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拉姆cos h:英语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7:21
英语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语言交际

概括地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了解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让他们了解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有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两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有效”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来学习中西文化。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在下列几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简单的归纳:(1)思维方式;(2)日常交际;(3)风俗习惯;(4)饮食文化;(5)宗教信仰等。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人同源,却有不同的表现,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 由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物化后形成的一系列的文化差异。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

 

    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例如把英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比较注重形象,而英语则更多地注重考虑实用价值。像中文的明信片,英语直译就是“传递的卡片”(postcard)。

 

另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以求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的逻辑便一清二楚。正因为中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表达顺序排列也有差异。在谈地名、时间的排列顺序时,汉语是由大到小,而英语则是由小到大。如:at 10:00 in the morning of May 7th,2005。姓名的表达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

 

(二)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因而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常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不然就有骄傲自大之嫌。我们对待西方友人的称赞只说“Thanks。”就可以了。

 

见到熟人时,中西方的问候也不同。中国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问“吃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英美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问题。英美人见面时的客套语通常是“How are you?”或“Nice to meet you!”(你好吗?/见到你很高兴!)。而在分手时就要改为“Nice meeting(talking) to you!或Have a nice day!”(今日好景,今天如意!)等。

 

    若与西方友人交谈,你要告辞时,不能打断他们的兴致,要趁他们谈话停顿的时候,有礼貌地说:“Nice talking to you. I a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很高兴与你交谈,恐怕我现在必须得走了)。中国人与朋友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让随和,常常以朋友的爱好为首选,所以有意地把决定权让给对方。在英美国家,“I don't care.”(我随便/我无所谓。)这句话在朋友听来是不负责任的话,是没有把对方给予的尊重礼貌地对待。

 

    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如果互有侵犯,双方都会说“对不起”,表示若有冒犯。意为“我不是有意的,请原谅。”这样,双方都可以免生是非。因此,西方人在公共场所很少会为一点小事吵架。另外,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Excuse me.”也是“对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之前,如与别人谈话时打喷嚏、清嗓子;又如宴会期间要上“洗手间”;人们常用“Excuse me.”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去都不必交代的,悄悄进行为好。与客人谈话时电话铃响,西方人会先对客人说“Excuse me.”才听电话,而中国人往往没有这个习惯。在这几个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不能直接套用我们的语言习惯,避免引起误会。

 

中西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别还有很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多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乃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皇帝一般自称为“龙(dragon)”,然而在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杀掉了,因此用这个节日来庆贺解除灾难,感谢保护神,所以当学生描写一个人生龙活虎时,应用“He/She is full of vim and vigor.”而不是“He/She is as lively as a dragon and tiger”。再如英语中的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威严的象征,关于lion在英语词典的释义之一为“a famous and important person”,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而中国人却对狮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如狮子大开口,常做贬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在传统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例如许多年轻人在自己婚礼时也会选择披上白色的婚纱,以代表纯洁的爱情。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习俗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而是社会群体的共同创造。一个地区的风俗就是该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也成为该地区人们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惯例。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该民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谁也不会否认,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样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中国烹饪讲究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形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相互加菜,在美好的食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保留至今。与中国饮食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即把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聚餐的情调。

 

(五)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前后加上“one”. 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是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需要指出的是,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比知识文化更为重要,学生不懂得某种知识文化固然不好,但不会造成误解,但如果学生不懂得某种交际文化,交际时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在语言交际中应尽量避免的。同时,文化意识并不仅仅意味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还意味着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认同中华文化。如果学生对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不能得心应手,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增强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在课堂内外不断地渗透文化意识并适时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五、结语

 

“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究”源自于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兴趣,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把学习实际与兴趣结合起来开展该课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协作,按照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态度认真严谨。同学们充分利用了图书馆以及网络辅助查阅大量有关中西文化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学过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由于生长在不同国度,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科技文化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很多东西都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大大地拓宽了知识面。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例如演讲,举行手抄报制作以及展览活动,将查阅所获得的资料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仅参加活动的同学有所收益,其他观看的同学也受益匪浅;另外以小品相声等实践形式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谓别出心裁,既有趣又让人印象深刻,所有这些加深了同学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文化差异的了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整个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活动,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关系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课题活动的开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辅助作用。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中“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贝克曼. 走遍美国[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于宪平. 新编上下五千年[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 刘捷,James Waters. 文化震撼[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4] 胡敏. 美国文化教程[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5] 高洪德. 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何安平.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