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纺 涤纶:中国发展奇迹有哪些“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2:12
中国发展奇迹有哪些“道”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1-08-26 07:20

图表:中国2011年首季GDP同比增长9.7% 新华社发

   

    过去30年,中国高速发展全球瞩目;过去3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得心应手,“这边风景独好”。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奇迹绝非偶然或仅凭运气,而是其发展之“”。

  

    这个“道”既不复杂也不神秘,而是相当简明又顺其自然。

  

    先看过去30年。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库数据,在1978至2008年期间,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增长率最快的20个经济体,实行五年计划有13个;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中,则有8个实行五年计划。其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快,人类发展指数提高幅度最大。

  

    这绝非历史的“巧合”,也非国际的“巧合”。诚如邓小平所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既运用五年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公共服务,投资人类准备,促进社会进步,也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内对外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理解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

  

    再看过去3年。我们采用四项宏观经济指标(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二十国集团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进行事后评估表明,中国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创造就业最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低,完成了主要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在世界经济、贸易以及科技的位次均上升为第二位。

  

    为什么中国能比较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对此有哪些深刻的认识?有哪些重要的经验?

 

中国发展奇迹有哪些“道”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1-08-26 07:20

 

     这是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水稻种植户把收获的水稻装车(2010年9月15日摄)。 2006年—2010年,中国发展经历了惊涛巨浪。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有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险象环生的5年中,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巨轮正长风破浪强劲向前。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我形象地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首先他有一个决策的“大脑”,党中央、国务院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重大决策,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关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批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全国人大会议正式批准政府工作报告。

  

    其次,这一巨人要靠“两只手作用”。“两只手”总比“一只手”要好得多,无论这只手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共同并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可以利用两大优势,发挥两个作用。以投资为例,2009-2010年政府投资4万亿元,但是带动了10倍以上的非政府投资,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3万亿元,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恢复高增长。

  

    再有,这一巨人要靠“两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得要快、走得要稳,不仅有国有经济这条腿,还有非国有这条腿;不仅有国内企业这条腿,还有外资企业这条腿。

  

    最后,这一巨人还要靠“两个积极性”。“两个积极性”就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既要发挥中央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其两者的积极性更加激励相容,从而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无论是在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投资,还是在处理各类灾难、应对各种危机都可以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兴办全国特大性工程。

  

    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国外学者的自我反思。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日前发表文章称赞:中国之所以成功地应对金融危机,是基于它的政治体制能力,能够迅速作出重大的、复杂的决策,并有效地实施决策,至少在经济政策领域是如此。相比较而言,美国却不具有应对危机的体制能力,它变得更加刚性。

中国发展奇迹有哪些“道”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1-08-26 07:20

 

    中国究竟“威胁”了谁? 亮眼表现让有些人羡慕嫉妒恨

 

   资料图片:这是C919大型客机铝锂合金机身等直段部段在中航工业洪都大飞机部装厂房顺利下线(2010年12月1日摄)。C919飞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先人的智慧,其意可以理解为出类拔萃者必然会遭到更多风雨洗礼。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是G20峰会还是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都是焦点所在。

  

    亮眼的表现让有些人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中国威胁论”再次浮现。这厢,在大地震与核泄漏危机中挣扎、接受了中国各种援助的日本居然再次渲染中国威胁论,《SAPIO》杂志甚至危言耸听地说“中国要把地球吃光”,把近来的国际粮价高企归咎于中国。那厢,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通胀将波及世界。另外,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依靠攻击中国成为目前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中支持率排名第二的挑战人选,甚至超过即将卸任的驻华大使洪博培。他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攻击中国“腐蚀美国”,声称如果自己上台,将对中国所有产品征收25%以上惩罚税,将“中国制造”赶出美国。

中国发展奇迹有哪些“道”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1-08-26 07:20

 

    “中国威胁论”自是不新鲜,隔段时间就有些有心人士卖力渲染一把。“中国威胁论”通常有这么几种论调:一是说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威胁别人;二是说中国军力太强大了,威胁别人;三是说中国消耗的石油等资源太多了,威胁别人。

  

    然而,渲染所谓“中国威胁”的人士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事情。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排在100位以后,在经济结构、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近些年的确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的发展并非以别国的牺牲为代价。相反,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2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更是位居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究竟是怎么回事?从文化层面看,与中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西方人相信“己所欲,施于人”,所以他们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实力的增长必然意味着扩张。在他们看来,每个崛起中的大国都会谋求全球霸权,试图改变现有全球秩序。另外,分析人士认为,个别政客企图通过攻击中国的发展,营造子虚乌有的“巨大的威胁”,减缓中国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逼迫中国按照欧美的意愿进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日益互联互通,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如今的世界,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的思考的不是谁威胁了谁,而是如何共同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更好地生活下去。


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

 

    “中国威胁论”自是不新鲜,隔段时间就有些有心人士卖力渲染一把。“中国威胁论”通常有这么几种论调:一是说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了,威胁别人;二是说中国军力太强大了,威胁别人;三是说中国消耗的石油等资源太多了,威胁别人。

  

    然而,渲染所谓“中国威胁”的人士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事情。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排在100位以后,在经济结构、贫富差距、改善民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近些年的确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的发展并非以别国的牺牲为代价。相反,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2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更是位居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究竟是怎么回事?从文化层面看,与中国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西方人相信“己所欲,施于人”,所以他们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实力的增长必然意味着扩张。在他们看来,每个崛起中的大国都会谋求全球霸权,试图改变现有全球秩序。另外,分析人士认为,个别政客企图通过攻击中国的发展,营造子虚乌有的“巨大的威胁”,减缓中国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逼迫中国按照欧美的意愿进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日益互联互通,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如今的世界,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的思考的不是谁威胁了谁,而是如何共同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更好地生活下去。


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

 

    中国究竟“威胁”了谁? 亮眼表现让有些人羡慕嫉妒恨

 

   资料图片:这是C919大型客机铝锂合金机身等直段部段在中航工业洪都大飞机部装厂房顺利下线(2010年12月1日摄)。C919飞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先人的智慧,其意可以理解为出类拔萃者必然会遭到更多风雨洗礼。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更多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是G20峰会还是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都是焦点所在。

  

    亮眼的表现让有些人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中国威胁论”再次浮现。这厢,在大地震与核泄漏危机中挣扎、接受了中国各种援助的日本居然再次渲染中国威胁论,《SAPIO》杂志甚至危言耸听地说“中国要把地球吃光”,把近来的国际粮价高企归咎于中国。那厢,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称,中国的通胀将波及世界。另外,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依靠攻击中国成为目前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中支持率排名第二的挑战人选,甚至超过即将卸任的驻华大使洪博培。他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攻击中国“腐蚀美国”,声称如果自己上台,将对中国所有产品征收25%以上惩罚税,将“中国制造”赶出美国。

 


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

 

     这是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水稻种植户把收获的水稻装车(2010年9月15日摄)。 2006年—2010年,中国发展经历了惊涛巨浪。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有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险象环生的5年中,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巨轮正长风破浪强劲向前。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我形象地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首先他有一个决策的“大脑”,党中央、国务院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重大决策,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关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批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全国人大会议正式批准政府工作报告。

  

    其次,这一巨人要靠“两只手作用”。“两只手”总比“一只手”要好得多,无论这只手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共同并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可以利用两大优势,发挥两个作用。以投资为例,2009-2010年政府投资4万亿元,但是带动了10倍以上的非政府投资,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3万亿元,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恢复高增长。

  

    再有,这一巨人要靠“两条腿走路”。“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得要快、走得要稳,不仅有国有经济这条腿,还有非国有这条腿;不仅有国内企业这条腿,还有外资企业这条腿。

  

    最后,这一巨人还要靠“两个积极性”。“两个积极性”就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既要发挥中央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其两者的积极性更加激励相容,从而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无论是在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投资,还是在处理各类灾难、应对各种危机都可以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兴办全国特大性工程。

  

    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国外学者的自我反思。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日前发表文章称赞:中国之所以成功地应对金融危机,是基于它的政治体制能力,能够迅速作出重大的、复杂的决策,并有效地实施决策,至少在经济政策领域是如此。相比较而言,美国却不具有应对危机的体制能力,它变得更加刚性。

 


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

图表:中国2011年首季GDP同比增长9.7% 新华社发

   

    过去30年,中国高速发展全球瞩目;过去3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得心应手,“这边风景独好”。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奇迹绝非偶然或仅凭运气,而是其发展之“”。

  

    这个“道”既不复杂也不神秘,而是相当简明又顺其自然。

  

    先看过去30年。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库数据,在1978至2008年期间,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增长率最快的20个经济体,实行五年计划有13个;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中,则有8个实行五年计划。其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快,人类发展指数提高幅度最大。

  

    这绝非历史的“巧合”,也非国际的“巧合”。诚如邓小平所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既运用五年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公共服务,投资人类准备,促进社会进步,也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内对外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理解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

  

    再看过去3年。我们采用四项宏观经济指标(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二十国集团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进行事后评估表明,中国不仅经济增长率最高,而且创造就业最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低,完成了主要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在世界经济、贸易以及科技的位次均上升为第二位。

  

    为什么中国能比较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对此有哪些深刻的认识?有哪些重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