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色霸气视频:“农村娃”难入名校坎在哪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15:27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1-08-30 08:41  责任编辑: 苏向东


8月28日,福建南靖县上洋村的庄文鹏今年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图为庄文鹏高兴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和父母在一起。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近期,国内各大高校新生都陆陆续续开始报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开学伊始,关于“寒门子弟为何离名牌大学越来越远”的讨论愈发激烈。这一现象是否真的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地方重点高校和乡村中学,一探究竟。
8月27日,是北京大学2011年新生报到的日子,3164名本科生中有多少人来自农村家庭,成为“寒门难出贵子”舆论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北大没有公布相关数字。来自北大学生资助中心的统计,新一届北大新生中约有20%来自经济困难家庭,这20%中近70%来自农村。北大农村生源虽然没有确切数字,但估计与清华大学之前公布的县级生源占1/7的比例不相上下。
几日前,记者在东南大学新生报到现场特意就“‘农村娃’离名牌大学越来越远”的问题采访了该校相关领导,得到的答复是“农村学生总体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近四年来,该校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分别为36.4%、 34.1%、34.8%、3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提供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出这种变化趋势。2007年,该校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为42.8%,2008年为42.2%,2009年为40.5%,去年为44.1%,今年为40.5%。总体而言,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横亘在寒门学子努力求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道“坎”?
■自主招生:是“坎”,也是机会
在北大迎新现场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设置的“绿色通道”接待站前,记者随机采访的三位农村家庭学生,都参加过北大举行的自主招生考试。
元培学院的刘钢贤来自湖南邵东,在家乡的小山村读的小学,初中、高中就读县一中,父母在县城打工,两人的月收入2000余元。即便家境如此,他们还是出钱让刘钢贤来到北京,参加北大、清华两所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来回一共花费6000余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刘钢贤高考成绩突出,在录取中没有用到自主招生的加分,但是,他和父母都觉得很值得。“在我们眼里,只要多一个机会,有些负担也愿意。”
法学院的刘邦娇父母仍在云南富源县农村务农,来自曲靖一中的她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自主招生笔试,在她看来不是太大负担,很遗憾她没有通过笔试。“如果我通过笔试,家里肯定支持我到北京面试,在我们眼里,自主招生意味的不是负担,而是更多的机会。”光华学院的付英娇来自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父母在桦川县农村务农,当时她自荐报考北大自主招生,但没有通过初审。
可见,对于自主招生,学业成绩优秀的农家学子仍是心向往之,并且有机会自荐、笔试,来京面试。
但是,他们也反映,自主招生对不是在当地高中名校就读的农家学子,的确是一个“坎”。像曲靖一中、大庆实验,都是当地高中名校,学校对自主招生的信息了解很多,这有利于学生报考。“我的初中同学,大部分是在县里读高中,他们基本上对自主招生了解不多,也很少参加。”刘邦娇和付英娇都这样说。据介绍,她们所在的农村,只有县里中考的第一名才有可能被地级或省级高中名校录取,所以,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参加自主招生还很遥远。“不在名校的农村学生有点吃亏,没有其他途径,只能拼高考。”如此拼下来,还是拼不过名校学生,桦川县自2004年以来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的农家学子,而大庆实验中学今年考上北大20人,清华25人。
■高中教育质量不均衡:一道最大的“坎”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省级、地级、县级间高中教育质量发展的不均衡,是农家学子难入名校的最大一道“坎”。
“我的初中同学,成绩和我不相上下,中考成绩只和我差8分,当时留在县里读高中,今年高考也考到北京,但是一所211学校。”付英娇说。同样,刘邦娇的初中同学,在县城读高中的只有个别几人考上了大学。
在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升大学3个节点中,刘邦娇和付英娇认为,初升高是决定农家学子能否今后进入一流大学就读的关键点。付英娇中考是县里第一名,但是进入大庆实验中学后,第一学期成绩很不理想,但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最终当年她高考成绩名列黑龙江第二名。除了自身的努力,她认为高中给她的优质教育更关键。“我的表弟生在农村,小学、初中都是在县城读的,教学质量一般,高中进入昆明云南师大附中,一开始成绩不好,但越学越好,后来考上清华。”在绿色通道现场服务的生命学院大四女生陈曦对记者说,对高中至为关键的作用进行佐证。
显然,提高县级高中的教学质量,是提高农家学子进名校就读率的关键。与此同时,高中名校对地级、县级优质生源“吸血性”的招纳也必须两方面看待,一方面,其影响县级高中生源质量,但如果初中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县级高中和名校高中表现不一,解决县级高中的质量问题就是第一位的,单纯限制名校高中招生,反而让一些农家学子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这是一个解决起来必须同时注重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地域不同,“坎”不同
“我进到考场,拿到自主招生试题的那一刻,才知道自主招生的试题题型是这样的。”身在西部云南的刘邦娇深感自己在信息方面的缺失。同样是农村生源,但在大庆的付英娇说:“自主招生题型市面上有许多,买一份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同样是高考报志愿,“县级中学的同学付出很多,老师也很尽心,但他们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就拿高考信息来说,他们信息获得明显没有那么灵通,他们能参考的只有招生简章,我所在的高中,除此之外,我们会发一张进入高考报名系统的卡,可浏览的信息就很多。当然,省会城市的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就更多。县级、地级、省级中学生的信息量明显不等。”刘邦娇说,因为不满18岁,没有到法定可以去网吧的年龄,暑期没有上网的刘邦娇根本没有什么信息渠道。“桦川县是个贫困县,很多学生连自主招生都不知道。”付英娇说。
信息不对称,即呈东、中、西部不等的态势,又呈省级、地级、县级、乡镇级不等的态势,成了困扰农家学子不大不小的一道“坎”。
■师资结构不均衡:孩子“坎”在了“起跑线”
“老教师占编制不退休,新教师难上任无编制”,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公平化的今天,农村师资队伍不均衡现象依旧显著。江苏省淮安市石湖中学校长王建中分析道,“农村教育无法注入新思维,只能是一潭死水!”
记者来到苏北阜阳的一所农村小学:安静的校园里,不时传来夹杂着方言的讲课声;搁置在教室角落里的电脑和投影设备都已落满厚厚的灰尘。“我们学校绝大部分都是老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3以上。”该校校长满脸无奈。据了解,苏北偏远地区许多乡村学校,已连续五六年没有录用新教师。“如今,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老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授课技能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新实验小学校长杜庆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