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式战斗机的克星:苏州最不应该忘了伍子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14:15

沈建东

端午渐渐临近,穿行在班驳的院墙组成的街巷里,不时可以闻到从这个古城的寻常人家厨房飘出的粽叶的清香。走到胥江河畔,一群即将参加龙舟大赛的健儿们,正穿着桔红的背心,露出矫健的肌腱,争先恐后练习划桨,阳光灿烂明亮,船边水花四溅,随着龙舟飞速的前行,这个仅次于春节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云烟氤氲,又一次被我们用心灵所触摸……

又是仲夏。“五月胥江怒,水嬉观竞渡。”这时,在古老的苏州令人想起的有屈原,更有伍子胥。楚地的人们大约总会在吃着清香的粽子,看着龙舟比赛那劈波斩浪的热闹场景时想到屈原。创业并死难于吴地的伍子胥不一样,他虽然未能象屈原那样为后人流下辞藻华丽又有些晦涩难懂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但伍子胥却给苏州留下了苏州人世代栖养生息的苏州城。面对残破的古城墙,翻阅苏州的老照片,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的身影总会恍恍惚惚在人们脑海里浮现。认识屈原那是因为《离骚》,因为汨罗江畔不沉之魂,这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爱国范式。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捐躯爱国,忧国忧民,自古而然。我们常为屈子那兰花香草的楚人遗风所感佩。屈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楚人屈原在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信念下选择了投江,而同是楚人的伍子胥却早于屈原两百多年,在父兄被楚王戮杀的情况下,选择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逃难。然而伍子胥奔吴的“逃而优则仕”,却改写了吴国的历史。对于苏州来说,伍子胥的到来,是历史选择和安排。这个历史选择和安排给了“尚是春秋之物”的苏州古城二千五百年生生不息的命脉延续。伍子胥对于苏州来说是开城鼻祖,我们没有理由不歌之颂之,纪之念之。

胥江上空的月又圆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如流水,转瞬即逝。加上世多磨难,实际上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做多少事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伍子胥忠臣直谏的“耿劲”让他身首异处,但他决不如屈原后来那样主动消失,伍子胥是慷慨赴死的。吴王夫差赐他属缕之剑逼他自尽,但令夫差没有想到的是吴国被勾践攻破后,自己也是用这把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的悔言。伍子胥愤王不用己言,临终寄言:“高置吾头,必见越人入吴也,我王亲为擒哉!捐我深江,则亦已矣。”伍子胥死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盛他尸体的皮口袋随水来到江口,不肯再走,似以欲堵越兵入吴之路,魂魄不散的子胥,死后仍要坚守自己的第二故乡——苏州。两千五百年后的端午,我们不妨来细数一下伍子胥对苏州的贡献:他为我们苏州规划建造了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水门八的大城,为苏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不仅如此,伍子胥振军经武,“选练士,习战士,”还是一位难得的将材。据《越绝书》载,他有水战兵法传世。是伍子胥发现了“兵圣”孙武,并向吴王阖闾推荐。《孙子兵法》,成了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兵家巨著,如今蜚声于国际军界,广至工商企业。其实令我们想到伍子胥的还有很多。胥江、胥山、胥口……,这些地方都是因他而留下的。我们苏州不应该只在端午的时候才想到伍子胥,他是楚文化的精英,却在太湖的风雨中铸就了吴文化的丰碑伟业。胥江滔滔远去,岁月也默默如逝。屈原成了爱国主义的不朽榜样,而伍子胥则观照着千古忠臣直士的命运。这两颗璀璨的人文星座,将永远辉映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苍穹。世事常常如此,正义之士尽管隔着时代的鸿沟,却仍然可以与大众沟通,时时让今人浮想联翩。他们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由于岁月的更替和时间的消磨改变了我们仰视的角度和接受的程度而已。

“香黍筒为粽,灵苗艾作人。芳音邈已远。节物自常新。”当我们品尝着有棱有角的粽子,欣赏着胥江水上如飞的龙舟,心头泛起的那阵阵涟漪,正搅动着那万千被我们称为怀念与感动的情愫,让我们更真切地体验着生命的意义。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