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芝前夫黄汉伟图片:一代女皇——武则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3:47:59

  •  

     



    我国著名的皇帝陵园之一的乾陵建于公元684年,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之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士。作为一代女皇,大家可能会想起汉代的吕雉或是清末的慈禧,可是她们都仅是拥有帝王之权而无帝王之名。唯只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登上大宝的正统女皇帝。这在中国世界记录协会的收录中也是有证可查的。


    武则天一生坎坷波折,历尽磨难,可谓是一个真正经历了风雨洗礼的女人,同时她也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泱泱中华的一代帝王。在她身上留下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是罄竹难书,精彩异常。同时,武则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延续也起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后世对于她的推崇往往都将她摆在了一个奇娘子的地位上,用数不尽的艺术形式来彰显这位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帝王传奇的一生。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武则天作为女人可以在当时男权为尊的帝王之间占据一席之地,可谓是前无来者,后而无续。

    武则天是唐开国功臣武士彠的次女,母亲杨氏,祖籍山西文水,在四川利州(今广元)度过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武则天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复召入宫封为昭仪,进昭仪(二品),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年纪26岁。27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杀死了,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高宗大怒,于是把王皇后贬为庶人。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改制后改名曌。嗣圣元年(684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载初元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上尊号“圣神皇帝”。 武则天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从武则天的传奇般的履历上来看,似乎这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之人,并且这中个性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武则天的这种深层次地缺乏安全感的心态一般人是很难感觉得到的,它们被掩藏在她的精明、智慧的外表下。这也可能是她为什么有极强的权力欲的原因,因为在复杂的、变幻莫测的,稍有不慎就会命不保昔的皇宫里,只有拥有了最高的权力才可能“真正”安全。

    为了得宠于太宗不惜亲手掐死自己不足月的骨肉而嫁祸对手王皇后,终偿所愿。为复入宫廷不惜一女侍二夫,在太宗死后,嫁给了他的儿子高宗皇帝,并贵为皇后。为控制权势不惜废掉自己亲生儿子李显的帝位,另立傀儡李旦。其实后续中还有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共玩一男宠薛怀义,并任用酷吏残杀功臣名将的等等劣迹和丑闻。

    纵观历史上历代帝王家事,无不血雨腥风,肮脏龌龊,有些令人发指或不齿。似乎登帝位者必须如此六亲不认,心狠手毒?或者唐太宗的“玄武门事件”就已经为后世留下了如此的榜样?如果武则天是一循规蹈矩之人,又是一女流,试问又如何登顶称帝?想来这一关乎个人品行的历史评价非我辈可以定论的。

    尽管武则天善谋心计,心狠手辣,但她也兼涉文史,富有才气。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这些贡献至今都存在着深远的影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追随过盛唐两代英明的圣主,武则天对于政治,文化,经济,吏治,甚至军事都颇有些心得。特别是在高宗时期,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亲自批阅过各类奏章批文,为她日后执政掌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远不同于吕雉和慈禧的宵小做派和庸腐的能力体现。

    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乃唐太宗引领,唐高宗传承所带来的一段繁华至极的时期,那时唐的强盛富饶已经到了万国朝拜的境地。而武则天所统治时期被史学界称为“贞观遗风”,可见武则天在对于治下的国家还是可圈可点的。武则天从辅佐唐高宗开始到她自称皇帝,前后执掌朝廷大权近半个世纪。总的来看,她当权时期,大局还是好的。对她持否定态度的宋朝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她“僭于上而治于下”,也不否认她把国家治理得比较好的功绩。

    武则天登大宝掌皇权后的执政初期,武则天大胆任用新派势力,其中就包括史书中记载的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同时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彻底的改制和压服。

    首先是严厉打击保守的门阀贵族,排除对自己有反对倾向的旧势力,用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势力。而这一策略早在她被封为皇后(高宗时期)时就已经开始了。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当时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正是士族地主在衰落,庶族地主在上升的时代。她打击关陇士族、大量提拔庶族地主做官,只是为了镇压反对派.培植拥护自己的势力,但在客观上却符合了潮流,造成士族地主的进一步衰落,促使庶族地主大为发展起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二是实行农桑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延续盛唐繁荣昌盛的景象。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武则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这一政策。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同时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

    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增加以及城市贸易的发达。武周时期的各项事业亦相应发达。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是很太平。当时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而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 武则天很清楚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稳定边疆形势,使国家不被外族袭扰,国泰民安方可政权稳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同时在边地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对于归顺的部族和国家都以温和的民族政策并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开放式的经济交流。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武则天本身就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她所著的《臣轨》,《如意娘》等佳作至今传颂。多年的政坛经验告诉她治国兴邦必须任用大量的人才,所以在科举任贤的方向上做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并将浓郁的文化气息带到了朝野上下。


    武则天认为“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独化,必伫才能,共成羽冀”。她采取各种办法选取人才。她要求内外各级文武官员,都“各举所知”,凡能“定边疆”、“经邦国”的人才,“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她还下诏,“内外九品官及百姓”都可“自举”。凡被推荐和自荐的人,一律允许试做其官,称为试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武则天大开志科,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另外,武则天的治理国家,必须依*贤才,和“取人以器,求才务适”不计门第,不拘资格的用人思想是很有见地的,她的“求才贵广,考课贲精”的作法,对选拔人才也起了积极作用,收到了好的效果。这一点几乎打破了有官宦贵族统治吏政的陈腐惯例,令许多寒门子弟得以以学识入仕为国家出力。

    唐人沈沈即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天授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称为历代科举的必行惯例。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增加了考生的光荣感与忠诚心。以后宋元明清都采用殿试制度。

    武则天“恐人忘战”,也很重视对武将的选拔。武则天曾下《募猛士诏》,长安二年(702年),又创设“武举”,选拔将帅之才。唐中期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武举(武科)和殿试一样,一直被采用到清朝晚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武则天重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唐玄宗时的好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也都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

    正是由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武则天在位时还裁文史,光耀文史。她非常重视古建筑的修建,由她支持建造的著名建筑古迹就有长安大雁塔、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等。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武则天也确实存在用人太滥的问题,但她一旦发现不称职的官员,就予以立即罢黜或处决。固有“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才真贤”和“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代赖多士之用”之说法。足见她对于吏治的宽泛和严苛。


    故此毛泽东曾如此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郭沫若也曾这样说道: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同样作为千古唯一的女帝王自然免不了诸多错漏弊端。这也正是史书对其鞭挞不已的主要原因。这个我们可以小节性的论道一二。

    首先是武则天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放纵其行使“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暴政排除异己,永绝后患。如果说武则天在为妃为后时为了生存而奸诈残忍的话,那么这种妄杀勿纵的铁腕手段倒也符合“帝王之术”。只不过后来如狄仁杰,魏元忠等忠良之臣也不免因此而陷入冤狱。

    至于“男宠”之说据“百家讲坛”学者孟宪实所言:男人做皇帝都有三宫六院,怎么女人就不行呢?武则天不过多了几个男友而已。

    如果就帝王而言不分男女之别,倒也不置可否。但其真正错在让所谓“男宠”干预朝政,特别是在其晚年时期,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导致政纲混乱。

    开科举仕本是一件功德,可是用人无度,士族泛滥导致百姓负担加重,逃户增加,随而破坏了“府兵制”。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的运作和强化。

    将至老年,由于生性多疑,迷信血缘关系,大量任用武姓亲属掌权,使朝纲不振,奸佞横行,买卖官风暴涨,结党营私,腐败之风渐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虽推行文化,崇尚佛道,为后世留下诸多文化瑰宝。可是她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对此痴迷到滥用人力物力财力,奢靡之风肆虐。

    滥杀过甚,以至于骨肉相残,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到最后居然连独当一面继承皇位之人都没有,以至招来后面的“韦后之乱”。

    是非定论自有后世点评。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或慎思这位女皇帝的功过千秋,就功绩而言无可厚非,她足可以媲美历代贤君,亦可称为千古一帝。就过失而言却因是女人而显得有些偏颇不公。无论如何,今天的华夏文明中有她浓重的一笔,而对她的评论就如她那块无字碑一样,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