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世界试玩:盘点百年清华走出的30位大师(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24:58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如今清华依然保持美国高校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所以昨天,4月24日成为清华百年校庆。百年大庆之际,为你细数30位出自清华的著名大师。

  1、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1986),

  安徽怀宁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守恒定理奠基人——周光召

  湖南宁乡人,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3、理论化学奠基人——唐敖庆(1915-2008)

  江苏宜兴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他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于2008年7月15日11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4、唯一烈士科学家——郭永怀1909.04.04--1968.12.5

  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郭永怀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研究生,研究过湍流理论。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初,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968年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三个大字—“永怀亭”。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成为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5、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生于上海,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6年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院士。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伽利略·伽利莱奖章、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等。

  6、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1942年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两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并考上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7、现代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30年,年仅20岁的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清华大学校长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教授。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在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领先西方10多年。1985年6月12日,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院士华罗庚在日本讲学考察时,因心脏病发作在东京逝世,享年75岁。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8、人造卫星奠基人——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

    赵九章,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1933年,赵九章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1938 年,赵九章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为中国人造卫星和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1955年,赵九章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9、导弹之父——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著名的导弹之父。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考取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公费生。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49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致力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钱学森一生所获荣誉无数。其中包括195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钱学森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1991年 10月,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及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等。其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0、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主持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四十年代起研究固体物理,后转向量子场论的研究。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到金属、场、核、分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参与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是当时理论研究的主要主持人之一,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11、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1912.10.09—2010.07.30)

       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1年至1937年,钱伟长在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1940年至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1946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9年至198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波兰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至2010年任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钱伟长 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居里夫人高徒——钱三强

  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居里夫妇高徒。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随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其间,受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于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4年他被委任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46年又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钱三强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与其妻何泽慧积极组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以研究原子核科学为主的近代物理所(1953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又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先任副所长(吴有训任所长),1951年起任所长,是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研究员。

  13、核武器之父——王淦昌(1907-1998)

         出生于江苏常熟。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在清华大学担任教师助理的王淦昌在导师叶企孙、吴有训的鼓励下,考取了官费留学德国的研究生,进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王淦昌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大量图书资料,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回国,先后在山大浙大任教授。

       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14、历史学家——吴晗

  浙江省义乌人。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28年入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1934年他在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因《海瑞罢官》的剧本,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死后10年被平反,恢复党籍、名誉权。

                  
    15、现代考古奠基者——夏鼐

  1910年2月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现代考古奠基人。曾就读于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附小及该校初中部。1927年入上海私立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读书,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考古学部门。1935年改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留学期间就开始了考古生涯,远至埃及、巴勒斯坦等地,并因此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1年,学成归国的夏鼐至四川南溪县李庄,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1945年,在甘肃进行考古工作,调查发掘了宁定阳洼湾等遗址,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为建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

  16、国学大师——季羡林

  1911年8月2日生于山东清平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国学大师。1930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西洋文学系。在清华,他结识了陈寅恪、朱光潜、吴宓等名师,还旁听了很多外系的课程。在清华大学的工字厅,季羡林和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四个文学青年,被同学们戏称作清华“四剑客”。1935年,季羡林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此后,季羡林执教北大六十余年。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12国语言,却永远一袭卡其布的中山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于1981年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时,如此回忆在清华大学的四年寒窗为他百年学问所奠定的基础。

          
  17、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1909-2004年)

  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18、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29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毕业。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19、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

  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诗书世家,1998年12月19日,“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小说《围城》催生“钱学”。钱钟书自幼受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十三岁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学习,接受西式教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名震校园。报考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20、中国当代经济学家——陈岱孙(1900.10.20-1997.7.27)

  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0年毕业后获得庚子赔款公费留美资格。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金钥匙奖。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21、现代语言学奠基人——赵元任(1892-1982)

  祖籍江苏常州,通晓23种语言,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科技普及工作的先行者和不倦的摄影家。

        1909年,赵元任毕业于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同年考取了清华学堂留学美国的官费生班,入康乃尔大学读数理,又入该校哲学院。后赴哈佛大学学习语言学,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和中文系教授。回国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音韵学。期间担任罗素来华演讲的翻译,能流利准确地翻成多种方言。17年,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语言组主任,曾深入中国南北城乡调查研究方言,取得丰盛成果。民国27年,赴美历任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教授。一生通晓23种语言,为驰名国际的结构派语言学家,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语言的奠基者。著有《现代英语的研究》、《钟祥方言记》、《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中、英著作。

  22、理论物理学家——周培源(1902.8-1993.11)

  出生于江苏宜兴市芳桥镇后村。从事广义相对引力论研究取得巨大成就。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美国参加A·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29年年仅27岁的周培源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毕业从事广义相对引力论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学。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3、天文学家——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

  出生于福建闽侯,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星历表上没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1986年7月21日,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

               
  24、建筑大师——梁思成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新会,梁启超之子。中国古代建筑学奠基者。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25、桥梁工程奠基人——茅以升(1896-1989)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诞生江苏镇江。茅以升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1982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考入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留学生班。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征得了荣誉。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21年,应恩师罗忠忱教授之邀,回国到母校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副主任兼总务主任。以后历任东南大学(演变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1933年,茅以升在钱塘江上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结束了中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由外国人建造的历史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由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华北交通学院组成)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50年代,茅以升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79年应邀访问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茅以升长期致力于桥梁科学研究、教育和工程建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桥梁工程技术人才。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茅以升纪念馆中的茅以升铜像

        1989年茅以升在北京逝世2006年1月9日是我国现代桥梁科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家天文台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的观测基地于1997年1月9日,正是茅以升先生的诞辰日发现的编号为18550的小行星,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将这颗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26、物理一代宗师——叶企孙

  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叶企孙在物理学上重要研究成果有两个.一是用X射线精确地测定普朗克常数h,得出当时用X射线测定h值的最高的精确度;二是开创性地研究了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这是本世纪20年代在物质铁磁性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27、建筑学家——杨廷宝

  出生于河南南阳,为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建筑教育上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优秀人才,为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奠定了基础。曾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对推动建筑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8、化工专家——侯德榜

  出生于福建闽侯,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被保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29、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18年,竺可桢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留影。
    1910年,竺可桢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毕业,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学生,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竺可桢在阅读文献(1963年5月《人民画报》封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30、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贺麟(1902-1992)

    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贺麟学贯中西,在中国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是“新心学”的创建者,被尊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

  1919年, 贺麟考入清华学堂,受到梁启超的一定影响。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在奥柏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后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55年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以及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贺麟对西方哲学有很深的造诣,对黑格尔、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就中国哲学和儒家思想而言,他早年主张“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认为“不可离心而言物”,在三十年代曾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倡导者之一。认为以孔子、孟子、《诗》教、《礼》教、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出应该从哲学化、宗教化、艺术化三条途径出发,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长处,来改造、补充和发挥儒家学说,以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认为“中国文化自宋儒起,可以说是划一新时代,加一新烙印,走一新方向”,宋儒的思想虽有偏蔽,但其“哲学富有爱民族,爱民族文化的思想”,宋儒的“格物穷理”,“似虚玄空疏,而实有大用。”19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贺麟放弃了自己的唯心论哲学,思考逐步转向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且集中精力研究西方哲学和翻译西方哲学名著,如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译本,都出自其手。

    1992年9月23日上午8时30分,一代宗师贺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0岁。

   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亲切会见参加庆祝大会的部分代表。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除上所列这些大师之外,还有没有就读清华大学,但就职于清华大学,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中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国学院的著名西洋文学家、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学堂留学美国的官费生班。前面已介绍国学大师吴宓等等大师。(资料源于新华网、人民网文章编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