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炎蛛王怎么过去打: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8:52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特点2010-06-04 11:08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特点 “老六路”是杨健侯在杨家内部承传的传统套路,这套拳路能充分体现杨式独特的风范。 第一、中正安舒,开展大方。这首先是批套路和推手中的外型来说。有些拳家不注意形体上的要求,甚至说出“太极拳无形无象”不在外形。这是对拳理拳法的误解。殊不知,形不正、气不顺、劲不整、形与内是相辅相成的。杨澄甫说:“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安舒”他的高足汪永泉形象地把人体比为一口古钟,用钟蒂钟项、钟身及吊与中心的钟锤构成立身中正的肢体语言,说明身形对练拳的重要性。也有的拳家用对仗语言强调立身中正,如“端正身法脊竖起,气顺劲整神奕奕。”只有身形端正四肢百骸才能舒缓大方,“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形正与内气畅通运转是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开展大方,从肢体上要对拉拔长;圆裆开胯,竖腰立顶,平整匀圆。 第二、要大松大软。松是太极内功修练的最重要一环,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在松与不松,是一般意义上的松还是非松不可,还是要追求大松大软,松透松净。这是杨式太极拳的最突出的特点。“一分松,一分功。”如杨澄甫所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所以说,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到老应是不通。对此,本书有一章来论及,不在此赘述。 第三、用意不用力,它与放松一样,是杨式太极拳的根本特点。有关用意不用力方面的论述很多。某些流派也都把“用意不用力”作为拳理拳法来研究。但总是怀疑“大松大软”之后的“太极功夫”?故此,在这个问题上非要加上修饰词:如有的说,松是要松,要松紧适度;所谓“用意不用力”,只是不用多余的力,不用力怎能行拳走架,软软绵绵的手,怎能发人,打人?!诸如此类的认识不胜枚举。一句话就是从根本上否认“不用力”能“四量拔千斤”的太极功夫。杨式太极拳从杨露禅宗师起至今,始终坚持“用意不用力”的练拳法则,一用力即落旁门。太极拳就是要找“不用力”的气势;找“不用力”的气势;找“不用力”的功夫,练就神、意、气的“大力神威”,超越外家拳种的“腿脚功夫”,用精、气、神打出一个“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的太极神功! 第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打拳盘架要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个“整”字。所谓“内外相合”,是指在练拳中,要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拳理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与外形动作要配合一至。每招每势都要坚持先内运气,而后动形即运而后动。运而知,动而觉,形成内外协调的动作。避免光在外形上下功夫,不注意内气的自然配合,不但不能增内功,而且有害于健康。所谓“上下相随”是在“内外相合”的条件下,每招每势上下功夫。相互照应,手随身动、步随身换、上下一体、四肢配合、一线串成,应然是强调一个“整”字。练起拳来,动静咸宜,以静待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正如杨禹廷所说:“上下一条线,头上虚灵顶,脚下阴阳变,中有腰胯领、两手松空转。”以头虚领,以腰胯带动四肢,使意气得以下沉,两足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形成整体施运。 第五、虚实分明、阴阳相济。“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这话是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说的。我认为澄甫宗师把虚实看成是修练太极内功的根本所在,是对拳道的精辟解析。所谓“拳道”就是懂阴阳,知虚实,阴阳就是虚实,虚实是“拳道”的第一要义。所以澄甫宗师说:“如全身皆坐在右腿、由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当套路记熟以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虚实上,分虚实首先是两脚的虚实,只有脚上分虚实,整身才能虚实清楚。左脚虚、右脚实,同样左脚实,右脚则虚。与此相关的上肢也虚实变化,左手虚,右手则实,反之亦然。当然实也不是一下札死、虚也不是完全无意,虚实是渐变的,阴彬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济,虚实分明,才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否则,虚实不分,就是双重,就是水火不容,落入旁门、离道远矣! 从本质上说,凡是内家拳或称内功拳都应有以上五个方面的特点。除此之外练拳所要求的缓、慢、圆、匀;或体用兼备,具有广泛的群性等,是任何流派,都要求的,毫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