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桌面壁纸怎么设置:何新《心经》解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59:11
《心经》解译
何新(代序)论宗教1)宗教是一种神秘。宗教的必要性源于人生的神秘性。人生是神秘的。人类与万物及其他一切物种之不同,在于人类具有灵明之知觉及心性。人类不仅能感知世界,而且能以理智解读世界,以理性认知世界。
2)但是,这种理性是有限的。正如康德和歌德尔所发现的,人类借以认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符号逻辑工具,即理智及理性之逻辑结构具有先天缺陷,因此不可能终极意义地理解和认知世界。事实上,无论从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我们既无法感知和认知宇宙之大(宇观世界),也无法感知和认知宇宙之小(量子以及微观世界)。每个人从母胎中降生,而后经历一段极其短暂的人生。在这一短暂的生命旅途中,人虽然是灵明之物,有感、知、情、意、欲(佛家所谓“五蕴”)。但这种生命的醒觉,如同烛火一般微渺,只在瞬间燃放而随之永恒地熄灭。
3)在生命发生之前,我不知自己的灵魂寄身何处。在生命消失之后,我不知自己的灵魂归向何处。如巴斯卡所说,人是一株脆弱的芦苇,既不知自己从何处来,亦不知自己向何处去。人与芦苇的不同,仅仅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的芦苇而已。
4)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人之价值在于人意识得到自己的悲惨,而芦苇则意识不到自己的悲惨!(巴斯卡语)每个人的生命之旅注定是一段悲苦的历程——于啼哭中降生,于(他人之)啼泣中消逝。死亡,乃是一切生命所不可逃绾的作为终极悲剧及命运的永恒主题。在死亡之黑色幕布所覆盖下,一切人生之竞争,壮丽辉煌,幸与不幸,以及一切权力、权术、财富、科技、艺术、理性、意识形态,均全部无意义。
5)科学技术虽可提供改善人生之手段,却无法解答人生意义之问题。在白色之生命与黑色之虚无(死亡)之间存在的唯一桥梁,只有宗教而已。宗教以对于永恒者和绝对者的信仰,以及以对至善和永恒的信念和追求而解救和超度人生。
6)文艺复兴以来,接受犹太改革派教义的共济会思想家发起反对天主教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三大重要标志是:
——倡导自然神论以及泛神论——倡导唯物论(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鼓吹金钱崇拜、市场崇拜、商业崇拜(即资本崇拜),
以至此500年来物欲横流,荼毒人类。当今人世间的一切邪恶本质都源于犹太资本主义的邪恶。犹太拜金主义(韦伯所谓新教伦理)就是资本主义的邪教精神(可参阅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7)宗教改革后启蒙运动的三阶段是:一、新教的非人格主义基督,二、自然神、泛神主义以及实证经验主义,三、启蒙运动的最极端形式就是18世纪彻底的法国唯物论和19——20世纪俄国的无神论,四、唯物主义泛神论的美国变种就是美国人特有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20世纪物质崇拜的悲剧,是科学技术的异化和反人性化。多种科技成为毁灭环境、灭绝人类的资本主义的牟利工具。     8)华夏古代原是有信仰、有宗教的民族。中国人自古崇敬天神、宗社、祖神以及文化神(孔子)。古代中国人在多数时期,宗教观是柔和、理性、中道、注重实用而宽容的。中国周秦以下即实施政教分离。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人主要在佛教哲学中深究本体与终极问题,而儒家敬神而不迷信,注重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有意忽略说不清的本体及形而上问题——孔子云: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罕言性与命。
9)1919年五四运动鼓吹所谓“德”与“赛”崇拜,鼓吹对西方科技的迷信,无神论、极端唯物论与文化西化论遂在华夏广为流行。五四以下的启蒙运动,基本摧毁了中国人固有的宗教意识和传统。从此华夏成为一个可悲的无根的文化流浪民族。1966年摧毁一切的虚无主义文化革命运动,不过是五四以来西化主义及唯物启蒙运动一次更极端的破坏性狂潮而已。文革后留下一片信仰和精神的废墟。随资本主义改革的进程,犹太式的拜金主义、市场崇拜主义(包括GDP崇拜),更成为被主流鼓励的邪教。
10)宗教的基础并非理性(哲学或逻辑),并非科学,而是信仰。宗教来自天启,宗教本身就是承认宇宙神秘,并且承认所谓人类智力不过是一种有限而且卑微的人工符号体系。宗教使人类懂得对神以及大自然的敬畏,同时赋予人以精神信仰对抗人间邪恶力量的无上勇气。唯宗教使人类孤苦的个体灵魂得到救助、超越和解脱。
【何新跋语】

盖人类之精神现象历经五个阶段,即:巫、信、智、理、魔。

巫即巫术,信即信仰,智即知智,理即理序,魔即魔境。

石器时代之多神教及万物有灵论是巫术阶段。一神教之中世纪是信仰(宗教)阶段。启蒙时代是知智阶段。20世纪之科学体系是理序阶段。科学以理性秩序为根本,声称“知识就是力量”,欲以理序“改造自然”,“重建宇宙”。然而其结果是自然生态及地球环境之巨大破坏。当今人类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于是人类方知,科学并不能穷究宇宙以及万物之理序。未知现象、未知自然对人类之反制反而愈来愈强大。故21世纪之人类精神正回归于无法之法的魔境阶段。所谓“UFO”一类未知灵界的各国政府档案公布,即是明证也。

古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性胜乎人性,宇宙胜乎人类。故歌德《浮士德》中预言,历史终以魔境胜乎人性及智性、理序而告终。

不弃智理,则不能通乎魔意,这正是理性主义之所局限也!一叹!

 (2011年3月记于日本海大海啸之后)


                               
 ------------------------------------------------------------------------ 读《心经》札记
【缘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①收于大正藏第八册,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多种汉译本。②译本中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解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系梵汉合语。“摩诃”为大,为虚空;“般若”即智慧、心灵。“波罗”是过渡到达彼岸(目的地)。“密”即终极,“多”指万法、万种、万有、万物。佛家语“心”(梵语hrdaya ),指心灵,亦含有精要、精髓等意。心即心灵、大智慧、宇宙之心。“经”通“径”,路径、通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名意义为:“以大智慧回归宇宙自然终极之心灵途径”。《心经》全经只有五十句(唐玄奘译本),267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词寡义深,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佛家认为,此经概括了佛陀四十九年说法集三藏十二部经论的精华,阐述了佛家对天地宇宙实相的终极论义。
《心经》极短,奥义无穷。集义会通,字面而已。释则为执,灵当默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 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心经新译何新 译
【上】1)观照自心,大修士!2)以智慧求解脱多时:3)彻悟一切感知、意志、追求、欲念(五蕴)都是空幻。4)于是超越一切苦厄5)(舍利弗)升华而成为“舍利子”。(按:舍利子二义,前人解为呼唤舍利弗名,佛弟子。何注:似解为五色石更为融通。)
6)明白现象与空幻无不同,7)空幻与现象无不同。8)现象就是空幻,9)空幻就是现象。
10)一切感受、意想、行为、知识,11)无不如此——12)如同彩色舍利子。 【中】13)存在本体是空幻表象14)本体不产生也不消灭15)不污染也不干净16)不增加也不减少
17)所以本原真空无现象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为、意识19) 不存在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20)不存在现象、声音、味道、感触、本体21)不存在眼睛所见世界22)也不存在心灵所意想世界
23)无见光明也无见黑暗24) 无见生命、衰老、死灭也不见不衰老、死灭者[无无明,是无明的否定。无无明-尽,又是无无明的否定。两次否定成为一次肯定。]
25)出离痛苦、聚散、死灭、言语。26)无智慧也无愚蠢。
27)由于不希求所得28)所以修行者啊!29)依照智慧寻求到彼岸;30)所以内心无牵挂障碍
31)内心无牵挂障碍——32)所以,没有恐怖的事情,
33)远离颠三倒四的梦想,34)达到终极解脱圆满境界。
35)摆脱过去、现在与未来36)以智慧度向彼岸37)得到超越无上大智慧。 【下】38)所以,理解智慧而通达人生彼岸——39)就是得到大神通的祝词!40)就是得到大光明的祝词!41)就是得到高无上的祝词!42)就是得到普遍无限的祝词!
43)从而消除一切苦难,44)达到真实不妄之境。45)所以念诵以智慧超度彼岸的祝词46)就诵读以下的祝词——

47)去吧!去吧!48)超越,去吧
49)去寻找智慧,宁静,超越一切界限50)醒觉自我,醒觉他人!


-------------------------------------------------------------------------------------------------------------
原文与新译文对照
1.观自在——菩萨1)观照自心,大修士!
2.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2)以智慧求解脱多时:
3.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3)彻悟一切感知、意志、追求、欲念都是空幻。
4.度一切苦厄。4)于是而超越一切苦厄
5.舍利子。5)升华而成为“舍利子”。
6.色不异空,6)明白现象世界与空幻无不同,
7.空不异色,7)空幻与现象无不同。
8.色即是空,8)现象就是空幻,
9.空即是色。9)空幻就是现象。
10.受想行识,10)一切感受、意想、行为、知识,
11.亦复如是,11)莫不如是。
12.舍利子。12)如同彩色舍利子。 13.是诸法空相,13)存在之本体是空幻表象。
14.不生不灭,14)本体不产生也不消灭
15.不垢不净,15)不污染也不干净。
16.不增不减。16)不增加也不减少。
17.是故空中无色,17)所以本原真空无现象
18.无受想行识,18)不存在感受、念想、行为、意识
19.无眼耳鼻舌身意,(此谓“六根”)19) 不存在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身所感、意所念

20.无色、声、香、味、触、法。(此谓“六尘”)20)不存在现象、声音、味道、感触、本体
21.无眼界,21)不存在眼睛所见世界
22.乃至无意识界。22)也不存在心灵所意想世界
23.无无明,亦无无明尽,23)无见光明也无见黑暗
24.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24) 无见生命、衰老、死灭也不见不会衰老、死灭者[无无明,是无明的否定。无无明-尽,又是无无明的否定。两次否定成为一次肯定。]
25.无苦、集、灭、道,(此谓“四缔”。)25)出离痛苦、聚散、死灭、言语。
26.无智亦无得(呆)。26)无智慧也无愚蠢。
27.以无所得(待),27)由于不希求所得
28.故,菩提萨埵,28)所以修行者啊!
29.依般若波罗蜜多,29)要依照智慧寻求到达彼岸;
30.故心无罣碍。30)所以,要在内心排除牵挂障碍——
31.无罣碍,31)只因内心无牵挂障碍——
32.故,无有恐怖,32)所以,没有恐怖的事情,
33.远离颠倒梦想,33)远离颠三倒四的梦想,
34.究竟涅磐,34)达到终极解脱圆满的境界。
35.三世诸佛。35)摆脱过去、现在与未来
36.依般若波罗蜜多,36)依靠智慧度向彼岸
37.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7)于是得到超越无上大智慧。 38.故知般若波罗蜜多,38)所以,理解智慧而通达人生的彼岸。
39.是大神咒,39)就得到大神通的祝词!
40.是大明咒,40)就得到大光明的祝词!
41.是无上咒,41)就得到高无上的祝词!
42.是无等等咒,42)就得到普遍无限的祝词!
43.能除一切苦,43)从而消除一切苦难,
44.真实不虚。44)达到真实不妄之境。
45.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45)所以念诵以智慧超度于彼岸的祝词
46.即说咒曰:46)就诵读以下的祝词:
47.揭谛,揭谛 !47)去吧!去吧!
48.波罗揭谛 ,48)超越吧,去吧!
49.波罗僧揭谛,49)去找到智慧,宁静,超越一切界限(“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找到超越世俗万苦的根本途径!”)
50.菩提——萨婆诃!50)醒觉自我,醒觉他人!
(2011-7-30何新解译于京东滨苑)                                               ——————————————————————————————【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观世音菩萨名;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观自在菩萨,“观”,“观照”、“审视”。观,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与自由)。自在,大自由的。“菩萨”是bodhisattvaa“菩萨摩诃萨”的音译,本意为“觉有情”、“导众生”的大士。“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引导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
大乘佛教认为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去法性恒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为去法性恒生者。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 ----------------------------------------------------------------------------------- 【附录1】
①《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②历史上至宋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种。《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吴·支谦译(已佚)。《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存)《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存)《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存)《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存)《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存)《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存)
【附录2】古人译经有“五不翻”(1)秘言不翻秘言一般是指“陀罗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言秘义。因为一切真言秘义,皆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一个词含摄无量的意义,中文中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奥义,所以直接音译不翻。(2)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成“智能”,但其中含意包含宇宙人生真谛,并不是一般人的智能可比,即使是一些圣人贤人的智能,亦恐怕望尘莫及。如“般若”一词,为避免世人产生误会,所以只译其音,不翻其义。(3)歧义不翻有一些词含有多种意义,无法用汉字精准的表达其内在义理,所以不翻。(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大德译经时故意保留原音,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德之意,所以保留不翻。(5)汉地所无不翻如庵摩罗果,这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除印度其它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其实,庵摩罗,翻译成汉语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但是为了尊重“此方所无不翻”的原则,所以不翻。这些就是古代译经翻与不翻的标准。 【附录3】【般若】,佛语念做“波惹”,为梵语Prajna的音译,义为“智慧”。【波罗】“波罗-蜜多”,梵语Para-mita,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彼岸”。【蜜】梵语,中文意思是“到达”。【多】(中文发音当读“哒”)梵语,译成汉文略近于“至上”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是“以大智慧到达彼岸之上”的意思。【心】指心灵,不仅指人的心灵,也是宇宙本体之“心”。黑格尔所谓“绝对精神”,略近此义。【经】概括而讲有“路径”、“方法”、“贯通”之义。【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法师】现在通常用作对出家人的尊称。但在古代,只有精通“三藏”,并能登台讲法、解释佛经的出家人才能称为“法师”。【玄奘】(602年-664年),唐代精通“经、律、论”的著名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大乘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玄奘俗家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也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
 -------------------------------------- wanshi说明:何新先生对本经有20万字长篇注解及考证。限于本博客字数的限制,从略。何新《论宗教》一文也只是一篇长文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