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天武圣 笔趣阁:史前作品 《岩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57:27
作品缩样 名称 类型 注释
彩陶罐 半山类型 高15.4厘米,口径12.8厘米,1975年甘肃省兰州沙井驿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陶瓮 半山类型 高34.5厘米,口径17厘米,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陶虹缸绘鹳鱼石斧图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器高47厘米 口径32.7厘米 这件陶缸发现于河南监汝阎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器型属于庙底沟型,鹳鱼石斧图绘于陶缸腹部一侧,以红棕两色画成,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渔猎生活,是我国原始绘画中难得的一件珍品。河南省博物馆藏
鸟鱼纹彩陶葫芦瓶 仰韶文化 高29厘米 口径3.5厘米 底径6.5厘米 1976年陕西监潼姜寨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馆藏
五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2.6厘米 口径32.4厘米 底径10.5厘米 1975年陕西监潼姜寨出土。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馆藏
原始地画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秦安县大地湾遗址F411室内地面。画面内容带有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含义。 属新石器时代的作品
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鱼鸟纹细颈瓶 半坡类型 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几何纹钵 半坡类型 左,高9厘米,口径14.8厘米,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彩陶鹿纹盆 半坡类型 高16.2厘米,口径42厘米,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彩陶鱼纹盆 半坡类型 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人面彩陶瓶 仰韶文化
彩陶钵 马家窑类型 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1975年甘肃省临夏水地陈家出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钵 马家窑类型 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1975年甘肃省临夏水地陈家出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舞蹈纹盆 马家窑类型 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瓮 马家窑
彩陶盆 庙底沟类型 高18厘米,口径38厘米,山西省洪洞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彩陶涡纹曲腹盆 庙底沟类型 高20厘米,口径33.3厘米,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彩陶花瓣纹盆 庙底沟类型 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双耳罐 马厂类型 高12厘米,口径9.5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出土,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藏。
作品缩样 名称 类型 注释
舞蹈牧放战争图 云南沧源地区岩画 材料:岩石敲錾 画面约纵360厘米 横200厘米
阴山崖画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阴山岩画
阴山山脉横亘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段为狼山。自1976年开始,在狼山地区,东起乌拉特中旗,中经乌拉特后旗、噔口县,西至阿拉善左旗,东西长约300公里的狭长地带,发现了上万幅岩刻图书,学术界称之为“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中的图像,有动手狞猎、放牧、车辆、列骑、战争、舞蹈、天体、神灵以及各种印痕符号等。其刻制年代,经专家鉴定,最古老者可达旧石器时代晚期,大多完成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前后历时上万年。从岩画痕迹看,作画方法其本为两种,即敲凿法和磨刻法,到晚期才出现线刻的方法。截止目前为止,它是我国发现历时最为久远,内容最为丰富的岩画宝库。
阴山岩画中,有人面图像多处。
阴山岩画人画纹 长70厘米 宽90厘米
阴山岩画双人面纹
阴山岩画逐鹿图
阴山崖画射手图
祁连山崖画群羊竟奔图(长70厘米 宽90厘米) 春秋至汉
1981年在祁连山北麓肃北县境内几条山沟里发现大量岩画。题材内容颇为丰富,动物画面较多,有象、虎、犬马、野牛、山羊、骆驼、大角羊、梅花鹿等。此外,还有表现狩猎的画面。狩猎图中多有人物出现,观其服饰特征,像是春秋至秦汉的作品。刻制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与内蒙阴山岩画有共同之处。
祁连山岩画行猎图
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 黑山崖画 纵25厘米 横22厘米
黑山岩猛虎捕食图 甘肃黑山岩画为河西地区西汉以后所不见,这种具有古代少数民族特色的服式和发饰的岩画,岩画主要表现的古代少数民族,可能是春秋至西汉初期活动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或乌孙族所画。
黑山岩画操练图 长120厘米 宽98厘米 黑山地处嘉峪关市西北方向,在迄今了现的一百余幅黑山岩画中操练题材是仅见的。 此图以众多的的物,多层次的组合,再现了古代少数民族操练习武的景象,可能是春秋至西汉初期活动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或乌孙族。
广西花山庆典牧放图 中国战国至东汉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 广西花山岩画 花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边。临江一面,崖壁如削,在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绘满大大小小的人形,间以巨兽、铜鼓、铜锣、藤牌等图像。所绘人形达一千三百余个,其中大者3米,小的仅仅30厘米,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如此繁复壮观的岩画画面,不但国内仅有,世界亦属罕见。关于崖画的内容,众说纷纭,或谓凯旋归来的庆典,或谓狩猎后的歌舞,或称出征前的誓师。近年来较多学者认为,应是骆越先民祭奠神灵的巫术舞蹈。
广西花山岩画战争
广西花山岩画操练图
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 新石器时代 长280厘米 宽400厘米 石器磨刻 将军崖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的锦屏山脚,此图把植物人格化,由禾、田、人组成,正是稷神的形象化。
西夏类人首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由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银川平原相环绕,山势总体呈北北东走向,全长二百余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贺兰山也是我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有猃狁、姜戌、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贺兰山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一些水草丰茂的沟崖两侧的岩石上和一些山前丘陵的基岩上,从北到南分布极广,相对密度也较大,涉及全区二市(银川市、石嘴山市)六县(惠农县、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宁县、中卫县),计有麦加井、翻石沟、大树林沟、红果子口、黑石峁、韭菜沟、龟头沟、白芨沟、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头沟、贺兰口沟、苏峪口及回回沟、口子门沟、四眼井、芦沟湖、石马湾、黄羊湾、苦井沟和大麦地等二十余个地点,调查岩画万余幅,登记、拍摄、拓描近两千幅。
贺兰山岩画的内容较为丰富。以动物为内容的图像占大多数,其次有人物、人画像、车辆、工具与武器、建筑物、植物、天体、手印和脚印、动物蹄印、文字题刻和一些抽象的符号图像。
岩画和文字
“人面猴” 刘泉龙摄
“太阳神”图案
古老神秘
贺兰山岩画
人首像
祭神舞蹈图 华山崖画 北方地区岩画
乌兰察布岩画巫舞图 新石器时代 乌兰察布岩画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北麓达而罕茂明安镇,和乌拉特中旗一带。《巫舞图》凿于达茂联合旗百灵庙东北一石崖上。其造型夸张,可能是一女巫,正在跳一种娱神的舞蹈。
云南沧源岩画太阳神巫祝图 新石器晚期 沧源岩画1965年初发现,现已发现10个点,分布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的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澜沧江支流勐董河流域河谷地带的山崖石壁上。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两区境内.
灰陶尊刻日月山形纹
作品缩样 名称 类型 注释
彩绘龙纹陶盘 龙山文化 直径35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猪纹黑陶钵 河姆渡遗址 时期:新石器时代 规格:高11.7厘米 口径21.7-17.5厘米
彩陶片 河姆渡遗址 高8.5厘米 宽5.4厘米 1973年河姆渡遗址T16出土,夹炭陶,绘有棕色纹黑褐色图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几何线条纹彩陶 新石器时代 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宗教习俗的差异的不同,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红黑相同,朴素而匀称,流畅而简洁。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西安附近的半坡、甘肃的永靖,皆有大量的遗存。
双大耳罐 齐家文化 高10.5厘米,口径7.5厘米,青海省大通县出土,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
彩陶瓶绘卧蛙纹 新石器时代
涡卷纹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
涡纹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