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凰郡主结局:黄金会不会出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5:36:04

 

小心黄金起泡泡

编者按:Arcus Research驻东京分析师彼得-塔斯克日前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称,历史经验表明,黄金并非安全资产。他指出,黄金不会成为价值储存手段,而是注定将遵守泡沫动力学。当泡沫破裂时,黄金通常会回归泡沫前的估值。2001年,黄金的实际价格并不比1972年高。如果历史重演,这将让黄金看涨者“哀哭切齿”。以下为全文。  

  圣经中一个有关人才的寓言故事给黄金市场提出了及时的警告。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将自己的家产分给3个仆人。前二个仆人都把资金用来做生意,获得了不俗的利润。第三个仆人害怕亏损,把分得的钱埋在了地下。主人称赞了前两个积极理财者的表现,却把这个金本位支持者抛弃在“外面的黑暗”之中。

  在当今世界,实际上很多财富正被埋入地下。所有被开采出来的黄金都还在世上。根据目前的金价,总价值约为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全球正把与德国、中国和日本股市总市值大致相当的资金,用于储存这种不能开花结果、也不能使用的资产。黄金最近令人眩晕的上涨随后突然下跌,上周周二至周三,金价每盎司下跌了160美元一直被归因于投资者对银行体系、纸币以及工业国家的政治领导力丧失了信心。

  担忧肯定是一个原因。当美国自由主义政客、长期批评美联储(Fed)的罗恩-保罗(Ron Paul)最近透露,他的前十支持股都是黄金和白银矿业股票。这一消息在博客界引起了普遍反响。按照黄金和白银博客(Gold and Silver Blog)上的说法,“保罗已采取措施保护自己不受美联储政策最终会对美元价值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美国普通人最好追随他的脚步。”

  黄金交投清淡,供应受限,因此如果美国人真的涌入黄金市场的话,金价可能会进一步大幅上涨。但是不考虑价格的话,黄金是一项安全资产吗?

历史经验表明并非如此。上一次黄金牛市始于1971年,当时,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另外,上世纪70年代黄金出现牛市,正值各工业国通胀全线飙升,而政府债券处于毁灭性熊市。黄金狂热只是投资者从金融资产逃向硬资产这一更广泛趋势的一个侧面。而这一次,政府债券处于牛市,收益率位于几十年来低点,而CRB大宗商品指数仍徘徊在2006年水平。

这种错乱的结果是,按实际价值计算,本世纪的黄金牛市实际上已可与上世纪70年代的疯狂涨势匹敌。那么,现在为什么还要投资黄金?为什么不通过股票自保?毕竟,私营企业发行的股票也是一种货币,股票持有者不同意,其供应量就无法增加。

  有人可能辨称,鉴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下的巨大涨幅,目前美国股市并不廉价。确实,但即便如此,股票也比黄金便宜。自1971年以来,标普500指数实际上涨了100%,而实际黄金价格却已上涨700%。

  多次经历大幅修正的股市看上去表现更好。相对于黄金,日本东证指数(Topix)以前只有一次比现在更廉价,即1980年上一次黄金狂热的最后阶段。

  美国房价目前的情况可能也类似。相对于黄金,Ofheo房价指数还不到1980年低位的10%。房子可以住人。公司股票可以产生红利。黄金却什么都不会产生,因此无法凭借其本身对它估值,而只能作为衡量投资者对其它资产厌恶程度的指标。黄金不会成为价值储存手段,而是注定将遵守泡沫动力学。当泡沫破裂时,黄金通常会回归泡沫前的估值。2001年,黄金的实际价格并不比1972年高。如果历史重演,这将让黄金看涨者“哀哭切齿”,就像故事中的第三个仆人那样。

  本文作者是Arcus Research驻东京分析师

ixon)关闭了“黄金窗口”,结果导致黄金井喷式上涨10年。在上一次抛物线式的金价飙升过程中,购买黄金被证明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因为接下来黄金进入了一个长达20年的熊市,黄金实际价格下挫80%。

现在距离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出售英国央行(BoE)黄金储备已过去10年,此举标志着熊市的结束。此后,金价已上涨6倍。这一涨幅虽不及上世纪70年代的15倍涨幅,但仍可与那些著名的股市过度上涨的例子相提并论,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经指数(Nikkei)、90年代的纳斯达克指数(Nasdaq)以及2004年至2008年的上证综指。

 

 

 

63上市公司中报出错说明了什么?

2000多家上市公司,今年竟有63家中报出错,其中还有把去年中报当成今年中报发布的。如此高的错误率,反映出上市公司对于定期报告的漠视程度,中报经层层把关,到最后还有这么多错误,已经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重视程度的事情,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又拿什么来回报投资者,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回报投资者。

本栏以为,上市公司中期报告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从报表的编制到核对再到最终领导签字提交,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严格认真、准确无误。但现实却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错误并不少见,其中很多还会对投资者造成重大误导。

  现在的上市公司公告出错,也就是次日发布一个更正公告了事,然而根据错误公告买入或者卖出股票的投资者,很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实实在在的投资亏损,那这个损失应该由谁负责?只能是投资者自认倒霉。于是现在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也不敢特别信任,更不用提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了。

  造成上市公司对定期报告不重视的最大原因还是心里不重视外加犯错成本太低。对于定期报告,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员往往因为惰性而并不认真核对。假如制作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参照制作报纸的流程,效仿记者、编辑、校对层层把关,如果出现见报差错,大家一起挨罚。证监会制定出报告编制人员、核对人员、签字领导共同对定期报告负责,出错了大家一起受罚,那么定期报告的错误率将会大大降低。

  虽然说这样的连坐制度未必能够根治定期报告的错误,但是2000多家上市公司,出错的中期报告最多也不应该超过10家,63家的数量确实太多,而且目前中报还没出完,后面还有没有错误谁也说不好。

  对于投资者而言,也要积极面对现在定期报告的糟糕状态,尽可能地不要误踩陷阱。投资者应该做到,当看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数据公告时,一定要加以核对。如超高的每股收益或者成长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净利润除以股本或者今年净利润除以去年净利润加以核实,至少简单的计算错误投资者应该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

  还有很多投资者无法自行发现错误的公告内容,可以给上市公司打电话进行核实,如果是工作人员编制报告时犯的错误,通过电话询问或许能够发现,多打点电话,少亏点钱,总不是坏事。

  很多本不应该由投资者承担的责任,却不得不让投资者自己负责,希望证监会早日完善政策,让上市公司错误报告的责任人承担应有的责罚,以让定期报告更加正规、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