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儿广场舞泉水叮咚响:女皇武则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0:35:10

  寂寞的女皇——武则天和他的男人们
        皇帝父子的情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人时代。她手执大权,统领万民,但一旦摘下帝王的桂冠,她也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有着一个正常女人的需要,甚至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能承受的需要。武则天拥有不少男宠,下到和尚、上至士大夫,似乎她对于男宠的选择并没有特定的身份要求,只要能博得她的欢心,能够让她尝试到做女人的极致快乐,就已经足矣。在这么多的男宠里面,可称得上是其中佼佼者的,就是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这几位了。而武则天与这几位男宠的关系也颇有几段渊源,如同任何一位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样,武则天这位女皇也大设男妃侍宠。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进宫一年多之后,终于被召入掖庭宫,受唐太宗初次宠幸,被太宗赐名叫武媚。这时的武媚娘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渴望皇帝的宠爱,可在太宗身边十多年,她仅是个“才人”,与一个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个盖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而武则天的美貌与才干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武则天作为太宗的才人,在宫中度过了整整12个年头,她从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渐走上了成熟。不过这一时期,她并没有能得到太宗的宠遇。武则天既没有为太宗生养子嗣,自己也没有得到升迁。
  这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生了病,李治做太子,常常来宫内奉侍病榻上的父皇太宗,有机会见到了比他年长4岁的武则天。有一次,李治进宫侍奉汤药,恰好武媚娘侍侧,李治见她长得美丽动人,不禁心神动荡,两人目光交错时,武媚面含羞色转过脸。李治苦于没有机会与她说句话。一天周围无人,媚娘奉金盆水跪进,李治手伸进水盆里,把水洒在武媚衣服上,且挑逗说:“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媚娘随即宛尔一笑道:“未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大悦,遂携她的手,交欢于宫内小轩僻处,极尽缠绵。事后,武媚一边用手摩挲衣服,一边哭泣说:“妾虽微贱,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异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所佩九龙羊脂玉钩给她,曰:“即不讳,当册汝为后。”从此之后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来。这样,武则天做为皇帝的贴身使女,偷偷的同这对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来。
    唐太宗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李治对她也是一直未能忘怀,然而新君即位之始,他并没有多少机会去见她。永徽元年(650),在太宗周年忌日时,李治以行香祈福为名去了感业寺,在那里见到了已经落发近一年的武则天。武则天乍见高宗,不由得泪如雨下,一年中尼庵的清苦寂寞实在难以忍受,她向高宗皇帝诉说心中的思念,高宗李治也同样感慨万分。但是,身为帝王的李治还没有合适的理由把武则天接出寺外,只得仍旧让她在感业寺中暂住。
  高宗与武则天暗中通情的事,早就传到了宫中。中宫王皇后没有向皇帝撒泼使野,而是怂恿高宗把武则天纳入宫中。原来,此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而闹得不可开交,她为了讨好高宗,不惜借召武则天入宫之举来博取高宗欢心。王皇后的建议自然深合高宗本意,武则天不久即被征召入宫,由感业寺尼成了正二品的昭仪。武则天重回宫中后,极力讨好王皇后,对皇后是卑躬屈顺,恭恭敬敬。为此,王皇后也时常在高宗面前夸奖她。这样一来,高宗越发觉得武则天的可爱。高宗在武则天这里得到了无比的欢愉,而且他发现与武则天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地,随着宫闱斗争的扩大,武则天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昭仪,她的目的是要入主中宫,取代王皇后。
  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她利用王皇后按礼制规定探视新生婴儿之机,亲手闷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嫁祸王皇后。对此飞来横祸,王皇后纵是浑身是嘴,也无法说清了。不久,武则天又诬告王皇后与她的母亲行厌胜之术,诅咒自己,更让高宗大为恼火,联系到小女儿的死,他废掉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
  武则天的同胞姐姐武姐自进宫陪伴皇后,渐渐和皇上有了感情,两人在宫中幽会被武则天察觉,高宗便溜到城里去私下偷情。不久武姐有孕,武则天便差人将她用绳子勒死。武姐之女贺兰氏,心中明白是武则天害死她母亲,表面上装作恭维顺从。她在甘露殿和皇上调情时,被武则天撞见。武则天用毒酒将这女孩毒死。高宗受到一连串打击,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准备下诏废去皇后,被武则天发觉,将立诏的上官仪处死,并要皇上称她为“天后”,两人统称双圣,共坐朝堂。此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公元683年,高宗病逝。之后即位的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都被武则天废黜。

  武则天陆续将李姓诸臣一一诛杀,平息匡复李唐的诸王之乱,将叛变众臣放逐岭南,连投降的上千兵将也杀尽斩绝。有个和尚伪造了一部佛经,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又有个名叫傅游艺的官员,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此时身为皇帝的李旦已名存实亡,被迫将王位让给母后。武后便称帝登基,改大唐为大周,自称神圣皇帝。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落难时期有知己

  太宗时期,武则天并不得宠,深宫生活的寂寞,使武则天慢慢品味到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来说,倒成了一种受用不尽的财富。当她还未来得及为自己前途作打算的时候,便同其他未生养子女的宫人们一起被剃度落发,进了感业寺,开始了一种新的更加寂苦的生活。
  削发后的武则天忍受着寺内各种清规戒律的制约,但是,她坚信这样的日子不会很长,她把感业寺当成了蜇伏之地。白马寺和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而且两寺同饮一井水,有一天,武媚娘和冯小宝在井台相遇,武媚娘打不动水,正在为难。这时,身材高大,健壮有力的冯小宝也来井台挑水,帮助武媚娘打好了水,还给挑着送到了尼姑庵的大门口,然后再自己去挑水,于是二人就认识了。
  和尚和尼姑都是戒吃荤腥的,冯小宝半路出家当然戒不掉。有一天,冯小宝又来井台挑水,有一只山鸡口渴,落在井沿儿找水喝,冯小宝看见了,悄手蹑脚靠上去,一扁担打死了。好肥的一只山鸡,冯小宝决定把山鸡吃掉。他的水也不挑了,捡来一堆柴火,到前边树林子里,笼火烤鸡去了。
  偏巧这一天,武媚娘也来井沿儿挑水。井台上只见冯小宝的水桶不见人,武媚娘四处看了半天,附近也没有冯小宝的踪影。这时,顺风刮过来一股烤肉的香味儿。武媚娘自从离开后宫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肉。这肉味儿好香啊!是从哪里飘过来的呢?不远处的小树林,不是还在冒着一缕清烟吗?一定是在那里。这样想着,就身不由己的朝小树林走去。
  武媚娘看清了,正是冯小宝在火上烤肉,不知烤的是什么肉,反正是香味儿直往鼻孔里钻,过了一会儿,肉烤熟了,冯小宝从火上取下烤得焦黄的鸡肉,扯下一条大腿儿咬了一口。
  “什么肉,香吗?”武媚娘忍不住地问。冯小宝忽然听见有人说话,当时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见是武媚娘,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说:“鸡,野鸡。落在井台上喝水,抡起扁担,只一下,哈哈哈……”说着,撕下另一个鸡大腿,递给武媚娘,说:“你敢不敢吃?香极啦!”武媚娘接过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从那以后,冯小宝三天两头不是弄一只鸡,就是弄个狗大腿儿,偷偷送给武媚娘。武媚娘抢着去井沿挑水,也就是去和冯小宝相会。
   高宗在世时一直体弱多病,武则天难以尽兴床笫之欢,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便在后宫广纳面首。她所纳的第一个男宠就是冯小宝,武则天任命他为侍从,和冯小宝夜夜同枕共眠,沉溺在云雨之欢中。为了让冯小宝出入宫禁方便,又因他不是士族出身,就赐给他姓薛,改名叫薛怀义。又让他与太平公主的丈夫驸马薛绍联宗,让薛绍称他为叔父,这就大大抬高了薛怀义的地位。
  薛怀义不仅是武则天的男宠,同时也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可以说是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两人共享的男妾。薛怀义曾主持重修洛阳白马寺,先后晋封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右卫大将军、鄂国公等。他颐指气使,骄横傲慢之极,富贵而骄,并且在外面包养了很多情妇,还生育了十几个子女。武则天有其他内宠,薛怀义深为妒恨,更加为非做歹,恣意放火烧毁以五百万巨资建起的宏伟的明堂。薛怀义越来越傲慢任性,武则天也对他逐渐厌恶,就秘密挑选健壮有力的宫女一百余人,暗中戒备。命建昌王武攸宁率勇士埋伏瑶光殿,就在殿前树下,制服了冯小宝,乱棍打死。把尸体送到白马寺,烧成灰烬,和在泥里建造佛塔。  
宠爱二张兄弟

  有一天,薛怀义在朝堂之上与丞相苏良嗣相遇,苏良嗣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命令左右随侍的人结结实实地打了他几个耳光。薛怀义捧着红肿的脸向武则天哭诉,不料得到的答复是:“这老儿,朕也怕他,你以后走路尽量避开他。”
    由于薛怀义的身份是和尚,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劝告她说:“为什么不选择姿禀秾粹的人,用来帮助游赏圣情,揭除烦虑,何必去宠幸那些市井无赖之徒,为千秋万世所讥笑呢?”武则天颇为感慨地答道:“你讲的确实很正确,早几天宰相打薛怀义的嘴巴,就正好是欺侮他是市井小人啊!假如是公卿子弟通晓文墨的,南衙又岂敢随便侮辱他!”于是太平公主就趁机把自己的姘夫,太宗时凤阁侍郎张九成的儿子张宗昌兄弟推荐给武则天,先是介绍张宗昌兄弟年近弱冠,玉貌雪肤,眉目如画,身体是通体雪艳,毫无暇底,瘦不露骨,丰不垂腴。接着悄悄地描述床第之间的旖旎风光,使人神飞魄荡,魄荡神飞。武则天色霁心喜,即说即做,把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一齐纳为男宠。铺象牙床,饰七宝帐,饮鸳鸯盏,食陆海味,武则天以为这回是公卿之子,大臣们讲空话的可能会没有了,从此张氏兄弟轮番侍寝,也无避忌。
    

 

武后步辇图  招纳男宠使武则天遇到了忠心耿耿的大臣的阻挠。狄仁杰原来就逼着武则天撤除了秽乱深宫的“控鹤监”,他上书说,二张在陛下左右,实在有累皇上的盛名,皇上志在千秋,留此污点,殊为可惜。武则天自知理亏,只好转弯抹角地加以解释,称赞狄仁杰是忠正老臣,所以把国家的重任委托给他。但皇帝的私事大臣不宜过问。还诡辩成嬖幸二张是为了修养身体,过去躬奉先帝,生育过繁,血气衰耗已竭,因而病魔时缠身,虽然经常服食参茸之类的补剂,但效果不大。现在只有采取元阳,以培根本,才能阴阳合而血气充足。

  张易之和张昌宗属世家子弟,宰相之后。二人同入宫中侍奉,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屡加官。因为武则天年事已高,政事就很多由张易之兄弟来处理,二人权倾朝中,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争着为二人执鞭牵马。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分别掌管控鹤监和秘书监,都受武则天的宠信,二人比赛似的显示豪奢和残暴。张易之制作一个大铁蒸笼,笼内燃着炭火,火旁边放一个铜盆,盆里盛着五味汁。鹅鸭放进铁笼中,受到烘烤,必然焦渴,就饮那汤汁,而汤汁也已被烤热。这样,鹅鸭内外受热,不一会就毛落肉熟而死。张昌宗则是建造一间小房子,密不透风,中间燃上炭火,火旁放置五味,把一头毛驴拴在房中,像张易之烤鹅鸭似的直到把驴肉烤熟,供他食用。

唐官员壁画  
  在内宫里,武则天则肆意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共享床第之欢。武则天有一个心腹丫头叫上官婉儿,她生的妖冶艳丽,秀美轻盈,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尤其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正值情窦初开,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畜养男宠应该说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二张入侍后,武则天已年满七十三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服用春药,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人为帝绝无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在贵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武则天究竟养了多少男宠呢?  


纵欲的代价——女皇到底有多少男宠
  登基称帝之后的武则天有男宠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少有人去想有多少个男人被她宠幸过。她究竟有多少个男宠呢?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她14岁入宫,被唐太宗李世民选为才人,66岁时废掉睿宗皇帝,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曲折复杂,她通过拉朋结党、排除异己等种种手段,最后登上了最高权力顶峰,给后世留下了诸多众说纷纭的话题,其中关于她嗜欲放纵、豢养男宠的经历遭到了后人不断的贬斥和唾骂,民间流传武则天曾经有“面首三千”,面首也即男宠,是供武则天享乐用的漂亮男人,这似乎与历代男性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有一较高低之意,然而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历史上武则天是否真的有面首三千呢?

  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凡夫俗子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位居九五之尊的皇帝了,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佳丽三千”。武则天登上皇位后,已经倍感高处不胜寒,她当然要享受那种唯我独尊、众星捧月的帝王享受,更何况武则天本来就是个性欲极强的人,其丈夫唐高宗体弱多病,根本不能满足她对性的需要,因而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唐高宗死的那一年,武则天已经59岁,正式登基称帝时已经66岁,然而由于她生活优裕,养生得法,仍然面容姣美,丰肌艳态,宛若少女一般,其性欲也不减于年轻妇女,于是决计广纳面首,来满足她的需求,据《旧唐书》记载:“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供奉。”虽然屡次遭到大臣的反对,她却依然我行我素,不断的召纳相貌英俊又体格健壮的男子供她日夜消遣。

  《旧唐书》中记载的较为有名的面首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璆等,他们都是相貌英俊、体格健壮的男人,能够满足武则天旺盛的性欲。据《旧唐书·张行成传》记载,张易之、张昌宗为兄弟二人,他们“年二十余,白晰美姿容,善音律歌词”。太平公主发现张昌宗后将他推荐给武则天,武则天对他的性能力非常满意,因而得到武后的宠爱,后来张昌宗向武则天推荐哥哥张易之说:“臣兄易之器用过臣(指其阳物更为巨大),兼工合炼(又善于炼凡药)”,武则天召见后发现张易之果然“阳道壮伟”,大为欢喜,从此他们兄背弟二人就以入宫修书的名义长居宫中,专供武则天宠幸放纵。

有了开始,武则天便一发百不可收拾。武则天的前半生可谓艰难,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夜观天象,得知武则天日后要做皇帝便将她冷落起来,死后还令她削发为尼,远离唐高宗,可谓饱受了屈辱和辛酸。正是前半生的过度压抑和屈辱让她在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时,产生了一种报复性的放纵,要将年轻时的遗憾补偿回来,要将前半生受到虐待发泄给她的出来,被压抑多年的性欲自然需要释放。如此一来,寥寥几个男宠如何能满足她的需求,于是武则天便下令广泛搜罗英俊健壮的男宠供她享用,根据历史记载,这些面首的来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派身边亲信四处打探,从民间寻找,薛怀义、张昌宗都接过这样的任务,他们甚至以自己为参考,只有跟自己能力差不多的才被选中,否则不予考虑;当时宫中女才人上官婉儿也曾接受过这样的任务,上官婉儿出发前,武则天还就如何挑选男子向她面授机宜:男子鼻子大、隆直,必阳道壮伟。上官婉儿以此原则四处搜罗,遇到合适的就选拔出来送给武则天。

二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亲自试验引荐,这是武则天男宠最主要的来源,太平公主身为武则天女儿,朝夕相处自然知母莫若女,而且她身上也遗传了武则天风流淫欲的血脉,深谙武则天喜好,为了讨母亲欢心,她甘于冲锋陷阵,为武则天做药引子。据《旧唐书》记载,薛怀义就是先认识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见他身体魁梧强壮,又经过亲自测试,发现他性交能力极强,于是引他进宫正式向武则天加以推荐,并说“小宝(薛怀义)有非常材用,可以近待”。武则天便任命他为侍从,陪伴在自己身边,早晚云雨寻欢,甚为满意。张昌宗也是经由太平公主试验后推荐给武则天的,后来张昌宗又把哥哥张易之引荐给武则天,从此两个人都涂脂抹粉,着锦绣豪华衣装,以容貌姣美和阳物壮伟而深受武则天宠幸。这样一来便产生了链锁反应,一个推荐一个,武则天的男宠也就越来越多。

三是男宠的“毛遂自荐”,武则天广置面首的事情传开后,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男人便自告奋通的主动要求进宫伺候武则天,据《旧唐书》载,柳良宾是由自己的父亲推荐的,同时被荐的有侯祥云,“子良宾洁自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吏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奉宸内供奉”。这些敢于自我推荐的人大多都有过人之处,既是外表俊美,又是身体健壮、精力旺盛,武则天大为欢喜,只要能让自己满足的都统统接纳并赐予他们高官厚禄,这样以来,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毛遂自荐”,甘愿成为武则天众多“妃嫔”中的一员。

  通过这种种途径,武则天的面首已经蔚然成观,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公元698年,武则天成立了控鹤监。控鹤监是武则天朝所独设的一种机构,它的设立,大概是与则天女皇的崇道思想有关。公元699年初月,武则天女皇又设立了控鹤监丞、主祭官;到了公元700年初,她又将控鹤监改为奉震府,由张易之、昌宗二兄弟管理,俨然成为历代皇帝的“三宫六院”,张氏兄弟就像是东西宫的“皇后”、“贵妃”,成为武则天“妃嫔”的总管。

   由此看来,武则天“面首三千”的说法虽查无正史,但她广置面首、宠幸男宠当是事实。后世关于武则天淫乱的传说则大多过于离奇,尤其是曲艺小说中,基本把武则天描绘的淫荡放纵、不知廉耻,武则天“面首三千”的说法也大多从这些传奇故事中来,其实在说到历代君王“三宫六院”、“佳丽三千”时也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意味着皇帝后宫的嫔妃非常众多的意思,这样来看,武则天“面首三千”的说法似乎也可成立。

 

  其实,武则天称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朝野开展了一次大的清洗活动,迅速控制了局面,在她的治理下,原本走下坡路的社会又重新焕发出了活力。然而,令武则天始料未及的是,自从她称王那一刻开始起,社会对她的谩骂与诅咒之声像排天的巨浪不断向她袭来,其中,对武则天而言,最为致命的攻击,并非改写了自古以来男人登基称帝的历史,也不是她清洗了一大批权倾朝野的大臣,而是她拥有男宠之事,自古以来,皇帝拥有宠幸的女人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一个女人拥有男宠,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遭到唾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首先被武则天宠幸的男人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白马寺与武则天曾经出家为尼的感业寺只有一墙之隔,因此免不了僧人和尼姑偶尔见面。最为主要的是,两座寺庙同饮一井水,这为冯小宝遇武则天创造了条件。一次,武媚娘(武则天)负责挑水,她来到井旁却根本无法将水从井中挑上来,正左右为难之际,身材高大、健壮有力的冯小宝恰巧来到了井台上挑水,于是他帮助武媚娘将水挑上来,并帮助她把水送到了尼姑庵的大门口,然后自己再返回去挑水,冯小宝这种乐于助人的品性给武则天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这样两人相识了。如果说这次只是使得两人彼此认识的话,那么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却更进一步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众所周知,无论和尚还是尼姑都是戒吃荤腥的,但是冯小宝系半路出家,并非纯正的和尚,因此,他经常会偷偷地外出寻找一些野味烤熟了来吃。一次,他在打水之时见到一只落水的山鸡,于是将它打死,捡来了一堆柴火,到前边树林子里,笼火烤鸡去了。恰巧这一天,武媚娘又负责打水,她来到井台上却闻到从附近树林中传来的烤肉的香味,循声走去,她发现原来是冯小宝在这烤野鸡。就这样,不知肉味的武则天终于尝到了一顿美味的野餐,两人有说有笑地共同分享了这只野鸡。从那以后,冯小宝隔三差五地便会给武则天送去一些诸如狗腿、野鸡腿之类的食物,武则天也经常借打水之名行与冯小宝约会之实,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武则天称帝后,立刻封冯小宝为白马寺的住持,高宗死后,她更是直接将冯小宝带进了宫中,成为自己所宠幸的男人,并将冯小宝改名为“薛怀义”。凭借着过人的聪明,薛怀义迅速被提升为左武卫大将军,封梁国公,后来还多次担任大总管,统领军队,远征突厥。但是好景不长,薛怀义在拥有了权势之后变得日益骄横,引起了武则天的反感,终于指使人将薛怀义暗杀。

  薛怀义死后,武则天的生理需求无法得到解决,于是便出现了第二个男宠沈南蓼。但是沈南蓼尽管很温,由于已过中年,身心比较虚弱,因此满足不了武则天的需求,于是武则天又陷入了苦闷的境地。


   为了满足个人生理上的需求,年近七旬的武则天又宠幸了张易之两兄弟,由于这两兄弟不仅聪明伶俐、英俊帅气,而且精力旺盛,更有侍寝的本领,恰好符合武则天的要求,于是武则天对这两兄弟宠幸有加,封他们为正四品官员,每天陪伴左右。拥有权势之后,二张也像薛怀义一样变得日益骄横,不仅在后宫恣意妄为,而且还经常结党营私干预朝政,引起了群臣的公愤。终于,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策动了“宫廷政变”,杀掉了二张,武则天也被迫还位于中宗。
  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武则天有众多宠男亦并非一定能够成为抹杀其历史功绩的有力武器,尽管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宠幸男人不可能被民众所接受,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女人,也是需要精神慰藉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陷而抹杀武则天对中国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身后的难题——武则天的无字碑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墓碑,可谓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座落于西安西北八十公理的乾县梁山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着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用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是整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
   
    据说,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仙居殿,时年八十三岁。遗言是:去掉皇帝称号,称呼“则天大圣皇后”;与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陵前竖立无字碑。 对于该无字碑的含义,人们说什么的都有。推测其本义,似乎是随便后世评说,其中,显然包涵了深切的不屑与蔑视。我们知道,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惯例,这种评价大体是由男人们从事的;我们无法知道,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她不屑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的男人们吗?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墓碑,可谓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座落于西安西北八十公理的乾县梁山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着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用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是整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碑上无字原因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第四种说法认为,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称武则天为先帝呢?还是称其为太后?二是,唐中宗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却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心怀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进一个21年的“武周”更是奇耻大辱,为了雪恨,故意立碑,让她难堪、出丑。三是,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完没了,那碑就始终空着。这三种说法可信之处在于,帝王一般不会死前下诏对如何撰写碑文评论自己发表意见的。

    第五种说法认为继任者心怀怨愤不愿刻。 武则天在位16年,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参政,到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被逼退位,实际掌握天下大权45年,虽然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患病,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进行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被迁往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她虽然还权于李唐,但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属于“僭越篡位”,为社会主流所不见容,人们之所以当时表面上能够接受,一方面是迫于她生杀予夺大权的重压,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仍视她为武氏之女,李氏之妇。不管怎么说,她称帝改唐为周仍是李唐天下的深深耻辱,因此在她死后要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时,就有给事中严善思等人上疏力阻,只是中宗没有同意而已。

    武则天滥杀唐朝宗室及贵戚令他们心怀怨恨。她为了清除称帝的障碍,“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令“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惋愤”(见《资治通鉴》)。可见她的凶狠毒辣与残酷无情及当政期间血雨腥风的恐怖政治气氛。这不能不让继任者心有余悸,心怀怨愤。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谥号“章怀太子”)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即便她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也几度险遭毒手,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她废黜皇位,贬逐出京。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生性又懦弱无能的中宗,虽然不敢公开否定母亲的废唐建周行为,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如何评价他这个如狼似虎的母亲的一生,是令他左右为难的一件事情,深受其害的唐宗室及贵戚朝臣的争议肯定很大,最后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同时,由于中宗的软弱无能,武氏集团、安乐公主与五王及太子李重俊之间的宫廷权力斗争剑拔弩张,危机四伏,也顾不上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令人磨去,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把持朝政,中宗又没有政治抱负,懦弱无能,在他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皇帝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铭刻了文字,到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后来的当政者将这些文字重又磨掉了。这从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三月时,玄宗皇帝李隆基掌权,下诏毁天枢一事不难看出。唐玄宗对武氏集团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他在率兵扶持父亲李旦(即睿宗)复了帝位后,就将“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见《资治通鉴》)自己登基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周政权的遗留问题,才到开元二年就令“毁天枢,发匠熔其铁钱,历月不尽”。(见《资治通鉴》)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由此推之,为了彻底清除武周政权带来的痕迹,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1000多年后才编纂出来的《乾县新志》、《雍州金石记》等书当然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下这件事情。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的一些笔记小说中,人们就常把武则天作为一个描写的对象,如在《镜花缘传奇》中就有过记载,还有不少小说热衷于描写刻画武则天的种种风流艳史。其中关于武则天的代唐自立的一个预言也成为这些作品经久不衰的一个主题。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而由于当时她身处在一个男权社会,所以她的这种女性身份便不容易为后人接受。在她死后,她在自己的陵寝之前树立了一块无字碑,一切历史的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据说早在唐太宗初期,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谶语:“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意思是说大唐王室中道衰弱,会出现一位女主武王代掌天下。而且在贞观初年,太白金星经常在大白天出现,而不止黄昏时分,这是非常怪异的天文现象。当时负责天文研究的太史令占测的结果是:“女主昌。”这个占测的结果和那条秘谶很相吻合,唐太宗为此心里就总是安定不下来。当时正处于贞观之治,朝廷之上有能之士很多,其中精通天文历算阴阳术数的所在多有,其中就包括当时著名的神通之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李淳风甚至在私下里被称他为“算破天”,他就是而今传得沸沸扬扬的预言书《推背图》的作者。于是,唐太宗立即召见李淳风。
  据说,当时唐太宗向李淳风询问预言的真假,李淳风告诉太宗皇帝“唐中弱,有女武代王”这已是上天所注定的了,谁也改变不了了,并告诉唐太宗“其兆既成,已在宫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孙且尽。”唐太宗听说这个人要杀掉李唐的子孙后大惊,急忙询问应对之计,并问是否可以将天下所有武姓之人全部消灭掉。但是李淳风却劝阻了唐太宗的这种行为,他又说道:“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如果逆天而行会遭受更大的灾祸,他说这个女人当为皇上您所亲爱的人,40年以后她就老了,也许会怀念李唐的恩泽,况且人一老心肠就软了,虽然她能改易唐祚,但到底不能绝唐。如果你仅仅因此而杀掉全天下武姓之人,既不明智也不是一个明君的行为,这是一个定数,上天又会生出更加年轻的来,年轻人喜刑杀,那么皇上您的子孙可能真的就要被杀绝种了!结果,唐太宗李世民就采纳了李淳风的建议,没有再大开杀戒。
 
  不过,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没有兴大狱,大肆屠戮,但他还是对武姓之人十分的警惕,没有放过一些蛛丝马迹,小规模的稽查和清洗活动从来没有停止。例如唐代一个非常著名的将领李君羡就因此而遭受飞来横祸。唐太宗在一次宴请武官的时候,做了一个酒令,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说出自己的小名。轮到了李君羡,他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唐太宗听罢一怔,立刻就想起了“女主昌”、“有女武代王”的预言。但他故作镇定地旋即大笑道:“什么女子竟能如此勇猛!”酒宴之后,唐太宗再根据李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又把守着玄武门,再加上还叫五娘子,就怀疑那个“女主武王”就是他了。于是唐太宗为了防患于未然,就硬给李君羡安了个罪名,说他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把他投入大狱,接着便把他全家老少都杀了。
  然而正像李淳风所说的天命不可违,唐太宗死后,预言就应验了。这“女主”、“女武”,显然不是唐太宗所杀掉的“五娘子”李君羡,而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一代女皇武则天了。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曾追随过唐高祖李渊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武则天从小就志趣广博,展露出非常好的才智,14岁入宫给李世民当了才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母仪天下,但是李世民不喜欢她,她竟一直做了12年的才人,直到最终被迫随着李世民的逝世而去感业寺出家。
  说来,这武则天要才有才,要貌有貌,但是李世民为什么偏偏就不喜欢她呢?原来这与武则天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于是唐太宗就悬赏诸人,有能制服这匹烈马的重重有赏,这是武则天便主动请缨,上前就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唐太宗问其缘故,她则一脸坚决地答道:“臣妾先要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当时唐太宗听完这话后虽然在表面上夸奖了她一下,并表示非常赞赏她的志气和胆略。但是内心却记下了武则天这个人,开始慢慢疏远她。
  武则天也逐渐看到老皇上对于自己很是厌烦,就做了第二手准备,慢慢地勾搭上了当时的太子李治。当太宗死后,她被迫到感业寺出家,李治想方设法地把武则天放出来。恰在此时,李治的王皇后与他的宠妃萧淑妃两个人正斗得火热。于是这个王皇后建议把武则天从感业寺召进宫来帮助自己对付萧淑妃。王皇后劝说李治把武则天引入宫中,于是武则天顺顺利利地入了宫,可是没想到王皇后与萧淑妃两个人最终都被武则天消灭掉。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杀死了,于是李治把王皇后贬为庶人。她为了置王皇后于死地,竟然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杀死以嫁祸给王皇后,可见此人之心狠手辣。
  终于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临朝听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相继架空了两个儿子的统治,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后来她又废掉了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自称大周皇帝。“女武代王”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我国唯一的两位帝王夫妻合葬墓——乾陵,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皇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华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师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俱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命老臣长孙无忌去复查。长孙无忌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得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用等什么,一代女皇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也去,也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的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乾陵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

    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一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的话,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了这里,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巴,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肯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了这里有关。

    武则天代唐是否与梁山风水有关,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不过从梁山的地形来看,双峰高挺,二水环绕,似乎是一个美女静静地平躺在此处,迷人的曲线,高耸的乳峰,以至于难得说清。不管梁山是利阴还是利阳,但它确实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    由于墓主人特殊的身份,以及大唐盛世的辉煌历史背景,陵中必然埋藏着为数甚多的珍宝与文物,这不能不引起历代人们的高度关注。那么,神秘的乾陵地宫内到底有多少宝藏呢?

  据乾陵《述圣记》碑记载,唐高宗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也一定不少。通过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考古工作者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①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③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④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⑤壁画和朱墨题刻。⑥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种类繁多,价值连城。

  而乾陵所有陪葬品中,最为珍贵的应该是武则天的《垂拱集》。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临终时,曾嘱李显,要把她的《垂拱集》作为陪葬品,同她一起埋入乾陵中。

   关于《垂拱集》还有一个故事:当年武氏侍奉太宗时,受李世民影响,也十分喜爱王羲之书法,并勤加练习,可以写一手漂亮的王体行书。有一次,李治进宫问候李世民,李世民考问他《兰亭集序》内容及书法特点,李治竟一问三不知,武则天在旁提示,结果被李世民发现,勃然大怒:“无耻奴才,竟敢提示吾儿,今问你三个问题,若回答出来罢了;否则,拖出去乱棍打死!”李世民自然问的是有关王羲之行书的问题,没想到,武则天竟回答得头头是道,且很有自己的见解,连太宗都佩服不已。

  《垂拱集》共一百卷,是武则天仿王羲之行书书写而成,内容可分两大部分,一是记叙她如何从一个才女到昭仪,后到皇后,最后当上皇帝的过程,是她宫廷生活的日记;另一部分是她治国的经验总结。《垂拱集》记叙了唐高宗、武则天两朝的许多重大宫廷事件,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揭开唐史上许多疑点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同时,《垂拱集》也是武则天在处理朝政之余,以王体行书写成,自然又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

  此外,在武则天的陪葬品中,还有一张她生前非常喜爱的画像,据说是唯一一张武则天的写真画。据说,一天大画家阎立本被太宗召入宫中,他见到太宗身边有一位容貌非常,气质高妙的女侍者,不觉呆住了。原来太宗正是让他来给这位武才人画像的。

  太宗吩咐人备好笔墨,阎立本俯在案上作起画来。不一会儿便画好了,交给太宗。太宗看着不住点头,又递给了武则天。

  这是武则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画像,心中十分高兴,就把画收藏起来。武则天死后,此画像随她葬入乾陵。这是武则天唯一一张可以令后人一睹真颜的画像,其价值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乾陵中的文物不仅引来了贪婪的盗墓贼,同时也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历史学家、考古大家郭沫若生前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可重见天日,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的手迹,一定会石破天惊!”

  当然,至今为止,对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文化界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到底该不该挖,考古发掘到底是保护还是破坏,争论非常激烈。无论如何,这些古人都是我们的祖先。出于中国的传统道德和民众对先人的情感,让这些古人带着属于他们的秘密和珍宝在地下长眠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千百年来,世人多数说无字碑是武则天立的,至于她为什么要立,则众说纷纭。

  然而,这无字碑究竟是不是武则天立的呢?断言无字碑就是武则天自己立的,其“论据”及“论证”如下:

  一曰“有工夫”: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是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的,耗时长达22年,武则天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立无字碑)这件事;

  二曰“有性格”:武则天酷好心血来潮、为所欲为,她一生干了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事。不按常规出牌,便是这女人最突出的性格。所以,自立一块无字碑,又有什么可稀奇的呢?

  三曰“有创意”:武则天不是信手拈来,凭空给自己造了个“瞾”字名吗?历史都认账,甚至都喝彩了,再别出心裁地弄块无字碑让世人开开眼,岂不更是锦上添花了。

  四曰“有对应”: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位置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两碑同时竖起。

  本来还可以找出第五条,即“有遗诏”。怎奈这“遗诏”有点扯淡,且不靠谱,“宣布除去自己的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名义下葬,表示自己仍然是大唐的皇后,而不是大周的开国皇帝。”(《话说中国》之《大唐气象》卷215页)不过,话说回来,即使这“遗诏”靠谱,又能怎么样呢?它是政变胜利者即武则天的死敌公布出来的,谁敢相信它是真的?

  对于上述论据,我有话要说。不错,武则天是有长达22年的时间。可那22年她都在干什么?修宫殿、建佛寺,忙于床第“消费”。甚至70出头,眼看就要行将就木了,还要大兴土木,筑“天枢”、铸铜鼎、造生肖,贪图享受,追求长生!

  也不错,武则天的确“有性格”、“有创意”,可在贪生这张“牌”上,她何曾越过常规出牌,又何曾破过常规出牌?如何长生,如何消费,一个终身都在拨打着这种算盘的女人,居然会不忌讳“死”,不恐惧死,欣欣然忙着去立什么墓碑,好像随时都准备乐呵呵去见阎王似的,这可能吗?

  至于所谓“对应说”,那就更加牵强了。其实,谁都不难看出,断言无字碑为武氏所立的“论证”,不论从态度、观点、方法,还是从逻辑上看,采用的都不过是“提壶术”而已,即哪壶不开提哪壶,需要哪壶提哪壶。谁都知道,这种先有论点,后有“论据”,根据论点找“论据”的实用主义“治学”方式,早就被真正做学问的人唾弃了!

  生前自立墓碑,武则天既没有那个“雅兴”,更没有那个“雅量”。那么死后呢?除非李显秉承其“遗愿”帮忙去立,否则断无此理。这里实际又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武则天会不会有这么个“遗愿”?其次,李显会不会秉承她这个“遗愿”?

  先说武则天。历史告诉我们,她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迫交权的,不久便一命呜乎。试想,一个余怒未消的将死者,该是何等地追悔莫及啊,哪还有心情和来得及向自己的政敌提什么立“无字碑”的奢求?

  再说李显。他是冒着被武则天杀头的风险,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鼎力相助下,通过发动唐史上第二次玄武门之变,重新夺回神器的。内心深处,他与武则天早已不是什么母子了,而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在存有巨大的心理、伦理、情理、利害等冲突的情势下,李显岂肯甘心遂了一个叛家篡国、令他李氏蒙受奇耻大辱,甚至几乎灭他满门之罪的女人的“遗愿”?不要说堂堂一个国君,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断乎也迈不过这道槛的。退一万步,即使李显肯睁只眼闭只眼,张柬之等一帮功臣也不会答应的。这就是说,立不立碑,立怎样的碑,死人武则天是绝对左右不了的。

  因此,我们只能说,乾陵无字碑跟武则天的“圣意”没有任何关系。所谓武则天立无字碑“给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包括“功高德大无须说,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等“五说”在内的毁誉褒贬,都不过是建立在捕风捉影的基础上,是违背史实、常情及常理的无稽之谈。因而,此“千古之谜”实乃子虚乌有!

  当然,乾陵无字碑的存在毕竟是任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如果撇开武则天的“圣意”, 就无字碑本身而言,或许算个“谜”。但是,如果站在李显的立场上,一切也就不难理解了。他需要遮丑、泄愤、毕事、全德……而且,先秦墓碑皆无字,他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