。

  酒是一种好东西,也不是一种好东西。酒能给人带来享受,也能给人带来痛苦;酒能使人振奋,也能使人消沉;酒能使人快乐,也能使人哀愁;酒能给人带来灵感,也能使人昏聩;酒能表达友谊,也能埋藏怨恨;酒可用来欢庆胜利,也可酝酿灾难和苦果;酒能医身,也能夺命;酒能增添豪情壮志,也能使人畏缩怯懦;酒能寄予清纯,也能滋生腐败;酒适合表达心意和礼节,酒也最适合搞权钱交易;酒可孝敬父母,也可贿赂贪官。酒具有两面性,看你如何驾驭,劝酒的人不要只看到酒的一面,也要看到酒的另一面。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如此无礼地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