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花:台湾糖业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8:03
        制糖的主要原料有两种:一种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甜菜〔Beet〕,又名菾菜或莙荙。甜菜糖在我国东北黑龙江一带曾有生产,但产量不多。欧洲德奥两国则为甜菜糖主要产销地区。另一种就是原产地在热带亚细亚的甘蔗〔Cane〕,又名诸蔗或都蔗。地处亚热带的台湾,生产季节漫长,雨量充沛,适于甘蔗生产,中国闽粤地区也有种植用以制糖。    据史籍所载,春秋战国时楚国大臣宋玉所作招魂赋中,“有鳌臑包糕有柘浆”,和汉书礼乐志引郊祀歌“泰尊柘浆折朝醢”等句中的“柘”就是蔗,柘浆也就是可饮用的蔗汁,可见当时还不知道蔗汁可以制糖。后至三国时代,有蔗饧的出现,就是如麦芽糖之类的一种稀薄糖浆。这种蔗饧也非中土所产,而是现在越南交趾地所呈献的。此后也渐渐有人发现以蔗汁熬干制成所谓的石蜜。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曾说:“取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轻,谓之石蜜”。至于以蔗汁制糖,据传系唐太宗李世民自印度学来的,至宋朝时期炼糖技术更有进步,已可将糖浆炼到更高质量,经结晶而成了糖霜,虽名为糖霜,却是未经分蜜的赤糖,当时“以紫色为贵,深琥珀色较次之,浅黄色又次之,浅白色为下”。说到糖霜,还有一个故事:唐朝代宗大历年间,有位不知从何而来的和尚,人称邹和尚,骑一匹白驴,在伞山结茅草为屋居住,有一天白驴下山毁了黄家的蔗田,黄家向和尚索赔,和尚告诉他,你不知道窨蔗汁为糖霜,可获利十倍于蔗,黄家试之果然。此说出自王灼糖霜谱。这个“窨”字读作荫。说文段注:“今俗语以洒水等埋藏于地下曰窨”〔段注为清代著名文字训话学家段玉裁之注释〕。是否因地热而发酵成霜,则需就教于专家了。    至于台湾种植甘蔗始于什么时候,一般权威说法始于明朝万历崇祯年间,福建闹饥荒,灾民数万人移居台湾,那时甘蔗就可能被移植过来。一六二四年荷兰人入侵台湾,积极鼓励种蔗,糖产量大增。一六六一年,郑成功驱逐荷人,屯田垦荒,发展种蔗制糖,台湾糖业渐具刍形,糖产更为当时对外贸易的大宗,在荷郑时期,糖产外销之记录为一六五二年台糖即已输入日本,一八五六年有美商在台经营蔗糖出口业务,一八七二年澳洲在台购买大宗蔗糖,一八八○年曾创出口最高纪录,但均无数字可据。    一八九四年,甲午之役清庭战败,割让台湾与日本,在日据初期,全台旧式糖部约有1100余所,都是以最原始的人力及牛力为动力,压榨能力既弱又浪费糖份,作为原料的甘蔗品种更是低劣,落后的种种设施可能使糖业发展大受影响。日人已感觉到凭籍台糖的生产,就可济其国内的匮乏,就制定殖民地的产业政策,必须适应帝国经济政策的要求,极力经营糖业,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将旧式糖部加以改良,同时鼓励国内资本家在台投资建立新式糖厂;先后于一八九六年(明治二十九年)、一九○○年(明治33年)、一九○六年(明治39年)、一九○七年(明治40年)先后成立大日本、台湾、明治、盐水港四大制糖株式会社。此外由日人经营的糖业会社亦相继创立,而且都以大规模的企业形态出现,后来经过多次的合并改组,到一九四五年止,台湾糖业在这四大会社支配之下,拥有新式制糖工厂四十二所,附设酒精工场十五所,总资本额达2715多万日元,员工25037人,自营铁道2998公里,土地113679公顷,每日压榨量65000公吨,规模可称宏大。这四大会社之中,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可说是台湾新式制糖业的先驱,其创业的时代背景,也足可代表台湾糖业史迹的演进,下面就将该会社创立经过及发展说明于后。    一、创业动机    一八九五年,日本割据台湾后,最初是以军力推行政务,其时全台抗日情绪高涨,义军蠡起,日军疲于奔命,日人说是统制台湾受难时期,对产业开发根本无暇顾及,而每年的军政费用,全赖国内补助。一八九六年,台湾岁入965万日元,由国内补助就达694万日元以上,次年〔一八九七〕岁入1128万日元,补助金亦达595万日元,对国内财政实在是一个大负担,主政者深深觉得占领台湾为累,国内议员甚至提议,将台湾以一亿元卖给英国,那时伊滕博文组阁,全力反对这个提议,而且要加强统制,暗示要第三任台督乃木自行辞职,国内并流行〝乃木卖台〞的讥讽。一八九八年,儿玉源太郎中将继任台湾总督,那时正当中日战后,日本国内也是民穷财尽的窘迫状况,对台湾的补助大大削减,儿玉就全力主张台湾财政自立,把开发产业列为治台的中心工作,对糖业的发展,极力的奖励扶植,以此作为台湾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总督府大力扶持之下,一九○一年任命新渡户稻造博士为殖产局长,在对全岛糖业巡视考察后,撰写糖业改良意见书,提出改良办法七点,奖励办法十一点,以及实施事项十四项,总督府就据此制定成台湾糖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一九○二年首先颁布糖业奖励规则,积极发展台湾糖业。    日本向来是一个砂糖的消费国家,一八六九年输入量23万担,至一八九四年,输入量激增到228万余担,国币外溢1332万余元之巨,所以日人极力发展台湾糖业,除了解决台湾财政问题外,也补救了国内财政的匮乏。在儿玉总督任内,台湾制糖株式会社自然就在那时应运而生了。    二、筹设经过    儿玉督台期间,对糖业发展计划虽然确定,但是各方面对经营方式的意见并不一致,总督府枢要方面是主张由小规模渐次扩大的渐进方式,但在府内有一位植产课技士山田熙,却极力主张建立大规模新式机械制糖工厂,最初颇为受阻,儿玉却赞成他的主张,就命令他先行调查台南产糖地区的实况,并且就建立糖厂的计划详加研讨,经多次筹议后,并商请三井系财阀予以资助,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创设渐渐有了端绪。    一八九九年十二月,总督府民政长官后滕新平奉命回日本与三井系磋商,先和业务理事益田孝晤谈,没有结果。其后得到日本制糖专家龄木滕三郎,及日本精糖株式会社社长长尾三十郎的资助,并且提供发展糖业的卓越意见,洽商工作乃趋向具体。一九○○年三月,三井物产会社营业部长福井菊三郎因樟脑业务到台湾,后滕新平和他提出资金股息一类的问题,请他回国转告益田孝参考。四月间,儿玉命令全力主张大规模建厂的山田熙与福井一同回国,再作有力的斡旋,并且分访三井系的各位财阀,并提出在台调查的各种报告,用作参证。但是对方仍旧认为这种投资纯属冒险,而筹躇不前。同年五月,儿玉返日,洽商乃较为顺利,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创立计划,就在那时候厘定,后又经井上罄的努力游说其中,创立计划得以逐步实施。六月十三日,第一次创立发起人在东京聚会,发表了创立宗旨和计划。当时的发起人有田岛信夫、武智直道、长尾卅郎、上田安三郎、益田孝、铃木滕三郎等人,设立创立事务所在东京三井物业合名会社之内,这个资金100万日元的台湾制糖株式会社正式产生。初期的股东共有9个人,其中以私人名义投资的多半是贵族,如内藏头,毛利元昭等人就有千股之多。    会社成立后,次一个重要问题待解决的,就是厂址的选择和机械设备购置的事项,铃木和山木两人特别为此到台湾,山田也同行。一九○○年十月,一行分赴各地察勘,山田主张在麻豆或者东侧的曾文溪建厂,铃木则认为桥仔头比较适合。虽然有了争辩,结果第一工场决定设在桥仔头,曾文溪作为第二工场预定地先作测量。至于机械的购置问题,恰好大阪的中川虎之介打算在八香山创立制糖会社,将纹鳌制糖之陈旧械件购买拆散后,与其他新制械件配合,在运往八香山途中,遇暴雨袭击,将械件暂时放在芝蒲,山田就乘便洽商购买,以作台湾会社建厂之用。关于此事,山田曾作报告:“机械所有人为中川,有山杉茂其人与余谈及此事,曾一度往观,以山积之零仲,定难分辨,乃请铃木君决定,结果认为可用,遂以30万元购妥运往台湾”。此外一部份械件由铃木工场制造,一部向国外定制,三种配合,机械问题就此解决。    一九○○年十二月五日,发起人第二次在东京集会,筹备工作乃告结束,会社成立大会同月十日举行,出席股东代表七十人,会中对创立费用的追认、理监事的遴选及员工俸给等事项都作了决定,会计制度也同时修正通过。十五日,向台南地方法院申请登记,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就正式成立。    一九○一年元月,百股以上的大股东集会于东京,会中决定社有土地的收购问题,后来在实际收购时,遭到很大的困阻。因为清朝土地制度极为紊乱,同一块土地,其所有权即有垦户、佃户、现耕佃人三类,权利关系尤其复杂,后来经日人的威迫利诱,强取豪夺,在两年之间〔一九○○年至一九○二年〕,社有土地由740甲(面积单位,1甲为9699平方公尺,即0.9699公顷)增至1031甲。除社有土地自作原料甘蔗外,首任社长铃木创立了所谓“两得农业法”,诱导农民种植甘蔗,并且作品种的改良,收获很大。    在建厂材料及械件的运输问题上,困阻很大。当时台湾海陆交通都没有发展,陆上交通只有公道,仅仅是供乘轿、小型车辆和徒步之用,刘铭傅治台时期,在基隆新竹之间兴建的小铁道,因为设备不完善,也仅有形式而已。至于海上交通,缺乏港湾设备,除帆船外,数千吨的轮船也难航行停靠。台湾总督府有见如此,就积极从事道路的开辟,架设桥梁,纵贯铁道的兴建种种设施,日本政府并且采取海运补助金政策,海陆交通便日渐通畅了,建厂器材运输也能顺利进行。    一九○一年二月,首期建厂工程着手进行,十月即竣工,十一月末机械装置完毕,这一间压榨能力为二百五十吨的台湾最新式桥仔头制糖工厂首告建立。    一九○一年二月前,台湾糖业都操控在旧式糖部的手中,待新式糖厂建成,因原料甘蔗的收购问题,引起了两者之间的严重利益冲突,糖部主联合蔗农,拒绝与糖厂合作,并且数度酿成血案,最后终究不敌日本人的势力而屈服,但是日人去农村时,都带武器作自卫,后来改用怀柔政策,贷给蔗农低利贷款,对立情绪才较为缓和。    原料甘蔗收获后,必须实时运到工厂压榨,时间久了所含糖份就会变为转化糖,当时运蔗工具仅靠牛车,对每天压榨能力二百五十吨的工厂,自然不能供应裕如,经过设法改进后,近距离运送仍用牛车,远程就利用公营铁道,总督府还用军用专用军事路轨,借给糖厂应用,就有了第一线二哩(英制计算长度单位,1哩=1609公尺(米)=1.609公里)半,第二线一哩半小铁道的敷设,官线运输以减价优待,原料运输问题初步解决。    开工制糖前的准备工作完成,在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初次试车,十二月十一日至二十四日两次实际试制,效果良好,次年一月十五日正式开工制糖,五月二十五日完工。当时的实绩是:种蔗面积1428甲,总收获量4282.7927万斤,甲当收获量22999斤,产糖量18502担(重量单位,1担重50千克),产糖率为4.32%,甲当产糖量约13担。    初期因为原料甘蔗品种不佳,加以运输的迟缓,以致产品质量低劣,  就是同类产品的色泽也不一致,爪哇粗糖输入每斤仅仅纳税二十钱四厘,售价很低,大大影响台糖的销路,日政府就颁行砂糖消费税法,励行关税保护政策,才解除了销售危机。    当时产糖种类的区分,都是用会社英文译名T字为首,按类别的不同,分为TA、TB、TC三级,各级后有TBA、TBB、TBC的差别,总计约有二十八种之多,首期产品由三井物产合名会社台湾支社总经销,分销中国、日本及台湾全岛,一九二○年一至六月销售量为一种糖5920担,二种糖2790石,三种糖1047担,合计9759担,其中二种糖包括TBA、TBB、TBC三类,三种糖是TA、TB二类。    综观日人经营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过程,几乎都是在与自然环境及人为困阻在搏斗,但是效率之高进步之快,也不能不予以称道。现在将该社成立后第二到第八年期的业绩列表比较如下:    该表中所列的数字,有应该注意的地方,是有几个年期的原料收获面绩或收获量比较前一年期为少,但是产糖量则因为农务及工务上的改进,反而增加,可见增产的关键,主要在农工技术的改进,收获面积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一九○三年八月,该会社扩充生产能力,增购三转子压榨机两台,水压式分蜜机一台,以及日本制结晶罐一座,第二年装置完竣,压榨能力增加到六百吨,一九○五年至○六年间,又增购英国制造三转子压榨机二台,原有的压榨机改为三重压榨装置,附加了水压设备,压榨能力更增加到650吨,较之开工时期增加400吨之多,以后逐年扩充,到日本投降时为止,该会社已经拥有新式糖厂12所。    三、业务进展    该会社自一九○一年桥仔头建厂,到台湾光复的四十多年间,业务屡次扩充,组织也因为环境的转变而不同,蜕变的经过,可分为下面几个时期:    (一)日俄战后的大扩充时期〔1906年—1911年〕    日俄战后,日本的国势骤然强大,由于国外资金的输入,政府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产品销路的扩展,产业技术进步等甚多的因素,日本企业界顿时成了勃兴的状况,尤其是台湾抗日情绪渐渐平息,治安日宁,政经都趋正轨,财政收支也能独立,日本资本家就乘势大量投资台湾,从事产业开发,糖业也形成大发展和彻底改进的阶段,这时候盐水港、明治、东洋、林本源、新高、帝国等会社,及大日本台湾制糖工场先后纷纷设立,更以政治力量制定原料区域采收制度,确立了台湾糖业在糖业资本支配下的原料获得保障形态。一九一○年,各制糖会社更进一步组织台湾糖业联合会,以各种限制籍以联会垄断市场,也使得广大的蔗农沦为惨遭殖民政策剥削的受害者。    (二)第一次增资    在这个台湾糖业飞跃发展的时代,该会社规模也日渐扩展,一九○六年八月三十日,临时股东会议决定首次增资四百万日元,作为建立新厂和开辟农场的需要,经过这次增资后,总资本额已经达到五百万元。所作各项新建工程有下列数端:    1、建设桥仔头第二工场——工场依照爪哇糖厂型式设计,压榨能力四百吨,一九○七年五月兴建,年终落成,次年一月开机制糖,机械都是新型,压榨机是四重装置,其他为四重蒸发罐,真空结晶罐都在这时候采用,内容外观都见当时台湾最先进的新式制糖工场。    2、建设桥仔头酒精工场——过去对制糖所生糖蜜的用途,仅仅是制酒,剩余的很难处置,该会社首先用作生产酒精原料,向外国购入酒精蒸馏设备,日产94度酒精15石〔日本升之百倍亦为石,合180,391公升〕。一九○七年四月开工,为台湾用糖蜜制作酒精的嚆矢。    3、改善运输设备——随着工场压榨能力的增加,过去的原料运输方法自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影响产糖率损失更为重大。一九○五年,一位技师自爪哇考察归来,建议敷设专用铁道,就在桥仔头敷设30吋轨距的铁道数哩,新造运蔗车用水牛牵引,效率仍感觉不高,其后又敷设机车轨道,一九○七年十月,30吋轨距专用铁道延长39哩,配置机车两辆,4吨货车150台,架设专用电话线40哩,成了日后台湾整顿铁道的滥觞。运输费用大为节省,产糖率提升,蔗园面积扩展,是这一决策的重要收获。    4、开辟后壁林农场——一九○六年,收购后壁一带土地约3000甲,开设示范农场,使用英国制蒸汽犁开辟土地,开始实行机械农垦。    5、建设后壁林工场——该场于一九○七年十一月奠基,翌年十二月落成,一九○九年一月开工制糖,压榨能力千吨,工场构造形式,与桥仔头第二工场大体相同。     (三)开发屏东平原     台湾南端屏东地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糖米的适宜产区,但因区内了淡水溪未经疏浚,每遇雨季就泛滥成灾,交通因之断绝,形成一个大离岛。该社创立的时候,曾经瞩目该地作为来日发展的地区,日俄战后,在这一地区的开发,除了增设屏东工场外,并且先后合并区内原有的大东及南昌两家制糖会社,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1、合并大东制糖株式会社——大东会社资本三百万元,创办人多半是台湾会社的大股东,一九○七年临时股东会议通过,六月合并登记手续完成,这时候台湾制糖株式会社资本总额巳达到千万元。
    2、收购南昌制糖株式会社——一九○三年,台胞苏云梯、李仲义等人集资57000元,在屏东公馆庄〔今屏东车站南面一里多的地方〕,创立南昌制糖株式会社,拥有压榨能力六十吨的小型制糖工场,因所占地势的优良,对台湾会社开发屏东平原计划阻碍很大,乃于一九○六年缔约收购,至一九一○年以机械过于陈旧而废止。    3、建设屏东工场及敷设铁道——合并大东会社后,就在屏东归来庄筹设屏东工场,一九○七年兴工,翌年底落成,型式与后壁林场相同,压榨能1200吨。    4、运输设备方面,在九曲堂至屏东之间敷设铁道,架设下淡水溪桥梁,商旅称便,建场器材及产品运输大为顺畅。    (四)合并台南制糖株式会社    一九○四年,台胞王雪农、蔡国琳、苏有志等集资30万元创立台南制糖株式会社于台南善化里六份寮地方,拥有压榨能力百八十吨新式制糖工场一所,及能力各为百20吨的崁脚庄、红瓦厝、竹仔脚、直加弄四间改良糖部,原料采收区与台湾会社的桥仔头蔗区相邻接,且土壤肥沃,更适于蔗体栽培,台湾会社因此蓄意合并,先是投资合作,继而强力于一九○九年缔约合并,十月登记手续完成,发行新股票,资本增到1200万元,四糖部改称制糖所,生产赤糖。    (五)第二次增资    一九一○年二月,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就原资本额增加一倍至2400万元,以作另建车路墘工场,抵充屏东工场及改进运输设备的需用。增资后股份总额共计48万股。    1、扩充屏东工场——该社初创立时,就已预备抵充屏东工场,一九○九年十一月兴工,历时一年完成,压榨能力3000吨,可称为当时东亚第一大制糖工场。    2、建立车路墘工场——一九一○年一月,着手建筑厂房及装置机械,十一即开工制糖,压榨能力1200吨。该场北接湾里,南邻桥仔头,原料取得更为便利。以后原来制造赤糖的崁脚庄等四所改良糖厂就废止了。    3、建设屏东酒精工场——一九一○年八月兴工,来年五月落成,十月开工,机件自德国购入,每日酿酒精15石,销路遍及中国日本韩国。    4、原料运输设备的改善——从一九○七年在桥仔头敷设三十九余哩的专用铁道开始,此后原料区域逐渐扩大,三四年之间,运输设备增加数倍,自一九○六至一九一二年专用铁道已从39.4哩延长至396.3哩。    (六)合并怡记制糖株式会社    日人据台以前,外国商人在台湾的势力很强,尤其是对糖业的经营为甚,利用买办制度,给各糖部以低利贷款,以经销全部产品为条件,独占台糖的贸易权。日人入台湾后,排斥外商势力,一九一○至一九一一年间,外商多半撤离,留在台湾的仅仅有英商的怡记及德记二家洋行,当时怡记已经改砂糖贸易为制造业,不久也被合并,德记也停止砂糖业务。这些经过,日人在史籍中有详尽的记述,引以为荣。    怡记洋行原来有两所制糖工场,一在台南三崁店,压榨能力八百五十吨;一在凤山,压榨能力300吨,由于原料与台湾会社各厂的原料接壤,视为事业发展上的大阻碍,而有合并的企图,但因为是外商经营,终究是较合并台胞所经营的事业为困难,他们就以间接的办法,要两场用日本商法注册,并须合并资本为150万日元,而成立怡记制糖株式会社,最后于一九一一年并购,此时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总资本额已达到2550万日元,制糖工场有桥仔头第一第二、后壁林、屏东、车路墘、三崁店、凤山、湾里八所,及屏东桥仔头两酒精工场,规模日渐扩大。后来又鉴于兼营精糖工业的利益,于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以90万日元收购汤浅竹之助的神户制糖株式会社,这时该社的业务范围已兼及日本台湾两地。日人侵略我国的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在此也表露无遗。    由于事业的日渐扩展,为了统辖的便利,就在一九一一年将社址由发祥地的桥仔头迁到高雄,最后为了开拓屏东平原的原故,于一九一二年再将社址迁到屏东。    五、台风侵袭的灾害时期〔1913年—1914年〕    台湾地区每逢台风侵袭的时候,甘蔗因为高株的关系受灾特别严重,一九一一年八月及次年的九月间,两次遭受台风侵袭所受的损失,是日人据台后所罕见的,以后就在多方面采取预防措施,所谓祸者福之倚,因此而促成了台湾糖业努力改进和成就的根源,奠定了台湾糖业的深厚基础。日人对此次台风之损害,曾有下面的记述:    一九一一年八月二十六七两日,台风袭台,南部地区受害最重,恒春最低气压702耗,民房被毁36000余户,死亡四十多人,伤者也在300人以上,台湾会社各场区恰在台风通过中心,蔗园及各项建筑一半都遭摧毁,原料运输机货车也因风出轨,可见其势之猛烈,甘蔗倒伏折损数量更是巨大。下面所表列数字,可见风灾前后甘蔗获量及产糖量之差异:    由于台风的损害,台湾全岛灾后甘蔗收获量为之大减,台湾会社蔗园减收量约为前一年度的一半,直接损失产糖量。随着蔗苗的缺乏,米价上涨,农民种甘蔗的兴趣大大减低,这些直间接的原因,也使糖业的发展大受打击,所以日人称之为台湾糖业受难时期。    六、风灾后的对策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经过这次风灾的损害,元气大伤,为了补救而积极研究对策,结果发觉在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上的进展,远落在制糖技术之后,要想将来振兴糖业,非大力改良农业技术不可,针对以往的缺失,就加强从事抗风特强优良品种的培育,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四两年间,先后在大南庄〔台中东势〕及后里庄〔台中丰原〕设立蔗苗培育所,把育成的优良品种配给蔗农,各会社都先后设立中间苗圃,及拟定每三年更新蔗苗计划,并且从海外引进优良品种,其他如甘蔗早植改进法,也从此开始。一九一四年四月,总督府颁布蔗苗取缔规则,品种改良更为积极。    七、合并埔里制糖株式会社    在极求品种改良的进程中,因鉴于为优良蔗苗的培育,必须在地势较高的地区,与一般蔗园隔离,以免病虫害的感染。经勘测全岛各地,以埔里社最为适合,就有了合并埔里会社的企图。    埔里制糖株式会社,是日人藤泽静象等人集资于一九一○年创立,资  产25万日元,压榨能力300吨,第二年增资五万日元,变更名称为合资会社,后又恢复为前名,资本增加到250万日元,开工不久就因实绩不佳而告停顿。该社位于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地势,周围群山环绕,很少风害,病虫害更易防遏,大部份土地虽是没有灌溉之利的山佃,但是雨量分布良好,不失为蔗作的适宜地区。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两会社缔结合并契约,资本总额已达到2750万日元的巨额。    八、欧洲大战时期〔1915年—1919年〕    欧战期间,是日本企业发展上的一个转折点,糖业界的反映上尤其显著,当时所有产糖国家都受战争影响,生产量都很低落,甜菜糖主要产区的德奥两国,制糖工业全部停顿,甘蔗糖业一枝独秀,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台湾糖业为应各国的需求,产量大为增加,一九一○年颁布的制糖能力增加限制法,在一九一七年因之宣布废止,大量生产以应当时广大市场的需求,盈利甚丰。    英国是砂糖主要消费国家之一,大战时从德奥输入的糖产全部断绝,仅靠古巴爪哇的供应,价格激烈上涨,以战前台糖售价为例,分蜜糖每担14日元,精糖价格每担19日元,至一九一四年八月,前者涨到19日元,后者涨到25日元。此后糖价涨落不定,剧涨剧落。一九二○年初,糖价上涨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确是糖业黄金时代。台湾糖业处在价格激烈动荡的时际,确定了坚定的营业计划,没有流入投机的倾向,从而奠定以后发展的稳定基础,这时候该会社适时的建设和改进地方很多:    1、建设神户第二工场及扩充一场——当年收购第一工场,是因为兼营精糖的利益,此时精糖销路更为畅顺,产量不敷市场需要,又着手兴建溶糖能力100吨的第二工场,年产量八十万担,仍旧不敷市场需要,就将一二两厂再加扩充,日产能力增加到250吨,成为日本有数的大精糖工场,不久又从美国购买制方糖机件,一九二○年产品问世。    2、合并台北制糖株式会社——该社是一九一○年由日人木下高桥等人所创设,资本300万日元,生产能力500吨。台湾制糖会社经营区城,因并购台北制糖会社之后,已由南而北日渐扩大,资本增到2980万元。    3、扩充酒精工场——欧战期中,酒精已有供不应求之势,一九一八年,屏东工场更新蒸馏装置,日产量150石,第二年桥仔头工场也随之更新,日产量50石,大战前的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四年之中,两场年产量共计6780石,来年又增至19000余石,至一九一七年剧增到32000余石,此后都保持在30000石以上的记录,以致自产糖蜜不敷应用,而向爪哇输入才不致匮乏。    九、欧战后的飞跃时期〔1920年—1925年〕    一九一八年大战告终,各交战国对砂糖消费的节约渐渐废止,战前欧洲甜菜糖年产量大约是900万吨,战后减产到600万吨,供需不能平衡,以致在战后一般物价下跌声中,糖价反而上涨,一九二○年五月,东京市场精糖每百斤市价高达55元60钱,分蜜糖也要46元,在此空前的糖业景气中,各制糖会社都力求事业的扩张,台湾制糖会社于一九二○年四月召开股东大会,决定再增资3320万元,作为建设九州岛、东港两场及其他社业发展之用,资本一跃至6300万元的巨额。    1、兴建东港制糖工场——该场位在高雄州东港郡林办庄溪州地方,初名溪州分蜜糖工场,一九二○年着手兴建,后改名东港制糖工场,因为战后建筑材料上涨,所以所需器材尽量取自日本国内,是唯一以日制机械设备所建立的工场。    2、兴建九州岛制糖所——因精糖销路日渐扩充,该社乃又兴建九州岛精糖场一所。场基之勘察颇费筹划,根据用水运输等条件,最后择定久留米市之南郊,福岗县三潴郡荒木村地方。一九二○年兴工,翌年七月完成,八月开工制糖,压榨能力百吨,该场机械除汽罐外,亦全部使用日制品。    十、社业扩充时代〔1926年—1942年〕    自从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创立后,台湾糖业蒸蒸日上,并且是以企业形态出现,产量不仅供国内需要,且有大量外销,生产能力几可与夏威夷、爪哇等产糖国并驾齐驱,而居世界的第六位。    该社历经明治、大正而至昭和年代,规模虽日趋庞大,还是极力扩展,以遂垄断台湾糖业的野心。一九二七年又收购旗尾恒春两工场,第二年又兴建湾里第二工场,一九四一年并购新兴制糖会社。其他在农务工务技术上的改进,如大茎蔗种的普及,收获管理的合理化,产糖率的提升都有显著的成就:
    1、收购旗尾恒春两制糖所——两场原属盐水港制糖株式会社的制糖所,于一九二七收购。旗尾所是一九○九年高砂制糖会社建立,恒春所是一九一七年由恒春制糖会社建立而由盐水港会社并购。    旗尾所是一座压榨能力一1200吨的耕地白糖工场,原料区域跨高雄州的旗山、屏东、凤山三郡与台湾会社的屏东工场区相邻接,面积一万2000余甲,其中自有耕地就占3400余甲,很适合大规模集体农场的经营,对台湾会社日后的发展俱有重大影响。    恒春制糖所原来是赤糖工场,此后改为压榨能力350吨的分蜜糖工场,原料面积5700余甲,自有土地768甲。    这两间制糖所购并1100万元,台湾会社因此发行社债千万元。此后台湾全岛除曾文溪以南的新兴制糖会社以外,全为该会社囊括,而成独占经营的形式。    2、兴建湾里第二工场——一九二八年着手兴建,年终落成,设备为四重压榨,四重蒸气罐,压榨能力1000吨,全部设备除分蜜机外,都是日本自制。    3、收购新兴制糖株式会社——该社是台南望族陈中和所创立,在日本据台以前,陈家在赤糖业中已颇有势力,一九○三年,陈氏家族又集资24万元,创立新兴制糖会社,有压榨能力150吨的工场一所,一九○五年,日人石川昌次投资加入,扩充能力至500吨,并且敷设轻便轨道,锐意经营,产量大为增加,至一九二○年资本金额已达到120万元,压榨能力也增高到850吨,已成为一个大型工场,此后由台湾会社并购后,将所属糖场改名为大寮制糖所,至一九四三年将该所及台北场废止,将原料区划归后壁林和旗尾两场。    前面所说陈中和其人,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他的发家也有传奇之处,据连雅堂所著台湾通史货殖列传所载,陈中和原是台湾首富陈福谦家族的一名伙计,陈福谦在清朝末年开五口通商的时候,巳具有远见而开拓日本和西洋的贸易线,和经营金融业予农民贷款而致富。而陈中和等在日本横滨开拓了新贸易线和其他商业,成为当时在横滨最早和最大的华人店家,尤其是在广肇帮和日本人的协助之下,向大阪九州岛等地开辟商业路线,为外商所不及,用他所谓横滨经验而成了日人据台湾后,崛起近一世纪的新锐。他亲眼看见台湾制糖会社在桥仔头创立新式糖厂的成效,并且是参与了土地、农工丛、交通、金融等大改革的台湾人,反应快的他,在一九○三年就仿照桥仔头的形式,创立第一家由台湾人自营的新式糖厂的新兴制糖株式会社。其后终为台湾会社所兼并。    台湾其他大家族之中,投资糖业的除前面所述一九○三到○四年的南昌及台南两会社后被台湾会社所并购外,其他还有板桥林家于一九○九年创立的林木源制糖株式会社,辜显荣创立的大和会社,两家族还分别投资大日本、新竹、盐水港、帝国、东洋诸多制糖株式会社,但是在台湾糖业的发展过程中,终不敌日人的庞大财势而消失。    十一、第二次大战的衰落时期〔1943年—1945年〕    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历经前述各时期而繁荣一时,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后,就日渐步入了衰落的途径,有一落千丈之势:    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长期作战的结果,军粮民糈的需要增加,就将台湾原有的蔗作改植稻米,糖产量自然减少。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占领爪哇、菲律宾等糖业生产条件比台湾优越的地区,就改在占领地区发展糖业,以求“大东亚共荣圈”内的砂糖自给自足,以台湾地区增产食粮,台湾各制糖会社的技术人员都被派往各该地区工作,并且拆迁一部份制糖设备运往南洋,在台的工场一部份停工或改作其他生产用途,台湾糖业大受影响。    战争相持日久,运输也陷入困境,台湾砂糖库存有如山积,无法出口,糖价低落,稻米和其他食粮价格上涨,蔗农也纷纷废蔗植稻,糖产量大减。  由于上面这些因素,台湾糖业当然落入衰落景象,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台湾制糖株式会社与其他三大会社由中国政府接收,后改为台湾糖业公司,屏东工场即为今屏东总厂的前身。 http://www.ec-sugar.com/web/news/news_detail.jsp?parentid=181&classid=185&spid=-1&infoid=17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