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金光全集:长征史话:周恩来总理的概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45:43

长征史话:周恩来总理的概括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专稿(一)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行程数万里,冲破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完成了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向陕北的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实现了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民族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60年,曾有外宾问周恩来总理:您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周恩来回答说,就是六个字:路线正确,团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全面展开和根据地的扩大。

 

  但是,1931年1月,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开始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给红军和根据地造成严重损失。中央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集中地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列主义轨道上来,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面对全国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党中央确定了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党中央、毛泽东同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采取果断措施,率领陕甘支队迅速北上,于1935年10月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为红军担负起抗日战争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人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同朱德、刘伯承等人一起,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甘地区胜利会师,实现了全国红军的大团结。

 

  长征的意义及其精神昭示我们:正确的路线是党的生命。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党团结一心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秦利)

 

来源:光明日报 2006年08月23日 

长征路:李德为毛泽东争辩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和长征前期犯有军事指挥错误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下放到红一方面军任职后,跟随红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逐渐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在张国焘欲阻止中央红军北上之时,李德勇敢地站出来支持毛泽东北上的决心。

 

 

 

 

  1935年9月10日,张国焘企图武力阻止中央机关北上行动。中央纵队连夜紧急转移。中央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强调“只有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唯一正确的,中央反对南下,主张北上。”

 

  当时与中央纵队在一起的还有红军大学。但是,红军大学的主要负责人如校长何畏(后成为叛徒),教育长李特,秘书长黄超都是追随张国焘的。红大的学员大部分是从红四方面军来的,教员主要是一方面军干部团的同志。

 

  11日,红大随中央北进途中,在一个已收割过的青稞地休息的时候,陈昌浩派来的十余名骑兵赶到。他们一到就高喊“四方面军的同志回去!四方面军的同志回去!”“你们不要跟他们走!”......

 

  红大教育长李特也极力阻止红军北上,他赶上了正在前进的队伍,大声喊叫:“四方面军的同志不要走了!”“不要跟毛泽东、周恩来他们走,他们是苏联的走狗,要把你们带到苏联去!”“毛泽东、周恩来北上逃跑,投降帝国主义!”

 

  就在这时,李德站了出来,把李特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不许他胡闹,要拉着他去见毛主席。现在的李德已经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独一无二和无可争议的领袖”,坚决主张北上方针。

 

  而李特却执意阻拦部队行动,声称“不去,不去见毛泽东。”李德挥舞着拳头说:“你必须去,一定要去!”二人争吵越来越激烈,面红耳赤,几乎要拳脚相加。李德反复喝道:“北上抗日是正确的方针,不经毛泽东同意,任何人不许擅自把部队拉走。”

 

  正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毛泽东来到跟前,他高声地说“不要吵了!我们都是红军,都是共产党,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打一家人嘛!现在不愿意北上的也可以,以后我们还会在一起的嘛。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就放他们走吧。”这样,李特才带走了一些愿意南下的四方面军的同志,李德则随着中央纵队继续北上。 

评剧《金沙江畔》

  

 

  编剧:薛恩厚、安西

 

  导演:胡沙、张玮

 

  主演:小白玉霜演金秀 张德福演金明 马泰演谭文苏 新凤霞演珠玛 赵连喜演金万德 喜彩春演格桑 魏荣元演乌木 陈少肪演仇力里 席宝昆演捷仁杜宝宇演亚奔。

 

  剧情介绍:

 

  评剧《金沙江畔》根据陈靖的同名小说改编,首演于国庆十周年。

 

  故事描写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进入藏胞聚居地。国民党为达到挑拨藏民与红军的关系的目的而假扮红军掠走土司的女儿珠玛,红军由此遭藏胞误解,被断粮断水。后经艰苦努力,戳穿阴谋,继续北上。

 

  该剧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红军还是藏胞以及敌人,都没有脸谱化的图解,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也为后世留下了在精神和欣赏两个层面上都堪称佳作的经典。

 

  此剧最值得称道的是流派特色明显且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几乎是数不胜数的。

 

 

 

评剧《金沙江畔》海报

 

  新凤霞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曾提到她在当时是由于受“右派”丈夫的牵连才不能扮演她所喜欢的金秀而只能出言珠玛的,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五十年代末期多见的“政治领导艺术”风潮中不多见的“大功”之一件,否则,不仅《格登太子》踪影难觅,恐怕脍炙人口的《小酸枣》也会深埋地下的。

 

  笔者尤其衷爱喜彩春和魏荣元在“抢珠”一场中的对唱,那种张扬的气势和情绪化的声腔音色在整个戏中独树一帜。

 

  这出戏是马泰的成名作,只两段唱,但都很好听,尤其是“高原风景极目望”,抒情的,也是大气的。

 

  小白玉霜和新凤霞在这出戏中的经典唱段比比皆是,无论是独唱还是对唱,都让人百听不厌。

 

  有一个现在看来不可思意的“花絮”从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和前辈艺术家的风范:鼎鼎大名的赵丽蓉居然扮演了一位没有一句台词的普通藏民——这样的角色可说是龙套里的龙套了。千万不要以为当时赵老还不是“大腕”,《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等那时就已享誉华夏。(编辑:郑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