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插曲谁知我心:人情世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6:17
 说起人情世故,《红楼梦》中有一句诗很经典,经常被引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不是祖先留下的“人情世故”不行,而是现代人歪曲了“人情世故”的本意。本来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智慧和经验,却在当代人眼里成了“必须”和“应当”,而且发展到事事都得这样做的荒唐程度。何以至此?首先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要做事,先做人”。何谓做人?懂得人情世故就是会做人,简单说就是会察言观色、会来事。其次,中国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际关系维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再次,大家都一样,入乡随俗呗,谁让我们投胎时选择了中国呢?许多人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所以才会身不由己,甚至推波助澜。
  《论语为政篇》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段话是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练,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从这段自我解剖的话语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管为政做事,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总结,而人生经验总结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究竟何为人情世故?明朝诗人杨基在《闻蝉》中写道:“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南怀谨先生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却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戴表元云:“君少历艰险,长径离折,精于人情世故。”冯梦龙说:“可惜你满腹文章,看不出人情世故。”可见人情世故对于人生的重要和意义。
  “人情”绝不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两瓶好酒两条好烟,前街送到后巷,左邻转到右舍,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两个字,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问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的感情。“事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事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事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
  在当下,人情世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去医院动手术之前,要给主刀医生递上一个红包,不送心里不踏实;给记者“捐赠”车马费,这几乎可以视为当下中国企业进行媒体公关的要义;去驾校学车,要给教练递上一条香烟;去政府部门办事儿,要托熟人;小孩上学,要交择校费;去开家长会,要给班主任送点礼物;亲朋好友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统统都要细心打理,怠慢不得,细细想来,随礼真不随便,随礼,逐渐成每个家庭不情愿的人情消费,演化成“钱尚往来”的送钱怪圈;怎样请客吃饭,事情放一边,吃饭为大,中国人对于吃饭向来很是讲究,事情大小决定了饭店的规格,是鲍鱼鱼翅,还是剁椒鱼头;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则无事不可为。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看他“会不会做人”,假如一个人能把这种种“人情世故”都熟稔了,都做到了,在朋友们眼里,他就算是个很会做人的人了,可是这样做人该有多累?让人反感又无可奈何。刘成亮坦言:“人情世故”现已变得不堪入目,所谓的人情,一般体现在钱、权上,世故已变成好多人不正当行为的故事了,我看改为故世情人还差不多。”于瑶瑶直言不讳:“人情世故本是一种正常的交际与生活方式,但是发展到现在却已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现在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面子和关系,这便是人情世故的根本。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国人,永远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自古以爱所承扬的真诚待人,当被赋予上利益的标签时,显得更加“真诚”了。再这样发展下去,只会造成社会交流的越来越严重的利益当先,连人际关系都开始由各种因素划分开来,这是社会的变相友好。”王俊岭警示般的指出:“中国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以人际关系维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中,人情世故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这就是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行的原因。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国家,就必须尊重才华胜于尊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聪明人的注意力从钻营吸引到创造上来。否则,中国将只能出口衬衫。”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说:“在这个江湖里头混吧,你总得通晓人情世故,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得这么说,什么话得那么说。不通人情世故,恐怕活下去都有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懂得人情世故,竟然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每个中国人都会受这些“人情世故”所烦扰,也不知道这个送礼办事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如何开始的,现在要彻底消灭这种“习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即使你不去遵从这种“人情世故”,别人也照样去做。礼物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递自己心意传达对他人祝福的意思,在一些场合,送礼给别人其实不如说是送礼给自己,送出去这点小礼物以求别人给予自己更大的利益,收别人的礼物本是一个件开心的事情,可是有时候收了礼物不就等于接受了一份任务,多了一份责任,事情办不好了还对不起这份人情。唉,总之做人难。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这个字在中国已经风行了数千年,我们是礼仪之邦,拜访朋友送点礼物、好友长时间不见一起吃顿饭、求人办事带点儿礼品等等等等,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拿出来讨论。但是这些年,“礼”这个字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已经远离了“聊表心意”,而是与金钱越拉越近,现在的人情世故好像都与金钱有关系了,“礼”字现在就代表拼腰包了。这到底是“礼”这个字变了还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变了?我想原因还是后者吧!假如我们不赋予它那么多的含义,恐怕它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所以说,人情世故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正在或者是已经曲解了它本身的意义。人情事故让人觉得累,主要是因为有目的性,拉关系是为了办事情,无时无刻不在计算投入产出成本收益,怎能不累。但如果走亲戚看朋友过节聚餐只是为了慰藉心里的思念,表达积蓄的感情,那就是一种享受。只是这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人,也没有纯粹的情,理论上完美的状态在现实中不会存在。但是如果心里明白这一点,至少还是保留一点“纯感情”吧,因为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在内心里都是需要这样没有交换的“人情”的,不是吗?
  我们一边在抱怨变味变质的“人情世故”,一边却在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是它发扬光大。不信就看看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我们自己,不是一边在骂着腐败,一边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前途,去四处拉关系,甚至向领导献媚讨好吗?尽管许多人口头上看不惯“小人”整日跟在上司身边献媚得志,可自己还不是为了某个目的,那怕违心也要给上司送礼、巴结吗?这就是现实。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重用,同事的理解支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顺心的,事业是有所作为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是和谐惬意的,那么,必要的“人情世故”还是很需要的,至少,我们应该遵循社会的某些规则,尽管有时很不乐意,但还要违心去做。有人总结出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18条人情世故:
  1.即使不是对大人物,我们也要用请教的态度口吻而不是傲慢的姿态与他们说话,因为人不可貌相,很多实用的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2、在吃饭的场合做主动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只管点自己爱吃的东西。上桌的时候要尊重主人的安排,不要贸然先行入席。3、经常寻找朋友、伙伴与同事值得肯定的方面,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对上者的赞扬应尽量在私下场合,而对于一般朋友与同事则应公开赞扬。4、在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相貌、事情、人品赞扬时,不要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也不要假意否认,合适的方式是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朋友的肯定与支持。5、学会使用便条,包括借条、领条、请假条、申请信,如果你很主动地使用这些便条会让其他人感到你很规范,而且如果你懂得请其他人这样做,你未来就能更好与他们有凭有据地打交道。6、即使你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来的时候主动倒水,会让朋友与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与同事很有威望。这会让你的朋友与同事特别感谢你的姿态。7、虽然你觉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于不耻下问,也要做到主动询问别人的需要,而不要等领导或者资深的同事对你表现出亲和,因为他们这样表现往往需要特别的努力。8、记得在别人不在座位的时候很热情地帮助接听与记录电话、接受信件、传递信息,对团队的同事与同学,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9、在征询了别人意见之后才进入别人的房间,阅览别人的书架或者室内物品,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坐在别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动别人的笔记本。10、出席别人的活动需要有邀请,如果不能出席应提前通知,迟到的话要在适当的时间点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释,带未经邀请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11、不适合向别人索要礼物,收到别人的礼品不管是不是喜欢要表示感谢,因为送礼者会很在乎你的反应,不适合把一处的礼物转送给另一处,尤其还保留原来送礼者的符号与痕迹就显得很没有礼貌了。12、在有多个出席者的场合,主动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其他人,或者主动在你认识的朋友之间穿针引线。那些被缓解了陌生感的朋友会特别感谢你。1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都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下那些内向的、不为人注意的、可能有点自卑感的朋友,在社交中对弱势者的帮助会得到别人特别的感激。对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在有你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要克制自己所想表现出的不适感与负面表情,尽量主动先打招呼。14、有好东西吃的时候不要吃独食,主动地告诉他们你知道的好消息,在有好事情的时候能想到别人会让别人觉得你把他们当好朋友。15、有人做错了事,不要用情绪性的方式加以批评,尤其要注意就事论事,避免评价了别人的人格、个性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能提出解决方案就更有建设性。批评时应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如批评时能较幽默,往往负面效果就更少。被批评或者遇到尴尬的时候能幽默自嘲,也能提高交流的建设性。16、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在另外很多时候,如果问题争执不下,也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与想得更明白点再说。17、在你不能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最大限度去履行。诺言是指100%做到的事情。如果你有了三次甚至更多的对同一个人没有履行诺言的记录,那个人通常就不再认真地对待你的约定,这就是所谓的信用问题。18、虽然在商言商,但是我们要尽量不谈回报先为别人做点什么,这样就赢得了在心理上比别人优越的债权感。
  人总是越老越懂得人情世故,越老越能体味人生,如果人们将临终反思提前五十年、四十年、三十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只可惜,虽然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着做人做事的经验,却未能将人生经验充分作用到后续的人生历程中。人们常常感叹时光飞逝,岁月磋砣,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如果人们从六十岁时倒着向前活,那么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们总是在临终的那一刻才感悟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自本自根,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掘到的含义,不要等到青丝变成白发才开始悔悟人生。在浓缩的人生经历中思考生命的真谛,让生命的内涵不断丰富,在积淀的人生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法国最暑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但是,生命是一次性的,人生的单程的,这只是美好的愿望,我们只有资格尽心尽力做好当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