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小组4 3dm:“中共第一笔杆子”胡乔木的传奇一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12:10
“中共第一笔杆子”胡乔木的传奇一生 

——读《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有感

石志刚

2011年08月17日13:07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胡绳同志说:“胡乔木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战线和宣传战线上卓越的领导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他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工作了六十年。他有马克思主义很深的理论修养,有对毛泽东思想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在多种科学领域内具有渊博的知识,勤于思考,敢于独立地提出新的见解。他把自己的一生卓有成效地奉献给了党的理论工作和宣传工作。”胡乔木同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工作、为人方面的介绍和资料又是如此地少,一方面表明了他无私奉献、低调谦虚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代学人没有通过精细的研究将他的学术品格和做人风范呈示出来的疏忽。丁晓平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在搜集资料、访人探学、不断思考、勤于修改的基础上,写了这部关于胡乔木的传记作品,成为读者了解胡乔木勤于学习、追求真知的一生最好的窗口。该书文笔流畅质朴,叙述笔致力求客观,将一个在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身边工作的大秘书胡乔木同志的形象勾勒出来。我从理论性的中肯评价、抒情性的心怀展示和客观性的贡献概述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读书感受。

  理论性的中肯评价

  胡乔木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熟稔,是他不断钻研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著作的结果,也是他先后在毛泽东、邓小平同志身边担任秘书、受到他们亲切教导和认真教诲、进而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结果。同时,他又能够依据自己的富有独创性的理论认知进而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失的贡献。对于胡乔木同志的理论成长道路,丁晓平在该书中通过富有理论色彩的论述,予以细致的揭示。

  当胡乔木来到延安,由于过人的才华和杰出的写作能力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赏识,并成为毛泽东同志的秘书。在毛泽东的身边,胡乔木不仅目睹了伟大领袖如何运筹帷幄,指挥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且还亲自参与到党中央重大理论撰稿的实际工作中,在毛主席的教诲和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丁晓平书中写道:“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因参与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三本中共党史文献的校对和编辑工作,使他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中共建党以来党内高层斗争的内幕,第一次完整地阅读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原著。无疑,这对他后来成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以及后来起草和撰写中共中央各类重大文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重要著作,都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协助毛泽东校对、整理和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使胡乔木对中共发展史的熟悉和完整把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考试’;而对未来的他来说,是使他成长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中共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的一个‘基本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总结党的三十年历史经验和教训就成为统一思想、开创伟业的必然要求。作为毛泽东同志的秘书,这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思想宣传战线的领导人,撰写这部党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丁晓平不仅将胡乔木的艰辛创作构思过程勾勒出来,还能够对他创作的这部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予以理论上的崇高评价:“他一边查找资料,一边阅读文献,一边开始构思。从1921到1951,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30年,是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30年,是筚路蓝缕涅槃重生的30年,是峰回路转取得人民大革命全国胜利的30年。这30年,中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一路走来,真是不容易。直至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580万党员队伍的执政党。静下心来,胡乔木整理着自己澎湃的思绪,是啊,这30年是中华民族由黑暗走向光明的30年,是中华民族由落后迈向文明进步的30年,有太多的苦痛,也又太多的欢欣;有失败的教训,也又胜利的经验,这一切都需要系统的总结,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从历史中看到未来……”万千思绪在胡乔木的脑海中翻滚,他经过认真分析、细致揣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原则、立场来分析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的三十年历程,最终写出了这部令人称赞的党史奠基之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完整叙述和总结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可谓是中共党史的奠基之作。这是胡乔木跟随毛泽东十年来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唯一著作,也是胡乔木在继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新闻发言人之后,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史的人,这不禁让人们对胡乔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毛泽东的秘书还是一个一位中共党史专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改革开放以来,胡乔木凭借着自身的卓越才华、对党史理论的巨大贡献、为人称道的个性品质,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信任和青睐,继续发挥自己卓越的理论才华,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余热,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丁晓平对胡乔木这一时段的理论贡献作了全面总结:“70岁的胡乔木看上去是一位笑眯眯的、说话轻声细语的瘦老头,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如果说1979年起草叶剑英《在建国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是揭开了全面拨乱反正的序幕的话,那么由胡乔木1981年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则是一次清算过去、展望未来、分清是非功过、统一全党思想的巨大工程。而到了1982年,胡乔木主持起草的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和修改中共党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和规划。这些中共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都是在中共中央集体领导下,有专门的写作班组撰写,且经过上上下下甚至几千人的反复讨论,才最终完成的。这些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初步提出和逐步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方针、政策,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是在胡乔木的主持起草修改下才诞生的。”

  抒情性的心怀展示

  胡乔木同志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工作态度的庄重性,更增添了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的艰难性、艰苦性、艰辛性,也更加突出和反映出他的巨大贡献。丁晓平没有把这部传记作品写成一味追求高度概括的文件类型,也没有把这部传记作品写成任意揣测的娱乐书籍,而是在阅读胡乔木相关书籍的基础上,站在胡乔木的角度,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来。这种真实形象的还原,就离不开抒情性文字的表达,只有这种表达,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胡乔木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具体感受。

  青年时期的胡乔木,凭借着过人的才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座国人羡慕的最高学府。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他不仅学习各种知识,还在时代风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进步的爱国组织活动,积极向中国共产党组织靠拢。当他的革命活动被暴露,清华大学校长找他谈话,为了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革命道路,他离开了清华大学。同时,他又因为自己抵制王明的错误的“左倾”思想而受到打击和排挤。丁晓平对胡乔木此时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真实地描述:“这或许是胡鼎新(胡乔木)最为苦痛的一个时期。清华大学读书的梦想已经化为泡影,如今又失去了组织的信任,可谓举目无亲。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孤独有时候也会变成一种力量,只要信仰在,只要有信心。没有了组织上的工作,胡鼎新觉得自己反而有了更多的读书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他便辗转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间,一边在课堂旁听老师讲课,一边到图书馆看报读书,抓紧自学。”

  1945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重庆谈判”就是这一年的“特殊”之处。经过仔细商讨和估量,中共中央同意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胡乔木作为毛泽东同志的秘书,很荣幸地跟随毛主席一起来到重庆,见证了国共和平谈判的那一重要历史时刻。毛泽东同志来到重庆以后,参加了很多宴会,积极地宣传了中共的和平建国主张。在参加完孙科举办的宴会后,热诚的山城人民涌现出来,围住了毛主席。一位老人惊呼“我看见了毛泽东”之后,令胡乔木陷入了深思:“目睹如此感人的场面,胡乔木一下子想起了延安送别的情景,他没有想到重庆的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到来是如此的热情和热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显然,毛泽东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已经深入人心。看着成千上万的人流,听着这如雷霆般发自内心的‘毛泽东万岁’的呼喊,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胡乔木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1966年,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四人帮”的迫害,胡乔木不得不离开自己在中南海的居所,不得不离开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不得不真正离开毛主席秘书这个光荣的职业。作为一代才子,胡乔木为党和国家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然而被迫的离开,无论从情感上来说还是从道德来说,对他都是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就这样,胡乔木的家搬到了离天安门并不太远的南长街123号,有无奈,也有辛酸。但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并不能掩饰胡乔木内心的翻江倒海——他知道,离开了生活17年的中南海,意味着他将真正地离开毛泽东,离开中国政坛。

  客观性的贡献概述

  胡乔木因为生活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由于自身的出众才华,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走到了毛主席的身边,成为了毛主席的秘书,后来又主管党和国家思想宣传工作,再后来成为邓小平同志的秘书,继续发挥着余光余热。纵观他所走过的人生历程,他的个人独特性印记深深地烙在了时代发展的年轮中;纵观他所作出的贡献,他的无可替代性特征深深地印在了史书青册和人民心中。丁晓平在书中,对他在各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向人们展示,也让人更加怀念一代理论大家。

  宣传和理论既有着不同的概念,又还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党和国家层面来看,宣传更具有政治意味,它担负着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阐释的重大责任;从个体层面来看,理论更具有学者专家气息,它要求专家学者能够透彻地把事情的本质和规律讲清楚。胡乔木作为中共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人,承担起了中国宣传工作的重责,负责阐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方针;胡乔木还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具备了专家学者的理论品质,并对一些学术问题能够进行自己的发挥和延伸。一身兼二职,宣传者和理论者的双重角色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宣传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很容易被流言所攻击;理论如果不进行宣传,也很容易被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换句话说,宣传有了理论的支撑,宣传工作就更有逻辑力量,更能有利于工作的展开;理论如果配合上宣传,可以将理论更加完善更加提升其品质。丁晓平在客观评价胡乔木的贡献时,也是从胡乔木的宣传工作者和理论专家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的。既是宣传理论大家,又是政论写作的大师,胡乔木为《人民日报》的评论工作真可谓殚精竭虑,夜以继日,付出的劳动和心血,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粗略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他仅为《人民日报》撰写和审阅修改的评论文章总计近500篇,其中国际评论约200篇。而此间他花费在审改评论稿件上的时间、精力和心思远远地超过了他执笔写的40余篇社论上。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的象征。语言又是文字的集萃,代表着这个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丰富内蕴和文化气息,带给国人不尽的自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语言文字因为其繁琐难认难写而不便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站在时代的潮头,吸取现代科学的力量,对中国语言文字进行改造,也就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到议事议程上来。胡乔木在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的标准化、正规化和现代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标准化、正规化和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步确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积极推动报刊文章的白话文化,改革政府公文的文体和程式,提倡汉字横排,普及语法修辞和语言规范化的知识,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实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一系列的语言文字工作都是在胡乔木的具体安排和指导下进行的。毫无疑问,胡乔木领导的这次文字改革运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让今天以至将来每一个使用汉语的人都深受其益,可谓功在千秋!

  俗话说:“学无止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旅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学人孜孜不倦地探求知识、追求卓越的感人画卷。这些学人从来没有“知足”,没有“满足”,而是在连续地不间断地攀登着人类科学和知识的高峰。胡乔木更是如此。他不仅在年轻时期就不断学习、钻研各种不同的知识,年老之时,更是老当益壮,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以一种更加前卫和卓越的姿态在探究新知和追求知识方面收获自己的果实。作为学贯中西的革命理论家,古稀之年的胡乔木思想依然是异常活跃,天马行空,与时俱进,依然孜孜不倦地阅读、汲取中外思想理论方面的新情况、新观点、新理论,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而对中共的历史那更是了如指掌。

  胡乔木同志作为中共第一“笔杆子”,是党和国家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高尚品质的肯定和认可。他能够在风云际会的年代中,得遇毛主席,并且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涯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他能够在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得遇邓小平,并且在共同的应对问题、制定决策中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理论之花,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也是他选择了时代的必然结果。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读书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