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诸神黄昏 漫画:还有比转化更有效的办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51:34
 

还有比转化更有效的办法

在日常教学中,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总会遇到那么一些令头疼的学生,在学生和老师的眼里他们便是差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就是指那些因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的偏差,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而达不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其他学生多得多,可收效却甚微……“朽木不可雕”似乎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谈起对“学困生”的教育,习惯上,人们首先想到就是如何“转化”,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补课“开小灶”,或家校“联手”等,各种措施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可是教师功夫没少下,学生却并不领情,其收效也是微乎其微。记得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刚满四岁的女儿无论如何也不肯到幼儿园去,问其原因,孩子因为背儿歌背得慢、口算能力差等原因,在班上老师不喜欢,小朋友不愿和她玩。年仅四岁的孩子就被无形中扣上了“差生”的帽子,这样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抬起自信的头,绽放笑容,快乐成长?想来啼笑皆非,细细琢磨不由人不心生疑虑。

想来,“转化”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所有学生在个性、智力结构上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习好”的,都能达到同一个要求,等等。“转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后进生”和学习好的学生长得“一样高”,跑得“一样快”,学不会这个内容也得学,赶不上这个进度使劲赶。只要他们向其他学生“看齐”了,就算“转化”成功。有这样的假设为前提,我们的潜意识里让所有学生都“学习好”的情结,常使教师们逼着每个学生发奋苦学,祈求个个优秀,总是善良地认为,只要“献上一片爱”,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可以“共同进步”。可是我们的付出往往与回报不成正比,其结果只能是累了教师,苦了学生。究其原因,还是在教师的观念上,我们常说:一双手伸出来,十个指头不一般长,可是我们却在违背常理地渴求学生人人优秀。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所有学生都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人人都是可育之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本来无所谓先进后进。

诚然,通过“转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仅仅依据单一分数为评价标准把学生进行“分等”,进而对他们强行“转化”,无疑于让学生削足适履,扬短避长。其实,学习差就是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差异所在,承认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显然,被冠以“因材施教”之名所进行“后进生转化”,表面上看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实际所采取的特殊策略,从本质上看,只不过是在用同一个模式来解决不同的矛盾,仍是在用同一个目标培养人,同一种标准评价人。这种以“百花‘齐’放”为目的的“转化”,说白了恰恰是在抹煞学生之间的个性和潜能差异,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当“转化”成为教育者的“集体无意识”时,它更多的出自于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面对此种困惑,我不禁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时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扶"不行。”

如果我们把这种效应取代所谓的“学困生转化”,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每个孩子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 “你一定会有办法的”┉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

在新课改中,“面向全体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新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师也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做法,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待学生的缺点,用真诚的爱和信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激励点燃他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求,满足他们展示自我的欲望,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展现最优秀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