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原创棉麻大吗女装:宝鸡岐山一尊残损青铜鼎引出几多难解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00:08
关键看点
●前不久,岐山县京当乡礼村附近出土了一尊残损的青铜鼎,此鼎与著名的毛公鼎形制相似,类似形制的青铜鼎在岐山一带较为少见。
●这座中型的长方形竖穴墓出土文物中,除了一尊残损的青铜鼎及部分鬲、豆、罐残片外,并没有发现砖块、瓦片等周朝墓室中的常见建材。
●一尊残损的青铜鼎让它藏身千年的墓室及它的主人蒙上了层层迷雾,论形制,它应该属于高等级贵族所有;但论数量,它只能是最低级的贵族使用。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 70公里,南北宽约 20公里。周原作为周人的重要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亡以后,岐邑毁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
从公元前 58年起,周原就开始发现西周青铜器,此后各代,不断有重要青铜器出土,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铭文之珍贵,实为罕见。从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经考古勘察,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周王室的宗庙、墓葬、府库和文书档案(铜器铭文与甲骨文)。其中西北部是宫殿和宗庙区域(今岐山县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一带)。东南部为国人居住区,也是冶造铜器、烧制陶器、刻制骨器的手工业作坊区(今扶风县齐镇、庄白村一带)。西南部为墓葬区(今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礼村一带)。
就是在这片富产文物的土地上,前不久又发现了一座周朝墓葬,其中出土的一尊少见的残损青铜鼎更是让这座墓葬变得异常神秘。
时间:公元 2010年 7月某一天
地点:宝鸡市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北干渠南一处工地
人物:赵双科、齐浩、贺世明、施工人员等
事件简述: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墓葬,其中还有一尊残损的青铜鼎。工人立即向跟工的周原博物馆考古人员报告,后者随即对墓葬采取抢救性发掘。除了这尊残损的青铜鼎,文物工作者在现场还清理发掘出部分鬲、豆、罐等陶器残片。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诸多疑点纷纷浮现出来,让人费解。
悬疑一    残鼎之谜
日前,记者在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见到了这尊鼎,据岐山县周原博物馆研究员贺世明介绍,这尊鼎通耳高约 57厘米,口径约 50厘米,重约45.5公斤,呈索状耳、平厚沿、肩部饰两周凸弦纹,腹如半球状,腹内锈蚀较重,腹底有烟炱,足呈马蹄形。“根据它的这些特征,我们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尊西周中晚期的青铜鼎。”贺世明说:“纹饰简单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鼎的一个特征。”从事考古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的贺世明介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岐山出土的鼎中,这种形制的鼎比较少见。
周原博物馆馆长赵双科告诉记者:“这尊青铜鼎与著名的毛公鼎形制相似,但毛公鼎是方直耳,而这尊鼎的鼎耳呈绳索状,所以我们暂且叫它‘索耳鼎’。鼎耳是鼎口沿上的环状物件,受铉之处,有方便搬运之用。鼎耳上通常会有各种纹饰,这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随着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青铜鼎得以出现。由于铸造成本较高,非一般人所能拥有使用。所以,青铜鼎除了作为炊具的实用功能之外,还被视为礼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据参与此次抢救性发掘的周原博物馆副馆长齐浩介绍,索耳鼎中有少量的动物骨骼遗骸,由此推断此鼎在随葬时应盛有肉食,而鼎底部厚厚的烟炱则说明此鼎曾被作为实用物件使用,或许就是墓主生前所用之物。
事实上,在此次出土索耳鼎的礼村墓葬区及其附近,曾出土过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晚清四大国宝”中的大盂鼎和毛公鼎。与索耳鼎一样,大盂鼎出土自礼村墓葬区,而与索耳鼎形制相似的毛公鼎也出土自距此不远的董家村。
值得注意的是,大盂鼎和毛公鼎上均有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的铭文,而索耳鼎上目前尚未发现铭文。赵双科说:“目前我们已经向省文物局提交了文物修复鉴定申请,有待文物修复人员通过专业的手段来进一步判定此鼎到底有无铭文,并通过加热整形等方式修复索耳鼎。”
贺世明说:“目前基本上可以推断是突然的外力造成了随葬的鼎、鬲、豆、罐等器物破碎,比如墓室坍塌等原因。从鼎上的断裂面附着的铜锈来看,它受到外力侵袭的时间比较早,但具体时间目前无法判断。至于此鼎具体是何人、何时所铸,供何人所用?现在也不知道。
悬疑二   墓室之谜
据赵双科等人描述,出土索耳鼎的墓室长约 3.8米,宽约 2.8米,残高 2.3米,距地表近8米,墓底的正中有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
贺世明介绍:“按照现场情况判断,该墓是典型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底有腰坑。”贺世明所说的腰坑是指在这座墓室底部正中的那座长方形的小型坑穴,由于其位置在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
西周墓葬可大体划分为两个区域: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中原地区多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此次出土索耳鼎的墓室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而长江下游地区则多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与商代一样,西周墓室也多在墓底设腰坑。“在这座墓室的腰坑中,我们发现了一截牛腿骨和几截羊肋骨,当时大概是埋葬了牛、羊的部分躯体。”腰坑中的这一发现有别于其他多数同时代的墓葬,令人疑惑。
据悉,在这一墓室中,考古人员也并没有发现砖块和瓦片。而根据近几年国内发掘的几处周朝墓葬来看,用青砖和含沙质瓦片为建材做墓穴的情况比较多见,通常情况下周朝普通老百姓用青砖垒成墓墙,瓦片则做成墓盖。在材料上,普通人家使用的青砖较小,瓦片含沙量较大较粗糙。而有一定身份的墓主人,会使用一些“个头”较大的青砖用作铺设墓穴底部,在墓顶上则多使用质量上乘的瓦片。如此一来,这座墓室愈发令人难以理解。
贺世明解释说:“由于墓地处在沟畔的一块坡地上,历史久远,常年受到雨水冲刷,并可能有过坍塌,而此次也是在偶然间发现的,所以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遗存痕迹。”
正是因为时间久远、变数较多,所以这座墓室才变得如此神秘。那么,这座神秘墓室的主人是谁呢?让从事考古工作三十多年、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贺世明都觉得少见的索耳鼎究竟为谁所用,随谁而葬。
悬疑三   墓主之谜
赵双科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墓室中的棺椁和尸骨都已风化成粉,所以只能从随葬品和墓室规格来推断墓主身份。“从墓室的规格来看,这是一座中型墓。”贺世明说:“一般平民墓的长和宽都达不到这个数字。”
但是由于墓室中并未发现砖块和瓦片,所以无法通过墓室的材质来判断墓主的身份,那尊残损的索耳鼎似乎成了破解谜题的唯一物证。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贺世明说:“在周朝,使用鼎的数量多少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也有十二鼎之说),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
能拥有对青铜鼎的使用权,墓主应该是一位贵族。从鼎的形制规格来看,能够使用通耳高约 57厘米、口径约 50厘米、重约 45.5公斤的索耳鼎,墓主身份的等级应该较高,绝非一般贵族。
但是这座墓葬中仅出土了一尊鼎,从鼎的数目上来看,这位墓主的身份似乎又不是很高,或许只是士一级的贵族,因为也有“士用一鼎”之说。然而,贺世明告诉记者:“士一级的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鼎通耳高大都只有二三十厘米左右。”依此看来,如果墓主是士一级的贵族,那么他几乎不可能会使用如此高规格的鼎。推断至此,墓主的身份愈加神秘。
残鼎、古墓、神秘的墓主……团团谜云,谁人能解?(记者  王健  张丽萍)