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纳瑞如何训练大小便:巴彦淖尔概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59:22

 巴彦淖尔(Bā Yàn Nào ěr),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巴彦淖尔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历经多次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最终形成了北部高原,中部山地、丘陵,南部平原的地形地貌。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巴彦淖尔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巴彦淖尔属九原郡。汉武帝时期,改九原郡为五原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和水利建设。此时,巴彦淖尔大地已是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彦淖尔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建设了美丽富饶的巴彦淖尔,共同创造了河套文明。   现在的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东接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44万平方公里,人口176万,聚居着蒙、汉、回、满、鄂温克等20多个民族,2004年国家批准撤原巴彦淖尔盟设巴彦淖尔市。
  主要语言:
    1.后套话:通行于全市城市、农村大部分汉族居住区,尤以河套地区为主。居民主要为清末山西移民后代,是我国保留入声的最北地区之一。
  2.普通话:通行在临河区东区和南区的一部分,该区居民主要为建国初京津冀地区移民及其后代。
  3.东北话:通行在临河南区铁路周边,该区域主要为东北移民集中区。
  4.蒙古语:通行于阴山北部牧区。官方承认的正式语言之一,在全市机关单位和商店的招牌上均有使用,但民间使用人数较少。

巴彦淖尔旅游

    巴彦淖尔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从秦汉开始就是著名的古战场、农垦区、游牧区及民族聚居区。悠久的文化和特定的地域,造就了巴彦淖尔特有的历史古迹,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
  乌拉特草原埋藏着古生物的遗骸——恐龙化石。在一亿两千万年前后的晚白垩纪时代,这里曾是恐龙的家园,在乌拉特中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中国考古人员与加拿大、比利时等国考古队进行过三次发掘考察,获得了大量古生物资料。其中,发掘到的原角恐龙、甲龙和鸭嘴恐龙属世界稀有。还有乌龟、禽鸟及爬行动物、野生植物化石,对研究地质演变和生态发展变迁及物种更迭进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阴山山脉横跨东西340公里的山地和草原石壁上,镌凿着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以其形象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人类历史。北魏郦道元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于史籍的第一人,在他记述中所描述的鹿马之迹正是阴山岩画。阴山岩画以其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堪称中华民族古代艺术的瑰宝。
  巴彦淖尔市地处祖国北部边陲,是古长城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战国时期,长城就延伸到了这里。《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迹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如今在乌拉山南麓发现的长城遗迹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27年所建的赵长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御外侵兴筑万里长城,阴山北坡之上的长城遗迹就是秦将蒙恬所建,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长300多公里,由石块垒砌,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
  乌拉特草原上南北并行东西延伸的长城遗迹,是汉武帝时期抵御外侵修筑的边防线,是当时汉王朝最北防线。
  巴彦淖尔市辽阔的土地上,至今还保留着数十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址,它们形式、布局、规模、建筑方式各异,分布于各个地区。高阙塞:战国时赵武灵王修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关塞之一,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九原郡址:河套地区最早的郡治。汉武帝时期,改九原郡为五原郡,其下设有十六县,本境内就有四县。此外,较著名的还有鸡鹿塞、光禄塞等。

巴彦淖尔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领县十(朔方、广牧、沃野、临河、临戎、三封、窳浑、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户34338户,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领县十六(九原、临戎、河阴、曼柏、武都、南舆、固阳、西安阳、河目、宜梁、成宜、广牧),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
  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未几,皆入于北元。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
  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14年(1925年)设置临河、大佘太设治局,民国16年(1927年)设置磴口县。民国17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大佘太设治局(民国207月大佘太设治局更名安北设治局)、临河设治局(民国1810月临河改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31年(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陕坝镇筹备处。

巴彦淖尔地理

巴彦淖尔在蒙古语中是富饶的湖泊的意思。巴彦淖尔市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西与阿拉善盟,南与鄂尔多斯市,东与包头市相邻。
  全境皆位于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冬天受蒙古高压影响,气温偏低。
  境内有狼山和黄河。 黄河在此地形成河套地区的后套,是重要的农业地带。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全市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辖四旗、二县、一区,总人口176万人。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巴彦淖尔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90—300毫米,日照时数为3100—3300小时。阴山山脉呈东西横贯中部,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盛产牛、羊、骆驼及肉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特产品,年产绒毛8000多吨,二狼山白山羊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纤维钻石”“软黄金之美誉。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水利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阴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300多处62种,主要有硫、铜、铅、煤、银、稀土、石墨、铬铁、宝石等,富矿多,矿体厚,宜于开发。    巴彦淖尔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稳定宽松的投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体系。包兰铁路、110国道、拉丹高速公路和京呼银兰光纤通讯干线横穿全境,临策铁路已奠基开工,中蒙运煤铁路即将修建,巴彦淖尔市内横五纵八公路网基本形成;电话全部程控,电视电话系统全国联网;电力供应充足,且电价低廉;国家一级陆路口岸甘其毛道口岸已成为中蒙陆路贸易的重要通道;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省级)已初具规模,总面积6900多亩。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优惠政策,市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成立了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以公开、透明、高效的行政办公方式,为广大客商提供周到、快捷、细致的服务。

巴彦淖尔经济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有了新的突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经济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巴彦淖尔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3.8亿元,增长21%,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4929演进为21512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总收入按新口径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4亿元,同比增长29.8%。二是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再创新高。今年农牧业生产形势非常好,超额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预计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0亿元,增长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152元,比上年增加1717元,增长31.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走在了全区前列。三是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工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从用电量看,8月份全市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同比增长27%,除基础用电外,工业用电大体增长40%以上。进入四季度,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严峻挑战,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全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81.3亿元,增长30%,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0.8%提高到42.8%,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继续向前推进。四是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今年是城镇建设规模和城镇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我们以迎庆创城为契机,加大了城建投资和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城建投资76.85亿元,其中,临河完成45亿元,重点加强了西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了新亮美工程,各旗县也都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临策铁路、包惠铁路电气化改造、临河过境高速公路、前旗黄河大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机场项目获国家批准,电网、管网、工业园区等重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2%SO2净削减量1.1万吨,COD净削减量1.3万吨,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制定了乌兰布和沙漠、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乌拉特草原退牧转移稳步实施,全年完成造林105.8万亩。六是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4个,引进国内到位资金175亿元,增长25.9%,实际利用外资4685万美元,增长11.7%。截至11月底,进出口总额完成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4.6%,其中出口7493万美元。向北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甘其毛都口岸常年开关通过预验收,过货量超过200万吨。

巴彦淖尔文化

  看巴彦淖尔地图,从黄河北岸,至阴山脚下,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宛似铺开一片桑叶,如果乘飞机从高空伏瞰,那交错分布的渠道,恰似这桑叶的叶脉,其间铺展着农田,点缀着村庄、湖泊(海子)、林带、果园、沙丘……这片土地真是美极了。
  你回到地上,再详细地解读巴彦淖尔、感受巴彦淖尔,就越会惊叹这片土地的美好。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醇厚的民风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再行探究,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再早不说,就说二十世纪初年,这里还是一片近乎蛮荒的土地,你在荒野上走着,觉得肚子饿了,看见草木掩映中一户人家,就走进去,主人看你一眼,便问:吃饭不?”你拿铜瓢在水瓮里舀水,咕呼咕呼喝了,喘口气说:!”要遇主家正吃饭,就会立马盛上冒尖的一大碗糜米稠粥,放在炕边,说声:()起来吃吧!”你就端起碗,随便瞅个地方坐下或疙蹴下勤(自管)吃。如果你渴了走进瓜地,种瓜人不用问就摘个大西瓜,抡开手掌一声一拍两半,放你身前说:吃哇!”就这个样子。所以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许多山西人走西口,一到后套就被住了,那不仅因为这里肥沃的土地,也是为这醇厚的民风。又说后大套是养穷人的地方,穷苦人来到这里都不难活命。
  说到这里,笔者要插一句说说巴彦淖尔的方言,比如前面说到的周起来吃勤吃,还有河套人把抬起来叫迂起来,把臀部叫独子,这些本是老百姓常说的口语,今天写成文字就显生辟,以致电脑上都找不到。这些方言不知是怎样延用下来的?
  巴彦淖尔的居民极少土著,早年沿黄河和靠近阴山地带,多住着自汉代即来此游牧的蒙古族后裔,此外多属移民,以山西和陕北神木、府谷一带人居多,另有被称为西人的宁夏人,称为东川人的土默特人,称为梁外人的鄂尔多斯人;1929年民国政府在临河建立移垦事务所,又移来一些山东人,后来东北军中也有一些人流落于此……这些被统称为侉子人1961年前后,又多了许多从甘肃逃荒来的民勤人、武威人。早些年人们来此落脚,选个地势较高的地方搭个,这地方被称为圪旦,住了张家叫张家圪旦,住了王家叫王家圪旦,后来有个较大村子住了来自中国十一个省的人,就叫十一省圪旦。如果哪家住的地方较低,就叫圪巴圪卜
  由于人的来源各异,属于文化范围的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比如饮食,早年间这里的西人和甘肃人喜吃面食也善作面食,比如拉面、面筋、酿皮子等等,都当属他们的专利,山西河曲人做的酸饭、酸粥最好吃,侉子人则爱吃鱼汤泡米饭……河套烩菜,这不知是哪家的专利,大集体时有言:分红一块,蒸饼烩菜,分红一块六,酸菜烩猪肉,是当时农民的小康。如今烩菜成了整个河套人喜欢的家常菜,而且在各大饭店登堂入室,倍受青睐。这说明了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的,多少年来,各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蒙古族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等等,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了如今独具魅力的河套文化。究竟河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你只有亲临河套——或去那里过个大年,参加一次婚礼,或到农家作几次客再到酒店里喝几次烧酒,听听酒歌、山曲儿,或到书法、绘画和奇石荟萃的七彩街走走,再到a文化广场去跳跳舞或听听打座腔,再交几个临河的男女朋友,自会有所领略,而且你会感叹:临河人活得是这样五彩缤纷,这样滋润,这样潇洒!巴彦淖尔地方地灵人杰,当今祖国各地,都有许多优秀的巴彦淖尔儿女、河套精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示风采施展才干,创造着辉煌的业绩。

五原概要

      五原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横亘,东临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区接壤,是一颗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 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 ,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
  五原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砂层层理清晰,厚度 10-70米。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
  五原境内因黄河冲积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许多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冲刷的天然壕沟。这些洼地与壕沟长年积水,形成大小不同的海子(湖泊,俗称泊尔洞)。全县有面积三亩以上的海子 171个,总面积 5.4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 5个,总面积 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7个,总面积 1.33万亩。海子水深大于 1.5米的 116个,面积 2.71万亩。 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 3.8万亩,占 70%。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镇、银定图镇以及县境南部的套海镇、东部的胜丰镇,隆镇也有零星分布。
  全县土地总面积374万亩,其中可耕地164.5万亩,熟耕地130.98万亩,可该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待开发荒地100万亩,果园地4.17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30万亩。农业人口21.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6.12亩。
  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青海;全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 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全县共辖七镇,771个社,全县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74188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 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10人。城镇人口30.51%、农村人口占69.49%;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