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爱小妻全文免费阅读:黄河三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27:20

黄河三题

哲夫

《人民日报》(2011年08月31日  24 版) 

  节水

  毛泽东在世时曾经说过:“你可以蔑视一切,但不可以蔑视黄河。你蔑视黄河就是蔑视我们这个民族。”华国锋生前题写的黄河壶口拱门,一边写有“母亲河”,一边写有“民族魂”。这六个字,足以见得黄河的凝重与庄严。黄河世代养育着沿河子民,如今除满足黄河沿岸九省区外,还要供水天津、河北等省市饮水。黄河流量并不大,只占中国淡水的2%,浇灌了12%的耕地,养育中国15%的人口,可谓真正的母亲河。一方面母亲乳汁逐年递减,一方面沿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加,大水漫灌之风屡禁不绝。欧阳修生前对奢靡浮华不实之风深恶痛绝,他说:“弃末反本,小巧之工尽捐;革故取新,见素之风可美。”“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曷若剞劂之功靡施,大巧若拙;刻镂之华尽灭,其德乃真。懿之隆者,非假饰以为资;俭之至者,匪奇淫而是觉。由是而复归乎朴。” 

  若不杜绝奢靡浮华不实之风,有多少水资源经得起轻抛浪掷?面对自然世界,我们习惯了居高临下。我们说鱼儿离不开水,可是却忘了,人和鱼儿一样离不开水。毛泽东生前曾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细想,水利岂止是农业命脉,还是工业之咽喉,国民经济之瓶颈,更是人赖以生存之要素。水能屈人之兵,一座城市甚或一个国家如果十天没有水会当如何?所以说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国家出台一号文件,就是为了保护日见污染日见匮乏的水资源。光是上边重视根本不够,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更要沿黄各省、市、区、县和方方面面配合才行。忽焉回首,忆回建国初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八个大字,究竟哪里去了?褪色乎?忽略耶?是束之高阁?还是弃如敝屣?

  断  流

  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黄河管理,河官享有种种殊荣,河防重似国防军防,可调周边兵马,遣天下徭役,连三公九卿一品大员进京都不可鸣炮,但皇上钦许河官进京可以鸣炮三响。民国建立黄河水利管理委员会,成立流域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先有河务局后有黄河水利委员会。之前,我对黄委会在枯水期从水库中往黄河里注水,使黄河维持水体不至于断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过去我以为在黄河即将断流时,从水库中放水维持河里一脉流动,有误导上下视听的作用,让国人误以为黄河水情已经好转了,而事实是并没有根本好转。黄河不再断流,国家和国人的眼珠便可以淡定地从黄河上移开,去关注别的事情。

  这次黄河采风使我认识到黄河不断流在自然生态方面的好处,这样可以挽救黄河中的濒危鱼种,例如多年不见的黄河刀鱼,重新出现并恢复了洄游,也使黄河沿岸湿地的生态得以正常维系,不至于因黄河干涸而殃及生物的多样性。运城关帝庙有蟠龙石柱数根,龙爪之间抓着各种物事,其中有两根龙柱之上,甚至还抓着一头小猪和一只甲鱼,这图腾是在告诉人们,只有河水不断流,才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黄河不断流,是黄委会统一调水的结果,水情并未因此而根本好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黄河水量总体是在逐年下降,迄今为止每年比过去减少近50亿个流量。

  悬河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不无忧虑地问王化云:黄河涨到天上怎么办?

  在华北大平原出现堤防之前,黄河如一匹无拘无束的奔马,流经之处不断淤积,淤高之后又会侧“滚”向另外一条相对低洼的流路,泥沙就这样摊铺在黄河的冲积扇上。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年平均为16亿吨,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5公斤。与国内外大江大河相比,水量仅为长江的1/17,而泥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战国时期黄河下游的堤防已具有相当规模。堤防使放荡不羁的黄河受到相对的约束,到西汉后期河南浚县已经河高出民屋。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2540年间,黄河决口年份为543年,决口次数达1590次,改道26次。

  历史上黄河百年一泛滥,泥沙数度淤埋开封城,现在的开封城下埋得还有三座城池。由此可见黄河水患的威猛狰恶。屡淤屡建,屡建屡淤,人类的顽强亦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迄今,黄河已安澜一甲子还多。安澜的代价是河槽淤积量已经达到全断面淤积量的90%,局部河段高达93%。加上源头雪山融化,补给水量持续减少,地方截流引水和工农业用水量连年增大,黄河水量年年递减,多次断流,无法循序入海。黄河流速的减缓,造成冲淤能力弱化,沿黄两岸之间淤积泥沙近百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高出背河地面4—6米,河南和山东头顶一盆水,据称最高处已经有27米高。这个问题在困扰着所有的中国人。

  水土

  治理黄河是一个很复杂很漫长很纠结的问题。简单管理和治理容易,但要悉心地从根本上进行管理和治理,却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要正本清源,要想让黄河水情从根本上好转,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从黄河源头开始的对黄河流域的立体化治理,不仅是水土保持,还需要因地制宜的真正意义上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采访中发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不幸陷入一个这样的怪圈:建淤地坝、拦水渠、挖鱼鳞坑等,目的是不流失水土,使沙不下山,水不出沟。遗憾的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黄河的泥沙总量似乎也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少,反而因为水不下山导致大量的径流不能进入黄河,雪上加霜,使黄河的水量为之更加匮乏了。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有所收获,近年来一直倡导在水土保持区种植各种各样的经果林,而许多经果林的种植,实质与种粮食并无二致,根本无法生成植物群落,形成的保土和蓄水的郁被度,反而使土地更加裸露,土壤更加破碎。相反没有垦殖过的一些原生态的山头却被灌木和草棵覆盖的很好。那一点被坝堰羁绊在经果林水土保持区的没有下山的水,太阳一出就蒸发殆尽,而黄河水量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充。

  各自为政的治理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每一个地区都相对变成了一个孤岛,使每一个下游地区的沟渠之中,都失去了自然过水的滋润,使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似乎也有治水的辩证法,不拘一格正本清源封山育林恢复原生态植被,如同疏和导,而人为的机械的拦截手段犯的还是那个治水的大忌: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是缓解水土流失,却成为了黄河水量之所以逐年递减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陷入这个怪圈之中的,不仅限于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