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海听风录20160817:温室蔬菜生理性病害的发病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8:37

温室蔬菜生理性病害的发病原因


    温室栽培中的各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是土壤缺素引起。

    实际情况是:温室栽培的施肥量,不论是有机肥,还是氮、磷、钾、微肥等速效化肥,其使用量都远远多于大田的施肥量,一般是大田施肥量的3-8倍;而设施栽培的浇水量,反而仅有大田降雨量浇水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大田栽培在施肥量少、浇水量大,肥料流失重的情况下,并没发生、或很少发生缺素症等生理性病害!难道施肥量多、浇水量少、肥料流失轻的设施栽培的土壤,反而缺少肥料元素吗?恰恰相反,通过土壤化验得知,绝大多数设施土壤中各种肥料元素都明显偏多。那么为什么设施作物还会频繁发生缺素症等生理性病害呢?

    实质上,在温室栽培中发生的各种生理性病害,并非是土壤缺素引起的!其发病主要原因是低温、寡照,特别是地温低引起的。因地温低,致使作物发根量少,扎根浅、根系老化,根系活性低,生理功能失调而诱发病害。此外,错误的管理方法恶化了温室的栽培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溶液浓度高、土壤中严重缺氧等,这些综合因素亦是诱发各种生理性病害发生的诱因。

    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温室管理者,他们忽略了设施栽培的生态环境条件,已经不同于露地大田了,按照露地要求进行管理,必然恶化了温室内的生态环境条件。

    首先,温室栽培一般白天5厘米深处的土壤温度可比室内空气温度低5℃-8℃,平畦栽培者土壤温度可比空气温度低10℃左右,深层土壤温度更低。在这种条件下,绝大多数管理者们却在按大田的管理要求,采取低温管理,调控室内温度在25℃-28℃范围内。结果其土壤温度变化范围在13℃-23℃之间。一昼夜当中约有20多个小时的时间,土温低于18℃,比瓜类、果菜类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土壤温度28℃-34℃低15℃左右,特别是进入严冬以后,或遇到阴雪天气,则地温更低。

    较低的土壤温度,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生根量少,发根浅,根系吸收能力差,生理活性低。这不但会引起各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严重时还会烂根、死根,导致作物死亡。

    而大田栽培和温室栽培相反,进入夏季后,作物开花结果时期,土壤温度一般比空气温度高1℃-3℃,土温多维持在25℃-37℃之间。较高的土壤温度,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生根量、提高根系活性、促进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因此极少发生缺素症,也很少发生其它生理性病害。

    第二、在温室栽培中,多数管理者仍然按照大田的管理方式,用速效化学肥料结合灌溉进行追肥,对土壤不进行中耕松土、或很少中耕,土壤板结、土壤溶液浓度高、缺氧。如此恶劣的土壤环境条件,抑制了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生理活性,根系老化,不发或很少发生新根,根系活性低,吸收能力差,这就必然诱发各种缺素症等生理性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