雫的牧场梦工厂:练习太极拳放松身法的动作要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58:57



 
一、提顶

        头居人身之巅,有提携全身之势,其势贵正,不宜俯仰摇晃,俯仰摇晃则全身无主。如欲容貌舒正,存神于上,须将头颈骨竖起,双目平视,下颚微收,闭口扣齿,舌尖上贴,微提罡气,头部端正,神态自然。头顶百会穴处如有一丝轻微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躯如悬空中,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身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

        头顶百会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统领一身之阳,清阳之气上升,浑浊之气下降,可使人身轻气爽,思维敏捷、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屏寂思虑,聚精会神,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二、吊裆

        裆部会阴穴居前后阴之间,又名海底,为任、督、冲三脉之会。吊裆要求松开胯根,裆部松垂,腰肌宽舒,犹如悬吊,罡气上提,尾尖微微前移,臀部既不前挺,也不后突。百会穴居人体之巅,会阴穴位至阴之地,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犹如一线贯穿。提顶可领起全身,吊裆则身安息调。上能提顶,下能吊裆,腰肌竖直,气脉可自足心上达巅顶,方能“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打太极时做好提顶吊裆,任督二脉日久自然畅通,气血充盈,内劲浑厚。

三、涵胸

        左右两胸和左右两肩窝,要空松含蓄,两肩微向前合,肋骨微含,两胸肌肉下沉,有助于气沉丹田。但胸部不可后缩,胸骨宜开、宜展,凹则臂窄而不舒。可用松肩沉肘来帮助涵胸。

        胸部为任脉和手三阴、足三阴与足阳明诸经所循行,穴位众多,而膻中穴居胸部中心,尤为重要。习练太极拳能涵胸,可调畅胸中大气(后天宗气),加强心肺功能,使胸中之气自然下沉于丹田。如挺胸腆腹,气宜上涌,精神紧张,影响气息通畅。但涵胸也不是凹胸。挺胸和凹胸,都不符合习练太极拳之要求,习者应当注意。

四、拔背

        将脊骨自然竖起,大椎穴拔高,肩背肌向下松沉。脊骨要求中正竖直,上下对拉,节节松开,虚虚对准,加强脊柱垂直锻炼,改造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前能涵胸、收腹,后能拔背、尾间松坠,站如熊,矮似虎,躯干动作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产生如弓一样的弹力,“力由脊发”。

        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其中至阳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穴下,上通大椎,下接命门,前与膻中穴相呼应。涵胸可使胸中之气顺任脉降于丹田,拔背则使督脉之气上行脊背,“运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任督通畅,营卫固密,加强抗病和发放之能力。

五、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不可用劲控制,不要耸肩、端起肩头。肩耸则背必壅滞,气机不畅,肩关节僵滞。肩松则臂活,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含蓄有力,控制对方。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劲,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放得出去。松肩之同时,用意与两胯内劲相合,肩腰齐落,气贯涌泉,根本稳固。肩上之肩井穴与足底之涌泉穴,上下遥遥相对,肩松则气血自肩井降于涌泉,上下气血相贯,循行不已,有助肩关节松活自然,步伐稳健。

六、沉肘

        肘关节不可上扬高抬,常有下沉坠落之意。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肘之伸缩要有旋弹力、绵韧劲。松肩与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沉,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肩不能松,肘不能沉,气血阻塞于肩、肘关节.影响劲力畅达于掌根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打手也易为人所制。

        肘为上肢的中节,是五俞穴、中合穴的会集点。手三阴与手三阳的合穴都分布在肘部内外两侧,以曲池穴最为重要。沉肘之窍要是肘弯向上,曲池与手部合谷穴相对成一线。做好松肩沉肘,有益于涵胸拔背之完成.是实现上肢气血与周身交流无碍的行功要窍。

        松肩沉肘之同时,腕部要松沉平正。腕关节要与掌骨对准.不可软而不正。五指要舒展,掌心聚气。定势要坐腕竖掌展指,意领劲贯指尖(指尖微微发胀即可,不可太过),掌心吐气。坐腕用小鱼际处前击,一吐即收。

        能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才能气布两膊(要走两膊里侧),形于手指。

七、裹裆

        如同骑马,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裆裹贴鞍腰自直。腰部松沉直竖,动正静平。吸时小腹微收气贴背:呼时小腹微突,气沉丹田。向前发放,命门后撑。两腿下屈,重心下降,用意松沉于足下涌泉穴。桩步自稳。膝要有旋弹力、绵韧劲。腰与胯根和脚相配合,左右周旋,上下谐调,皆赖双膝之运用。如弓箭步定势时.“前腿似橛、后腿如瘸”——前足踏地如同向下栽物,膝部撑住不可过于前弓,过屈则失重劲散:后足蹬地要有弹力,胯根微向内掩,将裆口护住。后坐步定势时,要“前腿似锚、后腿如山”——前腿(虚腿)胯根微向内合。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而形成夹裆、尖裆。

        尾间末端之长强穴,为督脉之起始,与任脉相络属。鼻准、肚脐与尾骨保持上下一线,一动都动,是身躯在运动中仍能保持“立身中正”之窍要。两腿虚实变换的枢纽是尾间,走架时将命门真气凝聚于尾闾,松垂下坠,下达两腿两足,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重心沉稳而不轻浮。武派太极拳之步法,头如丝悬(提顶),尾如吊坠,昆仑顶(后脑海)、尾间与支撑腿之足踵上下垂直,身体重心与实足涌泉相合,才能不偏不倚,“命意源头在腰隙”,步随身换,腰眼折叠.下下表里浑然一体.动时扭旋.静时聚敛.此谓“三元步法”(头、腰、足各有要求.又要上、中、下相配和谐,故称三元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