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蛇游戏加速器下载:推荐:外国怎样考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7:53
 外国怎样考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下) 王   2007年06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教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让新一代具备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

 

  说完了英国,说美国。

  为了较具比较价值,笔者特地托大洋彼岸的朋友找到一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6年高中会考英语语言艺术试题集。这册试题集共有160页。

  也许是两个国家同以英语作为母语,美国试题的思路跟英国有很多相近之处。

  以下是关于写作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1.电视、收音机、报纸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只是我们能得到新闻的几种渠道。大部分人可能会每种都用一些,但一些人会完全依赖某一种新闻渠道。请写一篇短文讨论某一种新闻渠道相关的优点和弱点,并举例阐述你的观点,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这种特殊的新闻来源的利弊。

  2.在你上学期间,你细细地琢磨过许多人,请回想其中一位你曾细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是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写作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要求。

  2.组织好文章的前部介绍、文体和总结。

  3.用特殊的细节和例子来全力支持你的观点。

  4.针对读者和你自己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词。

  5.句式多样化,使得文章读来有趣。6.检查语法、拼写、断句、大小写……

  笔者看了第一组材料后不禁暗暗叫绝——这个题目出得实在太好了!

  毋庸置疑,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常常使我们迷失方向。教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让新一代具备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我想,上述这道写作题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这两道题的共同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而且题目内容既简洁明了,又具体切实。命题者似乎唯恐考生跑题,还将写作注意事项交代得一清二楚,让考生一看便明白应该如何去完成。从这些内容及注意事项背后,我们不难体察到命题者的友善和“人文关怀”。

  与之相比较的是,我们的写作要求往往是:

  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

  大作文: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已经算是最详细的,通常就是“请以‘××’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难怪年年有那么多的考生跑题!

  美国试卷的阅读部分,所提供的阅读文章在内容上与写作有相通之处。比如,如何去宠物医院做志愿者或如何与宠物打交道;到餐馆怎样做礼仪迎宾及相关责任;如何设置密码;怎样排列录像店里的带子以使顾客最方便;一个爱好艺术的学生从不会做饭,可在帮助一个朋友安排聚会时却要做三明治,学生将三明治当成艺术品一样做,结果非常成功;还有收音机的使用手册等等。总之,都非常生活化,且都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品质修养密切相关。

  此外,特别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他们的标准化选择题。由于篇幅关系,笔者选了一篇最短的诗歌《母亲曾有的勇气》作为例子:

  母亲曾有的勇气

  母亲曾有的勇气

  已随她而去,与她一同静静地安息,

  英格兰采石场里来的岩石,

  现在已变成了花岗岩山上的一块花岗岩。

  母亲曾戴过的金胸针,

  她遗留给我来戴,

  这是我无比珍惜的东西,

  但它却可以闲置一边。

  噢,假如,她留给我的,

  是她那带进坟墓的东西——

  那如岩石般坚强的勇气,

  那是她现在不再需要的,而我却需要。

  这首诗的作者是爱德娜·圣·文森特。

  下面是有关的选择题:

  1.以下哪一句最适当地表达了这首诗的主题?

  A.个人的勇气比有价值的实物更重要。

  B.只有女儿才能表达对母亲的情感。C.有一个金胸针比什么也没有强。

  D.像勇气这些个性特征不如珠宝有价值。

  2.以下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悲伤和遗憾的情感?

  A.英格兰采石场里来的岩石,B.噢,假如,她留给我的,C.母亲曾戴过的金胸针,D.那如岩石般坚强的勇气,

  3.以下哪一组词最好地描述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

  A.敬仰和思念B.猜疑和嫉妒C.敬畏和惊讶D.愤怒和厌恶

  请注意,这可是高中毕业会考的阅读题啊!笔者有些疑惑地一连看了另外好几道题,内容有戏剧、故事、描述性说明文等,都差不多这么简单。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高考阅读题不知要比这难多少倍!不过这个“难”字的确切解释是“似是而非、扑朔迷离、声东击西、刁钻古怪”。 

 

    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语文”教学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说上述的例子都是关于英语国家的考试情形,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法国的。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举行,跟中国每年的高考时间差不多。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三科。下面是2001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不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看到这样的题目,笔者真是感慨系之。

  笔者不想再多做评析了。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语文”教学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对国民基础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且,由此也可以联想到法兰西民族的素质、教养和内在的精神气质。

  由于所看到的资料有限,笔者只能做一点浮光掠影的介绍。笔者深知,比之世界上别的国家,中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也太沉重的内涵。因此,这些比较的意义也是相对的。我们企望读者透过这一派“域外风光”,对中国当下的语文教育有更多的理性反思。(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