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欧奥特曼和赛罗:“中山学”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28:23

“中山学”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内容提要:“中山学”是对中山先生一生革命理论、实践的研究之学,深入研究中山思想,对破解目前中国在政治建设、社会发展中遇到难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政治体制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它决定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对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是执政者信心的表现,也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步向前,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徘徊,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已把政治体制改革列入了党的重要工作内容并明确了方向,现在的关键是确定方法、步骤。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实现共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中山先生浩瀚的思想中积淀了对中国破除封建、践行民主的真知灼见,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尤其是在革除中国三千年封建政治专制体制、实行宪政方面,中山先生的言论、实践、思想无不体现了他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因此,“中山学”的建立及其对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实现民主、共和所作出的贡献的研究就应该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否则就辜负了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作为政治家的孙中山先生,其政治理念也应该得以继承。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对“中山思想、实践”的深入研究,应该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山先生毕生实践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贡献就是民主宪政。

 

中山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无所不包。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政治奋斗的一生,是为恢复民众的权利奋斗的一生,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为破除封建、建立共和、争取民主、实行宪政的事业中,他所从事的一切都是在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以使中华民族早日走上民主、宪政、富强之路,因此“中山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政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联的,先有人的和谐,才会有社会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需要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可以这样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就不可能构建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一个好的政治体制来保护,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能否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以胡总书记“以人为本”的思想看问题,“我们就会看到,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背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大道的严重偏差”*,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而这或多或少地还残留在我们当今的政治中,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中山先生是从“医人”而走上“医国”之路的,其思想转变也使然之。“医人”乃治人之病也,人病乃身体之病;“医国”乃治国家之病也,国病乃制度之病;治制度之病,乃“中山学”之根本也。

 

“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与我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闲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有甚深之印象。我每年回故里香山二次,两地相较,情形迥异,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之。我在里中时竟须自作警察以自卫,时时留意防身之器完好否,我恒默念:香山、香港相距仅五十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譻?訛他认为:“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决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相反。盖中国官员以贪赃纳贿为常事,而洁己奉公为变例也。”?譼?訛中山先生敏锐地认识到,中国之落后在于官僚腐败无能,而官僚腐败无能渊于制度。不改制度,中国便无进步可言。

 

“医亦救人之术也”。1886年秋,中山先生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科学校学医,又于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并于1892年在澳门行医。从“医人”到“医国”也标志着中山先生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弃医从政,为民族的复兴,共和的实现而奔走呼号,为改变封建的专制政治体制而披肝沥胆。

 

中山先生弃医从政受到当时晚清很多思想家的影响,也出于同各国的比较。郑藻儒、郑观应、何启等的著作给中山先生政治启蒙,并立志于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对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实行宪法政治满腔热诚。每年假期回家路过澳门时,常去拜访《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商讨学习西方、抵御外辱等问题*。他上书李鸿章,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阐述改革之必需,并提出“物尽其流、人尽其用、地尽其力”,力呈改革图新之利,并把希望寄托在当政者身上。“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是改造中国,故可名之为少年中国党。其党有见于中国之政治不合于时势之所需,故欲以和平之手段,渐近之方法请愿于朝廷,倡行新政。其最要者,则在改行立宪政体,以为专制及腐败政治之代。”*然而,腐败的政权让他失望,即“决计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从此走上“医国”之路。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中山先生同当时所有立志实现共和、宪政的仁人志士一道,推翻了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满清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彻底发生了变化。

 

中山先生的政治实践,为他的思想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也为他立志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提供动力,尤其是他后来为国家政权体制的政治设计,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民本理念,也是真正为民的理念。

 

 

政治体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乃一国之本,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关乎这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那里?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保证人民能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行使宪法所赋予的应有权力,就是要让人民在国家发展、国家建设上有充分的发言权,这就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

 

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最好地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民有、民治、民享”是中山先生民权思想的基础,而“民有、民治、民享”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最本质、最朴实的写照。“民权便是人民去管理政治,——今日我们主张民权,就是把政权放在人民手中,凡事都应该人民做主,所以现在的政治叫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就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民主政治是要扩大、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宪法》所明确规定的。人民的权利是多方面的,除了生存权外,还有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这包括言论、出版、结社等的自由权。我们党之所以要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因为目前宪法赋予人民的应有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人民的合理要求还不能得到声张,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是要完善政治体制,使其能够有效地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得以充分运用。“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扩大民主方面所要做的工作,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有制度的保证,也就是只有让人民来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山先生非常重视保障人民的权利,把人民的当家作主权利视为国家的根本,他认为:无论是直接民权,还是间接民权,作为政治民主化的国家,国民皆一律平等。他更强调人民的直接参与:一、直接选举权,“无论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皆以人民所选出之公仆组织之。”罢官权,“凡官吏之不称职者,经一定手续,经人民认为不称职后,即可罢免职。”二、复决权,“法律有经立法机关议决。而人民认为不适用时,得要求全体人民复决之。”三、创制权,“人民得应事实之要求,制定法律,公布实施。”中山先生这些保障人民参与政治权利的做法非常实在和可操作,而且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政治成果,今天我们按照中山先生的设计来改造我们的政治体制,即可避“西化”之嫌,又可实现执政党之主张。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直接关系民生问题。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但怎样为人民服务却一直是我们政治体制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也是为什么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权与能分开,人民对政府的态度才能改变,如果权能不能分开,人民对政府的态度总是不能改变”*。中山先生的话道出了我们的行政体制的真谛,权能不分势必造成政府职能错位,势必造成人民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中山先生早就为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领悟、去继承、去发掘。

 

如何对权力监督,是政治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度量政治体制是民主和专制的标准。监督权力需要制度,需要切切实实的方法,口头上说监督是无济于事的。人本性的内质就含有私欲,尤其是由于权力引发的寻租,会加剧人性的弱点,使其无限膨胀,这种弱点靠说教、自觉、感化去剔除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无法做到的。今天我们强调反腐败,却屡屡出现贪污腐化的官僚,而且官位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人民的监督是最有力和最真实的监督,但如何设计政治制度,让人民真正握有监督权并充分发挥出作用,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政治制度设计的关键。中山先生根据他权能分开的理论,设计的国家机关图(如图),即是在监督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造成新国家,是要把国家的政治大权分成两个,一个是政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一个是治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这个治权便是政府权。人民有了很充分的政权,管理政府的方法很完全,便不怕政府的力量太大,不能够管理。”*政府是为人民而建立的,是人民让渡自己的私权而形成的公权。政府本来自于人民,而为了人民,它完全应该归属于人民。如果我们按照中山先生的办法,把权力真正的交给人民,那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就很容易做到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法治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要求“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维护宪法尊严,一切违反宪法精神的行为都是对“以人为本”的背离。没有法治,就没有人权,没有人权,就无法实现“以人为本”。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最大的法是宪法,同时宪法还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都不得以宪法相抵触,宪法还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因此,严格执行宪法是检验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础和标准,而宪政就是一个国家实行宪法治理的过程。中山先生一生为宪政而奋斗,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他不惜牺牲生命。

 

政治和经济是紧密联系的,政治体制是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把政治和经济确立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进步,政治的进步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政治必然拖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只有政治和经济比翼齐飞,协调进步,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够实现。

 

民国初年,百废待兴。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上,而他的设计真正体现了“民本”思想,既一切为了还权于民,一切为了致富于民。今天,时代已经发展,社会已经进步,民主也早已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今天按照胡总书记的“以人为本”来设计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比中山先生那时方便得多,容易接受得多。

 

 

“中山学”最重要的部分是政治,我们研究“中山思想”就离不开政治,就必须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其目的就是要用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来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毛泽东说:“不但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最忠实最彻底的实现者”,并号召“一切国民党员,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爱国同胞,都应该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

 

发扬光大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对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政治思想的精华,民族主义是中华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主义;民权主义是一切权力来于民众、归于民众主义;民生主义是民生为先、民生为本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山先生最大的政治,也是“中山学”的核心,中山先生把它看成是中国民主、富强的希望,看成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政治成果,看成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武器,看成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方向。

 

权力重要还是人民的利益重要?这是体制的根本问题,也是执政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排它性的问题,只许有一个,而不能兼得。如果权力重要,那么,在设计体制时,就要以权力为中心,就要一切围绕如何保住权力、巩固权力、延续权力来设计。如果是人民的利益重要,那么,在体制设计时,就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的需要,而一切违背、背离、损害人民利益的都将被排除,这里也应该包括权力。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人民面前“共产党没有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利益,这和中山先生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只有一面旗帜,那就是“人民的利益”,如果违背这一点,就是违背了中山思想,就是违背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中山先生在世时的社会已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却是鲜活的,他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人我们就是要学习中山先生那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搞好“中山学”研究,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机制,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和谐。

 

 

 

注释:

 

  *《人民日报》社论,1991年10月10日。

 

  *中共中央党校韩云川教授,《妨碍政体改革的认识误区》,《炎黄春秋》2009年第8期。

 

  *《在香港大学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115-116页。

 

  *侯杰主编:《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5页。

 

  *《伦敦被难记》,《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0页。

 

  *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中山丛书》第一卷,第108页。

 

  *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山丛书》第一卷,第108页。

 

  * 林爵士:《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念与法制化雏形》,中山大学出版社《孙中山研究》第一辑,77页。

 

  *《中山丛书》第一卷。

 

  * 中共十七大报告。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219页。

 

  *《中国共产党章程》。

 

  * 中国新闻网,2005年4月30日。

 

 

作者简介:袁伟东,民革黑龙江省委会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